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旭
摘 要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農村環境治理問題成為生態宜居現代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為促進蚌埠市生態宜居現代農村建設,以安徽省蚌埠市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為例,深入分析了制約蚌埠市農村生態環境發展的因素,提出加大資金投入,實施多元投入機制;培養村民環境保護意識,鼓勵農戶參與治理;強化農業科技水平,引進并培養專業人才等建議。
關鍵詞 鄉村振興;環境治理;生態宜居;安徽省蚌埠市
中圖分類號:F323.22;X32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2.071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建設生態宜居的現代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化落實,我國鄉村建設已取得了優異成績,但仍存在農村生活垃圾、污水、化肥農藥等缺乏規范化管理的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1]。安徽省蚌埠市地處淮河中游,轄區總面積
5 951 km2,是安徽省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是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是全國百個宜居城市之一[2]?,F對蚌埠市農村環境治理問題進行探究,以期提出更為有效的農村環境整治措施,推動蚌埠市建設生態宜居的現代鄉村,實現蚌埠市生態振興、鄉村振興。
1 蚌埠市農村生態環境現狀
受限于城鄉二元結構,蚌埠市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措施的完善度及落實程度遠不及城鎮生態環境治理,農村生態環境發展與城鎮生態環境發展存在較大差距[3]。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蚌埠市重點落實農村生態宜居建設,通過生態宜居現代鄉村建設、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等舉措,農村生態環境逐步向好發展。但由于長期積累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蚌埠市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仍較為嚴峻,制約著蚌埠市鄉村振興發展。
1.1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
農村生態環境是農民生活、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其包括耕地、水域、森林、草原4方面[4]。由于安徽省蚌埠市屬于平原地區,筆者從耕地和水域兩方面闡述當前蚌埠市農村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1.1.1 耕地資源緊缺,耕地質量有待提高
1)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深入推進,水土資源減少趨勢不可逆轉。根據《蚌埠市統計年鑒2021》,截至2020年,蚌埠市耕地面積378.89萬hm2,人均耕地面積0.09 hm2;2013年,蚌埠市常用耕地面積
377.75萬hm2,人均耕地面積0.1 hm2,人均耕地面積下降0.1個百分點。2)由于長期使用化肥、農藥,導致土壤酸化及土壤理化性質惡化程度不斷加重,土壤大面積板結,有機質含量、肥力逐步下降。大量的農藥瓶、化肥袋殘留在田間地頭、溝渠河流中,對土壤和水源造成了嚴重污染,加劇了土壤退化速度。農業污染、耕地退化等問題嚴重威脅著蚌埠市的農業生產,急需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守住耕地紅線,實行土地流轉制度,實施規?;N植,降低農業面源污染等。
1.1.2 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
1)水資源短缺。蚌埠市是屬資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和水質型缺水兼有的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550 m3左右,人均占有量較少[5]。2)水污染嚴重。2016年,蚌埠市達標水功能區[以雙指標(高錳酸鹽指數與氨氮)評價]不達標占比32%,到2020年,
蚌埠閘上、淮河(沫河口)、懷洪新河(五河)斷面達到Ⅲ類標準,淮河流域蚌埠境內水質25%達不到Ⅲ類標準?;兽r藥、生活垃圾、工業、養殖業等對水源的污染,導致水體中氮、磷含量猛增,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水質惡化,黑臭水體依舊存在。水資源問題嚴重危害了蚌埠市農村用水安全,降低了蚌埠市農村生態環境質量,阻礙了蚌埠市農村生態、社會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1.2 農業生產環境改善效果甚微
不斷發展的農業產業在提高農民經濟收益的同時,也給農業生產環境帶來了嚴重威脅。而要實現農業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必須優化鄉村生產環境。
1.2.1 化肥使用量較高
近年來,蚌埠市政府實施了化肥零增長行動,連續5年實現化肥負增長,但化肥使用量仍處于較高水平。從2003—2021年《蚌埠市統計年鑒》可知,2003—2015年
蚌埠市化肥使用量持續增長,自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出臺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方案,化肥使用量開始出現下降趨勢,2015年
化肥使用量為峰值,為1 307.11 kg·hm-2,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下降到1 039.36 kg·hm-2,但與國際公認的化肥使用安全上限225 kg·hm-2仍有極大差距。
1.2.2 農藥使用量較高,農藥使用科學性較低
1)從《蚌埠市統計年鑒》可知,2013年,蚌埠市農藥使用量達到峰值,為6 550 t,然后出現下降趨勢,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達到4 520 t,雖整體使用量有所下降,但農藥使用量仍處于高位。2)通過實地觀察發現,蚌埠市大部分村莊的田間地頭、溝渠里散布著大量的農藥袋(瓶)等包裝物,由于缺乏科學的回收機制,農藥包裝物日益堆積,嚴重污染了農田及其周邊地區的水源、土壤。
2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困境
2.1 資金投入不足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離不開資金支撐,如垃圾運輸費用、垃圾清理費用等。但由于城鄉發展不平衡,資金短缺已成為農村污染物集中處理過程中面臨的共性問題。根據蚌埠市政府網站發布的公告,從實際資金籌集情況來看,2020年蚌埠市涉農財政投入384 602萬元,中央和省級財政共投入1.17億元,市、縣共配套資金1 500萬元用于人居環境整治,垃圾分類治理主要依靠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縣級財政資金配套力度較小,且污染治理是一項長期工作,見效慢,需長期投入[6]。此外,前期垃圾填埋場和垃圾焚燒發電廠已投入大量財政資金,后續污染治理相關的財政資金將大幅降低,因此,只依靠政府財政投入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污染治理經費短缺問題。
2.2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主體單一
垃圾治理屬于公共性服務,但當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基本依靠政府主導,也是由政府承擔生態環境治理的主要工作,導致該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點。1)大部分村民認為垃圾治理與自身無關,環境保護意識薄弱,未意識到自身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環境污染的受害者。2)受城鄉二元結構影響,部分村民常年外出務工,該部分村民認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措施落實與建設益處與自身無關,缺少參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事務的積極性。常年在村的村民則認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應共同參與,導致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落實過程中農民主體性作用發揮較弱。3)部分養殖廠、化工廠、食品廠等鄉鎮企業會產生毒性和污染都較為嚴重的垃圾、污水等污染物,又由于鄉鎮企業經濟效益較低,技術含量低,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及合理的排污技術,再加上政府監管不到位,導致某些企業未履行自身環境保護責任,排放垃圾、污水等污染物,造成農村生態環境污染。
2.3 農業科技支撐不足,缺乏農業人才
1)目前,我國整體科技水平雖快速提升,但農業科技水平仍相對落后,蚌埠市也面臨著農業科技水平落后問題。截至2022年,蚌埠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6%。2)蚌埠市選任科技特派員737名,缺少農業技術推廣人才。農業科技服務存在需求與供給不足、發展不平衡問題。蚌埠市政府部門農業科技供給服務對象以承包大戶為主,多數普通農戶只能通過農技推廣站和農業科技活動獲取農業科技,真正被服務的普通農戶數量極少。3)農機服務人員整體素質偏低,知識老化、服務理念陳舊、觀念滯后,難以適應當前農村產業對技術的迫切需求。同時,農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以中老年人為主,在接受新知識、新技術方面難度較大,導致農業產業整體發展水平落后,農業污染嚴重。
3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對策
3.1 加大資金投入,實施多元投入機制
1)從政府的角度。政府應通過多渠道獲取和利用資金,利用政策引導、財政扶持、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鼓勵社會、民間資本參與投資鄉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蚌埠市政府設立專項資金,保障蚌埠市農村環境治理的資金投入,將農村環境治理納入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保障資金投入的持續性。各縣(區)應根據自身經濟情況,按照制定標準承擔污染治理費用。例如,懷遠縣經濟發展較好,可制定每人每年50元的費用標準,五河縣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可制定每人每年30元的收費標準。2)從農戶的角度。農戶認知是影響政府與民間、社會資本合作供給的直接因素。農戶應按照每人每年10~30元的標準進行出資,搬出村外從此不回村的除外,其余全部按人頭計費。由于農戶對籌資的額度和方式較為敏感,在籌資過程中應和農戶積極協商溝通,提高農戶認同感;在合作供給過程中,堅持運營費用公開、透明,從而確保生活垃圾及時、有效處理,讓農戶看得到、感覺得到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帶來良好變化,依據認知-刺激-行為的路徑,激勵農戶更大范圍地實現集體行動。3)加大政府監管力度,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堅持“誰污染、誰付費”“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以最合理、公平的方式讓農民參與進來,達到從源頭治理的效果。
3.2 培養村民環境保護意識,鼓勵農戶參與治理
培養村民環境保護意識,做到知行統一,是農村環境治理的首要任務。隨著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受教育機會逐漸增多,村民文化水平得到較大提升,環境保護意識也不斷提高;互聯網技術逐漸普及,村民接受外界信息的途徑逐漸拓寬,村民了解到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及環境問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但仍需采取多種手段鞏固提升村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實現量變到質變。例如,政府可通過定期開設環境保護宣講會、宣傳廣告、廣播等方式進行宣傳,使村民切身參與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在提高村民經濟收入的同時,進一步鞏固提高村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充分調動村民的主觀能動性。
3.3 強化農業科技,引進并培養專業人才
近年來,蚌埠市糧食產量一直處于穩定增長態勢,這與農業科技發展密切相關。因此,政府要重視科技力量,加大資金投入,實現農業科技進步,合理化農業生產經營規模。1)通過開發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及研發新品種幼苗和有機化肥等,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實現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通過積極發展農業生態科技,研究并頒布農業生態標準、指標及認證管理體系,逐步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生態化農業技術及清潔化農業生產過程。2)引入專業人才,建設“三農”工作隊伍。與高校進行合作,促進產學研融合發展,吸引大學生參與農村事業。3)集中力量進行科技研發,解決農村生態發展短板,尋找適合當地生態發展的新技術、新思路、新方法。同時,為實現長效機制,政府要通過組織專業人員向農戶、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培訓活動,爭取提高蚌埠市農村居民的農業生產及生態環境建設能力,充分發揮村民力量,促進鄉村振興發展。
4 結語
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之一,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對實現生態宜居具有重要意義。隨著農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落實,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問題越來越被重視,社會各界對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也展開了眾多研究。但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程需各級部門、農村居民、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奮斗。因此,在處理蚌埠市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時,要因地制宜地提出相關措施,充分落實相關工作,加強資金投入,實施多元投入機制;培養村民環境保護意識,鼓勵農戶參與治理;強化農業科技水平,引進并培養專業人才,以促進鄉村振興平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黨建,2017(11):15-34.
[2] 成彥麗,張力水,王星,等.安徽省蚌埠市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39(1):162-167.
[3] 于法穩.“十四五”時期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困境與對策[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1(1):44-51.
[4] 溫暖.多元共治: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8(3):115-120.
[5] 鄭梅,夏心怡.蚌埠市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現狀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22(3):170-172.
[6] 伊慶山.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問題研究:基于s省試點實踐調查[J].云南社會科學,2019(3):62-70.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