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柳
摘 要 鄉村河道生態治理是改善鄉村居住環境,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為實現水資源、水生態、水文化、水經濟的有效融合,建設人水和諧的美麗村莊,以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興農園社區“水美湘村”建設項目為例,引入河流生態治理理念的研究目的,介紹鄉村河道生態治理思路,從清淤疏浚、岸坡生態治理、生態景觀建設、水文化植入等方面提出鄉村河道生態治理的措施。
關鍵詞 鄉村河道;生態治理;“水美湘村”;湖南省花垣縣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2.068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土地面積占全國土地總面積90%以上,目前我國仍有約5億人口生活在農村。與城市相比,農村與水系的關系更加緊密,不少村莊臨水而居,河水的漲落關系到農民的居住安全及生產安全。鄉村河道是自然生態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人們鄉愁和記憶的重要載體。只有加快水利設施建設,構建現代化的水網,才能護住農業的命脈,保證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1]。經調查,鄉村地區河流眾多、水系發達,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1)部分村落內河流連通性較差,淤塞、萎縮嚴重,生態基流得不到保證;2)部分河段脫水,自凈能力不足,河流兩岸為土質岸坡,水源涵養條件差,存在較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3)兩岸防洪達不到標準,汛期來臨時無法保證周邊村民的生產生活安全;4)鄉鎮企業經營不規范,肆意排放污水,農民種地大量施用化肥、不合理使用農藥等問題導致農村水源污染加劇。因此,鄉村河道的生態治理迫在眉睫。
1 鄉村河道生態治理的意義
鄉村是一個地域性綜合體,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等特征,兼具生活、生產、生態、文化及娛樂等多重功能。研究鄉村河道生態治理的目的在于以下2個方面。
1)近年來,人們愈發意識到河流對于生態環境有著巨大的影響,對維護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平衡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隨著美麗鄉村建設在全國大規模的發展,部分鄉村河道及周邊鄉村的建設已初具規模,但也暴露出許多問題。例如,鄉村規劃與建設大量套用現代城市規劃的技術與模式,硬質現代化材料被生搬硬套地運用進鄉村河道景觀建設中,導致鄉村水土流失、排水困難、水土污染、內澇頻發等問題。
2)鄉村河道生態規劃和治理不僅能從根源上保障鄉村的用水安全,而且對促進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本文基于生態理念對鄉村河道景觀的規劃設計展開探討,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鄉村面貌的提升、鄉村格局的優化進行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上探索可實施、可落地的鄉村河道生態治理新方案。筆者認為,鄉村河道的生態治理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秉承與當地村民“共享、共建、共創”的中心思想,不斷提升人們的參與感和獲得感,讓村莊因水而興、因水而旺。
2 鄉村河道生態治理思路
2.1 保護河道的自然形態,改善河道水環境
鄉村河道的生態治理要注重保護河道的自然形態,以降低改造對于環境造成的破壞,提高鄉村河道的生態安全。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充分體現尊重自然、師法自然的理念,盡量減少人為手段的干預。1)改進傳統的鄉村河道治理模式,強調以生態為主的河道治理策略,保護河道生態系統。2)建立生態布場機制,針對河道已經存在的問題,通過植物系統生態駁岸或水系連通等方式進行一系列治理。3)利用景觀生態學的基礎理念,以生態理念為基礎,為鄉村河道水環境設計提供理論研究保障,增加鄉村河道的自然
美感。
2.2 優化河道護岸形式,提升河道防洪安全
傳統護坡護岸形式工程造價相對較低,其主要側重于河道行洪、排澇等基本功能,對環境、生態的影響考慮較少,缺點較為明顯。因此,優化河道護岸形式是鄉村河道生態治理的重要手段。基于生態發展的理念,建議盡可能采取生態護坡護岸,在功能上充分保證河岸與河流水體之間的水分交換和調節,充分利用自然材料構建穩定岸坡,為水生生物、微生物、岸上植物等創造良好的棲息地和生存環境,營造出的多樣的環境條件,促成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多樣性,形成自然優美的河道景觀,恢復河道魚蝦洄游、水草茂盛、生機盎然的自然生態景觀[2]。
2.3 加強生態景觀建設,提升河道凈化能力
鄉村河道加強生態景觀建設是為了充分發揮植物在鄉村河道生態治理方面的效能,利用現有的植物,保護自然生態系統,避免過度人為化。傳統的河道開發大多只是為了滿足單一需求,導致河道周圍的樹木被砍伐,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過多混凝土的使用,會直接導致地下水與河水無法互補凈化,陷入水污染的惡性循環。通過提升河道凈化能力,可以提升鄉村生態系統等級及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例如,使用生態磚進行了生態護岸的建設,或者在邊坡上種植草本植物,起到初步過濾污水和保護水土的作用。同時,可以選擇在河道內種植一些抗污性較強的水生植物,提升河道的凈化能力。
2.4 融入水文化,展現地域特色
鄉村河道生態治理,不僅要考慮其實用性和生態性,突出展現當地區域特色,而且要將水系與文化內涵聯通,充分挖掘地域特色。例如,在鄉村河道景觀設計中,將過去房屋中廢棄的青磚作為鋪地材料進行鋪設,增加道路的年代感;在植物的選擇中,以鄉土植物為主,提煉當地文化符號,配以當地特色的建筑材料,形成獨具特色的鄉愁元素,提高生態景觀的歸屬感。
3 “水美湘村”建設項目概況
3.1 項目來源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湖南省水利廳于2021年提出“水美湘村”示范村建設,力求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以水為主線,以村為單元,打造一批“水美湘村”示范村,讓村莊因水而起、因水而美、因水而宜,讓居民看得見水、望得見山、記得住鄉愁。
3.2 項目情況
湖南省2021年“水美湘村”建設示范村興農園社區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北部花垣縣,該村自然資源豐富,有山水、有田園、有森林;且蘊藏著豐厚的歷史文化信息,是花垣縣鄉村歷史、文化、自然遺產的存載地,也是花垣縣鄉村振興試點村之一。
項目選點位于興農園社區的杠掰河段,治理長度為1.4 km,治理面積約40 337 m2。項目基地周邊生態基礎條件較好,有河道、淺灘、稻田、山地等多樣化的生態景觀空間;不足之處在于植被較為雜亂、觀賞性弱、缺乏系統性的管理,同時河道周邊交通不暢,基礎設施不完善,河道內淤泥較多,水質較差,兩岸岸坡未做護砌導致水土流失。經過現場勘查和開會討論,團隊決定采用生態化治理方式對該村的河道進行綜合整治。
通過鄉村河道生態治理,可以將鄉村振興大舉措落實到水美、村美的“水美湘村”建設中,增強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與此同時,通過改善村容村貌,亦可以吸引游客,增加就業機會,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
3.3 治理理念
以山、水、林、田、村等鄉土景觀資源為特色,以水環境、水安全的角度生態治理河道,通過少量的人工干預手法,激發村莊內在活力,塑造和諧人居環境,再現原生態村莊,喚醒人們對家鄉的記憶。
3.4 治理目標
1)將村內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進行整體的生態治理,構建藍綠交織的自然系統骨架,保留鄉村特有的原生態價值。2)因地制宜地深入挖掘興農園社區的文化特征,創造自然與人文相互交融的水岸空間。3)產業立村,以水為紐帶,串聯當地產業資源,促進一產升級,二三產業聯動發展,提升產業鏈價值。4)以水為媒,建“水美湘村”,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突出水利治理的示范引領作用,成為鄉村建設的重要品牌。
3.5 治理思路
興農園社區“水美湘村”建設的總體思路是以水為紐帶,利用當地資源,合理選擇水系治理措施,圍繞水打造特色鄉村,力求做到“水足、水凈、水動、水美”,展現水與鄉村的和諧之美。
本次興農園社區“水美湘村”建設以興農園社區的杠掰河河段及兩岸濱岸帶治理為主,采取疏通和整治水系保障水安全;完善此區域生態系統,以河流周邊自然生態為依托,通過最小干預的手法,美化周邊的自然環境,使人親水、樂水,與自然和諧共處。為整體規劃建設提供良好的水利基礎,有助于整個村莊的項目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塑造和諧人居環境。
3.6 治理內容
3.6.1 清淤疏浚
由于河道底泥中氮、磷等營養元素含量較高,如果污染物向水體釋放,則會消耗水體中的溶解的氧氣,從而導致水質變壞。為長久改善水質,對河道淤積河段及河岸的水面底泥進行清淤工程。
杠掰河屬于山區性河流,枯水期河道內流量較小,水面清澈,泥沙含量少,河道泥沙淤積主要發生在洪水期間。清淤工程治理水域面積7 962 m2,為保證留有一定量底泥利于營造淺灘環境,給動植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地,實際清淤面積為3 812 m2,清淤總量為
1 147 m3。淤泥的消納以實施河岸濕地恢復工程為主,多余部分外運至渣場,并采用無害化處理;河道中的清障料篩分后可再次利用,將塊石堆放于坡腳,起到抵抗河水沖刷的作用。通過清淤疏浚,增強了水體的流動性,恢復了河道蓄水能力,提高了防洪標準,河道整體景觀面貌也得以改善。
3.6.2 岸坡生態治理
杠掰河治理岸坡長1.4 km,項目實施過程中針對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河道局部存在軟土地基影響現狀邊坡的穩定性;岸坡沖刷問題”,對現有堤壩進行有效的除險加固和預防措施,建設標準堤壩及庫岸。對已有質量差、標準低的堤壩進行加高、加固或重建堰塘。
根據杠掰河河道特性,區域內無較大的河流匯入,在護岸的選型上,避免采用傳統的“三面光”“兩面光”形式,結合現場實際,選用具有自然河岸可滲透性的人工生態護岸,如植物護坡、三維土工網墊護坡、柳樁扦插護坡等,既滿足了對岸坡穩定性的需求,又能發揮滯洪補枯、調節水位的作用,更能與岸邊綠地之間形成藍綠交織的網絡,從而使得河水清澈、植物繁茂,形成自然穩定的生態景觀。
3.6.3 生態景觀建設
“水美湘村”建設以杠掰河及兩岸濱岸帶治理為主,改善河湖水動力條件和恢復流域生態水文過程,在杠掰河水系生態治理的基礎上,疊加親水、樂水等便民工程,讓農村水系綠起來、美起來、樂起來。對照“水美湘村”建設總體規劃中“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總目標,在人口密集區域布置親水平臺、親水步道、臨水構筑物及標示標牌等,并采用鄉土材料,減少后期維護。河流兩岸的植被種植在兼顧形式美的同時,更注重其生態效應。為了改善杠掰河的生態環境,使用26種鄉土植物,構建復合型的植物群落,其中水生植物選擇其根系能吸附水體污染物、固岸護坡的品種,陸生植物選擇滿足當地氣候條件、適應性強的鄉土植物品種,打造極具野趣的植物景觀。生態綠化治理面積約17 316 m2,有利于提高河湖自我生態修復能力,可為各種鳥類、昆蟲等生物營造一個良好的棲息與生存環境,保持當地的生態平衡。
3.6.4 水文化植入
鄉村地區的河流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構成了十分豐富的文化資源,創造了具有獨特內涵的水文化。鄉村河流的生態治理應加強對水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把鄉村地域的人文風情、河流歷史、傳統文化等元素融合到水系治理中,提升水系工程的文化內涵。杠掰河的生態治理工程充分梳理了河流沿岸的歷史文化資源,通過保留古井、布置水利標識牌及多樣化的水工具(腳踩水車、手搖水井),充分利用當地水資源景觀,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保持地方特色和提升農村魅力,延續當地苗族獨特而鮮明的文化傳統,有利于促進興農園社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杠掰河的生態治理將助力興農園社區的鄉村建設,樹立“水美湘村”品牌,通過有形的物質載體展示無形的文化內涵,發揮水利在鄉村振興中的示范引領作用,最終實現人水和諧,人水共榮[3]。
4 鄉村河道生態治理的思考
借鑒興農園社區“水美湘村”建設的經驗,鄉村河道的生態治理,應以問題為導向,依照“表象在水,根源在陸域”的思路,深刻了解鄉村河道治理存在的突出問題和成因,從而制訂科學的治理措施[4]。1)積極開展河道清淤疏浚,恢復河道基本功能,增強水體流動性,退還河湖水系的生態空間。2)因地制宜地實施岸坡生態化治理,維護河流的自然形態,多次實踐證明“截彎取直”的改造形式是不可取的。3)盡量采用具有透水性和多孔性的生態型護岸材料,重塑健康自然的河流堤岸。4)加強水體生態景觀建設,將河道的生態之美、人文之美展現在當地村民的面前。5)推進文化傳承與弘揚,充分挖掘河流沿岸的歷史文化底蘊,通過自然風貌演繹村落傳統文化,彰顯鄉村地域特色。6)完善河湖管理體制機制,積極推選村級“河長”“湖長”,切實落實農村水系長效管護的主體責任,發揮農村基層組織和村民主體作用,確保鄉村河道生態治理落得地、行得遠。
5 結語
鄉村河道生態治理應遵從“統籌兼顧”的中心思想,從水安全、水生態、水資源、水景觀、水文化五大體系著手,改善農村河湖水動力條件,提高河湖自凈能力,重塑鄉村村容村貌和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與此同時,要積極促使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只有這樣,鄉村河道生態治理才能凸顯效果,從而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總體目標[5]。
參考文獻:
[1] 房凱,莫帥,蔣宗良.鄉村振興戰略下宿遷農村水利現代化實現途徑分析[J].中國水利,2018(21):57-59.
[2] 牛牧.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村河道景觀風貌提升研究[J].山西建筑.2019(12):161-162.
[3] 鄧牧昀,卜繼勘.城市水文化和水景觀建設規劃探討:以湘潭市為例[J].湖南水利水電,2017(4):40-43.
[4] 李原園.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村水系綜合整治思路與對策研究[J].中國水利,2019(9):29-32.
[5] 賴榮東.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水系綜合治理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防汛抗旱,2020(6):79-81.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