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實踐與經驗

2023-06-08 06:18:32楊春娥趙君
民族學刊 2023年1期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楊春娥 趙君

[摘要]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國共產黨自上而下從政策設計、實踐引領、輿論引導等方面開展一系列實踐舉措。營造新中國和平統一的環境,建立家國安全共同體;重點幫助少數民族,構建多元一體結構共同體;維護各民族政治權利與地位,建設政治共同體;注重各民族經濟利益,建設經濟共同體;發展新中國文化教育事業,建設文化共同體。這一階段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實踐增強了各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

[關鍵詞]新中國成立初期;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國共產黨;經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C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23)01-0050-09

作者簡介:楊春娥,

女,湖北宜昌人,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趙君,女,山西臨汾人,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黨史黨建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湖北 宜昌 443002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華民族擁有了國族形態。與此同時,全國尚有許多地區未解放,新生的政權尚不穩固,國外敵對勢力與國內各種政治勢力企圖分裂新生的人民民族政權,對此,毛澤東指出:“帝國主義者和國內反動派決不甘心于他們的失敗,他們還要作最后的掙扎。在全國平定以后,他們也還會以各種方式從事破壞和搗亂,他們將每日每時企圖在中國復辟。”[1]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臺灣、西藏、新疆、朝鮮等地民族問題干涉我國內政,對民族地區的民族分裂和極端宗教勢力予以大力支持,造成部分民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家認同的弱化。

建立統一政權后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剝削與壓迫勞動人民,加之戰爭的連年破壞與摧殘,自然災害的侵襲,國民黨敗走時的瘋狂掠奪,歷史和現實因素的雙重影響,使得我國總體經濟社會發展處于較低水平,生產力水平也較低:“1949 年底的工業生產不過是戰前(1937 年)水平的 50%,與其他國家相比,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2]工農業生產受到很大破壞,恢復生產面臨嚴重困難。“1949年同抗戰前最高年份比工業總產值降低了一半,農業總產值降低了二成以上。”[3]“與解放前最高年份相比,工業產品總量普遍下降,重工業產品產量下降比例最大,鋼鐵生產下降了80%以上。”[4]

新中國成立初期,仍有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的歷史殘余。林耀華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國民黨政府實行民族歧視、隔離與壓迫政策,不承認我國少數民族的客觀存在,剝奪了他們的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平等權利,使許多少數民族被迫更改、隱瞞了自己的民族成分。”[5]解放前夕,不甘心失敗的國民黨流竄在西南地區,勾結當地壓迫剝削人民的土豪鄉紳,不斷制造事端挑撥離間民族關系,共同迫害支持中國共產黨的少數民族群眾,本就隔閡深重的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關系在國民黨的不斷挑唆之下愈發嚴重。

新中國成立初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黨采取一系列有效舉措,建立“中華民族大家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本文擬通過對新中國成立初期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實踐探索,以家國安全共同體、多元一體結構共同體、政治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及文化共同體為建設重點,詳盡呈現黨的民族工作開展的現實脈絡,剖析黨的民族工作理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如何進行具體實踐,體會毛澤東等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人處理民族事務的政治智慧,為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提供必要的學理啟示與路徑指引。

一、營造新中國和平統一的環境,建立家國安全共同體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鞏固新生政權,建設多民族政治、經濟、文化共同體,營造和平統一的環境,倡導“中華民族大家庭”建設理念,中國共產黨首要建設家國安全共同體,并實施開展剿匪斗爭、鎮壓反革命運動、和平解放西藏等舉措,號召各民族命運與共、生死與共、休戚與共、榮辱與共,“家國同構”,①齊心協力維護社會穩定、國家統一與安全。

1.展開剿匪斗爭,維護社會穩定。新中國成立初期,華東、中南、西南及西北等地土匪武裝較為集聚且暴亂頻繁,他們蓄謀已久、目的明確,暴亂頻繁、氣焰猖獗,手段殘忍。匪患對經濟復蘇和社會穩定影響極大,妨礙了中華民族家國安全共同體建設。為此,中國共產黨開展剿匪斗爭,為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良好環境。1950 年2月6日,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鄧小平強調:“土匪,特別是政治性的反動武裝正在繁殖,剿匪工作必須全盤計劃,嚴密布置,認真進行。”[6]1950 年5月2日,西南軍區召開高級干部會議,會上鄧小平基于我國匪患現狀,指出剿匪工作的重要性,“全區的土匪是不斷在發展的,軍區司令部統計,2月初有11萬,3月初有20萬,3月底發展到28萬……云南部隊進駐較晚,土匪現在正在發展。”[7]老百姓樸實的民生愿望是同良好的社會環境結合在一起的,因此,新中國成立初期,必須開展剿匪斗爭,滿足各族人民群眾的民生需求。根據匪患形勢,中國共產黨制定了軍事打擊、政治爭取、發動群眾三者相結合的剿匪方針,這場剿匪斗爭共殲滅匪特260多萬,繳獲各種火炮2100多門、各種槍130多萬支。

新中國成立初期,每一次剿匪戰役除有軍隊沖鋒陷陣,各族人民也被充分發動起來,為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而戰斗,各族人民在剿匪的過程中,家國共同體觀念與愛國主義情感得到激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到進一步升華。總的來說,剿匪反特的勝利,對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安定社會秩序、進行經濟復蘇,進而建設和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和社會動力。

2.鎮壓反革命運動,和平解放西藏。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各地潛伏著國民黨特務等反革命分子約60萬,反動黨團骨干分子約60萬,這些反動分子采取“長期潛伏,等待時機,重點破壞與暗害活動”的策略,對我國財政發展造成極大破壞,嚴重危害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工作。1950年12月,鎮壓反革命運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起來,打擊的重點對象是特務、土匪、惡霸、反動黨團骨干和反動會道門頭子。到1951年10月底,全國規模的群眾性鎮反運動基本結束。

新中國成立之時, 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尚未驅逐出西藏地方。1949-1951年期間,美國策劃達賴喇嘛出走,企圖阻撓與破壞西藏和平解放。中共中央高度關注解放西藏事宜,將解放西藏放在全國工作大局中加以考慮和認識。經過與美國長達兩年的遏制與反遏制的較量,1951年5月23日,《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 簡稱《十七條協議 》)的簽訂, 標志著西藏獲得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建立中華民族家國安全共同體的重要環節之一,影響了藏區民眾的社會心理,增強了藏區民眾對政治國家以及中華民族的認同。

1960年,一首代表百萬翻身農奴心聲的歌曲《北京的金山上》傳遍大江南北:“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陽……”歌詞中表達的“金山”“金色的太陽”等符號生動地展現了百萬翻身農奴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向社會主義幸福美好生活的心聲,“走在社會主義幸福的大道上”“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西藏”等字字句句透漏著對中國共產黨的感激之情與高度認同感。藏族人民親眼目睹、親身感受了解放前后中國共產黨建設中華民族家國共同體的關懷與溫暖,因此藏族人民借此來歌頌中國共產黨解放西藏,拯救百萬困苦西藏民眾,建設中華民族家國安全共同體的偉大成就。這些內容均表征著藏族人民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滿意的。祖國大家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始深入普通西藏民眾心中。

總的來說,開展剿匪斗爭,鎮壓反革命運動,和平解放西藏,促進了中華民族家國安全共同體的構建與發展。一方面,為構建融榮與共、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中華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共同體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培育與發展了各族人民群眾的共有家園意識,進一步使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祖國大家庭中,使人民切身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堅定了各族人民群眾緊密團結、守衛祖國、共建美好幸福的信心。

二、重點幫扶少數民族,構建多元一體結構共同體

少數民族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主體范圍內的重要成員,也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力量。構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結構共同體就要注重少數民族的群眾力量,堅持以人為本原則。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結構。“費孝通提出了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格局的論斷,得到廣泛認同。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形象地說,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強調各個民族是多元,中華民族是一體;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8]新中國成立初期,倡導“中華民族大家庭”理念,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就要扶持少數民族,構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結構共同體。

1.開展民族識別,增強少數民族群眾的身份認同感。少數民族群眾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主體力量之一。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明晰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主體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理論設計與實踐引領,重建少數民族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堅定各族人民為建立和諧友愛的“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信心。

受歷史、地理、人文等因素影響,中國的少數民族存在各種自稱與他稱,名目繁雜,許多民族的成分、名稱等存在混淆不清的情況,還有許多少數民族內部存在多個民族支系。也有的漢族認為自己是少數民族,要求予以承認。在社會發展程度上,少數民族發展情況不均等,少數民族之間呈現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負載局面。總的來說,少數民族存在民族種類眾多、民族支系繁雜、民族名稱混淆不清、民族分布雜亂、民族身份認知不清晰的復雜情況。“今日之中華民族,需要對中國領土中全部民族有一個徹底的認識,才能了解我們自己,述說中華民族復興之道。”[9]民族識別問題,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進程較為緩慢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針對上述情況,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各族人民共同建立和諧友愛的“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實踐中,深入少數民族地區調查少數民族歷史文化,依據名從主人等科學性原則對相關民族予以確認和甄別,最終確定中國56個民族的基本格局。

民族識別工作的成功,是中國共產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進程的重要環節之一,它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結構形成,增強了人民的身份認同與歸屬感,發揮了各民族在祖國大家庭中的主人翁作用,對貫徹落實與強化民族平等與民族團結政策、激發少數民族的政治意識、提升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繼續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起到了積極作用,為今后各民族交融互益的關系圖景奠定了重要基礎。

2.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增強少數民族群眾的政治參與意識。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干部。斯大林指出:“世界上最寶貴最有決定意義的資本是人才干部。”[10]毛澤東也曾指出,民族問題解決的前提是要培養大量的少數民族出身的共產主義干部。新中國成立后,各民族之間由于歷史因素等缺乏信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存在語言阻礙,各少數民族文化習慣等存在差異,漢族干部不了解少數民族的文化生活習俗。如何在少數民族中培養一批優秀的人才干部,是中國共產黨開展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務。因此,構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結構共同體,就要培養大量少數民族干部,增強少數民族干部的政治參與意識,讓他們充分意識到自己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中國共產黨為培養一批有能力有作為的少數民族干部,采取了在少數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群眾中發展黨員并培養選拔黨的干部、舉辦少數民族培訓班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干部、創辦中央民族學院等高校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干部等舉措。1951年第一屆少數民族學員畢業典禮上,少數民族學員宣誓道:“我們永遠跟著共產黨毛主席走,并回去做好工作來答謝共產黨毛主席的恩情。保證回到各少數民族地區之后,一定要貫徹執行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區域自治工作,為建設各民族人民的大家庭——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奮斗。”[11]少數民族學員深情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給他們帶來美好幸福生活的感激之情。“各族人民的大家庭”一詞,可以看出,少數民族已自覺地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大家庭里的一份子,要為建設中華民族大家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據1954年統計數據表明,全國共有民族干部160000多人,僅各地民族學院就輸送了畢業生15000名。”[12]黨對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積極推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與發展,讓少數民族充分感受到作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共同體一員的使命與責任,同時也加強了國家與少數民族人民之間的聯系,對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起到了積極作用。

3.在民族地區展開改革運動,激發各民族對新中國的認同。新中國成立初期,民族地區總體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個別地方還屬于特困地區,民族地區與非民族地區發展水平也存在較大的差距,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如果不能共享國家改革發展成果,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勢必造成少數民族兄弟心理上的落差,產生不平衡感和不滿情緒,引發社會階層矛盾,影響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毛澤東指出:“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改革,是一件重大的事情。”[13]

中國共產黨在多個場合表明在民族地區開展改革運動的重要性,切實增強各族人民的認同感。中央政府根據少數民族地區復雜的民族情況,實施幅度穩妥、政策寬松、時間充裕的“穩、寬、長”改革方針,采取先民主改革、后社會主義改造的兩步走方法,實現了對民族地區的和平改革。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地區進行民族改革運動取得了積極成效,通過和平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少數民族地區得到新的發展,從根本上廢除了阻礙民族地區發展繁榮的根源,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也得到了進一步鞏固。

三、維護各民族政治權利與地位,建設政治共同體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著眼于建立“中華民族大家庭”這一中心任務。通過維護各民族政治權利,不斷推行黨的民族政策,建設政治共同體,為“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1.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數民族的政治參與權利。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面臨選擇與實行何種民族制度和采取什么樣的國家結構這兩個重大問題。有兩種選擇,一是效模蘇聯推行的聯邦制,二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為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領導集體進行了反復思考,毛澤東為此曾特意征詢過長期領導民族工作的李維漢。經過系統分析中國同蘇聯在民族構成、歷史狀況和現實情況等方面的差異,黨中央認為不宜生搬硬套蘇聯的聯邦制,決定實施更符合中國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性,中華民族內涵的完整性,使中國共產黨放棄了效仿蘇聯模式建立聯邦國家的教條主義構想,作出了一個歷史性的抉擇:“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14],是中國共產黨不盲從的睿智體現,也是對民族地區現實情況的精準把握,更是對中國國情的正確認識。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以下簡稱《共同綱領》)要求:“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15],該共同綱領從第五十條到第五十三條,對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則和民族自治機關的性質、地位、職權都作出了全面細致的規定。自此,民族區域自治正式作為我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確立下來。1952 年 8 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我國第一部專門關于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為在少數民族地區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提供了重要法制保障。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對民族工作的探索與創新,它瓦解了傳統的民族體系,增強了少數民族同胞國家認同感。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貫徹與落實,喚醒了各族人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各族兒女開始凝心聚力用自己的力量來捍衛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完整。解放前,藏族人民用詩歌表達內心無盡的苦悶與絕望:“雖是父母養育,卻被老爺奴役。雖有生命和身體,卻無自主的權力。”[16]西藏和平解放后,1952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領》頒布后,廣大藏區民眾由衷地歌頌中國共產黨、歌頌毛主席:“有了民族區域自治,好像有了打鐵的錘子,人們拿起錘子來建設吧,無論誰都是平等一樣的呀!”[17]隨著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藏區的推行與實施,廣大藏民翻身做了主人,由地位低下的貧農轉變為平等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地位的巨大轉換,使得廣大藏族民眾深刻體會到了中國共產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人民內心熱情洋溢,建設社會主義的力量更加堅定,不由自主地歌頌起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偉大的毛主席。

2.進一步加強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政策,保障各民族政治地位。新中國成立之前,崔榕等認為“中華民族一體化進程較為緩慢的原因是邊疆與內地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的機制與環境的缺乏。”[18]民族問題并不是憑空而來,舊中國部分民族關系主要表現為隔閡嚴重,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關系復雜,少數民族之間甚至少數民族各支系之間糾紛較多、積怨已久,民族矛盾日益加劇,少數民族對漢族存在疑心重、不信任的情況,民族關系錯綜復雜。新中國成立后,部分少數民族對新生的國家政權存在不信任、不了解的情況,加之國民黨統治期間對中國共產黨的曲解與歪曲宣傳,匪特勢力對我國民族關系的不間斷破壞活動,使得部分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對中國共產黨存在敵對、懷疑、猜忌情緒。針對上述情況,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各民族共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實踐中,進一步強化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政策,充分保障各民族政治權益,和諧民族關系。

“早在1949年9月下旬,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明確指出,我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對大民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19]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多個重要場合與重要文件中多次強烈批判與反對“兩種民族主義”。1955年,毛澤東同志在《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 》一文中指出“漢族這么多人容易看不起少數民族,不是誠心誠意地幫助他們,所以必須嚴格地反對大漢族主義。”并號召少數民族同胞追求民族平等權利。1957年,周恩來指出:“我們要在共同繁榮、共同發展的基礎上, 建立起各民族真正平等友愛的大家庭。”[20]可見 ,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是建立和諧共生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前提。

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的解放,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共產黨作為新中國的領導核心開始出現在內蒙古人民面前。內蒙古人民感受到解放前后的巨大變化,用“幸福生活賽過天堂”“毛主席的恩情重于寶格德山”[21]等他們能想到的所有能夠表達自己感激的語言贊頌中國共產黨,表達對中國共產黨的感激之情,樸實的話語中賦予了對中國共產黨和黨的民族政策高度認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舉措的高度認同。

除此之外,中國共產黨主張清除之前存在的歧視少數民族性質的地名和族稱。從族稱上正本清源,貫徹實施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政策。以此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維系民族感情,促進民族團結,增強了人民關于中國共產黨與新中國的高度認同與行動自覺,有力地促進了中華民族政治共同體建設。

四、注重各民族經濟利益,建設經濟共同體

1.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促進區域民族經濟社會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與內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比,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差距較大,個別少數民族地區甚至處于刀耕火種階段。特殊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歷屆統治者對少數民族施行打壓政策等歷史因素,導致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進程較為遲緩,許多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教育、醫療、衛生等基礎設施條件、發展節奏相對落后于東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經濟長期落后與先進的制度之間存在不平衡,一是容易給少數民族造成心理落差,影響民族情感,阻礙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二是妨礙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造成區域間的矛盾和摩擦,進而影響社會的穩定和各族人民的團結;三是各民族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巨大落差,加上其他歷史因素,容易釀成民族問題。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促進區域民族經濟社會發展。對此,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只是實現各族人民政治地位上的平等,而且包括改善少數民族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從而實現各民族經濟發展水平與生活質量協調統一。

自20世紀5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在構建民族和諧關系、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進程中,把扶持少數民族經濟社會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施政方針和目標。幫扶發展少數民族經濟、文化和衛生事業等一系列措施的實施,使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到1957 年,全國民族自治地方工農業總產值由1952年的36.6億元增到92億元,平均年遞增9.7%。”[22]

1951年康藏公路通車后,《西康日報》發表社論:“從前用樹葉當茶吃的人現在可以吃上茶葉,從前滯銷的各種土特產現在變成了暢銷,許多從前摒棄了土地和莊房逃亡的人,現在已重建了家園,組織了新村。”[23]康藏公路的修建,使得西藏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質量等均得到大大改善,中國共產黨重點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促進區域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的舉措取得了良好成效,中國共產黨用實際行動感召著西藏民族同胞,讓民族同胞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中華民族大家庭”周圍。

各民族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有力保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幫助下,少數民族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族地區之間的區域經濟發展差距逐漸縮小,各民族團結友愛、互相幫助,攜手推動經濟社會事業向前發展,推動中華民族經濟共同體不斷發展。

2.恢復國民經濟發展,實現各民族經濟百廢俱興。經濟問題是制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進程的重要影響因素。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共產黨就提出要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指出中國共產黨要從奪取政權轉移到經濟建設的目標。毛澤東在西柏坡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從現在起,開始了由城市到鄉村并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了城市。”[24]

1950年6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以三年時間在全國新解放區基本完成土地改革任務。”這場土改行動主要措施:一是采取了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二是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耕畜、農具、多余的糧食和房屋;三是特別強調保護工商業。除此之外,中國共產黨還制定政策采取措施穩定物價,統一財經。隨著經濟重心的轉移與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順利完成,中華民族經濟共同體建設取得豐碩成果。1957年,毛澤東在《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全黨一定要重視農業。農業關系國計民生極大。要注意不抓糧食很危險。不抓糧食總有一天要天下大亂。”[25]對此,他提出“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新中國成立的十余年間,中國共產黨根據人民的需要,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民生政策和措施,恢復與發展了國民經濟,穩定了新生的民主政權;在各民族經濟百廢俱興的情況下,與各族人民同甘共苦,發展生產,為建設與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了較好的物質條件。

由以上圖表可見,建國初期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建設穩步增長,工業比重超過農業,昭示著新中國初期中華民族經濟共同體建設取得重大成效。我國長期以來工業尤其是重工業落后的狀況得到大大改變,中國不再是過去那個一窮二白的國家。中華民族經濟共同體所取得的巨大成效提升了人民對新中國、中國共產黨的認同,人民生產的積極性大大提升,各族人民凝心聚力為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共同努力。

五、發展新中國文化教育事業,建設文化共同體

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是各族人民共同持守的精神家園,是中華文明歷久彌新、不斷發展的不竭動力。新中國成立初期,潰敗的國民黨軍隊,逃竄到西南地區,企圖破壞各族人民之間的樸實感情,除此之外,民族分裂分子企圖弱化我國各族同胞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為了抵制文化弱化,為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建設提供精神支撐,中國共產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斷加強與創新文化建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1.大力做好宣傳動員工作,鼓勵各民族學習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文化建設的目標,說:“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成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26]1949年9月頒布的《共同綱領》第五章第四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應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主要任務。”中國共產黨對“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文化建設目標、內涵的論述,極大地鼓舞了各族人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成為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思想武器。

1951年,毛澤東為中國戲曲研究院題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化教育方針,提出辯證繼承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還提出要借鑒吸收國外健康文化,大膽破除落后腐朽文化。在宣傳優秀文化的過程中,中華優秀文化逐漸深入人民群眾,平等互助、艱苦創業的社會風氣逐漸形成,各族人民群眾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大大提升,給新中國初期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為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2.黨和國家將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作為新中國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務,要求人民群眾不僅要在政治上翻身,也要在文化上翻身。[27]新中國初期,各民族普遍文化水平較低、封建守舊殘余思想存在,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了一系列文化建設原則和方針,進一步加強各民族對“新文化”以及中華民族的認同。一是對舊文化和舊教育事業進行改造,逐漸形成新的文化教育體系;二是進行識字教育和開展掃盲運動,提高各民族文化水平,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培養了大批工作骨干;三是在全國范圍內發起學習運動和思想批判運動,普及社會主義文化基本知識,確立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理論指導地位。

中國共產黨堅持理論結合實際,從中國國情出發,發起文化教育運動,不僅減少了文盲數量,提升了各民族文化教育素質,促進了中華文化的一脈相承,還將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制定“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建設目標,實現了中華文化的高質量發展。新中國初期,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建設工作,增強了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提高了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認同,為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礎。

六、新中國成立初期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經驗啟示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民族開創了民族團結民族平等的新局面,初步建立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為進一步建設和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物質動力。新中國成立初期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成功實踐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也為我們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啟示:

第一,全面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不斷依據形勢調整對策,將民族工作與馬克思民族理論相結合,以正確的綱領和切實的行動,通過開展剿匪斗爭、鎮壓反革命運動、和平解放西藏,民族識別、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發展教育等途徑,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呈現新局面,初步建立了各族人民和諧共生的“和諧友愛的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實現現代性共同體的基礎上得到更進一步發展,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不斷發展、行穩致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新中國初期,中華民族地域、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共同體建設實踐的不斷發展,源于黨的領導。沒有黨的領導,各民族就是一盤散沙,無法匯聚一心。正是因為堅持黨的領導,各民族才能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去,勁往一處使,開創民族大團結局面。

第二,各族人民群眾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參與主體。正如毛澤東所說:“中國的命運一經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國就將如太陽升起在東方那樣,以自己的輝煌的火焰普照大地。”[28]新中國初期,中國共產黨以人民至上原則為導向,發動群眾,引導各族人民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中,新中國建設大業拉開了歷史的序幕。在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進程中,特別在家國安全受到威脅之際、全民族經濟百廢待興之際,無論是工廠中的工人,還是學校里的學生,農民、婦女、宗教界等各個階層和群體,全國各民族各階層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感召下,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家國安全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建設中華民族家國安全、經濟、政治、文化共同體的過程中,參與者們強化了自身的認知,同時也在更廣泛的層面使人民對“國家”概念形成了清晰認知和普遍認同,增強了主權意識與責任意識。國家話語體系的廣泛傳播,為新中國初期各族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載體。

第三,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基本原則。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制訂了一系列民族平等與民族團結政策,大大推進了民族團結政策的創新與發展。中國共產黨在實施這些政策過程中,始終不忘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與各族群眾命運前途相聯系,因而這些政策有效提高了各族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匯集了各族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客觀上促進了各民族對中國共產黨、新中國的認同感,形成了強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只有在民族團結的基礎上維護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各族人民才會自覺擁護在祖國民族大家庭的周圍,才會在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過程中切身體驗到共同的使命感與榮譽感,與全國人民一同產生命運與共、生死與共的心理認同。正如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所指出的:“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29]

第四,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安全保障。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通過鎮壓反革命、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等一系列維護國家安全與利益的舉措,高度動員人民群眾,在人民心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在建設家國安全共同體的過程中,人民對“國家”概念形成了清晰認知和普遍認同,增強了主權意識與責任意識。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臨意識形態安全風險,“三股勢力”的滲透,西方多元價值觀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沖擊等風險,因此,牢固樹立總體安全觀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必要舉措,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安全保障。

第五,進一步加強經濟建設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物質保障。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絕對不只是要加強人民精神、情感、意識層面的認同,也需要加強經濟建設,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物質動力。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恢復與發展了國民經濟,各民族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自覺地認同新中國與中國共產黨。可見,在建設與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過程中,一定不能忽視經濟物質基礎的作用和影響。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波瀾壯闊。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舉措,使得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得到不斷增強和鞏固,對于新時代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注釋:

①“家國同構”本質上是一種將王朝統治下的居民凝聚為統一共同體的整合機制,因此家國共同體便與中華民族共同體之間形成了某種互通性。在共同體建構問題上,“國”仍然需要從“家”的基點出發來加以想象。如此一來,在近代民族國家構建過程中,“家”與“中華民族”的類比和同構,也就不斷成為一種再造的、升級版的“家國”符號。事實上,自“中華民族”概念創制之始,國人就自覺地按照“家國”文化邏輯,對中華民族進行類血緣共同體的比擬和建構。”本解釋出自:孫保全《中華民族大家庭:一種國民整合的政治符號》,《廣西民族研究》, 2019年第5期。

②數據來源于王華生:《建國初期工業建設道路的回顧與思考》,《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6期第46頁。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4.

[2]小林文男.中國社會主義教育の発展[M].千葉:アジア経済研究所,1975:42.

[3]吳敬群,柳隨年.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簡史(1949-1983 年)[ 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15.

[4]蘇星.新中國經濟史[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73.

[5]林耀華.中國西南地區的民族識別[J].云南社會科學,1984(02):1-5.

[6]中央文獻研究室. 鄧小平西南工作文集[M].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95.

[7]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 鄧小平與大西南[M].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338.

[8]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增訂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247.

[9]江應樑.廣東瑤人之今昔觀[C]//楊成志.瑤族調查報告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22.

[10]斯大林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58.

[11]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工作干部,南方大學民族學院二屆學員畢業,中央民族學院廣西省分院已開學[N].南方日報,1952-03-26(2).

[12]何東昌.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年 -1997年)[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635.

[13]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3.

[14]郝時遠.中國共產黨怎樣解決民族問題[M].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96-97.

[15]中共中央統戰部.民族問題文獻匯編(1921.7-1949.9)[C].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1290.

[16]中央民族學院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藏語文教研室藏族文學小組.藏族民歌選[M].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1: 58.

[17]王沂暖.玉樹藏族民歌選[M].作家出版社, 1956:22.

[18]崔榕,趙智娜.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經驗與啟示[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0-10.

[19]王軍,張艷嬌.中國共產黨反對兩種民族主義的話語邏輯與歷史脈絡[J].西北民族研究,2020(01).

[20]周恩來選集: 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261.

[21]劉建祿.毛主席派出親人來——建國初期中央訪問團訪問內蒙古紀實[J].實踐(思想理論版), 2012(10).

[22]鄧玉函.新中國成立初期民族區域自治的實踐特點及經驗啟示[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1).

[23]趙慎應,陳家琎. 紀念川藏青藏公路通車三十周年文獻集·文獻篇[C]. 拉薩: 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

[24]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54.

[25]毛澤東文集(第 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9.

[26]毛澤東選集(第 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663.

[27]王鐵鋼.建國初期我黨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的探索[J].求索,2012.

[28]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

[29]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93.

收稿日期:2022-11-30 責任編輯:王 玨

猜你喜歡
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散文詩(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當代陜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8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6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日本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WWW| 亚洲无线观看| 2020国产精品视频|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国产丝袜第一页|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亚洲成人免费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 97se综合|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免费在线观看av|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狠狠色综合久久狠狠色综合| 欧美成在线视频|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免费p区|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永久天堂网Av| 成人精品区|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91麻豆国产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国产精品浪潮Av|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亚洲福利网址| 狠狠色狠狠综合久久| 日韩a级毛片|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国产制服丝袜无码视频| 红杏AV在线无码|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亚洲91精品视频|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天堂网|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小说|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男人天堂| 99激情网| 亚洲另类色| 亚洲人成网18禁|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 国产成人av大片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