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洪云
摘 要 農業、牧區、農牧民問題一直是制約內蒙古鄉村振興和農牧區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性問題,農牧業穩定、快速、可持續發展是實現內蒙古農牧區長治久安和農牧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石。為進一步推進內蒙古自治區鄉村振興和加快農牧區的發展建設,簡析了現階段內蒙古自治區鄉村振興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介紹了內蒙古自治區采取的“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綜合生產力顯著增長;優化農村投資環境,二元經濟結構進一步改善;以生態建設為重點,全力推進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農村金融體系改革,提高農牧民收入;深度挖掘人力資源,突出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性”等各項經濟發展措施的具體實踐及取得的實際成效。
關鍵詞 鄉村經濟;鄉村振興;發展措施;內蒙古自治區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2.051
內蒙古自治區(下文簡稱內蒙古)地處我國北部,是農牧大省,總面積118.3萬km2,轄12個地級行政區,其中9個地級市,3個盟。2020年,內蒙古常住人口約2 400萬人,農村牧區人口1 430余萬人。農村牧區人口中農村人口約1 180萬人,牧區人口約180萬人,非農業人口僅70萬人左右。內蒙古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超500萬人,占人口總量的40%左右。近年來,內蒙古積極引入并利用先進的農村經濟管理理念,落實具體的農村經濟發展措施,推進了內蒙古農牧區的產業建設,完善了鄉村振興背景下內蒙古農牧產業的經濟發展制度,降低了農牧業生產過程中不良因素的影響,為當地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進而推動了農林牧漁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同時,優化了農村金融投資環境,改善了農牧業基礎設施配套和農村生態環境,實現了農牧民綜合素質和經濟收入的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內蒙古糧食年產量超過
1 670萬t,牲畜存欄頭數超過10 615萬頭(只),森林覆蓋率18%以上;2017—2020年,內蒙古共新增灌溉面積11.9萬hm2,農牧業綜合機械化應用水平57%以上;全區畜牧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牛肉、羊肉、牛奶產量,人均鮮奶量,細羊毛、山羊絨產量等均居全國首位。
1 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農牧民收入水平普遍較低
農牧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和缺乏合理的規劃、管理手段,導致內蒙古農牧業再增產、再增收潛力逐漸弱化,農牧民依靠傳統農牧產業實現增收的難度越來越大。截至2020年底,內蒙古農牧民人均年純收入
3 953元,其中工資性收入717元、家庭經營性收入
2 786元、財產性收入450元。近年來,內蒙古農牧業增長指數雖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較全國平均水平低6%以上,農牧民家庭年純收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7%左右[1]。現階段內蒙古農村經濟發展尚處于不均衡、不穩定狀態,農牧民經濟收入渠道相對狹窄、單一,成為制約內蒙古鄉村振興快速發展的重要瓶頸。
1.2 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生態環境惡劣
1)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目前,內蒙古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較發達地區仍有一定差距,未完全擺脫農牧業生產“靠天吃飯”的局面。對水資源的儲蓄和調控能力存在不足,內蒙古仍有約2/3的農田不具備灌溉條件。機械化投入率較低,2018年,內蒙古部分地區農牧業標準化、機械化水平不足60%,農牧民現階段生活水平較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斷拉大。2)生態環境惡劣。內蒙古生態環境脆弱,不利于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農牧產業。內蒙古是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為集中、危害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全區荒漠化土地面積6 093.33萬hm2,占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的23.3%;沙化土地面積4 080.00萬hm2,占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的23.7%。
1.3 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
1)由于內蒙古各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存在一定差異,各地區農村信用社的發展也較不均衡,導致農村信用社的規范化合同制發展未得到有效落實。同時,內蒙古大部分農村地區的資金優化配置問題及農牧民貸款抵押權限等問題未得到有效處理,導致鄉村振興發展無法及時獲取充足的資金支持,“缺血”和“失血”情況嚴重,造成農村信用社的作用無法得到充分發揮。2)受限于農村金融政策未落實到位,內蒙古當地村民間借貸現象普遍存在,通過民間借貸市場獲得資金是目前內蒙古地區鄉村振興的主要民間資本渠道,占農村信用社農民貸款總額的70%以上,達到了萬元以上。但當前民間金融運行極不規范,造成農村資金大量外流。
1.4 農牧民綜合素質較低,人才匱乏
截至目前,內蒙古100個農村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占比6.55%,小學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占比30.11%,初中文化程度占比50.10%,而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勞動力占比13.24%。這種偏低的文化素質結構難以適應鄉村振興發展的人才需要,導致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較為遲緩。當前,內蒙古掌握農牧業專業生產技術、具備專業技術能力的農牧民極少,平均每1 000 hm2耕地配備的專業技術人員不足3人[2]。造成農牧業生產勞動效率低,生產成本高,農牧業增產和農牧民增收緩慢,嚴重制約了內蒙古鄉村振興的現代化進程。
2 農村經濟發展措施
2.1 促進農村產業機構優化升級,綜合生產力顯著增長
內蒙古農牧區引入現代農業經濟管理理念,加強對農牧業企業和新型經營合作組織的管理和引導,幫助企業和農戶通過各種渠道開辟市場,打造品牌,引進農牧新品種,使當地農業經濟更好地適應市場增長的需求,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且進一步優化了農牧區的資源配置。截至2020年,內蒙古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突破600億元。在種植業內部,統籌和發展糧食生產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大幅提升了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信心和積極性,從根本上扭轉了內蒙古農作物播種面積持續下滑的趨勢。2021年,內蒙古糧食產量達3 840.3萬t,比上年增長了4.8%,較2011年增長了60.85%。在充分保證糧食產能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了種養業比例,發揮地域優勢,使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快速增長。牛羊豬等肉類年產量在240 萬t 以上、奶類產品年產量720 萬t 左右、油料作物年產量120 萬t 以上、羊絨羊毛年產量10 萬t。截至2020 年底,內蒙古牛奶、羊肉及羊絨年產量高居我國首位。改良畜禽數量達到了9 700余萬頭(只),占內蒙古全區牲畜存欄總量的90%以上,基本實現了牲畜良種化。
2.2 優化農村投資環境,二元經濟結構進一步改善
1)在農村經濟管理活動中,內蒙古在政策導向上堅實向“三農”傾斜,工農產業關系逐步由“以農哺工”向“以工補農”方向調整。在內蒙古農村政策導向和資源配置上進一步遵循農村經濟管理理念,通過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土地延包、草牧場“雙權一制”和糧食收購稅費改革等助農惠農政策,降低農戶發展新型農業產生的成本投入,實現農牧民減負45%左右,激發農戶主動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2)內蒙古從地方財政中統籌調配更多的資金用于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以提高當地農牧業生產的效率及質量。現階段,內蒙古用于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的地方資金超過55億元,全區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入超95億元,充足的資金支持是內蒙古鄉村振興快速推進的力量之源。3)隨著農村信用社扶持農牧業中小微型企業發展,通過降低準入門檻、落實稅費減免、創新融資服務、支持基地建設、完善信息平臺等8項措施,截至2021年,內蒙古農村信用社累計投放504億
元貸款,助推農牧業小微企業和農牧民生產,農牧民貸款抵押政策進一步優化,為內蒙古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持。4)農村經濟管理制度在內源動力上促進了內蒙古地區農業龍頭企業的迅速崛起,品牌效益和龍頭帶動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2020年,內蒙古年經營性收入超過千萬元的農畜產品深加工企業實現營業收入超540億元,實現增加值165億元以上;培育壯大國家及地方農牧業龍頭企業58家,輻射帶動的農牧民占全區總數的40%以上;打造國內外農牧產品馳名商標11個[3]。
2.3 以生態建設為重點,全力推進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
1)內蒙古作為我國北部重點生態治理區域,利用農村經濟管理的相關理念,加快推進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全面啟動并實施了退耕還林、農網改造、林業生態建設、人畜引水改造、縣鄉道路建設等項目,使內蒙古農村生態和農牧民居住環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現階段,內蒙古森林面積2 050萬hm2,森林覆蓋率18%以上,發展節水滴灌面積63萬hm2,每年新增灌溉面積11.9萬hm2,農牧業綜合機械化應用水平57%以上[4]。內蒙古農村地區均實現了旗(縣)通油路、鄉鄉通公路,各行政村之間的通路率90%以上。2)農村現代化社會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市、縣、鄉三級農牧業技術推廣體系、畜牧業疫病防治體系、衛生監督體系及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現已基本建設完成并實現了全覆蓋,農牧區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良種覆蓋率90%以上,農牧區信息化建設步伐顯著加快,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和農牧區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保證當地農牧業產業可持續發展。
2.4 加快新農村金融體系改革,提高農牧民收入
1)為進一步順應內蒙古農村產業化發展需要,將農村信貸服務更多地向農牧業生產領域傾斜,重點支持農牧區糧食生產和畜牧深加工產業。全面革新農村信用社制度,增強農村信用社自身運營能力和資金實力,進一步拓寬金融供給渠道,適應多元化的農村產業發展需求,實現了農信社改革和農村金融體系構建的有效銜接。鼓勵更多的農村社會資本參與農村產業建設,挖掘現有農村資本市場的潛力,搭建更廣闊的金融平臺[5]。2)在農牧民增收問題上,從內蒙古發展實際出發,立足內蒙古的資源優勢,充分發揮農牧業龍頭企業對市場信息的及時把控能力,輻射帶動農牧民及時調整作物品種和產品類別,以適應市場需求,增加農牧民經濟收入。截至目前,內蒙古參與農牧業產業化的農戶人數占到了總人口數的40%以上,農牧業產業收入使農牧民人均收入增加了34%左右。利用農村經濟管理的現代化經營和管理理念,進一步強化農牧業產業化在現代化農村及牧區建設中的產業支撐作用,使農牧民的經濟收入具有可靠保證。
2.5 深度挖掘人力資源,突出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性
農業經濟管理機制助力農業人才管理理念的貫徹和落實,推動農業人才的培養和規范管理,培養土生土長的農業生產能手、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使其成為內蒙古鄉村振興和農牧業快速發展的基石。近10年來,內蒙古各盟市、旗(縣)、鄉鎮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創新的原則方針,加大人才引進、人才教育、人才培養、人才選拔、人才激勵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使內蒙古農牧業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人才綜合素質得到了顯著提升,人才結構不斷優化,一大批農村高素質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為推進內蒙古農村現代化發展建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截至目前,內蒙古農牧業專業技術人員超2.8萬人,占農牧業職工總人數的14.3%[5]。現有的專業技術人員中,具備正高級技術職稱的人數約有230人,副高級職稱的人數2 240人,中級職稱的人數超過1萬人,初級職稱的人員在1.5萬人左右。
3 結語
現階段內蒙古鄉村振興事業的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但隨著在當地鄉村產業建設中的不斷摸索,各項農村經濟發展措施的貫徹落實切實推動了內蒙古鄉村產業的發展、延長了農牧產業鏈條、提高了農牧民的經濟收入,為內蒙古鄉村振興事業的快速及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趙云輝,張哲,劉繼萍.內蒙古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及優化分析[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9(2):
19-22.
[2] 張晶.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措施探討[J].農業與技術 ,2015,35(22):199.
[3] 蘇雅拉其其格.轉變農民觀念促進農村經濟發展[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3(S1):163-165.
[4] 陳建亮.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研究[J].山西農經,2022(10):131-133.
[5] 閆永升.對內蒙古自治區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思考[J].山西農經,2022(4):179-181.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