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紅
摘 要 近年來,構建生態農業循環經濟體系、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主流。為促進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了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特征、要素,并以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付家鎮為例,介紹了付家鎮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現狀、生態農業經濟存在的問題,最終提出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關鍵詞 生態農業;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付家鎮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2.050
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產業循環發展,形成生態農業產業鏈、供應鏈,通過全面、綜合的農業產業鏈和農業供應鏈的發展,形成生態農業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動力。
1 生態農業經濟的核心內涵與意義
生態農業經濟指的是在農業生產、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轉型過程中,融入綠色、環保、生態循環等思想,構建可持續的農業產業化體系,打造高效投入與產出的農業經濟運行模式,推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產業化發展,實現產業服務理念更新、農業生態系統更新、農業資源發展更新,協同共建可持續農業現代化生產體系[1-3]。
生態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有著深刻的自我循環發展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1)構筑全新的生產模式。轉變傳統的破壞式發展和高投入低產出式發展,將環保理念等全面嵌入農業發展新模式,從而實現農業生態循環發展,提高農業經濟價值[4-5]。2)擴大農業生產的邊際效益[6]。從供給端來看,實施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可以最少的資源投入取得最大的資源產出,實現農業豐產、農民增收、農村富美[7]。與此同時,綠色化、無污染的農業生產體系,又為市場的需求方提供了綠色有機環保型農產品,增加了農產品多樣性,進而擴大了社會效益,增強了社會邊際效益[8-9]。
2 發展現狀
付家鎮位于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境內,是著名的綠色生態農產品生產基地。付家鎮平均海拔500 m左右,年降水量1 300~2 500 mm,年平均氣溫12 ℃,森林資源豐富,植被茂盛,生態良好,境內溝河縱橫,旅游資源豐富。
為實現農業生態化發展,利用好區域內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付家鎮近些年來持續加大生態農業經濟體系建設,形成了循環式農業生態生產新模式。
1)付家鎮結合自身生產種植特色,將轄區內的花生、鴨、雞等種植業和養殖業具體結合起來,形成農戶散養、公司規模化養殖和輪休輪養為核心特色的復合生態農業生產結構。付家鎮推廣花生種植,2021年累積種植花生340 hm2;同時養殖鴨、雞,進行土地輪作、輪耕培養。在這種生產模式中,鴨、雞通過食用田中的有害物種,減少了病蟲草害對花生的影響,為花生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進一步提升了花生品質。通過應用循環生態輪種模式,付家鎮實現了種植業與養殖業的循環生態結合。經測算,付家鎮僅2021年實現花生產值530萬元。
2)付家鎮利用獨特的花生種植開發環境,建設了花生種植農業合作社,依托327家農戶,通過合作社來出售炒制花生,進行特色農產品出售。付家鎮還通過電商平臺,將柳編編織產品行銷國內外,打造了著名的花生產業、柳編產業。2021年,付家鎮特色農產品的網絡銷售額425萬元。
3)付家鎮重點推廣無害化種植、生態化養殖過程,在12個村均組建了農業生態種植養殖推廣服務隊,以農資推廣站等為主要抓手,廣泛宣傳生態病蟲害防治。同時,農技人員深入基層田間地頭,宣傳推廣無害化農業管理的優勢;專業的農業違禁藥物監測宣傳小組深入田間地頭,對農田、水田中的營養含量進行監測,對使用過量農藥和化肥的農戶給出相應的監測預警建議,確保30 min可以得出監測結果。
通過以上3點措施,付家鎮在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上形成了農業生產循環發展的新模式,有效助推了農業發展。
3 存在的問題
3.1 農業產業鏈延伸發展有待提升
目前,付家鎮在主要農產品開發領域,存在的核心問題是主要的農作物種植種類相對分散,規模化效應不足。
從數據來看,付家鎮目前可耕種的土地超過2 000 hm2,其中玉米、花生的種植面積較大,見表1。大豆、胡蘿卜等雖然也都是付家鎮的特色農業產業,但規模相對較小,導致付家鎮農業產業化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和龍頭優勢,農業產業鏈的開發能力受限。此外,付家鎮沒有特色化品牌效應,專業化市場營銷推廣能力不足,這些在農業產業鏈發展上急需補充的短板,目前尚未全面完善。
3.2 畜牧業污染治理不足
付家鎮農牧業較為發達,但在畜牧業養殖中,存在著養殖規模小、養殖分散、排污治理效率低、畜牧養殖污染嚴重等問題。2021年付家鎮主要畜牧業養殖規模見表2,目前由于養殖分散,付家鎮畜牧糞便排放處理、污水處理及資源循環利用能力不足。2021年底,付家鎮畜牧養殖業綠色化配套設施使用率為27%,每年凈累積生產無害化有機肥料達15 t,綠色化回收、循環化利用的農業生產相對不足。
3.3 農作物檢驗能力不足
目前,付家鎮進行了一系列農產品質量控制,但這些質量控制手段主要集中于外觀檢查等方面,對農產品無公害指標的檢驗檢測能力建設不足。例如,對有機綠色花生的細菌殘留超標檢測仍無法做到全部覆蓋。
總體上看,付家鎮在農產品檢驗和風險防控方面的、儀器設備和資金投入都相對不足。2021年,付家鎮共引進農產品檢測儀器設備7臺,投資金額7萬元,主要的農產品質量檢驗儀器均是較為基礎的設備,嚴重限制了付家鎮農牧業檢驗檢測能力的提升。
4 優化路徑
4.1 加強農業產業鏈延伸發展
4.1.1 加大特色化、品牌化農產品發展推廣力度
1)注冊特色化的花生品牌商標,進行花生產品的線上推廣等,實現特色農產品營銷。2)提高農作物種植的規模集聚效應。目前,付家鎮的玉米種植面積相對較大,但玉米價格卻相對較低且特色化不明顯;而付家鎮花生、胡蘿卜都是極具特色和知名度的地方特產,所以可以適度擴大花生和胡蘿卜的種植面積,從而實現特色化農業種植作物的規模化集成擴張,提高規模優勢,打造規模品牌。3)與市場化第三方公司投資合作建設付家鎮旅游農家樂等多樣性“農業+旅游業”業態,專門經營近郊游,實施農家樂旅游開發,形成生態旅游品牌資源。
4.1.2 推行新型農業經濟生態發展新模式
當前付家鎮農業生態系統性建設主要依靠政府推動,而農民與第三方市場機制與力量投入不足。為此,在付家鎮新型農業經濟開發中,政府應主動擔起引導員的職責,將新型農業生態發展的主力放在農民和市場化企業上,使農民主動參與市場化、生態型農業經濟建設。付家鎮當地政府可以通過牽線搭橋的形式,優化適合本地的花生、胡蘿卜等特色種植業和特色旅游業,打造特色化、個性化、可循環開發的生態型經濟新模式,將農民增收的主動性與企業發展的能動性結合起來,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力量。
4.1.3 積極主動建立起利益協同發展機制
1)通過協同入股、政府主導、農民參與等多元化的模式,構建特色化的農業生態經濟發展通道。2)以政府引導、農民參與、協會助力、農業生態資源共享、可持續發展為核心,構筑生態型農業經濟,使農業種植、農業養殖、農業產業化全面協同發展,進而構建起農業循環經濟生態,使村集體資源的開發實現最大化,使農民農業資源配置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4.2 加強畜牧業污染治理
4.2.1 推進生態型畜牧養殖體系建設
1)推動畜牧養殖企業與農業生產公司簽訂產銷合同,實施農戶+企業的運行模式。2)規范企業健康無害化畜牧養殖程序,要求企業在后期的畜牧糞便排放、污水處理中,建立起高效的排污處理配套設施,從而使畜牧業養殖排污處理率達到更高水平。3)整合畜牧養殖中的資源,實現畜牧養殖中排污效能的提升和污染物的循環再生利用,同時解決農業堆肥不足、有機肥料缺乏的問題,增強畜牧業污染防治能力和畜牧養殖高效性。
4.2.2 全面優化農村環保產業發展
為了建設生態型、可持續化發展農業,付家鎮要促進農業環保產業發展。1)全面促進農業生產中農民環保意識的提升。特別是在農業種植、養殖中,付家鎮應全面、有針對性地進行宣傳,針對農業輪耕、農田堆肥、化肥農藥施用等進行重點宣傳,逐步提高農民意識水平,減少不合理的化肥使用和農藥噴灑。2)大力促進環保產業的生產開發,打造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環保型農業特色化產業,針對鄉村推行一村一品農業特色化種植養殖新發展模式,構建特色化、循環化、生態化的農業生產結構,廣泛利用水能、風能、太陽能等發電裝置,保障農業生產中的無害化、循環式資源投入和開發。
4.3 加強農產品檢驗能力
4.3.1 強化農產品檢驗能力建設
付家鎮要在所有村設立小型的農作物檢驗室,依靠快速農藥殘留檢測儀等小型檢測設備,及時對各村的農業生產進行農藥殘留檢測,以此提高農業生產中的污染檢測能力,實現對有機綠色農產品的細菌殘留超標檢測100%覆蓋。
4.3.2 全面構筑協同式生態農業經濟發展路徑
付家鎮要在政府、農民、農業各發展主體之間構建起協作關系,形成對農產品檢驗、生態型農業發展的共識。通過建立農村生態經濟發展協商議事制度,定期對農產品檢驗、農村生態經濟發展等問題及發展策略進行探討,通過構建全面有效的協商渠道來收集意見和具體的策略,并投入到農產品檢驗、農村生態經濟發展協作中。
5 結語
為了實現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付家鎮必須堅持提高生態型農業發展水平,提高生態型農業生產力,加大生態資源保護力度,激發農業生產中農民的積極性、市場的積極性和政府的引導性。只有這樣才能綜合發力,協同發展,共同推動生態農業經濟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房凌.實現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20,32(5):53-55.
[2] 馮小偉.新時期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策略研究[J].現代農業研究,2021,27(7):28-29.
[3] 張會芹.生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路徑選擇分析[J].新農業,2021(13):81-82.
[4] 翁伯琦.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助力綠色產業振興[N].中國環境報,2021-07-13(3).
[5] 韓超躍,趙先超,胡藝覺.湖南省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21,35(4):72-79.
[6] 程志剛.林農復合生態系統模式與生態經濟效益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6):70-71.
[7] 寇爽.淺談生態經濟要求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發展路徑[J].經濟師,2021(6):43-44.
[8] 邵麗華.低碳農業經濟與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簡析[J].北方水稻,2016,46(4):62-64.
[9] 漆雪麗.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及有效發揮思考[J].新農業,2020(8):25.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