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榮利
摘要: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充分閱讀,在閱讀中揣摩、品味、積累、感悟,學會欣賞,從而在理解和鑒賞文學作品的同時,發展個性,提高精神品質。但在具體落實中,學生重視不夠、積累太少、閱讀興趣不高、缺乏自主閱讀的主動性等,使名著閱讀陷入尷尬局面。為改變這種局面,提高名著閱讀教學效果,教師可采取以下策略:以信息技術為載體,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還原閱讀課堂,體現學生自主閱讀;設置懸念,激發學生閱讀欲望;泛讀與精讀相結合,強化學生認知理解;呈現閱讀成果,展現靈活閱讀;關注閱讀個體,鞏固生成閱讀。
關鍵詞:初中語文;名著閱讀;閱讀興趣;文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15-0085-04
“名著”在“百度漢語”中的意思是:在歷史上或現實中有影響的著作。這些作品有著很高的價值和知名度,能夠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審美水平。這些作品或語言精美,或情節曲折,是作者文學素養和智慧的結晶,理應列入學生閱讀范圍。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初中階段學生閱讀總量應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要充分閱讀,在閱讀中揣摩、品味、積累、感悟、學會欣賞,從而在初步理解和鑒賞文學作品的同時,發展個性,提高精神品質。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策略進行論述。
卡笛爾在《書話》中曾言:閱讀就是和作者的交流,同時也是與作者實現優秀思想的交匯。因此,初中語文名著閱讀具有以下意義及價值。
1.培養語感,提升文學素養
名著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其語言豐富,是經過時間洗禮的優質文本。俄國作家赫爾岑說:歌德和莎士比亞抵得整整一所大學。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知識面相對狹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沒有完全形成,所以亟須教師及時進行引導。而名著則是最好的素材,教師只需利用好這些素材,將其巧妙滲透到教學中,就能有效培養學生語感,提升學生文學素養。
2.拓寬視野,提升人文素養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好的書籍無異于照亮人情美和道德美的燈塔,是健康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光源。名著橫貫古今中外,包羅萬象。學生閱讀名著能夠了解中外文化,拓寬視野,產生思想碰撞,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升人文素養。
筆者對本校7~9年級共12個班474名學生做了問卷調查,為使數據真實可信,采取當場作答、當場收回問卷的形式,統計結果如下。
問卷1,7~8年級問卷。問題1,你經常閱讀課外書報嗎?每天閱讀的占4%,經常閱讀的占13%,偶爾閱讀的占48%,不閱讀的占35%。問題2,你每天用在閱讀(不包括語文教科書)上的時間有多少?沒有閱讀的占34%,1小時以內的占61%,1小時以上的占5%。問題3,你喜歡閱讀文學名著嗎?不喜歡閱讀的占50%(不喜歡閱讀的原因大多是感覺有距離,沒有興趣或沒有時間),喜歡閱讀的占30%,很喜歡閱讀的占20%。問題4,你為什么閱讀名著呢?因為考試的占67%,因為很喜歡的占15%,其他原因的占18%。
從問卷一可以看出,能經常閱讀名著的學生僅占總人數的17%,不喜歡閱讀名著的學生占50%,而67%的學生是出于應付考試才閱讀。這與新課標的要求相差甚遠,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問卷2,9年級問卷。根據閱讀情況,請你在下面表格的對應位置劃“√”。

從問卷二來看,對于《朝花夕拾》《繁星·春水》這些篇幅較短的名著能夠完整閱讀的學生較多,而對于篇幅長、比較難懂的《傅雷家書》《西游記》等能夠完整閱讀的學生較少。從問卷的前兩列(讀完,讀過、沒讀完)來看,部分學生沒有接觸過文本。從后三列來看,大部分學生能說出作者的名字,但做閱讀筆記的學生少之又少,讀后覺得很有幫助,希望再讀的學生很少。
由此可見,在日常的語文課程教學中,名著閱讀容易被忽視,且閱讀效果不夠理想。
1.以信息技術為載體,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隨著網絡以及各種電子產品的普及,學生的注意力往往被網絡游戲所吸引,缺乏對名著的閱讀興趣。因此,要提高名著閱讀教學效果,就要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以信息技術為載體,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名著導讀中推薦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一名著時,教師可為學生播放同名電影,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產生閱讀的欲望。通過看電影,學生能夠直觀而真切地了解保爾·柯察金的一生,感受他所遭遇的折磨與屈辱,感受他結識冬妮婭的快樂,感受戰爭的殘酷,能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樣,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會更容易一些。語言文字雖然有其獨特的魅力,能給閱讀者留下足夠的想象空間,讓閱讀者大膽想象,但圖片和視頻更加生動形象,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在名著閱讀教學中,通過電影讓學生初步了解名著,可有效激發學生對名著的閱讀興趣。這樣,當教師開展名著閱讀教學時,學生不僅會對名著教學充滿興趣,還會對名著內容有一定的了解,更容易體會名著所表達的情感。此外,在名著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整體意識的培養,鼓勵學生嘗試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對名著進行推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閱讀名著的活動中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2.還原閱讀課堂,體現學生自主閱讀
閱讀是品味和鑒賞的前提,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币虼?,閱讀教學應以學生為本,運用多種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原閱讀課堂,體現學生自主閱讀。例如,教師可定期組織學生開展讀書匯報會、繪制手抄報、創辦以名著為專題的黑板報等活動。閱讀活動的開展,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無論是口語表達還是聽說讀寫能力都能得到進一步提高。這種個性化的閱讀方式,必將會成為課程教學的亮點。不容忽視的是,為了向經典閱讀回歸,教師在名著閱讀教學中應有具體而詳盡的閱讀計劃,合理掌控閱讀進度,肯定個性閱讀。此外,教師還應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積極擴展閱讀范圍,做閱讀教學的能手。對一些難理解的文章,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教給學生相應的閱讀技巧。這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體現。
3.設置懸念,激發學生閱讀欲望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是按照教學大綱進行編寫的,旨在循序漸進地推進初中語文教學,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為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及名著內容開展教學活動,使課堂教學與名著閱讀教學相結合。在這個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要確保學生閱讀名著的時間,這也是名著閱讀教學的難點。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名著課文大多是節選,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設置懸念,激發學生閱讀欲望,讓學生主動進行整本書閱讀。初中生正處于愛幻想的年齡,這個時候的他們對武俠小說特別感興趣。教師可抓住學生的這一興趣點,有效加以利用,以提高名著閱讀教學實效。例如,在教學九年級上冊《智取生辰綱》一文時,教師可通過制作的電子課件為學生講述智取生辰綱的整個過程,讓學生對這一章節內容產生深刻的印象。在課后,教師可設置懸念,引發學生對魯智深和楊志當上山寨寨主以后的事情進行關注,并且告訴學生梁山共有108位像魯智深和楊志這樣的英雄好漢,若想知道這些英雄好漢的生平事跡以及最后的結局,可閱讀《水滸傳》。這樣,學生就會帶著懸念和興趣進行閱讀,從而全面了解名著中的人物形象,體會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此外,在學生閱讀名著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寫讀書筆記,積累好詞佳句,為寫作奠定基礎。
4.泛讀與精讀相結合,強化學生認知理解
名著閱讀與平常的語文課文閱讀不同,更加強調讀者對于整本書的感知,目的是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陶冶學生情操。例如,在閱讀名著《傅雷家書》時,教師可讓學生收集有關傅雷的相關信息,如傅雷的個人經歷、創作經歷、主要作品、社會評價等。通過前置性的學習,學生可分享自己收集整理的相關材料,激發閱讀熱情?!陡道准視氛劻撕芏鄦栴},如傅雷和傅聰關于藝術的探討,如何處理戀愛和婚姻,如何正確理財,如何勞逸結合,如何與朋友相處等。在教學中,教師可詢問學生最關注的問題是什么,讓學生說說對《傅雷家書》的最初印象。通過這樣的探討,學生對《傅雷家書》就有了大致的了解。而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略讀,從而讓學生對《傅雷家書》有大概的感知。通過泛讀可知,傅雷有兩個兒子,傅聰是一位鋼琴家,傅雷對傅聰寄予很大的希望,小兒子傅敏則是一位中學教師。通過泛讀還可以概括出每一階段書信的大致內容。例如,在引導學生閱讀1955年1月9日—12月21日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采用泛讀與精讀相結合的方式,強化學生認知理解。這部分內容為經過一年的跨國書信交流,傅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自身的思想經歷也在不斷豐富,讓人們看到中西文化的融合。傅雷為兒子獲得成功而欣喜,同時提醒兒子不能驕傲自滿。在引導學生閱讀1956年—1959年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同樣可以采取泛讀與精讀相結合的方式。這部分內容為我們了解過去的歷史開啟了一扇窗戶,保存了那個時代的記憶。為了音樂,為了藝術,為了祖國,為了個人感情,父子朋友般的真誠交流,值得我們咀嚼品味。在引導學生閱讀1960年—1961年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采取同樣的閱讀方式,重點引導學生閱讀“傅雷和傅聰在藝術上的探討”。這部分內容為傅聰在英國演出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平,受到專家的肯定,傅雷為此感到高興;傅聰和彌拉打算結婚,傅雷夫婦感到由衷的喜悅;傅雷非常關心傅聰的藝術問題,與傅聰探討藝術,提出自己的意見。
5.呈現閱讀成果,展現靈活閱讀
擺脫單一的閱讀成果展現形式,需要以閱讀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開拓學生的視野,體現個性化閱讀要求。例如,在閱讀《童年》時,學生以配音的形式展現兩位舅舅的激烈矛盾,體現他們視財如命的本性。在角色扮演中,學生通過變換語調,準確地體會到人物的性情,從而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體會到作者童年的悲涼與凄苦。在下一環節中,筆者安排了《致阿廖沙的一封信》的環節,要求學生現場創作。在這種氛圍的感染下,學生奮筆疾書,運用激勵的語言為作者打氣,從中汲取成長的力量。又如,在閱讀《朝花夕拾》時,學生以少年魯迅的口吻講述成長歷程,以青年魯迅的口吻發出“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呼喊,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同時,魯迅的愛國熱情也感染了每一個學生。這種以閱讀為內里,以實踐為表象的方式,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科目,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的要求。誦讀是品讀名著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新課程標準強調重視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揣摩、品味、積累、感悟,學會欣賞,使學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例如,在閱讀《繁星·春水》時,學生精選幾組小詩,配合舒緩的音樂,進行精品誦讀,“青年人呵!為著后來的回憶,小心著意地描你現在的圖畫”“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墻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一滴滴擎著智慧的雨露滋潤了他們的心田。
6.關注閱讀個體,鞏固生成閱讀
評價在閱讀教學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匯報課上,學生認真觀察各小組的準備過程,在觀看各小組的匯報展示后,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這種評價擺脫了教師的單一評價方式,形成生生互評,讓學生在評價中獲得自我肯定。以閱讀《繁星·春水》為例,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亮點頻現。在小組評價中,學生采用“感動中國”頒獎詞的形式為《繁星·春水》的作者冰心頒獎。頒獎詞如下:柔情如是,剛毅如是,你將小詩匯集,在那汪汪深泉中擎起一盞智慧的燈。這詩一般的評價給了學生信心,涵養了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感受到閱讀名著的喜悅。在閱讀《童年》時,一方面學生可以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另一方面,對于作者童年的遭遇也會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在面對挫折時,學生可以聯系閱讀體會,汲取成長養分,在獨自面對挫折時,找到方法,同時推己及人,在他人遇到逆境時也可提供相應的幫助和合理建議。這些在閱讀過程中生成的資源,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進行積累,完成資源的再生成與內化。課程評價是對學生“學”的概括和描述,能為學生提供學習經驗和學習策略,促使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知識,提高學習效率。但目前評價體系較為單一,主要依據學生的考試分數來進行評價,無法對學生閱讀過程進行全方位評價。因此,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多元化、多維度、全方位,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同時既要有縱向評價,又要有橫向評價以及課外閱讀評價,實現評價標準的多元化與多維度相結合。例如,教師可利用“優秀名著導讀”環節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培養,也可以利用此環節考核學生名著閱讀理念和名著閱讀能力,根據考核結果評出優秀級和良好級,還可以利用“讀書報告”環節對學生閱讀水平進行檢測,督促學生完成閱讀目標要求。為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熱情,教師可組織開展“名著閱讀體驗活動”,對學生的讀書報告進行評比,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和想法。這不僅能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還能增強學生閱讀體驗。
名著閱讀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學生思想素質和文化素養的有效途徑。在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信息技術為載體、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還原閱讀課堂、體現學生自主閱讀,設置懸念、激發學生閱讀欲望,泛讀與精讀相結合、強化學生認知理解,呈現閱讀成果、展現靈活閱讀,關注閱讀個體、鞏固生成閱讀,助力學生文學素養的有效提升,為學生成長成才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黃文琴.碎片化學習語境下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探討[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08).
[2]楊婷.激活閱讀意識感知名著魅力———初中語文名著導讀課堂教學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20(09).
[3]馬玉強.審美鑒賞與創造視域下初中語文名著導讀優化策略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2022(05).
[4]李亞惠,顏鳳嬌.初中名著閱讀教學的優化策略[J].中學語文,2022(35).
[5]梁彩虹.關于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的思考[J].天津教育,2022(35).
[6]張歡.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現狀及其改善途徑[J].語文世界, 2022(12).
[7]錢宇澤,孔云.深度學習視域下初中名著導讀教學策略的優化[J].教學與管理,2022(33).
[8]劉會.初中經典名著的導讀策略———以統編版教科書為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2(22).
[9]何偉強.讀寫共生,情智并舉———基于初中名著叢書的讀寫教學[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2(17).
Discuss on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Reading Chinese Masterpiece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Lv Rongli
(Zhenyuan County Ma Qu Nine Year School, Qingyang City, Gansu Province, Zhenyuan 744511, China)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require students to fully read, ponder, savor, accumulate, and comprehend in reading, and learn to appreciate, so as to develop their personality and improve their spiritual quality while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ng literary works. However, i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due to the lack of attention paid by students, too little accumulation, low interest in reading, lack of initiative in autonomous reading, and other reasons, the reading of famous works has fallen into an awkward situation. In order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lassic reading, teachers can adopt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carrier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restoring the reading classroom to reflect students autonomous reading; set up suspense to stimulate students reading desire; combining extensive reading with intensive reading to strengthen students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present reading results and demonstrate flexible reading; pay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readers, consolidate generative reading, and help students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literary competence.
Key words: juniormiddleschoolChinese;readingfamousworks; readinginterest;literarycompe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