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銳
(濰坊學院 美術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
包裝指為在流通過程中保護產品、方便貯運、促進銷售,按一定技術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輔助物等的總體名稱。近年來隨著現代商業、物流產業的快速發展,印刷包裝行業在全球范圍持續、穩定增長。改革開放40 年來,中國包裝業取得了較快發展,已成為世界第三個包裝產業大國。新發展階段,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進一步推進,如何解決過度包裝成為全社會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在推動全社會綠色轉型發展中,包裝業也需要實現綠色轉型,通過發展綠色包裝,實現包裝業高質量發展,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本文在分析綠色包裝時代價值的基礎上,重點探討當前包裝業中存在的過度包裝產生的多種影響,并剖析導致過度包裝的原因,提出新發展階段推動綠色包裝發展的路徑。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中央著眼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性措施,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取得了顯著改善。新發展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生態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我國是世界第三個包裝產業大國,發展綠色包裝建設包裝垃圾的產生量,將有助于生態環境保護,有助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對包裝業而言,實現包裝綠色化,有助于實現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一方面可以減輕包裝物對環境的污染,保持生態平衡;另一方面綠色包裝也順應了國際環保發展趨勢的需要,提升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美麗中國”這一詞語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寓意,表象上表現為環境優美,特質上表現為系統健康,導向上表現為城鄉均衡,目的上表現為社會公平。通過發展綠色包裝,可以從源頭上減少垃圾量,避免對生態環境污染,更易于實現資源化利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發展綠色包裝有助于美麗中國建設的實踐。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生態環境是根本與核心。包裝業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發展綠色包裝有助于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生態環境視角來看,發展中的矛盾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以及對生態環境影響上。包裝業承擔著社會責任,不僅為消費者提供滿意的外在包裝,而且應為生態環境保護作貢獻,這是在更高層面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
近年來,隨著生產工藝、技術水平的提升以及綠色環保概念的普及,包裝產品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我國包裝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的同時,對商品進行過度包裝的現象日趨嚴重,不少包裝已經背離了其應有的功能。過度包裝不僅耗材過多、分量過重、體積過大、成本過高、裝潢過于華麗,而且產生過多的垃圾,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將會造成多種影響。
在生態層面,過度包裝對資源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對資源造成的破壞越來越嚴重;同時,帶來大量的固體廢棄物。一是包裝業的資源利用量巨大。隨著包裝業的快速發展,包裝材料也逐漸實現了多樣化,人均包裝材料的消費量與日俱增。從而使我國本來就匱乏的資源更加匱乏,對營造綠水青山帶來壓力。二是商品消費產生大量的固體廢棄物。正是由于產品的過度包裝及材料的多樣化,導致了商品消費之后固體廢棄物的增加,并且固體廢棄物的成分相對于過去更加復雜,給固體廢棄物處理帶來較大壓力。三是增加了環境污染的風險。當前,由于廢棄物資源化收集、處理方式及技術的不匹配,以及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市場發育滯后,我國生活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程度較低,導致了固體廢棄物的大量堆積。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包裝廢棄物還將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如果處置不當將會對水、土壤、空氣造成長期污染。
在經濟層面,過度包裝在一定程度上將加劇不正當競爭,導致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欺騙廣大消費者。眾所周知,正常的適度包裝是以有效保護商品、美化商品為目的,消費者購買的是商品,而不是包裝。但有些商家和生產廠家采取過度包裝的手段,來隱瞞有關商品或服務的質量、價格等信息,在吸引消費者的同時實現贏利。在此情況下,同行業也采取了相同手段,將精力放在提高包裝上面,而忽視產品質量,導致了廠商之間的不正當競爭。還有一些生產廠家則通過包裝,達到以次充好、以少充多、以假亂真,或者是內外不一、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滋生了假冒偽劣,構成對消費者的欺詐。
在社會層面,過度包裝易于滋生奢華消費、畸形消費,助長消費攀比等社會不正之風,增加消費者負擔。過度包裝助推了商品價格的飆升,滋生了奢華消費、畸形消費,出現了諸如天價月餅、天價洋酒、天價保健品等“怪象”。因過度包裝帶來的消費攀比,不利于中華民族勤勞節儉傳統美德的傳承,不利于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影響了社會風氣的健康發展。
此外,商品生產者一方面需要用豪華包裝提升其產品競爭力,另一方面需要降低其成本,由此可能會要求包裝行業提供低價的劣質包裝材料,對消費者帶來健康隱患。
過度包裝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導致過度包裝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發展理念方面的原因,也有生產方面的原因,更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方面的原因。
一是缺乏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導。包裝業在發展過程中,對綠色發展理念認知不到位,將利潤最大化作為最終取向,自然會根據客戶需求提供包裝,由此導致過度包裝,從而產生大量的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在對包裝垃圾進行處理中,又不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將生態環境治理成本轉嫁給社會。正是如此,從包裝材料的綠色化,到生產過程的清潔化,再到包裝廢棄物的資源化,包裝業都沒有采取相應措施的積極性,更不愿意采取成本較高的綠色包裝。
二是缺乏有效的包裝標準與法規。過度包裝可以使其商品價值飆升幾倍甚至幾十倍,實現更多的利潤,因此商品生產者往往把精力放在了包裝上。盡管國家有關部門也對過度包裝進行控制,試圖禁止過度包裝,但由于我國還沒有制訂出相關的“適度包裝”標準,無法可依,從而使得過度包裝屢禁不止。同時,在實施包裝減量化方面,我國也沒有相應的法規。因此,商家過度包裝造成的生態層面、經濟層面、社會層面的問題的確定,就缺乏法規依據,政府也就難以依法處理。
三是缺乏價格適宜的新型環保材料。針對綠色包裝,技術人員開展了有效的創新,特別是在包裝材料領域實現了一些突破。但由于環保包裝材料價格高于普通材料價格,更高于那些劣質包裝材料價格,包裝業難以承擔,商品生產者更不愿承擔高昂的成本,由此導致了環保包裝材料市場的冷落,綠色包裝材料企業難以生存。
四是缺乏包裝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有效機制。當前,我國還沒有從生命全周期的角度,建立有效的包裝生產、回收、循環利用機制,更沒有從法律層面對生產者責任延伸進行規定,短期內難以形成包裝物的“逆向物流”模式,由此導致了包裝廢棄物回收率較低,一方面導致了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加大了包裝廢棄物處理的壓力。
隨著我國環保規制越來越嚴格,綠色發展和可持續性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要解決過度包裝問題,推動綠色包裝,在產業發展的每個環節實現節源、高效、無害,需要從多個層面探索實現路徑。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已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健康中國戰略、美麗中國建設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的實施,為綠色包裝產業發展指引了方向,提出了目標要求。新發展階段,要從根本上解決過度包裝,推動綠色包裝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對理念進行創新提升。一般而言,健康的環境、營養是任何一個生命體都需要的基本保障。特別是,在生態產品需求日益旺盛的當下,迫切需要實現包裝業的綠色轉型發展,為消費者提供安全生態產品。要完成這一個重大使命,應全面樹立尊重生命、健康引領的發展理念,這與以人為本的思想是一致的,這也將成為“十四五”乃至未來更長時期內包裝業綠色發展的根本遵循。
對綠色包裝來說,減量是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實現減量化、重復使用、可循環、可降解,是綠色包裝要遵循的基本原則。2019 年5 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推薦性國家標準《綠色包裝評價方法與準則》,針對綠色包裝產品低碳、節能、環保、安全的要求,規定了綠色包裝的評價準則、評價方法、評價報告內容和格式。其中,強調了在包裝設計和生產過程中,都要優先選用無毒無害環保型和單一材質的包裝材料。這為綠色包裝產業發展提供了規范。
一是從源頭上實現減量化,減少包裝廢棄物的產生量。為此,需要國家相關部門盡快制訂“適度包裝”的相關標準,從環保和保障消費者權益的角度,科學界定包裝空位容積率標準,以及包裝成本所占產品售價的比例,以包裝立法的形式對包裝業及商品生產者的行為加以規范。二是實現包裝材料的無害化,減少對消費者及環境的危害。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包裝業來講,需要推廣無毒、無害、無污染包裝材料,一方面實現對產品的無害,另一方面包裝廢棄物對環境的無害。為此,需要用法律法規等強制性手段,遏制含有有毒物質及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的包裝材料的生產和進口;同時,加大對無毒、無污染、無浪費環保包裝材料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特別是對那些對生產劣質包裝制品的行為應加大處罰力度。三是加強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實現其資源化利用。包裝廢棄物的回收一面可以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另一方面減少環境的污染。為此,應高度重視包裝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盡快形成資源化利用的市場體系。
一是采取經濟手段進行控制。充分發揮價格杠桿和稅收調節作用,研究制定遏制商品過度包裝的價格政策和稅收政策,以調整生產企業與消費者、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把過度包裝給環保等造成的壓力,分解到過度包裝的企業身上,一方面可以增強商家的環保意識和節約資源意識,另一方面又能限制商家的過度包裝,達到強制過度包裝“瘦身”的目的。二是采取法制手段進行控制。盡快制訂一部專門的包裝法規和有關包裝物的生產和使用標準,明確界定在什么情況下為過度包裝,以及在哪些情況下可以視為過度包裝。同時,規定包裝原材料的消耗比、回收比和回收物質占有比,規定包裝企業在回收中的責任和義務,并制訂包裝廢棄物排放標準,嚴格據此頒發包裝“綠色標志”,禁止非綠色標志包裝上市,強化對過度包裝的處罰條款。三是采取行政手段進行控制。發揮政府及有關部門的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對日益蔓延的源于過度消費、豪華消費的過度包裝之風進行遏制。同時,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加大對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宣傳力度,引導社會消費風氣,減少過度包裝。
一是加強生產者責任。可以按照“誰生產誰治理”的原則,明確生產者在產品報廢和包裝物使用后的回收責任,也可以委托第三方進行回收;否則,將被處以代為回收或處置費用數倍的罰款。二是明確政府的主體責任。政府應盡快制定獎勵生產、使用綠色、環保包裝材料的措施等行政法規,并建立對使用過的包裝廢棄物進行再循環再使用的體系,為包裝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尋找出口,并提供相關的服務。同時,政府還應凈化社會風氣,整治消費結構的不合理,使得過度包裝無容身之地。三是行業協會的主體責任。行業協會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自身功能優勢,大力宣傳和引導大眾,遏制過度包裝;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本行業的有效監督,督促包裝業行為的轉變,從而減少過度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