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倩
(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骨科中心北區,山東濟南 250022)
下肢骨折屬于骨折發生率較高的一個部位,在全身的骨折中,占比達到了15%[1-2]。造成骨折的主要原因有高空墜落傷、車禍、重物砸傷等[3]。臨床中對下肢骨折治療時,以恢復關節面平整,保持關節穩定、維護關節內其他結構為主要的醫療干預方向[4]。該治療方式雖然能有效改善骨折的部位,但是在術后極易出現并發癥,患肢腫脹就是常見的一種并發癥。隨著腫脹程度的加重,還會引發傷口感染、壞死等情況,情況嚴重時還可能造成深靜脈血栓、骨筋膜室綜合征等,對骨折的愈合、患肢功能的恢復都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在術后如何預防、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對患者的預后、恢復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選取130例樣本,采用營養干預+康復護理干預開展護理服務。
選取時間2022年2月—2023年2月,選取樣本為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將130例樣本通過電腦分配,隨機分成兩組,65例樣本設為對照組,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4例;年齡24~71歲,平均(47.63±6.54)歲;65例樣本為研究組,有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26~72歲,平均年齡(48.81±6.61)歲。兩組的一般資料對比P>0.05。
對照組病情康復階段開展常規的護理干預措施,做好術后的常規護理,并對患者加強健康宣教,使其了解術后肢體鍛煉及功能恢復的重要性,進一步優化膝關節功能的恢復。
研究組開展營養干預+康復護理干預,開展護理干預措施。營養干預:叮囑患者食用少鹽、少糖、低脂肪和高纖維高蛋白的食物,并給予患者心理輔導,給患者講解骨折后會出現的各種癥狀,以及需要重點注意的一些異常狀況,如發現必須立即告知醫師或護理人員。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給患者及家屬講解骨折的知識,提升其對治療的信心,減少恐懼心理。如患者存在負面心理,需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疏導。
康復早期,在患者小腿下方襯墊軟枕,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的背伸跖屈;并循序漸進地指導患者主動收縮股四頭肌,來促進下肢功能的改善;在手術干預后6 d左右,指導患者進行直腿抬高訓練,通過下肢的抬升,增強膝關節活動度,優化肢體肌群狀態[3-4]。
康復中期,以加強膝關節活動能力為主,在上述運動措施的基礎上增加訓練強度與活動幅度,同時指導患者鍛煉下肢肌力,以健側下肢為支撐點,在患側下肢上捆綁小型沙袋,沙袋重量以患者適宜為主,在健肢協調下,進行屈膝與屈髖的運動鍛煉患肢的生理功能。
康復晚期,主要針對患者的患肢肌力及肢體功能狀態進行訓練,通過開展負重訓練,主動屈伸、下蹲、壓腿等動作,優化下肢膝關節功能,直至患者能夠正常行走為佳。
腫脹程度分級:0度(無腫脹)、Ⅰ度(有輕微的腫脹,能夠看到皮紋)、Ⅱ度(中度腫脹,皮膚較緊繃,沒有皮紋和張力性水泡)、Ⅲ度(重度腫脹,能夠看到張力性水泡,皮膚的溫度有明顯升高)。采用護理滿意度評分表,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分。用焦慮(SAS)自評量表和抑郁(SDS)自評量表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價。用VAS疼痛評分對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分,滿分10分,分數越低,表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輕。
采用SPSS25.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量資料(護理質量、生活質量)用t計算和檢驗,用平方差(±s)表示。計數資料(護理滿意度)用卡方χ2檢驗,n(%)表示。兩組患者所產生的全部數據資料以P<0.05(P值在0.05區間)表示統計學存在顯著差異。
術前1 d,兩組腫脹對比為差異不顯著(P>0.05);術后7 d,研究組的腫脹情況,從0級到Ⅲ度,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更優,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表1 患者腫脹情況
研究組滿意48例、一般14例、不滿意3例,總滿意度95.38%;對照組滿意34例、一般21例、不滿意10例,總滿意度84.62%,兩組間滿意度對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滿意度
護理前兩組間對比為差異不顯著(P>0.05);護理后,研究組的SAS、SDS評分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更低,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SAS、SDS評分
護理前兩組間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護理后,研究組的VAS評分相比與對照組,分值明顯更低,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4

表4 對比兩組患者VAS評分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車輛的增加,建筑行業的發展,使得工傷事故、交通意外等頻頻發生,下肢骨折的發生率隨之不斷增加。臨床多采用外科手術對骨折患者進行固定、治療,但是術后缺乏全面的護理干預,容易引發各種并發癥。特別是患者疼痛、腫脹,給患者的心理、生理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營養干預聯合康復護理措施的開展,在手術干預后的各個時期,逐步增加康復鍛煉,以保證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有效恢復,康復早期與恢復知覺、增強關節活動度為主;隨著康復效率的進展可逐漸增加關節活動度的鍛煉范圍及小腿屈伸肌力,促進關節囊、肌腱、肌肉、韌帶等生理組織的有效恢復,能有效優化骨骼肌肉的相關生理功能,更好地增強關節穩定性,加快膝關節恢復速度,通過康復鍛煉進一步優化患者的行走能力,改善生理狀態[5]。結果顯示,術前1 d,兩組腫脹對比為差異不顯著(P>0.05);術后7 d,研究組的腫脹情況,從0級到Ⅲ度,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更優,組間對比為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滿意48例、一般14例、不滿意3例,總滿意度95.38%;對照組滿意34例、一般21例、不滿意10例,總滿意度84.62%,兩組間滿意度對比為差異顯著(P<0.05)。護理前兩組間的SAS、SDS評分對比為差異不顯著(P>0.05);護理后,研究組的SAS、SDS評分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更低,組間對比為差異顯著(P<0.05)。護理前兩組間對比的VAS評分為差異不顯著(P>0.05);護理后,研究組的VAS評分相比與對照組,分值明顯更低,組間對比為差異顯著(P<0.05)。表明開展與護理措施的聯合落實,能更好地優化骨折結構的恢復以及促進康復效率提升;通過落實漸進式護理措施,使得康復階段干預組患者的關節腫脹度明顯降低。由于骨折病情的影響,患者心理情緒狀態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負面表現,為了更好地幫助患者調節身心狀態,逐步優化患者的生理狀態,促進康復效率提升。
綜上所述,在下肢骨折患者的恢復過程中,采用營養干預+康復護理對患者展開護理服務,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態,促使患者盡早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