劉曉宇
2023年春節前,習近平總書記同福州市社會福利院視頻連線時指出,一個社會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一定要讓老年人有一個幸福的晚年,要大力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發展公辦養老機構和普惠型養老服務,特別要強化對特困、低保、高齡、失能老年人的兜底保障。
大力發展社區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福州一直在努力。
早晨,81歲的丁奶奶剛剛吃過雞蛋和無糖饅頭,準備和同屋的邱奶奶一起去屋外大廳的“老年課堂”和大伙兒一起學剪紙。自打去年4月入住福州市鼓樓區安泰街道智慧養老服務照料中心以來,丁奶奶就擁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在這里,吃、住、學都有保障,有知識、有味道、有溫度,打心底感覺到幸福!”丁奶奶眼含笑意地說。
2019年以來,福州市深改辦、民政局聯合推進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集成改革,推動要素供給由被動緊缺向剛性保障轉變,養老服務由“單一同質”向“精準多樣”轉變,工作機制由“單兵作戰”向“全局聯動”轉變。
引入實習護理 提供配餐服務
“小陳,你又來了啊!最近學校課程多嗎?”剛剛上完老年營養課程的林爺爺,看到一身專業工作服的陳澤華,不由得感到欣喜。
“林爺爺,我扶您去陽臺呼吸下新鮮空氣,活動一下筋骨。”清爽干練的陳澤華,輕聲細語對林爺爺說。
在福州市臺江區上海街道社區居家養老照料中心里,處處可見年輕人的身影——在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讀大三的陳澤華,和其他4名同學一起成為該照料中心的實習護理員。作為學院首批“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的學生,陳澤華和同伴十分珍惜這樣的實習鍛煉機會。
作為福州市首個獲得內設護理站牌照的照料中心,它嵌入在街道配建用房中,由萬科集團承擔運營,緊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著力打造“一碗湯”距離的鄰里式養老生活。
“在照料中心里,老年人既有自己的生活節奏,也不完全脫離社區,與社區生活共融,與周邊資源共享,實現了服務的‘個性定制。”照料中心負責人曾曉燕表示。同時得益于福州市鼓勵各類院校設置養老服務相關專業、推進養老服務校企對接等改革舉措,照料中心承接了周邊院校養老類專業學生的實習服務,讓服務隊伍更為年輕化、知識化。
紅燒茄子、清炒豆腐、蠔油生菜……臨近中午,福州市晉安區象園街道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里,“長者食堂”又端上來香噴噴的菜品,“少油少鹽又軟糯,滿足老年人飲食要求,不僅為中心內的老人服務,還輻射周邊社區老人。”晉安區副區長呂立邦介紹。
這個占地400多平方米的食堂,開業近1年,深受老人們的喜愛。不僅為老年人提供早午晚三餐和夜宵的全時段用餐服務,同時配送營養套餐至街道其余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站。目前,“長者食堂”每日入店用餐達三五百人次,并為周邊近百人提供配餐服務。
今年以來,福州市創新打造“長者食堂+學堂”服務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長者食堂”432家,提供餐位17676個,日均就餐量11775人次。
打造智慧平臺 實現實時監測
眼看到了飯點,78歲的陳爺爺有點乏困,不想做飯了怎么辦?
點開手機端“e福州”程序,選擇“養老服務”,擦身、剪指甲、房屋打掃、助餐助浴等服務羅列其中,再點擊“助餐”、選擇補貼券支付……已經熟能生巧的黃爺爺,就這樣完成了一次居家上門養老服務。
“平臺接單,晉安區新店鎮獨居老人陳某請求助餐服務,轉請晉安區派員上門。”藍色大屏前,福州市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的工作人員正在實時監測全市居家老年人“六助”服務的開展情況。“一鍵呼叫,免費上門,既方便又省心。”平臺運營負責人文啟明說。
“多虧了這個平臺,不然后果不堪設想。”家住鼓樓區鼓東街道中山社區的黃奶奶由衷感嘆。去年10月,平臺發出預警:門禁系統顯示黃奶奶沒有外出,但水表幾個小時都沒變化。社區網格員迅速電話聯系黃奶奶,但無人接聽,便立刻聯系其親屬,一同趕往現場。果然,黃奶奶暈倒了。大家立刻將她送往醫院搶救,最終轉危為安。
眼前這個平穩運行的智慧養老服務平臺,不僅實時照料著獨居老人,同時也連接著諸多社區養老中心——
在福州市晉安區象園街道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一鍵式”智慧管理成為其特色,托管老人通過床頭屏幕的“一鍵呼叫”,實時聯通家屬、護理員及養老機構,并將情況及時上傳至福州市智慧養老服務平臺。
在福州市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共接入養老服務機構2479個,入駐140家養老機構,97家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提供床位超2萬張,居家老人及家屬可以通過網頁、小程序等,足不出戶享受“線上點單、服務商接單、養老護理員上門”的貼心服務,同時也對居家老人實現了實時管理。
眼下,福州老百姓出門只需15分鐘,就能獲取集“衣、食、住、行、醫”為一體的養老服務,全市各級各類養老床位達5.2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39.6張,養老服務機構數和養老服務供給量均居全省首位。
“我們將持續從福州向全省推進居家養老服務集成改革,推動實現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增進民生福祉。”福建省委改革辦有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