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融合共生:家國美學與課程文化取向研究

2023-06-07 01:43:26
美育學刊 2023年3期
關鍵詞:美學創作課程

陳 琦

(中國美術學院 專業基礎教學部,浙江 杭州 310024)

家國情懷是以個人修身、尊老孝親、經世致用、心懷天下為基本內涵的價值觀念,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華美學精神的核心,擁有德育和美育雙重屬性。藝術學專業課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積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增強文化自信”[1],這是國家在宏觀層面上對課程文化的政策導向。在微觀層面上,藝術學專業課程應當遵循美育規律,順應藝術學科特點,以家國美學為理論依據和文化旨歸,寓價值觀念引導于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全過程,鼓勵學生從自身出發,立足時代,感知社會,觀照世界,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使家國情懷內化于心、外化于作品。

一、家國情懷與課程文化

家國情懷是個體認同血緣家庭、民族國家等共同體,愿意自覺承擔責任的觀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國情懷以“天人合一”為哲學基礎,以“忠孝仁義”為價值追求,以“經世致用”為實踐模式,以“天下太平”為理想境界。家國情懷中的“家國”,分開是各自獨立的社會形態——家與國,合在一起強調的是“家國同構”的傳統文化根基。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以個人道德修養為起點,推及家庭、家族、家鄉、邦國,兼濟天下的家國情懷,業已融入中國人的血脈,凝聚成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直至近代,梁啟超等維新思想家“西學東漸”,借用“天下為公”(《禮記·禮運》)的理念解釋西方民主,從中引出現代國家觀,以激勵民眾愛國圖強。[2]家國情懷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完成了現代意義上的華麗轉身。

和愛國主義相比,家國情懷側重情感訴求和審美意趣。情懷的“懷”,意為思之、念之、珍之、藏之也,凸顯情感的深厚性,具有很強的美學意味。張法認為,“家國情懷,用現代漢語來講,可以說就是中國美學”。中國美學講究宇宙萬物的內在聯系,關注事物整體性。若以個人為基點,向外擴展為“身—家—國—天下”,向內擴展為“性—心—意—志—情”,有如太極一般構成交感和諧的整體。[3]在家國情懷中,“家國”是向外打開視野,“情懷”則是向內觀照于心,兩者協調,強調的是愛國如愛家的價值觀念,彰顯儒家美學的入世精神。儒家美學是中國美學的顯性形態,以家國意識為基礎,以“仁”為美,強調個體情感與社會倫理相統一。“仁者愛人”推己及人便成了“民胞物與”“天下大同”的觀念、情感和境界,也稱家國美學。

陳望衡認為“中國美學精神的核心是家國情懷,家國情懷屬于本根意識”。家為人倫之本是人類共識,但“家國一體”卻是中國人特有的認知。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家國同構使中國人的審美經驗由家庭延展到社會及天下。對中國人而言,家國情懷不僅是一種情感訴求,更是一種生命自覺。美學意義上的家國情懷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以“詩言志”“興寄說”為代表,文人言說“家國之志”的美學傳統。詩言志,始出《尚書·堯典》,《左傳》《莊子》《荀子》皆有論述。近代朱自清稱之為古代詩論“開山的綱領”[4],周作人將詩言志的傳統由詩擴展到整個文學,以揭示文學的本質特征。[5]“志”是志向、抱負和理想的意思,言說之志應避免使用浮華、空洞、堆砌之詞,而是要展現風骨。“風骨”出自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經唐初陳子昂積極倡導,發展出新的美學范疇“興寄”,意為比興寄托,用比興的手法寫詩,寄托詩人的人生理想與報國之志。不僅中國文論,中國畫論也關注“興寄”。北宋《宣和畫譜》提出“內有寓興之意,外得寄物之形”的觀點,“興”是指畫家對自然景物產生情感和興趣,“寄”則是將其融入作品并通過畫作傳遞給觀眾。“興寄”成為中國山水畫的境界之一,對后世的山水畫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是將“江山”“河山”作為一種美學概念,指代國家、社稷,凸顯壯美、崇高的審美意境。這一現象歷代均有,尤以南宋詩詞最為常見:“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文天祥《金陵驛二首》)既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無限贊美,也體現濃重的憂患意識和深厚的愛國之情。“江山”已然成為中國文藝的重要母題。[6]兩宋之際涌現出王希孟《千里江山圖》、趙芾《江山萬里圖》等描繪錦繡河山的畫作,畫家們將國土淪喪的悲切和渴望統一的愿望訴諸筆端,以激勵民眾保家衛國。從《詩經》《楚辭》到辛棄疾、龔自珍,從自然山水到田園牧歌,從江山如畫到天下情懷,兩千多年的泱泱歷史,將家國情懷的審美趣味體現得淋漓盡致。

英國課程論專家丹尼斯·勞頓在其代表作《教育、文化與國家課程》一書中明確提出課程是文化的縮影,是一種文化的選擇,應該將文化中最有價值的方面傳授給學生。[7]課程文化指按照一定社會發展對下一代獲得社會生存能力的要求,對人類文化的選擇、整理和提煉而形成的一種課程觀念和課程活動形態。[8]課程文化是課程對文化的選擇,體現課程的價值取向、審美旨趣與理想追求,其核心是價值觀問題。面對全球化時代的多元文化格局,課程文化既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也要吸收外來文化和先進理念,在文化碰撞和交流中實現文化自我進化。就具體課程而言,又是一種文化再解讀、再生產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能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內涵與活力,也能開拓學生的視野,促使其重新審視、思考和演繹文化的意義,形成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出家國情懷,承載了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化作深層次的文化基因,塑造著中國人的精神品格。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的責任擔當,到“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的憂國憂民,再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的熱血豪情,直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的人生理想,家國情懷是充滿中國文化特色的話語表達,是中華美學的靈魂,是中國人的普遍共情。以家國美學為課程文化取向,旨在深入挖掘其內涵與價值,結合傳統經驗和全球意識,營造積極向上的美育場域,讓學生浸潤其中,涵養德行,陶冶情操,溫潤心靈。通過家國情懷的滲透和課程文化的引導,整合審美、文化和價值觀念,關注個人與社會、個體與整體之間的關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身心發展和人格成長,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二、家國美學文化取向的課程思政

自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9],到2020年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標志著將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藝術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教育引導學生立足時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要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積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增強文化自信。”[1]課程思政是國家在宏觀層面上對課程文化提出明確的指導意見,既體現了課程文化的本體性價值,也彰顯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性價值。在微觀層面上,藝術學專業課程應當遵循美育規律,順應藝術學科特點,將主流價值與育人理念自然融入,不僅關注知識的傳遞,更要關注情感、態度和行為方面的培養,引導學生錘煉品格、增長見識、提高社會責任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美育精神,營造充滿文化自信的課程氛圍與精神場域。

家國情懷是儒家美學和民族精神的核心,繼承了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擁有德育和美育雙重屬性,內涵豐富,意味深長。家國情懷從縱向維度看,上溯中國古代“仁者愛人”“以天下為己任”(《論語》)的仁愛精神,及至近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日知錄·正始》)的大義擔當,再到新時代以振興中華為夢想的民族復興,是跨越千年時光的文化綿延;從橫向維度看,以血緣認同的倫理親情為原點,以地緣認同的鄉土情結為連線,交織成民族國家認同的愛國情愫,是遍布神州大地的精神傳承。家國情懷是中華美學的靈魂,是中國人獨有的情感表達與美學傳統。從理論角度看,儒家所推崇的家國美學始終占據中國傳統藝術和審美的主導地位,“家國同構”強調個體與社會、國家之間的有機統一;從情感角度看,家國情懷推崇“修—齊—治—平”的人生境界,將“戀家—思鄉—愛國”層層推導、差序遞進,凝聚成深情大愛。以家國美學主導的藝術學專業課程思政,為教學注入了豐富的內容、主流的價值和思政的因子,能起到激發學生愛國熱情,提高道德、人文和審美素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增強文化自信等作用,并成為課程的理論依據和文化旨歸。

課程思政建設要求緊抓課堂教學“主渠道”,將教學目標、思政元素與價值導向有機融合,對藝術學科來說,關鍵在于課程主題的確立。家國主題為課程思政找到了落腳點和主心骨,從專業教學角度看,與專業知識、能力培養目標高度契合,具有審美價值和藝術品位,能留給學生足夠的探究空間,從自我出發,關注現實,觀照世界,進行深度和廣度的挖掘,創作出個性化的作品;從立德樹人角度看,家國情懷作為一種思想理念、價值取向和道德標準,擁有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符合當代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和價值追求,能展現中國精神和中國氣度,增強文化自信。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到現代藝術教育,再到當下的課程思政建設,家國情懷和美育精神始終貫穿其中,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重要紐帶。于專業而言,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創作觀;于做人而言,能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五觀”皆正的專門人才。

三、家國主題引領專業教學的路徑規劃

對于藝術學專業課程而言,創作實踐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主題則是其靈魂,也是課程文化取向的標志。鮮明的主題對奠定課程基調、統領教學全局、劃定創作范圍、指引創作方向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從構思立意、選題調研、創作實踐等角度出發,旨在探討以“家國情懷”為主題引領專業課程教學的可行性,并試圖解決課程思政中存在的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從而促進兩者融合共生。

(一)構思立意,明確主題與價值觀念

意在筆先指創作之前先構思立意。首先,啟發學生以個體經歷、家庭背景、生活體驗、社會感知、價值思考等為起點,圍繞“家國情懷”主題,抓住“觸動心弦的瞬間”作為創作構思的切入點。“動心瞬間”可能源自一張照片、一幅畫、一則新聞,甚至是一句話所產生的突如其來的感動、頓悟,帶來創造性思維的契機,激發想象和創意,完善“動心瞬間”背后的故事。家國敘事通常選擇一個角度,或幾個角度結合展開敘述,從親情友情到為國奉獻,從城市建設到鄉村振興,從非遺傳承到科技發展……家國主題蘊含深刻的思想、豐富的內容,給學生的專業創作留下充分空間,使學生得以施展才華。其次,通過繪制思維導圖、構思草圖輔以文字說明等形式,初步確定構思方向。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和交流討論,吸收意見和建議并加以改進。經過多輪反復修改和調整,基本確定個人或小組的構思和立意。在此階段,教師主要引導學生選擇具有積極向上精神面貌和正能量的創作選題,將家國情懷的種子播撒于心。

(二)選題調研,收集素材與深化理解

調研為深化構思及后期創作奠定基礎,涵蓋文獻調研和實地調研兩個環節。文獻調研環節,教師指導學生收集選題相關的文化背景、地域特色、生活方式等圖文影像資料,展開有針對性的分析與整理,形成一條或多條線索,研究形式語言與表達方式等,為進一步調研做好準備。實地調研環節,鼓勵學生深入現場,通過實地走訪、深度訪談、直觀感受等形式加深理解,通過速寫、小稿、文字等形式把鮮活的感受記錄下來,圍繞主題選材,關聯自我感受,進行歸納總結、素材積累等。在整個調研過程中,學生逐漸熟悉調研的方法和步驟,對創作素材進行反復分析、篩選與梳理,不斷完善內容和形式,通過感性認知與理性分析體悟家國情懷的內涵。隨著調研和討論的深入,逐漸形成明確的觀點和看法,整理成調研報告(圖1)并宣講。此舉是一次重要的交流機會,學生不僅能獲得來自同學的啟發,也能強化主題認知,形成正向反饋,使家國情懷的種子破土而出。

圖1 竹尖上的藝術——廣寧竹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調研(1)本文圖片均源自學生制作。

(三)創作實踐,創設情境與主題升華

圍繞家國主題進行專業創作,教師重點把控主題與方向,確保創作內容緊扣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同時強調將真情實感訴諸筆端,表達家國深情。在具體創作形式和創作手法上,鼓勵學生運用多種媒介、材料和表現方法豐富畫面和質感,注重作品的內在邏輯和自我完整性,以實現美學自洽。為滿足專業創作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嘗試自主探討、小組合作、項目協同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以促進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實施階段性創作匯報與逐案點評、全班統評相結合的方式及時進行教學評價與反饋,以促進相互學習,提高班級整體創作水平。鼓勵學生參與各級各類學科展覽、競賽和活動,以賽代練,以賽促學,提高學生的專業意識、創意思維及藝術表現。在藝術熏陶和審美訓練中自然而然、點滴滲透家國觀念,寓“三觀”教育于專業訓練、創作實踐的全過程,讓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讓家國情懷在學生心中深根固柢。

四、學生創作折射當代青年的家國情懷

面向課程思政的藝術學專業課程教學以“腳踏實地,學以致用;志存高遠,學以報國”為目標,以“家國情懷”為主題,結合年度時事熱點,選擇適合的話題,以敘事性短視頻創作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要求學生結合自身,關注現實,立足時代,深入生活,講述感動人心的故事,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其社會參與度與責任感。

(一)基于社會現實的話題意識

話題意識指創作者重視作品的話題性,關注話題熱度、情感濃度和傳播速度的創作意識。圍繞家國主題,鼓勵學生從時事熱點、公共事件、社會生活、焦點人物等多個角度選擇適合的話題展開創作。通過積累話題、選擇話題和切入話題這一過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提高表達能力和創作水平,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關注國家,激發其愛國情感。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帶來真切的社會感知,觸發深切的同情與共情,“疫情故事”成為學生的創作熱點。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反映脫貧攻堅、城鄉巨變、中華復興等內容的“中國故事”成為學生創作的主要方向。從選題角度看,學生作品大體涉及以下三大類:一是與自身相關,追溯家人與家族的過往,挖掘與自身相關的家國歷史;二是與鄉土地域相關,考察家鄉的民風民俗、非遺文化、時代變遷、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三是與時事熱點相關,重大賽事、突發事件、科技新聞、榜樣人物等,選題呈現多元化、熱點化的趨勢。學生大多從自我認知和自我生活出發,關注社會現實,聚焦熱點話題,以常人的視角講述時代背景下普通人的故事,從親情、友情到人間大愛,從地域風情、傳統文化到家鄉變化,都是學生樂于表達的家國主題。這些選題不僅反映了時代特征和社會現實,也展示了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意識。

(二)從自身感受出發的審美移情

審美移情是審美活動中的一種心理過程,指審美主體將自我和情感投射于審美對象,使對象具備感情、思想等特質,從而引發共情和喚起美感的心理狀態。在選擇具體的創作角度時,引導學生從自身經歷和自我感受出發,探尋家國主題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將個人情感與審美對象結合,使創作不僅具有審美特質,還能反向影響創作者的自我認知和情感感受。投射于創作之中的個人情感和家國意識能感染自身,起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作品《竹里鄉愁》(圖2)講述童年記憶引發對竹編非遺文化的關注和學習,在認識到非遺傳承的重要性后,義無反顧地投入非遺推廣和專業應用之中的故事。作品《歸》(圖3)則著眼于當下中國脫貧攻堅取得的成就,以一位彝族教師的視角記錄了大涼山地區的時代變遷,表達對家鄉和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以及對參與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期待。現代化基礎設施和回憶中的民族風情場景交相輝映,展現出絢麗的畫面效果。作品《薪火》通過一家人的傳承故事,再現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歷史場景和人民的奮斗歷程,強調了家風家訓對后代成長的影響。這些作品具體描繪個人與家庭、家鄉、民族、歷史的關系,通過生動的細節展現文化傳承和時代特色,表達當代青年對家國情懷、文化自信和責任擔當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和啟示意義。

圖2 《竹里鄉愁》

圖3 《歸》

(三)創作表現當代青年的家國情懷

表現主義是一種強調情感和個人體驗的藝術哲學,其核心觀點認為,藝術創作不應只局限于對客觀世界的再現,更重要的是通過藝術手段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體驗。藝術創作反映創作者對現實的沉思、對世界的看法,真實的歷史和現實的生活為作品形象塑造、理念傳達、意境呈現提供依據。從學生創作大多以大時代、大事件為背景,刻畫身邊默默付出的普通人的家國情懷,表現出當代大學生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妄自菲薄,而是選擇腳踏實地。他們討厭說教,喜歡真實、有魅力、充滿感情的鮮活個體,如你我他影子一般的普通人最容易讓他們產生共情。在學生的作品里,自然流露出內心獨白:如我一般的普通人究竟能為社會做些什么?每當有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更能激起他們的家國情懷。家國主題的創作表現可以加深學生對社會問題的認識與理解,將自己的感性體驗轉化為能夠被社會認可的文化形式,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還有助于促進其人格的發展。

作品《不負家國不負卿》(圖4)的靈感源自疫情期間一張感人至深的新聞照片,一對年輕男女中的女孩是護士,他們隔著醫院的玻璃親吻。學生據此改編和創作了新聞背后的故事:一對即將結婚的年輕人,在新娘決定推遲婚禮前往一線抗疫時,新郎獻吻以示支持;當新娘戰斗在一線時,新郎在家鄉給予默默支持;待到新娘返鄉,有情人終成眷屬,大家小家皆得圓滿。作品《十六年》講述的是孩子在家人感染SARS病毒成功獲得治療后,立下成為醫生的志向,若干年后,孩子長大成為醫生,繼續救助新冠病毒感染者,完成愛的接力的故事。學生還創作了許多醫護人員和普通人之間情感交織的故事,將自己對醫護人員的感恩之心轉化為劇中人的感激之情表達出來。

圖4 《不負家國不負卿》

學生的短視頻創作通過劇情發展、角色塑造和情感描寫等多種手段,將自己的思想與情感投射于作品之中,表現出對社會事件和個體命運的關注與思考、理解與感悟,具有鮮明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通過創新的角度和創意的構思,將現實事件和個人故事轉化為藝術創作,反映出他們的思想深度和審美追求,展現出他們的藝術才華和創造能力。

從學生的創作成果看,當代大學生是擁有家國情懷的一代青年。他們擁有獨立自主的個體意識和個性特征,擁有積極向上、擔當有為的精神風貌,善于從小事著眼,聯系自身經驗與社會觀察,認同血緣親情、地域文化和民族國家,感動于世間真情與大愛無疆,以包容、共情、感恩的心態去看待世界,用溫暖而有力度的創作展現心目中的家國情懷。這些作品不僅通過細致入微的敘事手法傳達出普通人的“大情懷”,用具體而真實的情感描繪抽象而深刻的社會意義,而且通過溫暖的故事觸動人心,表現出學生對社會現實的敏銳洞察和對個體命運的深切關懷。透過藝術創作表達感悟,傳遞真實情感的方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作水平,為當代青年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引。

五、結論

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美學精神的核心。家國美學強調個體情感與社會倫理的和諧統一,倡導個人修身推及家庭、家鄉、國家直至天下太平的差序格局。以家國美學為主導的課程文化融合課程思政理念,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引導學生發現美的意義,體悟美的價值,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旨在對學生的身心發展、人格健全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在藝術學專業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通過構思立意、選題調研、創作實踐等主要教學環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家國情懷,培養學生對社會現實和個人命運的關注與思考;通過討論、宣講、點評等互動教學形式,促進師生與生生交流,加深對家國情懷的理解,拓展學生的視野,開拓學生的思路;通過“構思—修改—深入—完善”的創作流程來反復強化學生的家國觀念和社會責任,使家國情懷內化于心、外化于作品。

從學生的創作成果看,作為擁有家國情懷的一代青年,他們善于以小見大,通過鮮活的日常敘事來表現普通人的“大情懷”,以具象的敘事描摹抽象的情感,以開放的心態看待世界,以溫暖的故事觸動人心。他們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斷磨煉意志、提高修養、涵養人格,腳踏實地,孜孜以求。這種精神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育,為青年一代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有益支持和指導,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實現人生理想和價值追求。

猜你喜歡
美學創作課程
仝仺美學館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盤中的意式美學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計算機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創作之星
創作(2020年3期)2020-06-28 05:52:44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一墻之隔》創作談
純白美學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妝”飾美學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
創作心得
小說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久青草网站|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免费网站成人亚洲|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不卡|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91精品国产丝袜|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3344在线观看无码|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日本在线亚洲|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久久免费成人| 亚洲国产黄色| 日韩无码精品人妻|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一区精品| 欧美天天干| 在线国产91|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欧美色图久久|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久久国产热|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久久香蕉国产线| 不卡的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亚洲a免费|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久久综合成人| 91视频国产高清|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专区欧美| 久久精品免费国产大片|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91网站国产|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semm亚洲国产|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成年av福利永久免费观看|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不卡网亚洲无码| 99资源在线|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高h视频在线| 久久美女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在线视频97| 在线无码私拍| 中文成人在线|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 久热精品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