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 吳育輝
摘 要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對推進城鄉一體化,有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實現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分析了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取得的成績,并從政策支持、人才隊伍建設、科技創新、加快物流發展、“互聯網+農業”新業態形成等方面提出了發展建議。
關鍵詞 鄉村振興;農業產業;問題;建議;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3.049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新發展階段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總體部署,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1]。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農業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所在。為了探索出適合普定縣農業產業發展的新路子,助推鄉村振興,分析了普定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提出發展建議。
1 ?產業現狀
近年來,普定縣深入貫徹落實貴州省委省政府“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決策部署,把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聚焦產業發展“八要素”(產業選擇、培訓農民、技術服務、資金籌措、組織方式、產銷對接、利益聯接、基層黨建),踐行“五步工作法”(尋找問題、發現問題、公開問題、解決問題、責任追究),結合實際將“三種一養”(韭黃、茶葉、食用菌、肉兔)作為主導產業,探索出了一條產業興、農村美、農民富的脫貧新路子,助推鄉村振興。普定縣立足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全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的全面發展,初步形成了“三種一養”主導產業發展布局,持續推進蔬菜產業、生態畜牧漁業產業、鄉村旅游、中藥村為主導的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產業發展體系。在“十三五”期間,小麥種植面積0.86萬hm2;油菜籽播面2.95萬hm2;糧食播種面積達9.27萬hm2,總產量54.57萬t;馬鈴薯種植面積1.60萬hm2。水稻種植面積達3.34萬hm2;雜糧播種面積1.27萬hm2;共完成蔬菜種植面積9.87萬hm2,產量167.1萬t。食用菌種植8 150萬棒[2]。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普定縣積極發展韭黃、茶葉、食用菌、肉兔產業。
1.1 ?韭黃
普定縣按照“產業化、規模化、特色化、品牌化、標準化”的發展目標,完成韭黃種植約0.67萬hm2,提供了就業崗位2萬余個,實現1萬3千余戶貧困戶人均增收達3 000元以上。截至目前,韭黃種植面積約0.67萬hm2,投產面積約0.33萬hm2,預計產量達1.5億kg(出田產量),產值達5.1億元。洗凈韭黃產品市場平均價格穩定在11元·kg-1左右。主要銷往廣東、浙江、湖南、云南、四川、重慶等省份。根據“白旗韭黃”生產特有的技術,制訂了《白旗韭黃病蟲害防治規程》《白旗韭黃貯運標準》《白旗韭黃等級標準》等相關標準,形成了自有的標準體系,使韭黃莖白如玉、葉黃如金,增強了產品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
1.2 ?茶葉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推進綠色食品加工業、實現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五年。普定縣緊緊抓住貴州省委省政府、安順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茶葉產業發展的政策機遇,以加快基地建設、注重品牌打造、提升產品質量、提高市場占有率為突破口,根據鞏固、壯大、提升、拓展的思路,重點改造中低產茶園,著力優化茶葉品種結構,建立健全銷售網絡,進一步提高了茶葉的生產數量和質量,進一步凸顯了茶葉的產業效益。“朵貝茶”系列產品在“中綠杯”“中茶杯”等活動評比中共獲金獎、一等獎、銀獎等各類獎項100余項。普定縣茶園面積0.53萬hm2,可采面積0.44萬hm2,茶園實現綠色和生物防控,“三品一標”基地達到3 643.3萬hm2,包含有機茶園200 hm2,共有46家合作社、大戶流轉土地、企業集中修建茶園和進行茶葉加工。茶葉總產量達1 200 t,總產值達3.6億元。
1.3 ?食用菌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普定縣搶抓發展機遇,扎實念好“推、帶、促、幫”四字經,把食用菌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強力推進食用菌產業又好又快發展。截至目前,普定縣共流轉土地120 hm2,建成大棚1 448個,累計投入菌棒2 908萬棒,預計可產生經濟效益1.5億元,間接和直接帶動就業4 500余人,人均增收6 000余元,利益聯結貧困戶268戶1 018人。種植品種以香菇、平菇、羊肚菌、竹蓀等為主。
1.4 ?肉兔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普定縣高度重視兔肉產業的發展。目前,累計批復實施肉兔養殖項目87個,投入財政扶貧資金2 639萬元,建成養兔場80個,商品兔26.11萬只,累計出欄肉兔400萬只。按每只兔子2.25 kg出欄,銷售價格平均16元·kg-1計算,出欄肉兔產值達1.5億元左右,獲利潤2 700萬元(肉兔成本6.5元·kg-1,毛利1.5元·kg-1),帶動貧困農戶5 278戶實現增收。
2 ?主要成效
2.1 ?形成了較好的農業產業布局
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擇主導產業,全面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1)轉變觀念選。通過召開縣鄉村三級干部大會,切實把各級干部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縣委縣政府的安排部署上來,形成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共識,自覺帶頭轉變觀念,創造性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發揮村級作戰隊的帶頭作用,通過到家到戶開展工作的機會,和群眾溝通交流,讓群眾明白傳統產業種植和發展新產業之間在經濟收入、時間投入等方面的差異,從而幫助廣大群眾逐漸改變傳統的種植習慣,參與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主動調整種植方式。普定縣一共召開了院壩會、小組會等2 000余次,通過會議上的不斷溝通交流討論,使廣大群眾逐漸擺脫了墨守成規、因循守舊的發展思路,學會了用新方法、新技巧、新思路來發展新產業,解決了長期困擾廣大群眾致富難的問題。2)根據實際情況發展農業產業。通過不斷的調研、反復的研究比對后,打破原有的思維模式,依托發展基礎、地理優勢、當地資源等,結合實際情況選擇有技術力量支撐、符合國家政策、利于推廣、經濟效益良好、競爭優勢明顯的韭黃、茶葉、食用菌、肉兔作為普定縣的發展主要產業。3)聚焦發展優勢產業,韭黃、茶葉、食用菌種植和肉兔養殖。普定縣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長期積累的經驗和形成的技術,規模化的產業基地,以及廣闊的市場需求前景,是其堅定不移推進“三種一養”加快發展,提質增效的前提。
2.2 ?提供了良好的農業技術支持
1)重視產業規劃布局。按照“宜種則種、不開天窗、不得斷線”原則,把化處等6個鄉鎮劃為韭黃種植核心區,2個鄉鎮為重點區,4個鄉鎮為可發展區,規劃化處、穿洞、雞場坡、貓洞為綠茶、白茶種植的核心基地,規劃馬官為食用菌種植基地,肉兔養殖根據鄉鎮條件和發展意愿,實行規模化集中養殖。2)重視技術培訓。產業發展技術是關鍵,農民只有掌握了相應的技術,才能更好的實現“三種一養”產業的發展。農業農村部門通過聘請專家實地指導、召開座談會、培訓交流會、發放宣傳手冊等方式進行培訓,實現了茶葉種植技術、移栽技術、韭黃育苗、肉兔養殖技術等的全方位培訓,普定縣培訓達10 000余人次。經過培訓,讓廣大群眾成為了技術的真正掌握者,為他們更好的參與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技術支持。3)狠抓技術服務。依托國家特色蔬菜體系示范縣、貴州大學、安順農科院等本科院校及科學研究機構的人才支持,構建“國家、省、市、縣、鄉、村”技術格局。一方面抓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一方面編制主導產業技術規程,制作培訓手冊,要求嚴格按照生產技術規程組織生產,現該技術規程已獲批團隊標準,成為全省唯一的產業技術標準。
2.3 ?形成了良好的農業品牌效應
堅持以優質、綠色、品牌化發展水平為根本要求,著力打造“三種一養”品牌。1)加大宣傳力度,提升“三種一養”農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在省、市的支持下,通過中央電視臺、貴州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及各種網絡媒介,立足于講好普定縣產業故事,讓普定縣特色走得更遠,從“新”字上求發展;從“特”字上求實效,充分展現產業與眾不同的獨特品質,實現“穩得住”“賣得好”的目標;從“謀”字上求突破,超前策劃,精心組織。2)嚴把“三種一養”農產品品質關,提升市場占有率。嚴格落實種植、生產、加工、運輸的統一標準,結合市場需求制訂完善的管理措施,從育苗、種養植、管理、加工、運輸、銷售各個環節,堅持技術部門指導、調度人員監督、管理人員檢驗、銷售人員把關,做到環環相扣,一步不亂,確保產業科學發展、有序推進、取得實效。
2.4 ?提供了良好的農特產品銷售渠道
大力實施產銷對接確保“三種一養”產品產得出、賣得脫、有利潤。1)走出去。隨著“三種一養”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普定縣充分利用東西部協作機制,按照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優質化、綠色化、品牌化發展實際,嚴格實施“走出去”戰略,組織銷售團隊前往山東、廣東、浙江、云南、四川等省外大型蔬菜集散市場,通過推介、展銷等有效途徑,把普定韭黃肉兔、食用菌送到消費者面前。截至目前,普定縣與廣東中南市場等省外大型蔬菜中轉批發市場簽訂了長期供貨戰略合作協議,為普定縣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市場保障。2)請進來。普定縣積極與省內外客商協調聯系,邀請客商走到韭黃的田間地頭,肉兔的養殖場更加直觀的了解普定縣“三種一養”的種植、加工、管理全過程,把“定心丸”交到客商手上,增加銷售對普定縣產業的信心。截至目前,先后邀請廣東、江西、浙江、北京、江蘇等地客商10余批次到普定縣了解農業產業。同時,按照綠色產品的產業發展標準,及時邀請省農科院等專業機構專家深入田間地頭就韭黃種植、病蟲害防治、日常管理等進行實地指導,為普定縣綠色韭黃發展提供技術支持。3)大數據調配生產銷售,充分發揮農特產品研發調度中心平臺作用,對“三種一養”產業實行大數據調度生產銷售,根據市場調度生產,確保產銷信息一致,真正讓特色產品產得出、賣得好、有效益。
3 ?存在的問題
3.1 ?農業產業體系不夠科學和完善
1)發展思路不清。自“三種一養”全面推開以來,產業發展如雨后春筍,數量和規模顯著提高,有些地方依然存在著發展方式粗獷、模式簡單、質量不高的現象。在推進產業發展進程中,部分村級公司發展只看著眼前利益,缺乏長遠發展眼光,沒有經過充分的調研、論證的前提下急于上產業、上項目,結果因產業選擇不科學、技術不達標、管理方式落后等因素造成了虧損。2)管理方式還不夠合理。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一些村管理體制不健全、方式不合理,致使產業發展推進不力。村級組織管理結構不合理,責任不明,產業無專人管理運作,產業發展停滯不前。3)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有些地方沒有提出明確有效的激勵機制,或者激勵機制不切實際,無法兌現,導致“產業發展快慢一個樣、好壞一個樣”的現象,從而降低了村能人、村干部在推進產業發展上的能動性[3]。
3.2 ?農業產業發展專業人才不足
現階段普定縣在產業各個環節人才技術上普遍存在儲備“缺”,力量“弱”的困難。農業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看似操作技術簡單,“一看就懂,一學就會”,門檻較低,所以目前普定縣從事農業產業的人員比較復雜,專業素質良莠不齊。產業從生產到技術服務還沒有形成一支完整的人才隊伍,尤其是基層種植技術推廣專業人員偏少。從事產業管理的人員和村級從事產業種植的農戶更缺乏專業有效的技術、技能培訓。目前,人才技術儲備不足,嚴重制約了產業的發展。因為福利待遇差等因素的影響,懂技術、有知識、善經營、懂管理的人才大量流出,造成產業發展人才儲備不足。這些因素嚴重影響到“三種一養”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在普定縣的有效推廣,制約了產業的發展和效益的提高。
3.3 ?農業產業發展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某些地方存在干部隊伍老齡化、思想守舊、素質參差不齊、創新精神不足、產業發展辦法不多、思路不清等問題,“領頭雁”的作用有限。干部、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少數鄉鎮(街道)、村(居)干部對產業存在畏難、觀望的思想,認為村級公司雖有100萬元的資金扶持,但產業運營有潛在風險,村級措施辦法有限,工作難度大,取得成效難,參與的積極性不高。龍頭企業帶動效應不明顯。普定縣在產業發展上以龍頭企業帶動為主,雖然龍頭企業已選派技術人員到各項目基地實地指導,但指導的效果不明顯,見效慢。有重“點”輕“面”現象,“點上示范、面上開花”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
3.4 ?市場信息不對稱,農產品產銷不暢
雖然普定縣在農產品銷售上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目前產銷供應沒有形成長效的合作機制,大多處于短期行為。生產和銷售雙方的合作主要在于農產品的采購和銷售上,雙方合作關系不夠緊密,沒有拓展到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等全過程中來。由于市場信息不對稱等原因[4],導致農民在種植或養殖的過程中無法掌握市場需求情況。例如:上一年韭黃銷售好、價格高,本年度就大力種植韭黃產業,進而導致市場飽和,韭黃賣不出去,最終造成人力、財力、物力的損失。
4 ?對策建議
4.1 ?培育龍頭企業
要按照“抓兩頭,帶中間”的原則,合理確定拔尖村、中游村、薄弱村“三類村”,在經過充分的論證和分析基礎上,確定重點工作安排,按照個別化原則,制訂一村一辦法工作計劃,形成工作方案,倒排工期,集中破題,確保公司有盈利、群眾有收入,推進普定縣村級公司整體發展平衡。對實力弱、規模小的村級公司,政府部門通過制訂激勵措施,出臺加大財政投入、減少稅收等方面扶持政策,推動現有村級公司產業升級,從而激活現有的農產品加工活動。通過提高對村級公司的資金補貼力度,形成一批輻射面廣、帶動能力強、知名度高的重點村級公司。
4.2 ?推進產銷對接
要進一步發揮好品牌好、規模大、資質好的公司在統一銷售過程中的橋梁作用,進一步增強“農校對接”“農超對接”“農企對接”力度,推進韭黃等產品進單位、進社區、進企業、進超市、進軍營、進學校等。借助拼多多、淘寶、天貓、益農商城、貴農網等知名電商平臺,建立“網上交易、網下配送”的訂單式銷售模式,把農產品銷售至全國各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一批高水平、有實力的生產、加工、銷售龍頭企業入駐發展,搭建產銷銜接平臺,積極探索大數據全過程調度生產、管理的作用,全力完善高效便捷的產、供、銷體系,確保主導產業種得好、賣得好、收益好。同時,通過進一步拓展消費渠道,推動產品銷售,線上線下銷售相結合等的方式,促進農產品全方位銷售。
4.3 ?充分發揮好利益聯結機制的作用
通過建立和完善農戶與村級公司的“訂單式”利益聯結長效機制,根據企業、村級公司的需求安排農業產業的生產種植量,實現產銷對接,讓廣大群眾通過產業化經營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是農業產業化經營重要抓手。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伙伴式利益聯結機制需要得到政府支持幫助,并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引導村級公司領辦創辦不同類型不同專業的合作機構,實現村級公司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深度融合。通過支持村級公司為種植養殖農戶開展技術指導、農資供應、農機作業、產品營銷、疫病防治市場需求信息等服務,進一步改善農戶種植養殖的效率和效果。鼓勵村級公司采取利潤返還、股份分紅等不同形式,將銷售、加工環節的部分收益讓利給農戶,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成果共享。通過選樹一批帶動農戶增收的先進典型、發展農業生產的先進人物,大力宣傳村級公司的典型經驗和作風,更好地發揮村級公司在農業產業發展和帶農惠農中的積極作用。
4.4 ?加強政策支持保障,建立兜底機制
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實現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是有效解決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的關鍵所在。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給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技術人才、資金等各個方面的支持[5]。農業屬于弱質產業,農產品生產周期長、保質期短,導致農產品要同時面對市場和自然兩大風險,加之農戶經濟體量小、抗風險能力差、專業性程度低、銷售渠道窄等不足,很容易在規模化發展農產品時出現滯銷。因此,政府部門應加大政策、資金等的投入力度,強化政策保障、資金支持,對調整規劃內的作物,做出保底收購承諾,以穩定的市場價格收購滯銷農產品,避免因農產品滯銷打擊農戶的積極性,切實保障參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農戶利益。
4.5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1)地方政府應在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和省、市有關農業農村人才工作文件精神的同時,進一步強化人才隊伍的政治理論學習和教育,進一步提升其政治素養,積極鼓勵在職職工提升學歷。2)重視本地人才的培養。通過邀請韭黃、茶葉、食用菌種植等方面的專家來為本地從事具體工作的人員進行培訓、選派相關工作人員外出學習交流,網絡平臺的在線學習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加強業務技能提升的培訓。3)注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通過為高層次人才提供綠色通道服務,如實行一人一議、創業培訓、醫療保障、編制管理、科研服務等方式吸引高層次人才,通過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在農業產業生產種植、技術支持、產品銷售等方面的作用,來大力推動該縣農業產業的進一步發展。4)發揮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作用。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社工站進入各縣區,一方面社會工作者通過與市場對接,了解市場的需要,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通過與當地的農業產業種植者深入交流,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起到一個溝通橋梁的作用,來促進農產品的銷售;同時可以根據農戶的需求進行政策倡導,從而保障種植者的基本利益。此外,需要充分發揮農業專家在鄉村振興中的科技支撐作用,選派專業技術人才到基層鍛煉等活動,幫助基層解決技術創新、項目攻關、人才培養等難題[6]。
4.6 ?重視科技創新,全力提升產品品質
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是科技創新。地方政府應根據本地區農業產業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設置科技創新發展的目標,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的投入,推動技術研發主體與市場需求主體的有效合作[4]。通過“政府引領、公司驅動、合作社帶動、農民參與”等模式,提前謀劃產業規模化、市場化發展空間,把基層閑散的人、地、財充分整合起來,形成產業發展合力。可以修建冷庫,將產出的農產品統一冷藏貯存,延長農產品的保質期,再與具有農產品深加工技術的企業進行合作,逐步形成農產品工業化,以此拓寬銷售渠道,增強抗風險能力。在土地作價入股的基礎上,做好資金籌措和技術保障,調派農技人員做好農民技術培訓工作,增強農產品種植專業性,加快推進產品提質增效,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
4.7 ?加快物流發展,形成“互聯網+農業”新業態
地方政府可以結合電商平臺發展物流產業,減少運輸時間,從而縮短農產品生產到消費之間的市場環節,擴大農產品銷售的覆蓋范圍。可以結合互聯網平臺發展高端線上種植服務,通過實時直播,將用戶選定的種植情況及時反饋,為消費者提供種植的附加消費體驗。逐漸探索形成長期合作伙伴關系,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訂單式生產,做到產銷無縫連接,從而形成產銷一條龍服務。
4 ?結語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產業發展迎來了重大的戰略機遇。地方政府在面對農業產業問題時,應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從政策支撐、人才隊伍建設、技術支持、產銷對接等多方面采取措施,為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進一步助推鄉村振戰略的實施。
參考文獻:
[1] ? 新京報.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EB/OL].(2021-02-21)[2022-09-2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2302271860796763& wfr=spider&for=pc.
[2] ? 金臺資訊.沃野田疇奏歡歌——普定縣農業產業發展綜述[EB/OL].(2021-01-27)[2022-09-2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00230947131 18079&wfr=spider&for=pc.
[3] ? 肖晴.以農業產業扶貧助推鄉村振興[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9(3):51-52.
[4] ? 楊露.鄉村振興背景下綏陽縣農業扶貧產業發展的問題與建議[J].農技服務,2021,38(4):120-121.
[5] ? 李琳.鄉村振興戰略助力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研究[J].農家參謀,2021(22):113-114.
[6] ? 黔西南州農業農村局.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助推農業產業發展[EB/OL].(2020-12-31)[2022-09-29].http://www.qxn.gov.cn/zwgk/zfjg/znyncj_5135197/bmxxgkml_5135200/zdgz/202012/t20201231_65917 445.html.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