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成 劉崢延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也是東部地區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突出短板。本研究從綠色、低碳、循環的維度來評估東部地區綠色現代化的基本情況,并提出東部地區分類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路徑和舉措。
一、新時代十年來,東部地區綠色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東部地區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筑牢了新時代綠色發展觀。
(一)綠色發展的領頭羊
東部地區通過推動制造業低碳化、綠色化、高端化升級,持續深入推進落后產能淘汰調整和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在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城鎮化率不斷提升的同時,實現了萬元GDP能耗和用水量連續下降,重點行業、重點產品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產業高地初步形成。
(二)綠色技術創新的動力源
2021年東部地區對全國R&D經費增長的貢獻率為67.7%,東部地區的R&D經費投入強度已超過OECD國家平均水平,綠色技術創新指數分別超過中部3.5個、西部3.4個百分點,綠色專利申請與授權數、綠色專利規模引領全國,研發的節能降碳先進技術向全國推廣應用,有力支撐了東部地區和全國的綠色發展。
(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改革試驗田
福建、海南、浙江等省依托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投融資模式,率先探索用能權、碳排放權、電力交易等綠色交易市場機制,率先建立綠色低碳等標準認證體系,初步形成以綠色要素為核心的供給、需求、技術、金融、政策的良性循環,促進了東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保障民生福祉。
二、推進東部地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所面臨的問題挑戰
對標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在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進程中,東部地區與發達國家城市間的差距主要體現在環境質量、資源節約和低碳發展三方面,可利用PM2.5、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和單位GDP碳排放強度等指標分析。
(一)京津冀、魯蘇等地空氣環境質量低于全國,提升空間較大
2021年,東部地區PM2.5年均濃度(按各省市常住人口加權平均)為31.46微克/m3,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0微克/m3),顯著高于發達國家水平。瑞典、加拿大、美國的PM2.5年均濃度僅為6—7微克/m3,約為我國東部地區濃度的1/5,歐盟、經合組織成員國、高收入國家PM2.5年均濃度約為東部地區的40%。分地區看,海南、福建、廣東和浙江已達到世衛組織第二階段標準(低于25微克/m3),上海達到世衛組織第一階段標準(低于35微克/m3),天津、山東、河北、北京、江蘇PM2.5平均濃度為34.95微克/m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8.5個百分點,約為高收入國家的7—8倍。從空氣質量指標來看,東部地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仍然任務艱巨。
(二)長三角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領先全國,但高效資源回收技術應用仍低于發達國家
2021年,東部地區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73.80%,高于全國57.09%的平均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東部地區存在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大、綜合利用率較低的特點,工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水平還停留在簡單的金屬回收、破碎和用于建材等低效率利用階段。據報道,2020年我國有色金屬回收率為50%,低于70%—80%的世界先進水平;2021年尾礦綜合利用率僅為20%,遠低于發達國家60%的平均水平。從東部地區各省份的情況來看,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率均超過93%,而京冀兩地僅58.76%、54.57%,距離真正實現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的減量化、循環化和資源化仍有不小差距。
(三)總體低碳發展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冀魯甚至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從單位GDP碳排放強度指標來看,2019年東部地區為6.39噸/萬美元,略低于6.85噸/萬美元的全國平均水平。東部地區的碳排放強度是歐盟(1.80噸/萬美元)、經合組織成員國(2.24噸/萬美元)、高收入國家(2.27噸/萬美元)的3.55倍、2.85倍和2.81倍,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明顯。分地區看,目前只有北京的碳排放強度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河北、山東的鋼鐵、化工等高碳產業規模大、占比高,碳排放強度是全國的2.63倍、1.34倍。盡管近年來冀魯等地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已取得了積極進展,但距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尚有差距。
(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總體水平存在顯著區域差異,津冀魯蘇是明顯短板地區
對標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對PM2.5濃度、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單位GDP碳排放強度等指標采取等權重法,計算東部地區及各省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水平。2020年東部地區總體實現率為71.14%,內部各省市實現率差異較大,北京(87.28%)、海南(87.15%)、浙江(79.57%)、上海(79.53%)、廣東(77.39%)、福建(76.98%)均高于東部地區平均水平,河北(42.81%)、山東(53.35%)、天津(62.58%)和江蘇(64.78%)實現率較低,是東部地區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的短板地區。
綜合分析來看,東部地區綠色現代化推進程度存在較大差異,應堅持分類施策。將東部地區劃分為三類地區: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省市產業結構轉型進展較快,各類技術、金融、人才要素齊備,適宜作為綠色現代化的引領地區,開展綠色低碳發展示范;福建、海南等省份生態環境優良,又加之生態文明試驗區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等各類功能平臺,適宜在生態文明體制機制上率先創新探索,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山東、河北、天津、江蘇是我國主要傳統工業聚集區,不論從碳排放強度還是環境質量指標來看,都相對落后,是東部地區實現綠色現代化的相對短板地區,應加大傳統產業的綠色低碳轉型力度,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三、對策建議
按照以上分析,堅持梯隊推進、分類施策的原則,按三個梯隊促進東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東部地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進程,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一)重點推進山東、河北、天津、江蘇等省市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
一是推進傳統產業綠色化、高端化發展。山東圍繞石油開采及加工、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機械裝備制造等,河北圍繞鋼鐵、石化、裝備制造、建材等,江蘇圍繞化工、機械裝備制造、輕工等,廣東圍繞裝備制造、鋼鐵等主導產業,促進產業鏈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環節發展。
二是科學推動高能耗產業有序轉移和煤炭清潔利用。在綠色化改造提升和滿足當地環境容量的前提下,鼓勵山東的電解鋁等高耗能產業向清潔能源豐富的西部地區轉移,有效降低全國整體碳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推進煤炭工業生產規劃與下游產業發展規劃有效銜接,合理布局,淘汰耗能高、效率低、污染嚴重的非煤項目,支持發展低煤耗和節能環保項目,促進資源消耗“減量化”、廢物利用“資源化”,提高煤炭工業的經濟效益。
三是以核電和氫能等為特色引領能源低碳化。穩步推進山東半島海陽核電站、榮成石島灣核電站、惠州太平嶺核電站等核電站建設,積極推動招遠核電站、汕尾陸豐核電站和湛江廉江核電站開工上馬,推動開展在環渤海周邊地區布局更多核電站的規劃論證,力爭將山東半島和廣東建成我國最大核電基地。依托山東重化工業基礎和河北舉辦冬奧會的條件,在山東、河北大力發展氫能產業,完善氫能產業布局,推動氫燃料電池技術研發,推動將濟南、張家口打造成為“氫能城市”。積極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促進經濟增長的雙贏效果。
四是加快建設基于循環經濟的重工業園區。加強對發展循環經濟的引導,重點做好鋼鐵工業園、化工園區和建材工業園區、機械裝備制造工業園區和電力熱力生產企業工業園區的規劃編制工作,實現園區內部企業、產業共生,對現有重工業園區進行綠色化、循環化改造,推動重點工業園區綠色循環發展。加大技術研究、開發力度,大力拓展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鏈,培育發展循環經濟示范企業。
(二)著力發揮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示范引領作用
一是率先建立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建立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導向的考核評價機制,推進數字化、智能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輻射帶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建立區域環境信息共享平臺,加快推動生態環境監管“放管服”改革。建立企業環保信用數據庫,并與環境監管機構、金融機構信息庫相銜接,將環保信用與環境損害賠償、綠色金融掛鉤。探索開展生態環境導向的城市開發(EOD)模式,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與生態旅游、城鎮開發等產業融合發展。
二是開展綠色低碳城市、綠色低碳園區、綠色低碳社區試點示范。結合超特大城市特點和人民城市建設導向,開展綠色低碳城市示范建設,引領帶動城市群綠色低碳協同發展。建設一批零碳示范園區和社區,推動新技術、新模式在通州、浦東、崇明島、南沙、橫琴、前海等區域的應用。
三是加快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開發和推廣一批節能降耗的先進實用技術,尤其是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零排放”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資源回收處理技術和綠色再制造等技術。
四是加強對外合作。發揮“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平臺、“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等平臺作用,加強綠色發展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對外合作,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城市等項目開展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省市間低碳技術交流與項目合作。
(三)加快促進福建、海南等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一是大力推動生態產業化。在重點生態功能區負面清單的基礎上,以不破壞生態環境作為生態產品經營開發的基本前提,建立“負面清單+正面清單”的生態產業引導機制。建立生態產品經營開發管理名錄和產業聯盟,積極應用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建設產品追溯體系,培育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提升生態產品溢價價值。
二是健全生態資源權益交易機制。依托上海碳交易中心,以碳排放權交易為重點擴大資源環境權益交易規模,逐步擴大交易主體范圍,鼓勵金融機構在場內進行做市交易,提高市場流動性,減少交易摩擦成本,鼓勵標準合約的推廣,促進環境權益合約的標準化,同時充分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手段,有效降低相關核算成本。持續推進“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建立碳履約、碳中和、碳普惠等價值實現體系,支持金融機構積極開發與碳資產相關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三是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投資基金。推進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支持省級人民政府成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引導基金,重點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類項目。建立財政補助、金融機構融資相互協作擔保機制,對于生態產品經營開發項目,按規定給予適當的利率、貼息、貸款周期等金融政策支持。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