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田林
生態產品及其價值實現機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作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制度安排,對于探索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俱樂部產品類生態產品是生態產品的一種類型,其價值實現能夠兼顧政府授權監管和市場化運作,發揮政府作用和市場機制的雙輪驅動效應,是未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主要領域。
一、俱樂部產品類生態產品的內涵和形式
俱樂部產品類生態產品的內涵是指具有空間上或權屬上的消費排他性,以及權利上和一定時間周期內的消費非競爭性的生態產品。所謂空間上或權屬上的消費排他性是指,這類生態產品往往能夠形成較為清晰的權屬和空間邊界,比如一片可供觀賞的山林、一處可以休憩休閑的公園、一處經過修復而開放的廢舊礦山等;而所謂的權利上的消費非競爭性則是指,消費者一旦支付相應代價獲得俱樂部產品類生態產品,則不同消費者的權利沒有差別,都可以無差別進行消費享受。
俱樂部產品類生態產品具有公園景區類、生態修復類和流域橫向生態補償類等多種形式。公園景區類生態產品是最典型的俱樂部產品類生態產品,其具有清晰的空間邊界和權屬關系,通過向游覽者售票獲取收益的方式,實現公園景區的保護與開發,而消費者支付一定費用進入公園景區進行消費,能夠排他享受經由公園景區運營方“開發加工”的美景,同時每個進入公園景區的消費者享受生態產品和服務,也并不影響和排斥其他消費者的享受,因此消費的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屬性較強。生態修復類生態產品在空間邊界上較為清晰,但是權屬卻不如公園景區清晰,其價值實現可以通過委托運營形成景區走市場化路徑,也可以通過增益周邊地價的方式獲得補償,消費上的非競爭性較為突出,而排他性視實現路徑而強弱有別。流域橫向生態補償類生態產品的空間邊界以行政邊界等為準,權利歸屬難以分段分割,消費的排他性較弱,即作為生態系統的環節,難以完全進行壟斷和清晰界定;消費的非競爭性也較弱,即上下游之間、上下風向之間的取水用水量、空氣質量等能夠受到彼此的影響。
二、俱樂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俱樂部產品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標準路徑可以概括為,由政府授權特定市場主體進行市場化運作,市場主體獲得經營性收益、資產置換性收益、土地開發收益等多種收益,而政府則負責對市場主體的開發行為進行監管,避免因開發而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和不可持續。具體來看,俱樂部產品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標準路徑可以擴展為三大主流路徑,分別對應公園景區、生態修復保護和流域橫向生態補償三種俱樂部產品類生態產品。
(一)擴展路徑I:“政府授權+企業特許經營+經營收益+維護生態產品價值+政府監管”
擴展路徑I是以公園景區開發項目為代表的俱樂部產品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該路徑的具體內容是政府向特定企業授權,并設立一定的監管約束目標,企業獲得特許經營開發權,進而獲得文旅、康養、休憩等經營性產業收益,并將部分收益用以維護公園所在地區的生態產品價值,以滿足政府的監管約束目標。
(二)擴展路徑II:“政府招標+企業生態修復+政府購買”、資產置換、原地開發、“溢價分享+政府監管”
擴展路徑II是以大型生態修復保護項目為代表的俱樂部產品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該路徑的具體內容是政府通過招標的方式,選擇特定企業對某些已經被破壞的區域進行生態修復,并設立相應的生態修復目標,而特定企業的利潤來源則是政府購買服務、進行資產置換、修復后項目開發和周邊土地的溢價分享等,而政府則負責長期監管修復和保護是否達到了相應的監管要求。
(三)擴展路徑III:“政府協商談判+企業運營流域治理基金+獨立的治理評價機制+政府間橫向補償”
擴展路徑III是以流域橫向生態補償項目為代表的俱樂部產品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該路徑的具體內容是不同流域區域的地方政府對水量、水質等內容進行談判,國家或相關省級政府作為整個流域的主要權責人,聯合流域內地方政府成立流域治理基金,并選擇市場化的主體來運營流域治理基金,進而依托獨立化的治理評價機制來合理評價不同地區的需水量、水質變化等數據,從而最后完成政府間橫向補償。
三、俱樂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
(一)可行模式I:“景區經營+門票”、文化產品、服務、“食宿等綜合收益+景區持續保護開發”
可行模式I是典型的公園景區類俱樂部生態產品的實現模式。該模式的內容是通過獲得特定公園景區的開發經營權利,市場主體將通過收取門票、開發文旅產品、提供食宿服務等方式獲得多元化的綜合收益,同時將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景區的維護和保護中去,從而實現相關區域的生態環境可持續保護與發展。該模式較為成熟,是比較典型的俱樂部類生態產品的實現方式,市場化程度最高,各種成本、收益、稅收等較為清晰,是俱樂部產品類生態產品經營開發的重頭戲。但是,這種經營開發模式,也由于門檻較低而導致稀缺性不足,具有較大的競爭性,單純依靠門票和食宿等收入已經很難獲得超額利潤,還需要將產業鏈向縱深拓展,將一次性或短期性觀光的消費需求轉化為周期性或候鳥型的度假式、療養式消費需求,從而獲得穩定而可持續的收入。
(二)可行模式II:“生態修復+農業發展”、林下經濟、文旅觀光、“特殊利用+生態修復持續保障”
可行模式II是生態修復類俱樂部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模式之一。該模式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對生態被破壞的區域,可能是廢舊的礦山,也可能是生態遭到破壞的自然區域,進行長時間的生態修復,在生態水平逐漸恢復的過程中,逐步開展對生態無害的相關生態農業、林下經濟、文旅觀光和特殊利用等,從而獲得生態修復的資金,可持續地進行生態修復。該模式的特點是,需要有一個較長時期的資金投入來啟動生態修復過程,而當生態修復達到一定階段之后才可以引進相應的產業經營開發,進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彌補生態修復的資金投入,從而實現生態修復、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與可持續的生態修復相循環的正反饋體系。
(三)可行模式III:“生態修復+PPP+生態修復持續保障”
可行模式III是生態修復通過政府與市場主體合作的PPP方式實現俱樂部產品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模式。這種模式的的主要內容是,針對生態遭到破壞或者生態退化的地區,由政府與相關企業以公私合營模式委托相關企業進行生態修復,同時政府采取購買服務、委托經營等方式為執行修復的企業賦能付費,從而實現可持續的生態修復。該模式的特點是,由政府委托特定的具有經驗和實力的企業進行生態修復,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在設定的目標下以最小的成本進行生態修復;同時政府作為委托方可以利用其它資源、資產、權利進行置換,從而減輕政府的投入壓力,調動社會主體投入生態修復,走出一種生態修復保護的創新模式。
(四)可行模式IV:“生態修復保護+地價增值+溢價分享”
可行模式IV是生態修復類俱樂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模式。這種模式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對區域內生態的保護和修復,增值周邊土地的溢價,從而分享土地溢價,實現可持續的生態修復保護。這種模式的特點是,生態修復保護的區域一般都是位于快速城市化的城市邊緣區域,具備極強的人口流入潛力和土地增值可能。由于有人口流入的預期,所以通過生態修復而獲得的良好的生態能夠給周邊土地帶來充分溢價,這種溢價可以有效補充生態修復的耗費,從而實現可持續的生態修復保護。同時,未來可以更進一步通過向周邊地區的居民收取一定的生態修復保護基金的方式,來可持續地分享土地增值溢價。
(五)可行模式V:“流域管委會+市場化流域治理基金+基于水量水質的獎懲+橫向補償收益”
可行模式V是流域橫向生態補償類俱樂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一種較為創新模式。這種模式的主要內容是,設立統一的流域管理機構作為監督性的獨立機構,同時成立由流域各方出資認繳的流域治理基金作為橫向補償的初始資金,并聘請具有豐富經驗的基金市場主體來運營基金,而流域各方在流域管委會的組織和牽頭下達成一個基于水量、水質等主要因素的框架性補償協議,進一步委托流域治理基金進行基金的日常管理和相關補償因素的記錄識別,以一年為周期對不同地區水量水質的表現進行公正客觀地評估,從而確定不同地區的補償數額。這種模式的特點和難點在于,首期認繳資金的數額和日后的執行需要經歷流域各方的談判和博弈,同時懲罰和補償是以基金收益為主,不足部分需要相關主體進行進一步認繳,這些都是尚待厘清的問題。這種模式較為新穎,目前較為接近的有千島湖水基金運行模式。
(六)可行模式VI:“受補償方保護流域+補償方異地開發補償+區域合作園區”
可行模式VI是流域橫向生態補償類俱樂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較創新的模式。這種模式中,流域內的受補償方執行保護流域生態環境的職責,補償方以異地開發園區的方式對受補償方進行“造血式”扶持,從而實現從單純的資金補貼走向內生動力和產業支撐的扶持與幫助。這種模式的特點是,能夠充分關照受補償方長期發展的需要,也能充分考慮受補償方地區經濟發展一般比較落后的現實,是一種通過“造血式”方式進行補償的有益探索。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