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語萱 李嘉馨 王御錦
摘 要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而其中農村經濟是新發展格局的主體,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發揮出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為闡明鄉村振興對鄉村雙循環建設的促進作用,以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區大馬村為例進行了相關探索。分析結果表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戰略理論支撐和經濟潛力空間,是實現人民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 鄉村振興;新發展格局;國內大循環;江蘇省泰州市大馬村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2.055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的技術與工業的變革如火如荼。過去,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外部環境下,我國的外向型經濟全球化戰略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市場與資源的“兩頭在外”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我國在進入全球價值鏈后,憑借自身在生產要素上的相對優勢,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了主導地位。然而,在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這是一個無法持久的策略。因此,要發揮國內超大型市場的作用,發展國內經濟,打通內循環,從而推動經濟
發展。
2020年5月14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首次提出了建立一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理念。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以國內經濟為基礎,從全局的角度對我國的經濟空間結構進行系統、辯證的審視,將危機轉化為機會,在變化中開創新的局面,從而形成以內需為主、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鄉村振興戰略的效用,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作出更大的貢獻,既是現實的需要,也是時代的必然要求。
當前研究中,已有許多學者分別針對鄉村振興戰略和新發展格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很少有人試圖從新的雙循環發展模式中探討鄉村振興戰略的功能。本文基于經濟視角,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對建設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促進作用,并以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區大馬村為例進行佐證。
1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
通過梳理近十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可以看出,“三農”問題始終是我國發展中最重要的問題。“三農”,即農民、農村、農業,是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國家發展的根本。從重點解決“三農”問題入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將新農村建設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我國持續深化農村改革,加大扶持鄉村振興建設的政策力度;推動農業現代化,轉變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加大科技投入,增強農業綜合競爭力,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的成績。當今,全球經濟格局不斷變化,鄉村振興在推動農村產業發展、提升農村經濟質量和促進農村經濟良性循環3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鄉村振興戰略為建設現代化美麗鄉村提供了發展新動力,為實現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了內生動力和強大的戰略支持,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貢獻了強大力量[1]。
2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背景
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是基于當今國際形勢變化、適應“兩個大局”發展形勢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的重要戰略決定。從國內角度來看,僅靠投資和低附加值的出口已不能滿足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只有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才能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新模式,才能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從國際角度看,需求疲軟和滯脹促使我國經濟轉型,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經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在我國目前出口增長速度放緩、當前的國際貿易形勢及后疫情時期的背景下構建的,其旨在立足于我國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建立新的發展模式,即要充分利用我國龐大的市場和人口基礎,適應我國經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轉變以出口拉動經濟的現狀,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重點放在國內市場的布局,改造國內和下游的產業鏈,以實現我國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
3 鄉村振興戰略的促進作用
3.1 提供戰略理論支持
2021年是“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之年,而2022年是“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公布之年。“十四五”規劃中,我國在經濟發展方面都提出了要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經濟雙循環戰略的落腳點是解決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困局,最終目標是完善我國經濟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獨立自主地位,實現最終的復興[2]。而“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民族振興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2017年,大馬村整合13.6 hm2荒地,投資超100萬
元建立了大馬水生植物園,并充分發揮當地水系眾多、生態基礎好的先天優勢,挖池塘種植睡蓮、荷花,養魚和養蝦等,打造出“荷韻蓮香”水生植物園。隨著游客的增加,為打造自然園林景觀,給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體驗,大馬村于2019年修建具有特色代表性的景點,持續投資水生植物園近100萬元。截至2021年,全村共培育睡蓮品種8個、荷花品種14個,同時套養鯽魚、黑魚、龍蝦、泥鰍等水產品近2萬kg,綜合繁育效益持續提升,除去人工成本與土地流轉費,種植睡蓮每667 m2收益達到3 000元。2021年,大馬村全村集體經營性純收入突破7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
2.5萬元。大馬村通過走“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發展道路,激發產業活力,如今已經成功摘下“貧困帽”,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大幅提升,逐步實現產業結構優化,釋放產業活力,逐步實現鄉村資本積累,為提高鄉村消費水平、平衡地區供給與需求打下了堅實基礎。保障“三農”的現代化建設,保障農村經濟發展暢通,進而保障經濟雙循環格局建設,可以保障農業管理體系的高效運行,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的平穩發展,并保障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的建立。
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決“三農”問題,既有利于農村發展,也為農業的轉型升級與農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保駕護航,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提供動力。在供給側方面持續助力,不斷激發經濟內生動力,從戰略理論上為經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支撐力量。
3.2 提供經濟潛力空間
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同時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期推進“三農”工作的重要舉措。統計數據表明,自2015年以來,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消費性支出均逐年增加,2020年脫貧攻堅戰更是實現全面摘帽的目標。農村是我國規模最大的消費市場,雖然目前消費水平不及城鎮,但在鄉村振興戰略下不斷提高的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所帶來的巨大消費潛力是不可否認的,這對經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擴大內需、建設國內大循環體系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鄉村振興需要經濟發展和產業支持,最關鍵的是勞動力。過去,大馬村沒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導致大量的年輕人外出務農,造成大量的勞動力流失。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人才,要匯聚全社會的力量,加強鄉村振興人才的支撐。近幾年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下,大馬村涌現出一大批青年返鄉發展。他們不僅為農村產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也為產業發展帶回了新想法。大馬村過去普遍以種植兩熟稻麥為主,但經濟收益一直不樂觀。于是回鄉青年將超級稻品種南粳5055引入大馬村,不僅在大馬村承包了146.7 hm2土地,并進行了商標登記,把“推銷式”經營轉變為“訂單式”經營。這種經營模式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加速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既激發了傳統產業的活力,又提高了村集體經濟收益。此外,打造特色農業綜合體也是推動大馬村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實地考察,大馬村的特色農業品牌“三福”河蟹,每年銷售收入超過500萬元,并依托大泗中藥養生小鎮的優勢,種植了超過33.3 hm2適合當地砂質土壤生長的芍藥和射干中草藥,同時引種美國山核桃等優質品種,在村口建成了占地20 hm2的經濟花卉苗木種植園,形成了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農業產業集群。這些特色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極大地推動了雙循環新發展的內在動力,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地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村社會進步。
大力發展鄉村新基建,鞏固產業發展,強化生態建設,改善社會服務。在加快城鄉接合部整合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和人力,推動農村消費、綠色消費、旅游消費等新型消費方式的發展,推動我國經濟的全面發展,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應更加注重發揮鄉村自身的優勢,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而產業交叉融合則是以擴大農業功能為根本導向,在固定傳統農業發展的前提下,強化農業產業鏈的橫向延伸,使農業與其他產業跨越邊界,通過匹配產業功能模塊等方式來推進農業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增加農業全產業鏈的附加值,進而實現農業產業創新發展[3]。1)大馬村依托“水美鄉村”特色產業,每年穩步擴大荷花、睡蓮等特色植物種植規模,并精心規劃觀賞園區,匹配相應的各種娛樂設施,提高了觀賞性和趣味性。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田園綜合體,以實現鄉村旅游的有效發展,帶動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2)因地制宜,創新發展農家樂,結合時令季節推出“荷全席”系列菜肴,初步探索農家特色風味與農事體驗發展路徑,拓展野營燒烤、婚紗攝影、自駕旅游等新業態。3)以“民宿+”為主要發展模式,打造有體驗感、有品位和有鄉愁的精品民宿,形成特色鮮明、服務一流的民宿業。以鄉村旅游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帶動農副產品加工、交通運輸、休閑地產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既能提高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又能帶動村民增收致富。4)大馬村借助“互聯網+”將以上新產業全部信息化,通過搭建“云平臺”將新的旅游資源、特色農產品的銷售等信息第一時間傳達給消費者,推動信息流通渠道優化升級,擴大產業影響力,促使產業融合科技高質量發展,從而激發市場活力,暢通內部循環體系,讓經濟發展更加充分均衡。
3.3 鄉村振興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經之路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本質與支點是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4]。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關系到億萬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因素。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動力源泉。為此,必須認真處理好相關問題,正確、扎實地走好農村振興之路,要通過鄉村振興,在鄉村地區實現國內國際市場更好、更強勁、更可持續的發展,大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安全感[5]。
4 結語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全面實現現代化的建設還任重而道遠。鄉村作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主體之一,其具有無限的潛力空間,通過推行鄉村振興戰略為建設“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持續的動力是應把握的關鍵和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 楊麗娟.鄉村振興戰略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作用分析[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21,43(2):99-102.
[2] 彭佳學.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懷殷切囑托感恩奮進交出踐行“兩個維護”高分答卷[J].寧波通訊,2022(7):8-12.
[3] 金麗馥,王婕.鄉村振興視閾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與促進農民增收:以江蘇省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21,49(21):1-7.
[4] 佚名.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貢獻鄉村力量[J].鄉村振興,2020(8):1.
[5] 駱育芳,閆歡歡,高矗輝.習近平鄉村振興戰略的邏輯理路及時代價值研究[J].理論觀察,2020(4):17-19.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