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波

“二十大”報告再次把“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追求高品質教育的路上,校長的主要職責是什么?校園如何成為學生的樂園?如何才能做到五育融合?面對復雜多變的未來,我們今天要教給孩子們什么知識與技能才能去適應未來的社會?……要回答這些問題,除了需要“自由和包容”的教育環境、“創意與實踐”的豐富課程、“多元與發展”的創新評價,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個性和才學”的新時代教師。高素質教師才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關鍵因子,要“引領教師專業成長”,可以在“引、跟、逼、暖”四字上下功夫。
學習政策,用方向指引教師 教育是多變的、復雜的,如何才能把好國家教育方針、扣好學生人生扣子、走好高質量發展路子?深入學習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是關鍵。近兩年,國家教育政策和規定頻繁出臺,已經擘畫了中國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教育走向和教育期盼。作為教育人,必須知曉這些政策和規定的背景與意義,必須熟知這些政策要求和內容規定,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肩上的職責、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才能真正理解學校的規章制度,自覺做細做好教育教學常規工作,才能把培養合格公民和有用人才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才能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作為教育終身使命貫徹到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
提煉理念,用文化浸潤教師 現在的教育是焦慮的,學生焦慮、家長焦慮、教師焦慮、校長焦慮、社會焦慮。很多時候,我們的教育在迎合家長、迎合社會、迎合評價,唯獨沒有“迎合”學生的需要。為了降低焦慮,我們總是把學生的考試分數看得很重,因為學生分數考得好,可以減輕家長焦慮;學生分數考得好,那就代表教師教得好,減輕教師焦慮;學生分數考得好,社會就認為這所學校辦得好,減輕校長焦慮、社會焦慮。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不必忌諱分數,但也不能只談分數。因為學生沒有分數過不了今天,但只有分數贏不得未來。沒有分數,學校是沒有競爭力的。如果只有分數,國家就沒有核心競爭力。教育,究竟該是什么樣子?我想:只要分數的教育一定不是完整的教育,分數也不是評價教師的唯一標準。所以,根據學校實際,我們用“仁善”文化浸潤師生,希望全校師生能把日常教育中的一件件事情做好,并堅持把一件件好事做下去。告訴教師們:做教育就是在做最大的善事。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優秀教師的四個特質:恪盡職守是優秀、認同學校是優秀、敢拼敢贏是優秀、勇于承擔是優秀。
學校管理者以身作則,用示范引領教師 最好的教育,莫過于示范。作為校長,我們秉承“自律”“民主”“人性”的管理思想。工作中,倡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工作態度,要求師生做到的,自己率先做到。在學校管理上,奉行“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提倡“大公無私抓發展,全力以赴促提升”。帶領學校管理班子做到“四講四重”,即:講規矩,重大局;講規范,重業績;講方法,重效率;講擔當,重貢獻。讓干事的人得實惠,干得好的人有發展。只有班子團結了、務實了,才能以上率下,才能增強團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做到“共生共長”。
錨定未來,用藍圖吸引教師 國家在“2035”九大愿景中提道:“要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由此可知,未來的教師職業一定會是讓人羨慕的職業,教師的地位一定會大大提高,但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未來教師一定是一個充滿愛心的教師、一個風格獨特的教師、一個知識豐富的教師、一個業務精湛的教師。未來科技一定會賦能教育實現精準供給,靶向輔導,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教與學一定是時間更加彈性、空間更加廣泛、內容更加豐富、方式更加靈活、評價更加多元,策略更加多彩。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傳道者、授業者、解惑者,而是學生學習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合伙人、陪伴者。
青藍行動,用跟學助力教師 活到老,學到老。我們可以跟著書本學,也可跟著專家學,也可走出去跟到現場學,還可跟同事相互學。一是“組內研修”。以年級組、教研組為單位,在教務處、教科室的指導下,組內開展“316”的常規教研活動。3代表“三課”,指新教師的“見面課”、年輕教師的“成長課”、骨干教師的“示范課”,通過磨課、上課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技能;1代表“一講”,指教師微型講座;6代表達到6個目標:研究一個專題、開辦一個講座、解決一個問題、達成一個共識、形成一套模式、影響一批教師。二是“師徒結對”。對于新進教師,學校采用“1+1”模式,即:學校給每一位新教師找一位名優教師作為他們的師傅。學校要舉行隆重的拜師儀式,制定目標,簽訂合約,相互表態。在今后的工作中,師徒要經常性地同上一堂課,同臺大比武,促使師徒共同成長。三是“外派學習”。借助各種平臺,利用各種學習機會,學校分別外派教師到名校跟崗學習,回校上匯報課或辦專題講座,達到“培訓一人,影響一片”的效果。四是“名師指導”。我們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教師培養模式,經常性地開展校際聯合教研,相互取長補短,每次聯合教研,我們都會邀請縣域內外的教育行家、專家到會指導,并做專題講座。
宣揚優秀,用榜樣帶動教師 學校利用開學典禮,大張旗鼓地表揚優秀教師、優秀黨員,校園內外張貼光榮榜,線上微信公眾號推送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對取得優異成績的教師,優先外派學習,讓學習成為優秀教師的最好福利,也讓教師們找到自身的價值。逐步形成學優秀、爭優秀、做優秀的良好氛圍。
學會規劃,用目標驅動教師 對教師而言,專業成長應該是生命價值提升,是教師職業中最重要、最為充實的生活方式。教師的專業成長,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得到校長的專業引領,從而實現從教師到優秀教師的轉變。學會規劃,樹立目標,是教師專業成長的第一步。根據實際,學校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四個層次:做一個學生瞧得起的教師,做一個自己心安的教師,做一個學校驕傲的教師,做一個歷史銘記的教師。教師個人根據自身目前狀態和發展意愿,制訂個人三年成長規劃。教師的目標責任書,都是教師自己根據情況擬定,報教務處備案,然后把教師自定的目標統一張貼在教師辦公室。并用行政的方式督促年輕教師做到:堅持每周至少聽兩節課;堅持每學期至少獻一節優質課;堅持每學期讀一本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論專著,做至少一萬字的讀書筆記;堅持每學期至少寫一份教學案例或經驗論文。
加強閱讀,用文學豐富教師 閱讀是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閱讀不僅能豐富自己的知識,還能提高自身的眼界,拓展生命的寬度,提高個人素養。為了“逼”教師閱讀,做到“兩定”。一是定時間。學校將每周星期三中午定為全校師生閱讀時間,全校師生此時段靜靜讀書,并逐漸形成筆記、心得,甚至自己的作品,并將此作為教師每月的常規檢查內容,并作為以后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二是定內容。一方面每年征訂報紙雜志的時候,學校先召開教研組長會議,每個教研組根據學科特點,征訂相關報紙雜志,并通過教研組長動員教師征訂一份,然后交換閱讀,實現資源共享。另一方面,每年中秋節,我們在征求教師們意見的基礎上,分別為每一位教師購買一本閱讀書籍,并建議教師相互借閱,讓書在教師中流動起來。

堅持反思,用說寫提升教師 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反思”是必要手段和關鍵途徑。教師要有反思意識,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與行為,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和方法,自我構建教育理論。因此,學校要求教師勤于思考,勤于記錄,勤于表達。一是“逼”教師說。為了“逼”教師反思,并能形成成果,學校特設仁善講堂,活動遵循“自我命題、不拘一格、同伴互助、專業引領”原則,每月舉辦1~2次,時間定于周一例會上。講堂內容有專題報告類:名師論壇、德育論壇、課改論壇、班主任論壇等;專業講座類:教師專業知識講座、技能提升講座、新知識講座等;綜合類講座:藝術講座、文藝修為講座、健康知識講座、禮儀講座、讀書分享等。二是“逼”教師寫。首先,學校要求50歲以下教師,每位每月撰寫一篇教育教學論文、教育隨筆或教學案例,學校安排專人負責編輯成冊,供大家交流學習。其次,我們把優秀的教育論文、教育隨筆、教學案例進行投稿,爭取讓教師們的文章能夠見諸各類報刊,提升教師寫作的存在感和自豪感,讓教師們辛勤的付出能夠得到一定的回報。再次,學校做出規定,如果教師文章發表或獲獎,學校均按照相關制度給予一定的獎勵。
注重暖心,用細節溫暖教師 教育是平凡而又偉大的,教師工作是瑣碎而又需要激情的。俗話說“哀莫大于心死”,作為一名學校管理者,如何使教師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保持激情和熱情,讓他們能夠安心從教、熱心從教、舒心從教、盡心從教,也是我們的必修課題。一是加強溝通,增強教師的價值感。每學期學校都要分年級召開家長會,這既是家校聯系會,也是家長培訓會。會上,由學校行政領導,分別給家長談學校辦學理念、宣傳學校辦學成績、講解家庭教育策略、介紹家校聯系方式與技巧,讓家長明白:辦教育學校最專業,教學生教師最內行。讓家長從內心尊重教師、理解教師、支持教師,減少外界對教師工作的干擾。二是做好后勤,增強教師的幸福感。解決教師住宿生活問題;解決教師子女讀書問題;幫助教師解決臨時的緊迫問題。三是利用節日,增強教師歸屬感。教師節、“三八”節通過工會給教師們送上小禮物,并用書信、便條的方式請教師們說說心里話;冬至節、元旦節,工會組織團建活動,學校行政與教師們一起過冬至、過新年;春節、重陽節,慰問退休困難老教師……通過這些活動,也讓教師們聯系了感情,加強了溝通,融洽了關系,增強了友誼。四是宣傳教師,增強教師榮譽感。每當教師個人或是指導的學生獲獎,我們都要在學校集會上大加表揚,讓學生給教師寫頒獎詞,并讓學生給教師頒獎;我們還要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教師的個人情況簡介和獲獎簡介,提高教師的社會知曉度。我們通過這些暖心行動,讓教師們在單位上有歸屬感,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增強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向心力。
無論未來如何發展,教育如何定位,教師是機器所不能替代的,因為教育是一件復雜的事情,需要溫度、需要愛。當然,新技術的出現,也必然會引起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評價等多方面的改變。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必須適應時代變化,改變自我價值定位,改進自己的工作方式,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才不會被時代所拋棄,才能奔向教育的未來,才能看見教育的好時光——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我們努力去做一名“心中有道、手里有術”的新時代“四有”好教師,努力為辦好人民滿意教育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