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建明 陳啟倫
摘 要 在傳統農業耕作中,水稻秸稈一直被視為廢棄物,未得到充分利用。近年來,隨著綠色農業和循環農業理念的提出,水稻秸稈逐漸被用作食用菌栽培基質,并作為有機肥原料還田。為提升水稻秸稈利用形式的多樣性,最大限度地實現“變廢為寶”,闡述水稻秸稈的綜合利用方向,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為例,分析玉林市水稻秸稈綜合利用優勢、現狀與問題,并從強化宣傳,提高農戶水稻秸稈綜合利用參與度;進行水田宜機化改造,加大農機具研發投入力度;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的產業化水平等方面提出解決措施。
關鍵詞 水稻秸稈;綜合利用;廣西玉林市
中圖分類號:S38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2.073
秸稈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可進行還田利用。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糧食產量迅速增長,玉米、水稻等農作物種植產量和種植面積逐年遞增,秸稈產量也逐年增長,可在后續秸稈資源回收和多元化利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在實際農業生產工作中,水稻秸稈多應用在直接還田方面,應用途徑單一,不能充分發揮秸稈應用價值。為進一步提升秸稈利用效率,筆者以玉林市水稻秸稈為例,總結水稻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和發展措施。
1 水稻秸稈綜合利用概述
水稻秸稈是成熟水稻莖葉(穗)的總稱。水稻秸稈中含有豐富的鈣、鎂、磷及其他營養元素,如果將秸稈作為回收資源合理應用到土壤中,可提高水稻秸稈養分含量的利用率,增強土壤肥力,從而促進農作物生長發育,實現農作物高產。但在水稻秸稈應用之前,需對其進行加工處理。
通常情況下,水稻秸稈綜合利用方式主要分為原料化、基料化、能源化、飼料化和肥料化5種[1]。原料化主要指利用水稻秸稈中含有大量的天然纖維素,制作紙漿和板材,以此為其他加工業提供原始材料;基料化主要指將水稻秸稈作為食用菌的基料,以降低食用菌生產成本;能源化主要指利用水稻秸稈進行發電,補充電力;飼料化主要指將水稻秸稈進行氨化、黃貯、青貯,以此提高動物飼料的適口性,提升飼料的消化利用率;肥料化是指通過秸稈直接還田和間接還田等方法,補充土壤中的養分與有機質含量,釋放出氮、磷、鉀等營養元素,促進農作物正常生長。
2 利用現狀與問題
2.1 優勢
玉林市位于廣西東南部,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溫度22 ℃,年平均降水量1 650 mm,全年氣候溫和,光熱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日照時間約1 795 h,各月平均風速適宜。玉林市十分適宜農作物生長,尤其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已實現一年三熟,是廣西的糧食主產區,因此玉林市具備水稻生產的地理優勢和區位優勢。2020年,玉林市水稻產量141.58萬t,
同比增長1.5%,糧食產量162.71萬t,同比增長2.6%;2021年,玉林市早稻產量71.79萬t,同比增長0.6%,晚稻產量69.46萬t,同比降低1.1%,糧食產量163.51萬t,
同比增長6%。可見,玉林市每年水稻產量較高,因此水稻秸稈產量逐年遞增,為后續秸稈綜合利用打下堅實基礎。
2.2 現狀
玉林市通過社會參與和政府引導,積極推廣并探索秸稈利用新模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秸稈“五化”利用工作,形成全產業鏈條,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秸稈利用效果。
玉林市玉州區在2020年打造多個水稻秸稈綜合利用示范片,建成規模不同的水稻綜合示范田共10個,涉及夏秋兩季水稻共4 467 hm2,推廣秸稈綜合利用典型模式,主動探索符合當地發展現狀的可推廣、可復制的秸稈利用方法,大力推進秸稈覆蓋還田、秸稈粉碎翻壓青還田、秸稈粉碎還田、秸稈基料化、秸稈原料化等綜合利用技術,同時舉辦離田加工利用、秸稈收儲運等技術培訓班,不斷提高秸稈基料化、原料化、肥料化利用率。
玉林市玉州區在村鎮級單位配備大量宣傳員,鼓勵當地農戶做好廢棄稻草免費收集工作,通過大型機械對秸稈進行打捆、撿拾之后從機械尾部吐出,以此實現秸稈綜合回收,為后續利用打下基礎。此外,在2018—2020年,玉林市玉州區為有效促進農業增產增,籌措資金425萬元,推廣秸稈綜合利用和秸稈飼料化利用項目,尤其重點推行秸稈編織草繩、水稻秸稈加工生產、水稻秸稈編織草席3種原料化運作模式,為村民解決水稻秸稈處理煩惱,真正實現變廢為寶。以上措施均取得良好成效。
2.3 問題
1)部分農民對水稻秸稈綜合利用意愿低、參與度低。玉林市大多數農民對水稻秸稈綜合利用持肯定態度,能充分意識到水稻秸稈還田的優勢和價值,但由于水稻秸稈綜合利用環節各項成本較高,如運輸成本、機械成本、人力成本和儲藏成本等,只有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才能完成水稻秸稈的綜合利用。當前,玉林市農村地區勞動力較為匱乏,人口流失較為嚴重,甚至存在農村地區“空心化”問題。因此部分農戶采用成本最低的就地焚燒方法處理水稻秸稈,以此將秸稈資源直接還田,未實現水稻秸稈資源的綜合利用。
2)農機具研發技術不深入,機械化器具性能不全面。玉林市部分地區在水稻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推進工作中,還受到機具設備生產性能單一化的制約,相關水稻秸稈綜合利用配套措施難以落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水稻秸稈利用的推廣潛力。例如,當前區、市級機械化收割與生產農機具研發投入不足,尤其是前期市場調研不充分。廣西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部分地區水田和旱田呈現分散化、條狀化分布,因此大型農機具無法進入田間地埂中進行秸稈回收和捆扎[2]。由于前期田地宜機化改造不徹底,導致水稻機械設備無法進入部分分散化、條狀化的農田,影響水田旋耕埋草機、全喂入式收割機、滅茬機等機械設備的應用效率,進而影響水稻秸稈的回收及利用效率。
3)水稻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程度低,缺少大型龍頭企業帶動。玉林市水稻生產和秸稈回收、儲存、利用等受季節的約束性較低,一年三熟的耕作制度給水稻秸稈收集與利用提供了便利,但玉林市秸稈收儲體系運作不健全,缺少規模化、產業化、高層級的回收與利用途徑,尤其缺少大型龍頭企業的帶動,導致秸稈利用方式較為單一[3]。與此同時,玉林市生物降解地膜、新型造紙行業等對水稻秸稈的利用率極低,目前秸稈綜合利用仍停留在直燃、堆肥、青貯、黃貯等方面,對秸稈造紙、秸稈能源化利用等重點技術的研究仍存在瓶頸,且對秸稈固體成型技術宣傳不到位。綜上所述,玉林市當前秸稈綜合利用技術仍停留在初級階段,秸稈產業化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不足,水稻秸稈資源投入與產出之間仍存在較大缺口。
3 優化策略
3.1 強化宣傳,提高農戶水稻秸稈綜合利用參與度
對于農戶水稻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參與程度低這一問題,相關部門可采取以下3點措施。1)加大對水稻秸稈綜合利用的宣傳力度,提高當地農戶對秸稈利用的認知水平,同時針對當地農民秸稈焚燒利用這一傳統思想,通過明白紙、宣傳單、宣傳冊、短視頻等積極宣傳“兩山”環保理念,以促進秸稈還田項目的合理利用,防治因秸稈直接還田和露天焚燒造成大氣污染。2)在縣級和鄉鎮級開展水稻秸稈綜合利用試點與示范工作,必要時可以打造水稻秸稈試驗示范基地和專用田,根據不同鄉鎮農業生產特點、地形特點讓農戶直接參與秸稈還田示范工作項目,讓其直觀地了解到水稻秸稈的綜合利用優勢。3)宣傳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相關財政主管部門應按照“嚴、細、實”的總體要求,編制、印發《農機購置補貼申請程序圖》,提高廣大群眾對該項政策的知曉率,以降低農戶實現水稻秸稈綜合利用的初始投入資金,減少農戶資金
壓力。
3.2 進行水田宜機化改造,加大農機具研發投入力度
為解決玉林市部分地區水稻秸稈機與當地地形條件不適宜這一問題,相關部門可從以下2個方面入手。1)對水田進行宜機化改造,著力構建高標準農田,同時將宜機化改造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指標,一次性解決深層次農機裝備與農業生產之間的矛盾問題,確保農機和農業深度融合。以丘陵地區為例,在水田條田宜機化建設中,應修建地塊進出坡道,保證相鄰地塊之間道路銜接暢通,消除作業死角,對異形地塊開挖回填,同時清除地面障礙物,優化地塊布局,延長機械作業線路,保證地塊小并大、彎變直、短并長,合理布局溝渠,減少機械折返頻次,兼顧農業機械通行需要,合理規劃相鄰地塊的雨水排泄流向。通過這一措施,保障水稻割桿機、水稻飼料粉碎收割機、水稻青貯青儲機等相關農機具的進入[4]。2)加大農機具研發投入力度,確保市場中可以投入更加符合梯田和零散型地塊的小型農機具,以提高水稻秸稈機具的適用性和可靠性。
3.3 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的產業化水平
對于玉林市水稻秸稈還田綜合利用缺少龍頭企業帶動這一問題,相關部門應不斷優化生產方式,改變單一化技術推廣格局,在當地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組織和當地政府之間構建有機聯通,以農民和企業的現實需求為根基,制定符合當地水稻秸稈發展產業的綜合利用規劃,以產業發展理論為導向,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布局。例如,可以在循環經濟理論指導下,鼓勵第三方企業參與水稻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建立秸稈有機肥生產畜牧養殖和沼氣生產的種養循環一體化經濟體系(如秸稈有機肥生產+畜牧養殖+沼氣生產),以延長秸稈綜合利用產業鏈條,促進水稻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發展。在這一理論指導下,當地政府和財政部門可以出臺水稻秸稈收儲及利用政策,有效解決當地秸稈資源浪費問題,鞏固當地生態經濟發展,并滿足農戶、企業和當地政府的多方需求與利益。在必要時,可以引進優秀的秸稈利用企業落戶玉林市[5]。通過內引外聯,保證玉林市農戶和相關企業積極學習市場中先進的秸稈利用技術,加強科研攻關,彌補現有技術不足;并結合水稻秸稈還田相關企業稅費減免政策,降低中小型企業技術研發投入壓力,以此激發玉林市大中小型企業水稻秸稈綜合利用研究與實踐的積極性,從而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速度,提高秸稈利用產業化程度。
4 結語
玉林市在水稻秸稈綜合利用中已經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相應問題。在今后工作中,玉林市應以問題為導向,提高農戶水稻秸稈綜合利用參與度,著力構建高標準農田,同時將宜機化改造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指標中,提高水稻秸稈機具的適用性和可靠性;必要時給予水稻秸稈還田相關企業稅費減免政策,通過內引外聯,保證當地農戶和相關企業積極學習市場中先進的秸稈利用技術,最終提高秸稈利用產業化程度。
參考文獻:
[1] 段建軍,羅安煥,李瑞東,等.溫度對貴州喀斯特黃色石灰土有機碳礦化、水稻秸稈激發效應和Q10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22,36(5):265-280.
[2] 李歡,王艷玲,殷丹,等.水稻秸稈/根系添加對稻田紅壤發生層顆粒態及礦物結合態有機碳的影響[J].土壤通報,2022,53(2):384-391.
[3] 劉淑軍,李冬初,黃晶,等.1988—2018年中國水稻秸稈資源時空分布特征及還田替代化肥潛力[J].農業工程學報,2021,37(11):151-161.
[4] 郭應軍,熊康寧,顏佳旺,等.中國西南石漠化地區秸稈資源分布及全量化利用潛力分析:以貴州省為例[J].太陽能學報,2022,43(3):474-482.
[5] 張帆,楊茜.紫云英與雙季稻秸稈協同利用影響稻田土壤鉀循環與平衡[J].草業學報,2021,30(1):
72-80.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