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澄星
自綠色職業概念被提出以來,在碳達峰碳中和發展目標指引下,一批綠色職業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不斷拓展著新的就業和發展空間。
隨著綠色低碳轉型成為各行各業的共識,職場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與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變化相關的工作、發展“綠色職業”。“綜合能源服務員”“冶金熱能工程技術人員”“環境衛生工程技術人員”……這些職業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都屬于綠色職業。
2022年9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簡稱“新版大典”)頒布。新版大典在2015年版將127個職業標識為綠色職業的基礎上,對134個綠色職業進行了標識。
自綠色職業概念被提出以來,在碳達峰碳中和發展目標指引下,一批綠色職業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不斷拓展著新的就業和發展空間。
綠色新職業不斷涌現
“松樹、柏樹這些樹種的碳匯價值較高,果樹等經濟林的碳匯價值就要低很多,此外,處于成長期的樹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越多,它的碳匯價值也就越高。”宋敏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區的森林里仔細研究著這里的每一棵樹,并對它們的碳匯價值進行計量評估。
“大同市云州區森林覆蓋面積89.3萬畝,按照目前碳價每噸50元計,20萬畝的可交易森林碳匯開發30年,每年就能為云州區增加綠色收入3億元。”宋敏說。
宋敏是山西祥睿能源有限公司的一名碳匯計量評估師,通過運用碳計量方法學,將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的碳匯進行計量、審核、評估。
2022年6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向社會公示的18個新職業信息中,就包括碳匯計量評估師。
伴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綠色新職業持續涌現。
機器轟鳴,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力興機電設備器材有限公司內,一臺臺廢舊動力鋰電池從生產線經過,1個多小時后,這些含有害物質的電池將被妥善拆解,各項金屬材料化身為元器件,重新投入機電設備的組裝。
“和5年前相比,這家企業的萬元產值碳排放量已經下降了35%,還有繼續下降的空間。我們還要繼續查漏補缺,做出提升方案。”碳排放管理員田月英已經連續6年跟蹤服務這家企業。
近年來,作為第三方專業服務的碳排放管理員職業正受到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過去叫‘環保管家,主要幫助企業實現生產的合規化,排水、排氣、廢物處理都有相應的標準。如今我們叫碳排放管理員,企業生產有了碳排放定量,各項環保管理就實現了統一規劃。”田月英說,在符合當地環保各項標準的前提下,做出產能優化的方案,是碳排放管理員的工作重點。
不只是碳排放管理員,隨著碳達峰、碳中和逐步改變能源與經濟結構,產業轉型升級催生出更多綠色職業。
新版大典標識了134個綠色職業,約占職業總數的8%。其中涉及節能環保領域17個,清潔生產領域6個,清潔能源領域12個,生態環境領域29個,基礎設施綠色升級領域25個,綠色服務領域45個。
在相關市場需求的驅動下,眾多綠色職業應運而生。有的綠色職業產生于新領域,例如碳匯計量評估師、綜合能源服務員等。有的綠色職業脫胎于傳統產業,例如占據主體能源地位的煤炭資源,其清潔化、大型化、規模化、集約化利用和由單一燃料屬性向燃料、原料方向轉變的產業發展新趨勢,使煤提質工這一新職業從傳統產業中誕生。
新職業崗位需求量大
在江蘇省南京市江北新區,有一間網紅“木屋”,這是新區人才公寓項目社區服務中心,也是全國首批零能耗建筑項目之一。這間“木屋”是低碳建筑設計策劃師江禎蓉和她所在的團隊參與策劃的。
江禎蓉2013年研究生畢業后入職南京長江都市建筑設計股份有限公司,進入綠色建筑研究中心,“木屋”正是她們團隊的第一個低碳建筑項目。2022年,建筑設計科班出身的她,又多了一個新身份——建筑節能減排咨詢師。
2022年6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示“民宿管家”“建筑節能減排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等18個新職業,其中,建筑節能減排咨詢師,是指應用節能減排技術,從事建筑及其環境、附屬設備測評、調適、改造、運維等工作的咨詢服務人員。
在杭州國電能源環境設計研究院工作的張翀也是一名建筑節能減排咨詢師。他的工作就是為建筑節能減排。工作以來,張翀和團隊參與過的建筑節能減排項目有500多個,遍布全國多地。在他看來,我國的城鄉建設規模還會不斷擴大,能源消耗仍將剛性增長,工廠、商場、學校、中央商務區等建筑的規劃、設計、建設、運行維護,都需要建筑節能減排咨詢師的參與,這一職業前景很大,是朝陽行業。加之各類政策的推動,未來10年將是建筑節能減排咨詢工作的機遇期。
除了建筑節能減排咨詢師需求很大之外,“雙碳”相關職業領域也在開啟搶人大戰。
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3月底,國內綠色低碳相關現存企業達到187萬家。2020年至2022年新注冊量同比分別增長19.5%、54.38%、29.29%。綠色低碳企業增速快,意味著這一領域充滿活力,未來綠色人才的需求將激增。
放眼望去,在BOSS直聘、獵聘、前程無憂等招聘軟件上,能源、汽車、房地產、計算機、金融等行業放出大量崗位需求,其中,碳材料研發、碳積分核算、碳資產管理/碳交易員、碳咨詢工程師等最為熱門。
不乏知名上市公司,用高薪崗位爭搶低碳相關專業人才。
“目前,‘雙碳專業人才需求量大,人才市場卻非常稀缺。”武漢華源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新興產業事業部碳咨詢專責楊青瑞介紹,據業內專業人士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國需要的“雙碳”人才在55萬名~100萬名。
綠色職業發展需得到各方支持
值得關注的是,綠色職業擴容增量,也讓綠色職業本身的內涵外延悄悄發生變化。從傳統意義上來說,綠色職業集中在保護與治理生態環境、生產新能源、回收與利用廢棄物等領域。隨著綠色行業快速發展,只要是致力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及其質量提高或資源節約的工作,都可歸為綠色職業。
領英發布的《2022全球綠色技能報告》顯示,綠色職業一方面反映了主流市場需求,如環境修復、循環回收、職業安全與健康顧問、氣候和太陽能技術等領域;另一方面體現了行業新趨勢,如漏油應急反應等領域。
當前,我國綠色職業分類不斷細化和擴充,在能源、制造、建材、交通、航空、氣象等更多領域開發更多綠色就業崗位。而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也將催生綠色職業的更多形態。
我國正朝“雙碳”目標邁進,無論是新型低碳環保領域,還是轉型升級的傳統行業,都需要強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專家和業內人士反映,綠色職業起步較晚,人才培養模式尚處于探索階段,在職業標準、培訓認證、人才評價等方面仍有待完善。
以“雙碳”相關職業為例,不少企業向“雙碳”相關職業開出高薪,開啟搶人大戰,卻往往等待很久,也很難找到一位專業對口的所需人才。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國內開設相關專業的高校并不多,相關培訓機構數量也不多,造成“雙碳”專業人才供需匹配矛盾。
在一些城市,“雙碳”人才培訓課程日益趨熱,還出現了以“雙碳”人才培訓為噱頭騙取錢財的現象。一些機構在沒有培訓資質的情況下,隨意開設相關課程,不僅損害了學員的權益,也影響了新職業的社會認可度。
為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年輕群體加入,相關部門應積極引導和規范綠色職業發展,幫助從業者提升技能和職業認同感。“各方應該廣泛開展綠色低碳教育,增進社會各界對綠色職業的認知度、認可度。”山東財經大學教授劉華軍說。
新時代活力奔涌,代表著新技術、新趨勢、新需求的新職業不斷涌現。一個新職業能否長期存在下去,關鍵還要看能不能獲得市場的認可。只有多方努力,同頻共振,才能讓新職業打開的新賽道變成康莊大道。
中國新時代 2023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