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香 趙繼龍
政治認同是關系執政黨根基、政治聚合力乃至政治合法性的重要課題。在民主治理場域中,人民對于執政黨以及政府的政治認同更是直接影響人心向背、民主質量和治理效能的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夯實政治認同的重要性,他指出:“學習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不斷增進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第298 頁。。作為中國式民主的核心標識與新時代表達,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良政善治邏輯即是對人民政治認同的高度鞏固。據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民主實踐與現代化發展全球調查報告2022》顯示,中國受訪民眾對本國的政府信任度、民主狀況滿意度、廉潔政府認同度分別為98.3%、98.3%、98.5%,這表明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與中國式現代化政治發展道路贏得廣泛支持。②《中國民主實踐與現代化發展全球調查報告2022》,北京: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2023 年,第21 頁。因此,以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運作機理為楔入點,透析政治認同之于民主政治的重要性以及中國式民主的政治認同機制,不僅是規避“塔西佗陷阱”引致的“信任懸浮”“政治冷淡”現象的良方,更是“推動把政治共識轉化為具體行動、把理念認同轉化為務實成果”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第496 頁。的必然選擇。
古今中外,任何良政善治的鞏固發展,都需要政治認同的支撐。爬梳學術史可知,該詞由美國政治學家路辛?派伊(Lucian Pye)于1960 年首次提出,指的是社會成員經過一定的社會化形成的對所屬國家政治體制、理念的認同感、歸屬感以及相應的支持實踐。當前,學界關于其內涵的界定頗為豐富,“歸屬論”“反映論”“支持論”“情感論”“政治心理和行為統一論”不一而足。筆者認為政治上的堅定來自理論上的清醒,對于政治認同的構建與鞏固,可以從因認同缺失而引致的“塔西佗陷阱”出發,厘清其意義所在。本質上講,“塔西佗陷阱”背后的邏輯是公信力建設與民眾政治信任、政治認同鞏固的問題,作為關涉政治現代化的重要議題,其核心癥候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塔西佗陷阱”的前置敘事是公信力的喪失,即公共信任產生風險。公信力意指政府或公共部門的信任力,“公共信任問題是公眾對負有公共責任的社會組織的‘公共質疑’的累積,是削弱社會整體誠信度,引起社會道德危機的首因”。②謝新水:《論公共信任及公共信任問題》,《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年第6 期。事實上,政府部門或某一組織失去公信力必然訴諸具體的公共事件,即風險源。基于失信事件的發生,公眾的負面評價開始發酵,其后果則是風險傳遞及其社會性放大(無論政府部門如何發言、如何做事,社會都會給予其負面評價)。長此以往,社會與公眾對于整個國家制度的政治認同即會產生懸浮狀態,“政熱民冷”“治理低效化”“向心力式微”等情況隨之產生。更為嚴重的是,作為一種帶有主觀色彩的政治心理,由公信力風險引致的認同缺失往往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延伸性,長期的認同懸浮很有可能塑造一種“一刀切”“一風吹”的社會評價,即以過往的政治失誤衡量日后的政治政策與政治執行,以此時此刻的負面評價遮蔽政府他時他刻的政治努力,要改變這種刻板印象,往往具有較高的難度。
長期的認同懸浮可能引致更為消極的社會后果——政治冷淡。事實上,政治冷淡主義除了對政治參與的疏離、排斥、恐懼之外,還有可能蘊含一種破壞政治團結的危險傾向:早在19 世紀70 年代,巴枯寧主義便以“立即廢除國家”為指引大肆散布政治冷淡主義,對此,馬克思諷刺道:“總之,工人應該袖手旁觀,不把自己的時間浪費在政治運動和經濟運動上面。所有這些運動只會給他們帶來直接的成果。他們應該像真正的教徒那樣,恬淡寡欲,虔誠地高呼:‘寧愿讓我們的階級被釘在十字架上,寧愿讓我們的種族滅亡,也要保持永恒原則的潔白無瑕!’”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279 頁。即是說,長期且嚴重的政治冷淡具有極復雜的社會面相,它完全有可能走向去權威化、去中心化的無政府主義。發展到今天,以政治冷淡主義為基底的后政治冷淡主義開始顯現,其主要表現為通過娛樂去消解政治、通過經濟來化解政治、通過社會來反諷政治④張愛軍、秦小琪:《“網絡后真相”與后政治冷淡主義及其矯治策略》,《學習與探索》2018 年第2 期。,更為吊詭的是,后政治冷淡主義塑造了一種“以不參與政治的方式參與政治、以不討論政治的方式討論政治”的非正常“民主”空間。這種思想迷局落實到實踐層面,即表現為“因認同懸浮而產生政治冷淡,反過來又以政治冷淡收編、扭曲正向的政治認同”的復雜境遇,成為掣肘國家意識形態治理與政治現代化的重要癥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對各種風險見之于未萌、化之于未發,堅決防范各種風險失控蔓延,堅決防范系統性風險。”⑤習近平:《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求是》2023 年第10 期。作為掣肘政治現代化建設的嚴重隱患,“塔西佗陷阱”成為中國共產黨需要重點防范的政治難題,這不僅是因為認同缺失會導致政治離心力現象,更有可能為西方對中國進行意識形態攻擊提供罅隙。換言之,“塔西陀陷阱”內含的認同懸浮與政治冷淡困境,是從反向思維出發對政治認同重要性做出的有力確證:從思想層面看,要破解“塔西陀陷阱”的迷思,必須以“政治認同”這一理論武器來透視、診療其敘事癥候,從根本上廓清其思想迷局;從實踐層面看,以人民民主為基點,通過鞏固政治認同來克服公共信任削減、政治冷淡的問題,是規避“塔西陀陷阱”的治本之策。故以中國式民主的核心標識——全過程人民民主為載體,探析其內在的認同邏輯,已成為中國共產黨發揚斗爭精神、“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的必然選擇。
社會主義民主的核心功能之一即在于深度鞏固人民政治認同,在民主的現實運作中促進公信力的提升。2021 年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大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對中國式民主的核心標識——全過程人民民主作了集中闡述:“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 卷),第260—261 頁。此中,“全鏈條”指由選舉、協商、決策、管理、監督五項民主程序相連接而形成的完備體系;“全方位”關涉的是民主各主體、機構與民主范圍,即社會主義民主要在橫向上聯結黨委、政府、政協、人大、統一戰線各機構,縱向上貫通國家、地方、基層各層級;“全覆蓋”意指將民主貫穿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領域。基于“三全”特征,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追求程序正義與物質利益的彰顯,更要求通過政治認同將中國式民主的優勢推向至心性層面。學理上講,政治認同的基礎,是指對政治認同的形成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的總和,其以“誰在認同”和“認同什么”兩個要素為關鍵,主要包括績效性基礎(利益基礎)、制度基礎以及情感基礎(價值基礎)。②楊繪榮:《政治認同的實踐性與層次性——兼論政治認同的基礎與機制》,《理論月刊》2022 年第9 期。鑒于此,本文以“價值-制度-利益”機制為視角,透視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屬人性本質與認同機理,進而廓清認同懸浮與政治冷淡的內在成因,為規避“塔西佗陷阱”貢獻學理支撐。
政治價值關涉人們對政治活動和政治現象所作的價值判斷,在整個政治認同體系中具有秉要執本的作用。政治認同本質上是社會公眾對政治權力的信任、對政治價值的信仰。③孔德永:《政治認同的邏輯》,《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 年第1 期。價值認同的深層邏輯在于叩問政治體系究竟是以人民為核心還是以資本為核心,這決定了國家治理的基本價值導向。同時,一個國家的公共信任情況必須從其最根本的維度——價值立場中尋找原因。馬克思指出:“在民主制中,國家制度本身只表現為一種規定,即人民的自我規定。”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39 頁。作為一種民主新形態,全過程人民民主承繼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規律,其蘊含的“人民至上”“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理念,從民主主體、民主權利、民主實踐三個層面詮釋了中國式民主在價值關懷上的廣泛性,為規避“塔西佗陷阱”的前置因素——“公信力的喪失”,提供了現實可能。
第一,民主主體的廣泛性。“人民主權”是民主在價值層面的含義,失去了“人民”,民主的實質性內涵就會遭到破壞⑤張賢明:《全過程負責:民主質量的責任之維》,《云南社會科學》2022 年第4 期。。從“塔西佗陷阱”敘事來看,政府公信力的運作場域是公權力與公共事務,抵御信任風險務必指向全體人民以及社會公共生活。因此,堅持以“全主體”保障人民政治平等、推動認同普遍性成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價值邏輯:中國憲法規定,凡年滿十八周歲的合法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均具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均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民主權利,也都是“全過程”的參與者、貢獻者和享有者。以民主協商為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涉及全國各族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全體人民和全社會中廣泛商量;涉及一個地方人民群眾利益的事情,要在這個地方的人民群眾中廣泛商量”①《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年,第65 頁。,即確保公共事宜中民主主體的廣泛參與。此外,黨和政府通過加強同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團結合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黨外知識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全面發展親清政商關系等方式,積極構建大統戰工作格局,落實政治信任的“全主體”意涵,這種從特殊性中提取普遍性、從異質性中析出同質性的政治共識,從根本上樹牢了公共信任,使得每一位公民都能在法律允許范圍內發揮其價值,打破了因階層差距而產生疏離的“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藩籬,為政治認同的基礎性價值——平等,提供了保障。
第二,民主權利的廣泛性。現代社會,權利意識是公民意識的核心,也是民主價值體系的支柱。公民依法享有并行使廣泛的權利,是將公共信任推向縱深化、穩定化的重要標志。以此為遵循,全過程人民民主強調以權利落實提升政治信任:即保證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從“紙上”走向“地上”。進一步講,上述的“人民四權”是從政治心理與政治行動雙向維度構建了價值認同的機理:其中,知情權和表達權構成政治認同的前提,是暢通意見交流、形成信息良性運轉的必要措施。知情權即知悉、獲取信息的自由與權利,它保證人民不被排斥于國家公共事宜之外,通過知政權、社會知情權、個人信息知情權保障民主主體的“在場”。表達權在憲法上體現為言論自由,即公民有權按照法律規定表達自身對于國家公共生活的看法,作為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中國公民的表達權貫通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多個環節,旨在規避“寒蟬效應”,以合法表達自身看法,避免信任凋敝。參與權與監督權則側重于“行為”意義上的政治認同,學理上講,政治認同的外在化顯露必須訴諸于行動層面,如現實中的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權,就是在現實政治場域中檢驗認同、鞏固認同的必然選擇。經由“人民四權”所確證的民主真實性,是政治認同在哲學層面上的“知行合一”化表達,亦是全過程人民民主通過“政治心理—政治行動”雙層維度抵御信任風險的邏輯所在。
第三,民主實踐的廣泛性。著名學者李普塞特(Seymour M.Lipset)指出:“只有社會的每個細胞都能在民主程序下運行,社會的民主政治才具備充分的條件。”②[美] 西摩 ? 馬丁 ? 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張紹宗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年,第Ⅷ頁。作為一種主觀見之于客觀、有效聯結政治心理與政治行動的范疇,政治認同強調讓“社會的每個細胞”在民主程序下“運行起來”,也就是說,政治認同的穩步提升不能缺乏民主實踐的支撐,它必然包含“公民積極地運用其民主的參與權利和交往權利的實踐”③[德] 尤爾根?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范之間——關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童世駿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年,第658 頁。之意涵。不同于西方國家“選舉至上”“政治下注”的半截子式民主,中國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強調以“全鏈條”的參與優勢保障人民主人翁地位,提升政治認同主動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民主參與的意愿、深度、廣度都有了質的變化。從程序、環節來看,人民參與貫穿選舉、協商、決策、管理、監督“全過程”,民主參與不僅將意見征詢推廣到了國家方針政策、政府治道變革、經濟文化建設等宏觀層面,更涉及地方、基層公共事務治理的推進,有效防止了美西方政治“金錢民主”“政治信任在選舉過后極度下降”的現象。從渠道來看,人民參與既深化了人大、政協等官方渠道,同時,也使得社會組織、網絡平臺等新渠道鋪展開來,并在實踐中產生了以云南省“數字玉溪”民主監督方案、安徽天長“1+N+X”協商機制、陜西西安長樂小區“2+4”末梢治理、甘肅隴南“民事直說”工作制等為代表的特色化參與機制,將政治認同推行到了“最后一公里”。正是這種落到實處的政治實踐,使得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得以體現,鞏固了政治認同,有效避免了社會質疑的累積,為規避“塔西佗陷阱”提供了可能。
科學的制度建設與強有力的制度執行是跨越“塔西佗陷阱”的硬性保障。作為政治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度認同是指認同主體對國家主要制度安排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的認可與接受程度①王偉男:《政治認同的圈層結構——兼論新形勢下政治認同的建構》,《教學與研究》2021 年第8 期。,其重要性在于通過規制、規范等硬性維度防止政治行為脫軌、越軌,為避免認同懸浮提供規則性保障和實踐性支撐。本質上講,任何民主制度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同社會變革、政治發展、民意變化相協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通過創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為因素造成的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②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續》(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86 頁。作為中國國家制度層面的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實況在特定時空之維下的反映與透顯,這種發展性特征旨在保障認同的合法性、真實性,進而形成對形而上的政治觀點的拒斥,為鞏固政治認同不斷注入新鮮活水。
就制度建設上看,全過程人民民主助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更加鞏固”,為提升政治認同搭建了場域。政治共同體的制度建設關系到政治制度本身的正當性,也是避免認同懸浮的剛性保障。在中國,國家各項制度建設的錨點是人民當家作主,其效能之一即為鞏固人民政治認同。這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實踐,更具有清晰的現實規劃: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擘畫了中國國家制度發展的藍圖:“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年,第272 頁。可以說,一種成熟的制度體系,既要避免朝令夕改式的隨意性,也要避免一成不變式的守舊主義,需要在傳統與現實、生成性與創制性之間達至平衡,唯其如此,才能使認同普遍化、大眾化。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是中國國家制度發展的政治之果,同時又是助推制度型構的重要動因。從制度的生成性(本國文化、傳統、民族性)來講,中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旨在統籌協調國家政權、政黨、民族、基層管理的關系,同時通過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根本原則,將中國式民主嵌入政治構架各層級的條塊中,為政治認同提供了宏觀的國家性場域。從制度的創制性(依據政治發展現實進行制度供給)來講,隨著互聯網業態的崛起,網絡政治參與機制、群眾舉報監督機制等普遍鋪展,從“紙媒”走向“智媒”、從“地上”走向“網上”已成為民主參與新趨向。以近年興起的數智協商民主為例,黨和政府依托智能手段,全力打造“云場景”“云參與”“云傳播”新型平臺,借助VR、AR 技術創設情景模擬空間,助推政協提案、協商議事、社交咨詢,使得全過程人民民主擁有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體現了中國式民主在制度建設上的守正創新,這種真實性為提升人民政治認同提供了前提。
就制度執行上看,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將程序民主與實質民主相結合,為提升政治認同拓展了空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民主不民主,要看制度和法律規定了什么樣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規則,更要看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執行”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 卷),第259 頁。,本質上講,政府公信力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原因在于政府權力的不當行使、制度執行的缺位或越位。因而,科學且強有力的制度執行是推動認同由“懸浮”走向“落地”的關鍵環節。全過程人民民主之所以是認同型民主,其邏輯在于通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科學高效地將民主與集中進行統一,并在實踐中切實執行全鏈條、全方位的參與機制、協商機制與協同機制,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構建了強大的向心力。作為形式民主與實質民主的統一,全過程人民民主集中于“人、事、策、權”四個維度的良性循環,它鼓勵和動員人民群眾以合法方式積極參與到五大民主環節,以行動激活民主制度的認同機制,真正落實“全鏈條”的新型民主質態。從善治角度看,借助于強有力的制度執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在現實場域構建了“政道民主”與“治道民主”的統一機制,人民在這一民主框架下擔任了兩種角色:一方面,他們是推動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政治資源與參與者;另一方面,他們又是這種治理效能福利的享有者、評價者。此外,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執行還強調充分釋放黨委、政府、政協、人大、統一戰線等機構的職能、效能,通過國家、地方、基層三級聯通構建鉚合式運行機制,在制度執行中打造一種高效能民主模式,在關系國計民生的方方面面“讓制度運轉起來”,推動國家、社會與人民群眾的良性互動,真正做到政治為人民而非為資本服務,并在具體執行中堅持監督、問責與懲戒機制的統一,堅持黨管干部原則,通過建立長效的反饋機制來審察弊病,從而杜絕搞變通、打折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現象。這種充分結合了“選賢舉能”與“高效治事”的民主,構建了程序正義與人文關懷雙向互動的機制,將政治認同落到了實處。
利益是構成現實活動的重要基點。“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年,第82 頁。,人民利益得到真實落實與保障,往往是消解政治冷淡、激發人民政治熱情的根本所在。因此一種健康的政治制度必須向社會提供正向反饋和產品供給,要產生實質性的效能,要“管用”。作為政治認同的實踐基點,利益認同是指社會成員對于特定社會利益關系的認可和支持,其包含物質利益、文化利益、社會利益等諸多方面,且這種認同具有一定的社會歷史性,隨具體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個體對政治共同體的認同,本質上是對政治共同體維護個體利益滿足程度的認同。②王維平、陳雅:《中國共產黨以政治認同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脈絡與現實啟迪》,《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 年第6 期。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人民屬性,決定了其不可能為某個人、某一部分人謀私利,而是將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終極關切,通過堅實可靠的利益實現、利益配置、利益保障來確證中國式民主在實踐中的治理效能,以此消解政治冷淡。
首先,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將“構建民生政治”作為核心訴求,為保證人民利益的實現提供了可能。從動態角度看,一種政治活動必須產生實實在在的績效或效能,才能從根本上消解政治冷淡。林尚立的研究表明,民主建設與民生建設之間存在有機互動關系,從單一化的“形態建設”向兼顧“功能開發”與“形態建設”兩項重任,進而促進民主發展的現實績效,是中國民主發展的重要理路。③林尚立:《民主與民生:人民民主的中國邏輯》,《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 年第1 期。在現實場域中,民主的效能優勢意味著廣泛有序的人民參與、健康平穩的經濟效益、高超的社會動員能力、統籌調度水平以及促進民生的能力,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善治水平的重要標準。全過程人民民主秉持“民主與民生相結合”的政治理念,實現了利益“全方位”落實的偉大實踐:如在脫貧攻堅方面,全國832 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九百六十多萬貧困人口實現易地搬遷④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7 頁。,攻克了脫貧減貧這一歷史性難題;在人民利益的表達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各民主黨派中央、無黨派人士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意見建議730 多件,民法典草案公開征求意見期間共收到425762 人次提出的1021834 條意見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共產黨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偉大實踐》,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1,32頁。;在構建治理共同體方面,全過程人民民主將人民當家作主有機融入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之中,實現了“治理型民主”的切實落地。這都體現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顯著進展和成效,同時闡清了全過程人民民主“以績效鞏固認同、消解政治冷淡”的邏輯機理。
其次,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以“提升社會公平公正”作為重要目標,為促進利益配置合理化指明了方向。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中國民主實踐的奮斗基點,“全過程”在民主的供給側意味著“量”與“質”的同步增加。⑥蔡文成:《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治理邏輯與治理創新論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3 年第4 期。黨和國家依據“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宏觀設計,以縮小不同區域、民族發展差距為指引,通過差別化的政策扶持、精準扶貧、剩余勞動力轉移流動、項目合理化傾斜等措施,積極兼顧“把蛋糕做大”和“把蛋糕分好”,并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基礎上,提出了“由高收入人群在自愿原則下,通過募集、捐贈、資助等公益方式對社會資源、財富再配置”的第三次分配,確保公共利益切實實現“全主體”“全覆蓋”“全方位”狀態,為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奠定了基礎。繼之,黨的二十大報告將“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20 頁。納入“堅持問題導向”的工作范疇,這是將馬克思主義民主觀與新發展階段中國現實情況相結合的典范,即通過“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惑、答民之所疑”落實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其目的就在于進一步完善利益配置、提升社會公平正義,從而鞏固政治認同的主軸——利益認同,在“人人獲得”“人人享有”中提升政治參與的主動性、滿足感。
最后,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以“依法治國”作為重要抓手,為深化保障人民利益提供了條件。法治與監督是現代政治生活不可缺少的民主武器,它關涉民主的質量、純度與韌性,更是推進良政善治、鞏固人民政治認同的關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框架中,依法治國旨在通過憲法和法律手段保障民主運行的公正性和公共利益不受私權侵犯。鄧小平指出:“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②《鄧小平文選》(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146 頁。這一論述從官方層面對民主制度化進行提掣,是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的重要表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依法治國作為重要主題,將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納為依法治國的工作范疇,旨在推動深刻的治道變革。全過程人民民主承繼“民主法治”這一政治理念,將民主監督納入其程序范疇,以憲法和法律為抓手,充分強調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構建起包含人大監督、民主監督(此處指來自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監督)、行政監督、監察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群眾監督等監督方式在內的大型網絡,進而保障了國家的民主制度真正為人民利益而設立,使得人民的全過程民主參與更加有序和高效。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全力推進“打虎”“拍蠅”“獵狐”反腐敗斗爭,堅持壓減權力設租尋租空間、取消“食利者”階層,以系統全面的監督網絡實現了國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這樣一種剔除民主雜質、保障公共利益純潔性的機制從根本上鞏固了民眾的政治認同與政治熱情,成為規避“塔西佗陷阱”、推進中國式民主行穩致遠的邏輯必然。
全過程人民民主基于“價值認同—制度認同—利益認同”構建的三維機制,從理論層面闡明了我國民主建設蘊含的認同邏輯。但是基于當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現實背景,政治認同仍然是牽動中國意識形態建設與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議題,只有在關鍵領域持續發力、在薄弱環節攻堅克難,形成黨、國家和人民意志的強大合力,才能進一步鞏固政治認同,從根本上杜絕信任“懸浮”、政治冷淡現象。
政治信任與政治認同同屬政治心理范疇,二者存在密切的進階關系:政治信任是政治認同的基礎③陶苞朵、張等文:《政治信任何以轉化為政治認同——基于2019 年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數據的分析》,《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22 年第5 期。,政治認同是政治信任的深化與穩固狀態。在“塔西佗陷阱”敘事中,正是因為公信力的缺失才導致了社會對政府的“一刀切”式的評價。因此,以全過程人民民主鞏固政治認同,首先需要在全社會鑄牢信任機制:一方面,要持續推進“透明型政府”建設。即在全過程人民民主框架下,“堅持以公開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潔,增強主動公開、主動接受監督的意識,讓暗箱操作沒有空間,讓司法腐敗無法藏身”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第149 頁。。理論上講,信任主體全面、及時地了解政府工作開展的實況與進度,在事實層面形成對政務信息的接收,是政治信任衍生的始端。因此,各級政府要以《關于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意見》為指導,深入落實政務信息公開制度,通過傳統渠道(政府公報、新聞發布會、報刊、廣播、電視等)與新進渠道(三微一端、多媒體平臺等)相結合的方式,就群眾所關心的公共事宜及其進展情況及時、準確地向全社會公開:如縣以上政府及其部門應就人民熱切關注的扶貧、教育、就業、醫療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實施情況等宏觀事宜進行公布;設區的市、縣政府及其部門應就城鄉建設和管理的重大事項、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遷及其補償進行公開;鄉鎮政府則應就貫徹落實國家關于農村工作政策的情況、財政收支、各類專項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情況、鄉鎮集體企業及其他鄉鎮經濟實體承包、租賃、拍賣等情況進行公布。總之,要通過構建縱向連貫的圈層式公開制度,切實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另一方面,要持續推進“回應型”政府建設。“一個高效的民主制度應該既是回應性的又是有效率的:對選民的需要很敏感,同時,在應用有限的資源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富有效率。”①[美]羅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現代意大利的公民傳統》,王列、賴海榕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年,第7—8 頁。全過程人民民主構建的回應機制要求黨和政府通過精準的識別機制回應現實生活中人民群眾的新問題、新訴求,從而在為民服務、合作共治、治理制度化、人性化中提升政治信任,鞏固政治認同:首先,要順勢而為。隨著互聯網業態的崛起,以領導留言板、數字政府等為代表的新型回應機制鋪展開來,如廣東“粵省事”、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在協商”全媒體平臺、浙江“最多跑一次”自助一體機等先進舉措取得了可觀效果,因此,新時代構建回應型政府應充分考慮便民性原則,簡化辦事程序,以數字技術為依托,加強技術提升與載體建設,拓寬政治信任的培塑空間。其次,要主動出擊。回應型政府的推進不能被動等待問題的形成,政府及公務人員應主動重視社會輿情、網絡民意、網絡輿情態勢,在此基礎上加強數據收集、科學分析研判、理性應對處理,才能做到有備無患,為培塑政治信任添入主動性因子。最后,要強化執行。即確保問題的解決與回應的真實性,在執行中及時糾偏修正,從而形成“協商—決策—執行—反饋—修繕”的良性循環機制,真正化解應然與實然間的現實摩擦,保證回應的時、效、度,全方面、多層次鞏固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建構的一個重要路徑體現為價值觀念的正當性及其持續供給能力。全過程人民民主蘊含的“人民至上”觀念既是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理念的貫徹,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民氣、保民生、牖民衷、養民恥、阜民財思想的繼承。新時代背景下,持續鞏固人民政治認同,需要進一步凈化政治生態,堅決鑄牢“守江山就是守人民的心”之根本價值,警惕西方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念滲透,打破“信任凋敝”現象:一要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提升意識形態工作的實效性與制度化建設。牢牢守住意識形態紅線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題中之義,也是鞏固政治認同工作中管根本、管全局的重要舉措。提升政治信任并不意味著任由多元化社會思潮侵占、沖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相反,其根本目的在于凝聚人民群眾共識,不斷增強黨在思想理論工作上的創造力、凝聚力、感召力,因而必須嚴格落實主體責任與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堅決同“四大考驗”“四個危險”作斗爭,積極防范“黑天鵝”“灰犀牛”事件引發的認同危機。應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堅持與異己意識形態力量刻意割裂認同的現象作斗爭,避免各種歪論邪調污染中國民主輿論生態。二要健全教育學習機制,切實提升馬克思主義宣傳水平。機械、膚淺地宣講無法產生高質量的政治認同,它必須依靠科學的理論體系、生動的教育方式、身體力行的民主實踐而生成。從“關鍵少數”的角度來看,提升政治認同的前提是領導干部與國家公務人員堅定的政治立場與崇高的理論素養,即在至心性層面明晰科學社會主義價值主張。因此,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中,應注重理論學習的穩步推進。緊緊把握“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原則,全面縷析、“重現”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歷史實踐,輔之以必要的政治儀式,重播國家往事、建構集體記憶,以入腦、入心的理論教育形塑“我們”、區別“他者”,以此拓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價值理念。三要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在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工作中構建價值認同的同心圓。中國夢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夢,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政治認同維度也必須牢牢把握“全主體”之要求,因此必須堅持“石榴籽論”“同心圓論”“大統戰觀”理念,以《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為指導,綜合統籌民主黨派工作、黨外知識分子工作、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等,密切關注由私營企業及外資企業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社會組織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新媒體從業人員構成的“新的社會階層人士”,進一步提升其社會公益性,最大程度激活其社會服務價值,從根本上處理好“固守圓心和擴大共識”的關系問題,構建范圍更廣、治理更好、效能更高的價值認同。
在現代政治體系中,公民的制度認同是避免“政績困局”、鑄牢合法性基礎的必需資源。全過程人民民主依循制度建設和制度執行而產生的制度優勢,是有效避免“人浮于事”“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現象的良方。但是制度優勢并不能自動轉化為治理效能,對于制度認同的深化需要通過錨重點、抓實效、促優化等方式,真正“使制度優勢運轉起來”:其一,要推動新時代人大工作高質量發展,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基點積極促進五大環節間的銜接與復合。新時代新形勢對中國人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大代表要)接地氣、察民情、聚民智,用法治保障人民權益、增進民生福祉。要加強自身建設,提高依法履職能力和水平,增強工作整體實效”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 卷),第290 頁。。因此,應進一步推進宣傳動員、選區劃分、選民登記、提名推薦、討論協商預選、會議內容等環節的高質量發展,并在此過程中具化協商精神、自治精神、責任意識的發揮,真正將選舉、協商、決策、管理、監督有機鏈接,為鞏固政治認同提供核心載體。其二,要推動制度優勢向基層全面下沉,鑄牢認同場域的“最后一公里”。“民主的改革者必須從基層開始,切實鼓勵普通公民之間的公民參與。”②[美]羅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現代意大利的公民傳統》,第2 頁。黨的二十大將“積極發展基層民主”納入新發展階段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工作范疇,從全局性高度指明了基層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位置。歸根到底,政治認同是來自人民的認同,作為落實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最后一公里”,基層成為促進治理現代化、鞏固政治認同的重要場域。為此,要以制度宣傳、政策普及、場景打造、民約設置、社區(村)規劃參與等為抓手,以基層群眾需求為導向及時調整、優化相關制度規則,通過縷析、盤活國家資源下鄉、項目分配制度與群眾治理積極性之間的關系,使基層治理高效運轉,激活城市發展潛力、重塑鄉村形象風貌,使政治認同切實深入到老百姓心里。其三,要開發符合各地實況的制度整合機制,在擴大群眾有序參與中提升政治認同。政治認同的提升,必須建立在決策程序的參與性與公開性上,根據薩托利(Giovanni Sartori)的觀點,“參與的含義是親自參與,是自發自愿地參與。也就是說,參與不只是‘屬于’(僅僅被卷入某事),更不是非自愿的‘被迫屬于’。”③[美]喬萬尼?薩托利:《民主新論:當代論爭》,馮克利、閻克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年,第113 頁。因此以制度的優化整合助推公民的主動性參與尤為關鍵。但總體上看,目前中國公民政治參與機制仍不成熟,現有的政治參與制度和組織在某些具體環節上缺乏可操作性④胡建:《當代中國公民政治認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 年,第287 頁。,因而必須改進制度機制,使其與各地實況、公民參與方式的流暢度高度匹配,如可借鑒北京市東城區四條胡同設立的“小院議事廳”、湖北武漢市春天里小區的“月月談”議事會等,積極踐行“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原則與一體化管理,打破繁瑣的機構與程序設置,以“便民”為重要目標,避免公民因“制度虛設”“程序繁雜”而降低政治認同度現象的發生。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政治認同的鞏固必須以保障人民利益為基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⑤《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 卷),第258 頁。按照政治哲學的觀點,民主過程不是表現為各種私利之間的公開博弈,而是持守休戚與共原則的公民聚集在一起,誠心誠意地尋求促進公共利益的最佳方案。⑥張鳳陽等:《政治哲學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54—55 頁。與西式民主相比,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突出優勢在于通過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的利益需求,切實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時代以全過程人民民主持續提升公民政治認同,需要將頂層設計與具體實踐相結合,進一步推動中國人民多方面、多層次的利益深化,以突出的績效優勢鑄牢認同基底①張愛軍、雷艷妮:《全過程人民民主與國家民主形象建構》,《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22 年第2 期。:第一,堅持新發展理念,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當前,中國經濟所處的“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之階段仍將繼續存在,基于“三期疊加”與人民對于高質量民生的需要之間的矛盾,堅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就成為鞏固公民認同的必然。在具體的理念指導上,應立足于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基點,進一步解決發展動力、發展不平衡、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并在全國范圍內構建新發展理念縱向深入的圈層結構,以此指導各級政府工作的進行,以突出的政府績效聚合公民情感,鞏固政治認同。第二,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利益協調、利益補償合理化。提升政治認同不僅要大力發展經濟,還要最大限度保證社會資源與價值的分配趨于合理化。一直以來,受限于城鄉二元結構以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上的“二元痕跡”,中國城鄉居民的利益差距較為懸殊,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作為相對弱勢群體的農村居民的政治認同的弱化與疏離。②楊繪榮:《政治認同的實踐性與層次性——兼論政治認同的基礎與機制》。為此,要進一步健全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社會互助為內容的社會保障,特別要注重農村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落實,進一步構建起統籌城鄉、造福全民的經濟民主體系,在就業、居住、勞動保護方面充分考慮弱勢群體利益,避免因“木桶效應”而掣肘“政治認同全民化、縱深化”的發展。第三,注重完善第三次分配制度,推動社會分配更趨公平。公平的分配制度是鞏固政治認同的重要支撐,相比于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強調以民間為主導,是對前二者的補充,同時也將鞏固政治認同的重任鋪展到了“民間”這一場域。基于當下中國第三次分配的推進情況,一要進一步加強政府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保證,加強引導與監管;二要加強現有公益組織的誠信、自律和公信度建設,廣泛調動其積極性、創造性;三要加強社會成員的公益意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化第三次分配“自愿性、非政府性、無償性”要求,培育公共精神。以此在全社會形成互助互惠風尚,提升公民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政治認同。
社會公正是政治認同的政治底線和基本價值取向,它為一個國家政治認同的建構提供最終的評價標準。③胡建、劉惠:《社會公正:推進當代中國政治認同的基本價值理念》,《教學與研究》2017 年第10 期。換言之,價值認同、制度認同、利益認同的共同所指均在于維護社會公正。在全過程人民民主框架中,法治、德治與公民自治的有機融合,正是以剛性保障、柔性激勵和自主性參與維護社會公正的生動體現,為此,新時代以全過程人民民主鞏固人民政治認同,需要在以下方面重點發力:首先,持續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與反腐敗斗爭。腐敗是人民的公敵,也是威脅人民政治認同的最大頑疾。全過程人民民主之于政治認同的鞏固,必須訴諸于全面依法治國與反腐敗斗爭。因此,要以《依法治國依規治黨,堅定不移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為行動指南,持續推動審批監管、執法司法、金融信貸、公共資源交易、公共財政支出等重點領域監督機制改革和制度建設,堅決破除權錢交易的關系網絡,以“三個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④注:指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大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的“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黨治國理政的政策措施上來,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黨和國家機關各個方面各個層級工作上來,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來。”(參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 卷),第261 頁。)作為監督標準,科學融合帶有剛性特質的法律監督與柔性特質的人民監督,推動其走向常態化。其次,應立足社會公德加強政治文化傳習,以公共精神為提升政治認同賦能。“現代民主制的健康和穩定不僅依賴于基本制度的正義,而且依賴于民主制下公民的素質和態度。”⑤[加拿大]威爾?金里卡:《當代政治哲學》(下),劉莘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 年,第512 頁。作為政治認同與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雙重主體,公民自身要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準則,深入秉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性素養,加強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統一,不斷提升自身政治素養與道德建設,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行穩致遠提供群眾基礎與社會資本。再次,應積極落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以高水平群眾自治能力為提升政治認同增效。認同只有落實到實踐中才能發揮其真正價值。“政治共識轉化為具體行動、理念認同轉化為務實成果”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提升政治認同的實際訴求。因此,政治認同的提升務必以落實基層群眾自治為前提,進一步搭建好居委會、村委會、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等實踐場域,增強公民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積極引導人民群眾與相關部門用好“網上群眾工作部”“領導留言板”“互聯網+督查”網絡平臺和小程序等新型監督渠道,形成“以實踐鞏固認同,以認同促進實踐”的良性循環。最后,要將“法治”“德治”“自治”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以“三治”結合的貫通機制為提升政治認同鑄魂。中國自古就有“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的施政理念,以全過程人民民主鞏固人民政治認同,需要秉持“自治是基礎、法治是保障、德治是先導”的指引,即在現實場域中充分發揮剛性規定、柔性約束與自主性建設的系統效應,進而達到“知、情、意、行”相遞進的理想效果,真正體現中國式民主政治認同的邏輯機理,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促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