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鵬
近年來,隴西縣大規模國土綠化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緊緊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搶抓“雙碳”戰略機遇,城鄉實施集中連片工程造林,統籌推進面山綠化和通道綠化,大力推行“包栽植、包撫育、包管護、包成活”三年分片包干模式,打好生態牌,努力實現隴西“荒山變綠洲”。
按照“整流域、整山系”綠化原則,在渭河北岸大咸河流域通安驛鎮高陽村關東山南段和北段,適地適樹,以水定樹,集中連片實施東西部協作“嶗山隴西生態友誼林”2500 畝,選擇2 米以上的云杉、油松、樟子松等針葉樹,土球35 厘米以上,冠幅1 米以上,與山毛桃、山杏、連翹等闊葉樹混交造林,實現當年成林、四季有綠、三季有彩,同時雇用當地266 名農民就近務工,務工收入160 多萬元,戶均增收6000 元以上。按照“誰栽誰負責、誰栽誰管護、誰栽誰保活”的要求,明確地塊、責任到人。155 個縣直部門、單位和駐隴單位的1.09 萬名干部職工劃片包干,在關東山中段面山開展義務植樹活動,調研云杉、側柏、油松、樟子松等苗木19.8 萬株,栽植1800 畝。在德興、福星、馬河、通安驛、鞏昌、文峰等水土保持重點區域連片化、規模化實施隴中地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項目,完成機修施工道路25 公里,調運針闊葉樹苗木280 萬株,栽植3 萬畝;調運牧草種子19.5 噸、在镢頭山、大坪山等區域人工種草和退化草原改良飛播1 萬畝;成立35 個施工班組,有1036 名民工參與造林綠化工作,人均日工資140 元以上,為896 戶群眾解決了就地就業和務工增收。
為提高造林質量和成活率,大力推廣造林實用新技術,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地實施重點生態工程,隴西縣制定印發了年度《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及造林綠化工作責任清單》,將1 名正高級工程師、11 名高級工程師、4 名工程師、6 名助理工程師靠實到重點項目實施區域山頭地塊,選派基層林業站的9 名專業技術人員到17 個鄉鎮開展技術服務指導工作,實行劃片(段)包干責任制,從規劃設計、工程整地、苗木選用、栽植技術等各個環節進行跟蹤指導、跟班服務、嚴格把關,重點推廣應用反坡臺整地、針葉樹帶土坨栽植、闊葉樹截桿造林、澆透澆足定根水、穴坑覆膜保墑和使用壯苗生根劑等抗旱造林措施,喬灌結合、針闊混交、多彩搭配,切實提高了造林成活率。狠抓林草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積極申請引進急需緊缺人才3 名(其中省部共建院校碩士研究生2 名,雙一流院校本科學歷1 名);交流選調技術骨干2 名,安置優秀年輕轉業退役軍人2 人;推薦提拔任用事業單位主要領導崗位1 人,晉升職級9 人(其中三級調研員1 人,三級主任科員1 人,六級職員1人,七級職員1 人,八級職員5 人);推薦晉升和聘任高級工程師3 人,工程師7 人,認定助理工程師2 人;推薦評選隴西縣杰出人才1 人、隴西縣第三批拔尖人才2 人,定西市青年英才1 人,工作人員和技術力量得到極大加強。
配套建設林區施工道路45 公里、開挖蓄水池63個、蓄水量4500 立方米、防火隔離帶26 公里,為林區灌溉、防火和林草有害生物防治配套了基礎設施。施工單位除在當年秋季對部分未成活苗進行補植外,一包三年,在第三年驗收合格交付后付清項目資金,引入監理制,嚴把項目全過程整地、調苗、栽植、澆水、管護、補植關口,確保了栽植質量、成活率和保存率。先后召開全縣林長制領導小組會5 次,安排部署林長制和造林綠化工作,發布了《隴西縣林長制工作考核辦法(試行)》《關于落實林長制工作責任常態化開展林長巡林切實加強林草資源保護工作的令》《關于切實加強城鄉行道樹管護的令》等三個縣級總林長令,制定印發了《隴西縣“一長兩員”巡林工作制度》《建立司法協作機制助推林長制深入落實實施方案》《關于建立村(社區)林區治安林長機制維護林區社會穩定的通知》《關于建立林長制“三單兩函”工作機制的通知》《隴西縣草原有害生物災害應急預案》《隴西縣外來和突發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應急預案》《隴西縣重大林業生態破壞事故應急預案》《隴西縣城區面山分片包干網格化管理的通知》,逐級壓實工作責任,縣鄉村983 名三級林長帶頭履職盡責,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以來,縣鄉村三級林長共巡林4620 人次。同時,將29510.73 公頃林地、35840 公頃草地、2544.53 公頃濕地按照各自管護責任區域分解靠實到986 名生態護林員、370 名公益林護林員、215 名草管員身上,鄉村兩級林長、護林員和草管員與責任區域養殖戶簽訂封山禁牧協議書2.2 萬份,明確了工作任務,靠實了管護責任,在重點區域推廣抓片包干網格化管理機制,安裝設置林長制公示牌237 個,進一步推動林長制工作走深走實,實現了山有人管、林有人護、責有人擔的目標。
實行縣級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鄉鎮干部和村社干部包點、林業技術人員包技術的“四包”責任制,編制印發了《隴西縣2021-2025 年城鄉國土綠化實施方案》《關于開展2022 年春季義務植樹活動的通知》《隴西縣2022 年鄉村綠化提升行動實施方案》《隴西縣2022 年生態林果經濟建設實施方案》《關于切實加強全縣生態林果經濟建設春季補植工作的通知》《關于切實做好農村宅旁義務植樹的通知》《隴西縣2023 年林長制工作要點》《隴西縣綠化委員會關于開展2023 年義務植樹活動的通知》《隴西縣綠化委員會關于印發<隴西縣鄉村綠化實施方案>的通知》,全面指導鄉村從細從嚴落實造林綠化工作,全力推進“農村宅旁人均栽植1 棵樹”行動。2022 年以來,按照面山綠化景觀化、通道綠化長廊化的標準,完成城鄉義務植樹和農村“四旁”綠化栽植各類苗木529.07 萬株、通道綠化701.8 公里、鄉村面山綠化2.13 萬畝,群眾參與度逐步得到提升,為大規模國土綠化工作有序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利用2022 年第一批銜接補助資金106.64 萬元,在通安驛鎮6 個村發展種植經濟林果2133 畝;投入100 萬元,在宏偉鄉景坪村蘋果基地修建示范園區產業路1 公里;整合資金410 萬元,科學編制《隴西縣2022 年重點區域造林綠化提升改造工程實施方案》,在17 個鄉鎮和22 個示范村發展林果和造林綠化7900 畝;整合資金150 萬元,按照“一片一帶一面”的思路,啟動建設西北藥用植物園仁壽山片區藥用林項目300 畝;整合資金80 萬元,在省道S209 線定隴路隴西段實施行道樹撫育修剪4 萬株;整合資金100 萬元,在17 個鄉鎮建設“農村宅旁人均栽植1 棵樹”行動、鄉村面山綠化和林下經濟示范點各1 個;整合資金45.2萬元,在省道S208 縣馬云公路隴西段和縣道X206 縣馬河至通安驛S209 交接段,實施行動樹撫育修剪1.1 萬株、馬云公路補植3 米以上云杉800 株;整合資金59.2萬元,在科羊河流域實施退化林修復296 畝、栽植云杉2.96 萬株,通過籌措資金推動林草生態建設,綠化了荒山,改善了生態,實現了“增綠與富民”的生態振興目標。
近年來,一些造林難度小、成本低的綠化任務已基本完成,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國土綠化逐步向遠山、陡坡、深溝、深灘、砂巖推進,立地條件越來越差,造林綠化難度越來越大,人工運苗成本逐年增加,苗木折損率居高不下,安全隱患風險高,開展人工實地核查造林情況困難重重。同時,隨著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實施和造林綠化步伐加快,林地面積逐年增加,林分質量大幅提升,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林草資源監管僅靠人力已鞭長莫及。隴西縣林業和草原服務中心通過一線走訪、基層調研,充分應用無人機技術,切實解決人力造林運苗、質量核查、資源監測短板,為“一林三驗”新機制增添技術支撐保障。一是破解人工運苗難題。利用無人機運苗,既節省了人力物力,又提高了造林綠化工作效率,成為植樹造林的又一“新招”。天氣因素良好情況下,一架無人機每次可運送5~8 株樹苗,每次用時大約2~3 分鐘,一天可運送各種苗木1200 余株,相當于20 人一天的工作量。利用無人機進行運苗作業,因為減少了裝袋、倒袋、索道滑行運輸、人員之間接轉等環節,極大地降低了對苗木的二次損傷,有效避免了人員運苗途中的交通安全隱患,提高了工作效率,既搶抓造林時節,又確保苗木成活。二是實現造林全域核查。以往的林業工作基本上是“一張圖、一平板、一支筆、一記錄、一路走”的工作模式,工作強度大、效率低,并且因作業盲區較多難以全面核查到位,這種工作模式不再適應當前大規模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新需求。目前,無人機及其相關技術發展迅速,其靈活性高、成本較低、操作便捷、采集數據快速且精準、檢查區域不受立地條件限制的優勢,運用無人機對造林質量、栽植區域和面積進行核查,解決了實地調繪難度大、精度低、覆蓋范圍有限等難題,大大降低了山區復雜地形條件下造林核查工作的外業勞動強度,有效彌補了人工核查的短板,提高了林草項目整體核查工作精度。三是重點區域天地監測。為有效開展林草資源保護監測,減少和預防各類火災的發生,保護林草資源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隴西縣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發揮無人機優勢,采用“人防+技防”“空中+地面”相結合的巡林巡查方式,出動無人機對重點區域林草地等進行巡查,有效縮短了徒步巡查時間,進一步提高了火情監測和處置效率。第一方面實現資源監測。無人機偵察“速度快、成本低、受地形限制小、能實時傳回圖像”等優勢,可以全天候在空中進行勘查,能夠及時發現森林草原資源損害區域和林草火情,第一時間報告位置。第二方面實現監控追蹤。對已出現火情的地區進行空中火情態勢觀察,在山火撲救過程中,利用無人機進行實時監控追蹤,能夠提供精準的災情變化情況,便于及時掌握動態災害情況,從而作出快速、準確的對策,迅速有效地組織、部署滅火隊伍,使撲火隊伍迅速調配人員進行重點區域滅火工作。第三方面實現查找隱患。對已消滅明火的區域進行空中勘查,及時發現存在的暗火等隱患,有效防止火災復燃,避免了采用大量地面人員查找暗火,有效降低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