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清春
摘 ?要: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新課程理念也倡導道德與法治教學回歸生活,強調以學生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基礎,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特別關注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做到有實效性、針對性的教學,在重視學生道德品質養(yǎng)成的同時,還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過得幸福而有意義。
關鍵詞:課堂教學;思想修養(yǎng);有效性
從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來看,其是按兒童的生活路徑,以兒童的成長與發(fā)展生活的邏輯為核心設計的。力圖體現(xiàn)和諧與溫暖的情懷,體現(xiàn)關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和諧而溫暖的關系。讓學生從課本中能學會守法,樹立規(guī)則和公民意識。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與日常生活相聯(lián)系彰顯知行結合的學科特點,可以極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回歸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心靈感悟
道德教育存在于學生的全部生活中,為了避免學生在課堂上空洞地、機械地表決心,而忽略了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思想修養(yǎng),使學生學會適應社會,造福社會,這樣的課堂是無效的。教學時,教師應注重讓道德培養(yǎng)回歸學生的生活,通過對學生生活中有關倫理、價值、法規(guī)等問題的探討去觸動學生的心靈,使其明確自己在集體責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斷是非、明智抉擇的能力,養(yǎng)成對他人尊重、關愛、同情等良好的品行。
如教學“我是小小主人翁”時,課前,教師先收集班級內師生間、生生間互敬、互愛、互助的事例。上課時,用課件展示教科書第二頁上的班級全家福與文字介紹,請學生談談:你感受到這是一個怎樣的班級?后出示該班的全家福,照片上一張張笑臉讓學生感受到了集體的溫馨,當學生在找到照片中的自己,找到照片中自己的好朋友時,大家倍感溫暖。可是要怎樣才能呵護這個溫暖的“家”?學生陷入了沉思,教師便可以給其講述班級內師生間、生生間互敬、互愛、互助的事例,通過答記者問的方式,讓故事中的孩子談談自己得到別人關心后的感受,學生發(fā)自內心的感言不僅獲得了同學的掌聲也激起了其他同學的回憶,紛紛舉手要講講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有對同學表示感謝的,有感謝老師的,還有的向同學道歉的……最后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其實這就是愛班級的表現(xiàn)。學生立刻有一個認知體驗:是呀,原來只要集體成員互相理解、互相幫助、互相尊重就能建立一個溫暖的班集體。
由于教師的教學設計讓教材與兒童的真實生活之間建立起一種“互相進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因此,一件件學生的身邊事使其心靈受到碰撞,情感產生共鳴,從而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引發(fā)了每位學生的思想感悟。
二、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注重多樣式教學
素質教育的提出,教師更應注重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養(yǎng)成。而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既需要正確的價值引導,又需要經由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親身實踐才能真正內化。也就是說教師的教學方式應緊扣學生發(fā)展這一核心,因此教學方式也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而多樣化,只有這樣,才可以使枯燥的問題趣味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深刻的問題通俗化。
(一)重視學生活動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出發(fā)點不在于課程的嚴謹與教學的結構規(guī)范,而在于學生的可接受性。由于一些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無法體驗,這時,教師就應注意不能等同于以往的講述式,而應注重讓生通過多種方式去體驗,這樣的課堂才能煥發(fā)生命的活力,其中重視學生活動具有一定的實效性。如:在教學“游子回家”時,應充分考慮到教學的整體性,于是在課前安排了師生活動,帶著學生一起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在探究活動中,教師可以采用資料的交流、與文本的對話、觀看歷史等多種形式,形成一個多維學習體,使課堂活動沉浸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情景之中,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突破本課的重點也是該節(jié)的難點,香港被割讓和被占領是由于國家的落后與政府的腐敗軟弱時,教師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由于課前資料的收集較為充分,學生的激情、生命體驗一再被喚起,道德情感與道德認識得到了雙重建構。與此同時,課堂上學生的發(fā)言讓筆者異常驚喜,“為什么清政府會把香港割讓出去?”“為什么我們不能去頑強地斗爭?”“為什么英國侵略者在后來又會同意歸還香港?”這一系列生成問題,在學生的腦海中涌現(xiàn),在交流中生成,有的學生在回答中談到氣憤英國如此地蠻橫;有的學生氣憤清政府的懦弱無能,使中國人不敢和英國抗爭;還有的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讀懂了清政府夾雜著那種被迫的無奈。這就是生命力的課堂的涌動。在課接近尾聲時,由于學生的興趣點仍高漲未退,于是教師又乘機創(chuàng)設“香港之旅”之情境,帶領學生到香港玩一玩,當學生在觀看香港風景時,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發(fā)出“哇!哇!哇!”的贊嘆聲。當學生發(fā)出的一聲聲的贊嘆時,已在多維活動中得體驗,內化生成道德品質與道德情感,使課堂活動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與生機。
(二)采取多方并舉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一般采用的是主導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直接導致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足,對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興趣也大大降低。然而在新的教育改革中,教材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教師的教學方法也變得多樣。通過讓學生交流在課前收集的各種信息后,教師運用多媒體介紹我國發(fā)展史中較為基礎的情況后,再讓學生針對上面的內容進行知識搶答,從而對以上內容進行鞏固。
1. 知識問答。在教學“壯麗的河山”時通過讓學生交流在課前收集的各種信息后,教師運用多媒體介紹我國發(fā)展史中較為基礎的情況后,再讓學生針對上面的內容進行知識搶答,從而對以上內容進行鞏固。
2. 在教學“壯麗的河山”時,讓學當小導游。也就是課前讓學生收集自己喜歡的名勝古跡的相關資料,在課堂上介紹自己所喜歡的地方,這樣在培養(yǎng)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同時,既讓學生對祖國的大好河山有較詳細的了解,又使大家的資源達到共享。
3. 重視課外實踐活動。從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效果看,學生沒有積極的學習興趣,對于教學課堂不能積極地配合,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學模式的落后,教師并沒有注重到生活實踐的重要性,沒有將教材與生活結合在一起。如果想改變這一現(xiàn)狀,就應在教學內容上進行改變,增加一定的生命力和新鮮感,在教學課堂上融入生活化的因素。這樣的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教學生活化,讓生活與教材相結合其實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一個新的嘗試,一個新的進步。例如,要讓學生了解祖國的壯麗河山,首先應從家鄉(xiāng)入手。比如銅梁也有很多很美具有特色的地方,要讓學生真正感受家鄉(xiāng)的美,體驗是關鍵,而直觀的體驗更有說服力。因此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景區(qū)參觀,更能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贊美之情。又如,以學習“為父母分擔”這一課為例,在正式上課時教師利用20分鐘的時間進行該課的講解,隨后布置一項任務:“從小到大我們就一直讓父母操心,而父母也因為家庭或是大家一直在承受著我們看不到的壓力,雖然大家的年紀還小,還不能為父母做些什么大事,但小事我們還是可以做的。現(xiàn)在大家拿出作業(yè)本,在上面寫下你們各自的計劃吧!寫下你們打算如何為父母分擔。”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合理地將生活與教材相結合,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4. 注重多媒體教學。近幾年來國家加大了對教育的投資力度,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在日常的教學課堂中最常見的就是多媒體設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可以恰當?shù)厥褂枚嗝襟w作為輔助教學,這對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使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教材。在實際教學中使用多媒體,用文字、圖片、圖形、聲音等多種方式與學生互動,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改變傳統(tǒng)單一的課堂方式,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中。
例如,以學習“信息萬花筒”這一課為例,該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信息的概念、獲取和傳遞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利用網絡查詢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在學習這一課之前,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尋找相關的影視資料。在正式上課時播放事先準備好的《烽火戲諸侯》的動畫短片,隨后為學生們進行講解:“大家通過《烽火戲諸侯》的視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視頻中的古人是依靠點燃烽火臺傳遞信息,那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處于21世紀的我們又是靠什么傳遞信息?”隨后引出該課的課題,接下來利用多媒體播放從古至今人們所傳遞信息方式的影視資料,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本課相關的知識點,比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更有效果,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較為詳細地了解英雄的感人事跡,還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播放邱少云、黃繼光等相關影片,讓學生體會英雄為了祖國的利益舍生忘死的這種豪情壯志,讓學生明白應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
(三)拓寬教學空間
教學時,教師不能僅限于在教室讓生通過活動、模擬、多媒體教學等形式,有時還應注重拓寬教學空間,讓學生親身體驗感悟。如教學“平安走天下”這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安全第一”的重要性,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最近發(fā)生在周圍的安全事例,讓學生分析為什么會發(fā)生安全事故,再引導學生找出大家生活中哪些地方還有安全隱患,我們應該怎么做?當學生討論交流后,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到學校周圍的安全事故易發(fā)點,讓學生實地觀察并找到應該怎么做才能杜絕安全事故的發(fā)生的答案。這樣的形式新穎,不局限于課堂教學,讓學生通過體驗感悟,為學生在生活中的行為明確方向。
三、關注社會發(fā)展,注重時事的滲透
道德與法治的目標是教育學生應該怎么去處理和解決現(xiàn)實社會中的問題,但前提條件是一定要與社會的發(fā)展相符合。這就要讓學生要了解這個社會,關注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因此教學中時事教育的滲透是必不可少的。如北師大版第五單元“歷史告訴我們”,通過介紹中國歷史上的漢朝、唐朝等幾個重要的朝代,使學生對于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的古老歷史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對我國歷史發(fā)展順序有一個粗淺的認識。這些內容站在社會宏觀的層面上,讓學生了解、思考和認識工業(yè)革命對于整個人類歷史的重大意義。教師帶著學生收集相關的資料。一個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一次次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一批批民族英雄的鮮活事例等都能勾起學生的愛國情懷。此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客觀地評價當時中國的政治時局,為什么當時秦始皇能要統(tǒng)一全國?唐朝我們國家的經濟是怎樣的狀況?為什么后來清朝時我們國家又會被別人侵略?英雄們?yōu)槭裁丛敢鉃榱俗鎳鴴侇^顱,灑熱血?現(xiàn)在我們國家又取得了哪些成就?……一個個問題使學生明白一個國家的興衰榮辱與當時社會的發(fā)展密切相關,更懂得作為當代的接班人一定要關心國家時事,樹立大局思想觀。
四、結語
總之,隨著教材的不斷更新,學生在學習的主體地位逐漸加固,而教師的主導地位也不能忽視。在教學中教師要緊扣課程目標,善于引導時事,以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問題為主,以有利于提高學生在生活中感知、處理問題的能力為中心。換而言之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要以學生的生活為主線,以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為內容,以密切聯(lián)系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活動為載體,以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為教學空間,以不同的教學方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讓生活走進兒童,讓兒童走進生活,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讓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能夠真正地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為做下一代接班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陶行知. 新教育[M]. 教育潮,1919.
[2]申林靜.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2008.
[3]韓巴特爾. 基于小學品德與生活體驗式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 2014(22):161.
[4]文萬.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 課程教育研究,2019(41):69.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