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慧珍 韋張蘭
摘 要 特色農業產業己成為新的農村經濟增長點,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廣西河池市宜州區出臺了一系列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的新政策,采取了有效措施推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并取得了新成效、新突破,但仍存在制約河池市宜州區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問題。為進一步推動宜州區農業轉型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優化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路徑,提出壯大新型農業經營隊伍,激活發展動力;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強產業發展的新生力量;提高農民種養技術及農業機械化應用率;推進品牌建設戰略,拓寬發展渠道等針對性措施。
關鍵詞 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廣西河池市宜州區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2.059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02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要持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當前,中央持續加大對邊疆地區、民族地區的扶持力度,政策紅利的釋放有利于推進廣西河池市宜州區農業聚集群、補鏈條,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宜州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為各類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雨熱條件。到位的政策支持與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宜州區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宜州區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
1 發展現狀
1.1 創建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
宜州區不斷深化農村體制改革,以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經濟發展為核心,通過加快土地流轉提高綜合效益、引入龍頭企業創新經營模式、完善設施突出裝備設施化、健全體系突出生產標準化、拓展空間突出產業特色化等舉措,大力推進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成功創建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250個,其中省級核心示范區3個、市級示范區2個、縣級示范區8個、鄉級示范園46個、村級示范點191個。建成
2家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于一體的四星級示范企業;德勝鎮上坪村獲評全國“一村一品”桑蠶示范村;宜州區獲評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1.2 推進“十大百萬”產業增點擴面
按照產業“長中短”發展規劃,持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發展布局,加快培育形成有規模、有特色、有品牌、有效益、能輻射帶動農民穩定增收的主導產業。宜州區油茶新種面積341.33 hm2、糖料蔗新種6 460 hm2、“三特”水果新種189 hm2,淡水養殖0.007 hm2,肉牛出欄
35 271頭、肉羊出欄 44 356 只、種羊存欄3 0910只、生豬出欄159 341頭。成功創建中洲油茶產業、巨人龍洲島休閑農業和藍果果農業等3個核心示范區。
1.3 打造區域特色產業優勢品牌
宜州區大力實施“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戰略,積極謀劃盤活特色產業鏈,以企業公司為上游主體,引進“公司+合作社+基地+能人+農戶”的運營模式,立足地方資源稟賦,深入挖掘資源潛力,發揮“長壽、綠色、生態”品牌效應,大力發展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的特色產業,推動優勢特色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在增點擴面、提質升級上下功夫,努力構建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新格局。目前,宜州區在有效期內的“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16個;1個特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1個企業品牌、4個農產品品牌入選廣西農業品牌目錄;宜州桑蠶繭被認定為廣西絲綢綜合開發重點產業。
2 存在的問題
2.1 特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程度低
宜州區有桑園2.53萬hm2,桑蠶面積和蠶繭產量連續16年保持全國縣域第1。特色農業產品種類多但發展程度較低,除桑蠶、糖料蔗等產業化、規模化程度較高外,葡萄、柑橘、核桃等特色高效經濟農作物大多為零星種植,種植面積較小,且采用粗放管理模式,難以協調形成規模化發展,無法營造“筑巢引鳳”的良好外部環境,企業公司無法向“市場導向型”企業轉型,造成農產品市場占有率低,無法達到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示范要求,同時,輻射帶富能力有限,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農戶抗風險能力弱[1]。例如,水果產業僅停留在采摘后保鮮、包裝階段,缺乏精加工及產業科技支撐,產業綜合效益難以實現大幅提升。此外,由于受自然地理位置和生產生活條件等因素制約,農業生產效益低,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選擇從事非農產業以增加經濟收入,村內留守人口老齡化、女性化和低齡化結構特征明顯,嚴重制約了農業產業的發展壯大。
2.2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部分村(社區)電力、水利、道路及物流配送等基礎設施相對滯后,對特色農業產業整體發展造成實質性影響。1)宜州區211個村(社區)中大部分村(社區)的交通運輸條件差,農產品對外運輸不便,落后的儲運條件極大地增加了因季節、空間供需矛盾造成的市場風險。2)當前市場功能的單一性,市場信息化建設滯后,相關配套服務及技術設施落后,導致特色農業產業經營主體難以及時有效獲取市場信息,在把握市場行情、掌握市場動態、了解供需信息上存在較大阻礙,僅通過當前的市場價格決定種植面積,因信息不對稱造成農業經濟損失。
2.3 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水平低
1)農業技術對特色農業產業綠色、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具有強大的支撐作用。宜州區特色農業技術水平落后,以分散的農戶經營為主,經營管理分散、種植地塊零碎,大型農業設備和先進農業技術難以大規模使用,無法滿足特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市場化需求,制約了產業發展。2)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導致人才流失嚴重,農村人口整體文化素質與科技素養偏低,出現初級人才多、高級人才少的被動局面。3)由于傳統重務工、輕農耕思想影響,出現土地撂荒現象,造成土地資源浪費,大型農業設備和先進農業技術難以得到充分利用[2]。
2.4 品牌價值未充分顯現
品牌在產品檔次、市場競爭力、市場價值等的提升方面發揮著極大的推動作用。近年來,宜州區雖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加快特色農產品品牌創建的激勵機制,但仍普遍存在對品牌創建重要性認識不足、投入不夠等問題。目前,主要由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科學技術局等部門負責特色農產品品牌創建工作,但由于各部門品牌創建的渠道、程序、標準不一,且部門間溝通少,導致部門間難以形成發展合力,不利于創建特色農業品牌[3]。
3 優化路徑
3.1 壯大新型農業經營隊伍,激活發展動力
1)加強組織領導。將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推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實行一把手親自抓,業務骨干具體抓,責任落實到人。加大培育力度,細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任務分配制度。例如,農業農村局要定期指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協調解決實際困難;區人民政府要對全區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具體情況進行排名通報,并納入工作績效考核。2)強化規范管理。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積極性、主動性,加強在服務方面提供技術支撐,建立對經營主體的動態監測,建立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運行和財務管理等機制。3)強化政策支持。協同各部門對經營主體落實信貸、水電、稅費等惠農政策支持;優化農業農村獎勵機制,將壯大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列入重要扶持內容,在促進龍頭企業提檔升級、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家庭農場規模發展上明確獎勵標準;鼓勵經營主體擴大經營規模,創新精深加工等技術,做大做強產業品牌。4)推進特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4]。發展扶貧特色產業,發展桑蠶養殖、花椒、油茶或養殖等特色產業;積極探索“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發展模式,培育壯大合作社,建設村級油茶種植示范基地,確保村級“3+1”特色產業覆蓋90%以上;建立新型經營主體或特色產業基地(園),培養創業致富帶頭人,發揮產業帶動作用。
3.2 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主要內容,明確具體規劃內容、措施。圍繞特色農業產業示范基地,做到引水到田、拉水到地,建造儲水及灌溉設施,同時,吸收農民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的同時,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
3.3 建強產業發展的新生力量
1)圍繞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以科技生產和經營管理知識為重點,加快“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開展點菜式、預約式、提問式、操作式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通過專家進村、教師到村、技術到田、指導到戶及要領到人的“五到”措施,讓農民在實踐中領會與操作各種種養方法,增強主人翁責任感,打造成敢闖敢拼的管理者、生產者。2)加強隊伍管理。農業農村局要切實擔負起加強農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責任,分析當前農業技術人員數量、結構及專業特長,做好人才規劃管理。結合特色農業形勢規劃人才工作,以科學人才引領農業發展。同時,積極解決編制不足、在編不在崗、在崗不專業、人員老化斷層等問題,加大農業技術人才交流力度,鼓勵更多的優秀中高級農業技術人才服務基層。3)完善獎補機制。將農業產業領軍人才認定為三類別高精尖人才,給予資金獎勵和購房補貼;對新取得初、中、高級新型職業農民證書和“鄉村工匠”證書的給予一次性補助,按比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范疇;對優秀科技創新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對優秀返鄉農業創業項目給予扶持資金、給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人才補助;大力選派農業科技特派員,鼓勵知名農業企業家、創業人士進駐創業孵化基地進行創業輔導。
3.4 提高農民種養殖技術及農業機械化應用率
1)結合農作物病蟲防控、測土配方施肥、農田節水示范技術推廣、新型農民培訓工程、勞動力技能培訓等項目的實施,及“三下鄉”“科技宣傳周”“農民技術員培訓”等各類科技培訓活動的開展,加大科技宣講培訓力度。通過編印發放知識讀本、技術宣傳冊、病蟲害防治技術明白紙等技術資料的形式,扎實普及農業實用技術。同時,加大技術培訓指導工作,結合農戶的產業發展需求,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聘請農業專家或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指導,開展科學的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高產增收的技術培訓,切實提高農戶的種養技術,減少農業災害損失。2)加大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建設與引進,讓科技成果進村入戶,鼓勵農民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冬季保溫棚防寒技術、夏季遮陽技術、間套種技術等農業新技術。3)大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應用率。以農機配置補貼、農機報廢更新補貼和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為杠桿,重點推進糧食作物生產全過程機械化。加大農機購置補貼、農機新技術、新型農機具推廣力度,使廣大農民詳細了解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程序和條件,推動各類農機補貼工作有序開展。著力加強農機技術推廣示范基地建設,培育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及農機大戶,因地制宜組織開展適宜的機耕、機播、機收作業服務,以提高勞動效率,減少經濟支出。4)建立農業信息網,了解市場信息并及時發布供求信息,拓寬銷售縱橫深度,把握第一手信息資料,有效解決滯后難銷的產品。加深了解域外產品需求信息,建立線上銷售模式與創新線上銷售服務模式[5]。
3.5 推進品牌建設戰略,拓寬發展渠道
1)完善品牌建設體系。構建完善的特色農產品品牌認證體系,針對農產品的投入管理、品質檢驗與認證、分等分級、產地標準、主體準入與退出進行標準化、規范化界定,制訂簡明實用的操作手冊,為農產品質量提供保障;推行農產品條碼制度,建立產銷一體化銷售模式,實現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向可追蹤、儲運信息可查詢,避免由于質量安全問題造成品牌信任危機,為農產品品牌維護奠定良好基礎。2)加強品牌推介與傳播,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在抖音、電視電臺及農產品活動、展銷會等平臺宣傳當地特色農產品;在鄉村旅游、行業博覽會中,積極宣傳具有地方特色、有故事的農產品品牌,同時也可通過唱山歌、詩詞比賽等形式宣傳農產品品牌;在高鐵、高速公路等投放品牌廣告,塑造農產品整體品牌形象,提高市場知名度。3)打造一批特色農產品品牌。以鄉村振興為依托,打造宜州區“一鄉一品”;堅持以特色、綠色、有機食品為導向,集中力量做大做強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形成特色品牌區域優勢。
參考文獻:
[1] 鄧曉強.加快現代特色農業建設助推產業融合發展[J].廣西農學報,2021,36(4):5-7.
[2] 蘇潔霞,黃京華.南寧市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
32(23):198-201.
[3] 劉光琳.“廣西好嘢”越來越多,廣西現代特色農業漸入佳境[J].農家之友,2021(1):4-10.
[4] 黃明廳.現代特色農業園區建設與生態農業發展策略[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5):76-78.
[5] 蘇兆星.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現狀及發展探究[J].廣東蠶業,2021,55(3):147-148.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