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強
(滄州市食品藥品檢驗所,河北滄州 061000)
食品檢測中心通過食品安全檢測為人們飲食安全構筑了安全防線。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再使用傳統的管理模式對食品檢驗工作進行管理,無疑是一次嚴峻的挑戰。將信息化技術融入食品檢驗檢測過程中,轉變業務流程和傳統管理方式,改善食品檢驗中心的管理、檢測各個環節,帶動食品檢驗中心管理模式的創新、食品檢測模式的創新以及食品檢驗中心之間協作關系的創新,幫助食品檢測中心整合資源配置,提高食品檢測效率,從而有效降低檢測中心的能耗,保障食品檢測的客觀性、公正性、準確性,降低檢測中心的經營成本,增強其核心競爭能力,并提高其盈利能力[1]。
食品檢驗中心信息化是指通過軟件系統把食品檢驗的抽樣、制樣、稱樣、前處理、數據采集、檢測技術的方法的選擇、結果計算與判定等各個環節整合起來。信息化技術使食品檢測流程上的各個環節有效銜接、互相印證,共享信息和資源,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來增強檢測能力,有效支撐上級的決策,達到提高檢驗效能和質量,快速適應新時代食品檢驗的目的。利用信息化技術對食品檢驗中心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可以使檢驗流程的每個環節達到規范化、標準化的要求,食品檢驗中心人員可以隨時調用每個部門的所有數據,既實現資源共享,又實現實時監控,同時防微杜漸。
食品行業的產品具有種類、數量多,更新速度快,保質期嚴格,運輸條件苛刻等特點,使用傳統檢驗模式會出現工作量大、出具報告不及時、準確性得不到保障等問題。引入信息化后對實驗室進行系統化管理,不僅減輕了檢驗人員的工作量,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檢測的準確性。信息化還能加強對食品檢測各個環節的管控和銜接,使檢驗過程科學透明,還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同時按照相應的工作流程進行工作,可以避免在檢測的過程中出現數據信息遺漏的問題,使數據更加及時和準確。檢驗人員可建立信息數據庫,對每一種檢驗過的樣品進行數據記錄,使后期的檢測過程更加便捷。基于快速檢測技術、現代科技儀器,可以實現快速檢測并打印報告,遠程共享,提高檢測的時效性。
信息化給食品檢驗帶來了巨大影響。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更加簡潔科學,各個環節都在網上實現了緊密連接,每個環節都有電子簽名功能,檢驗結果更加公平公正,缺少了人為因素的干擾,同時對內對外都增加了透明度。實驗過程嚴格按照標準操作,當出現實驗誤差時,能更快地追溯原因,更方便實驗室開展內審,查漏補缺,使實驗室高效科學地運行。食品檢測對儀器的穩定性、精確度要求越來越高,信息化技術使儀器設備與電腦相連接,使檢驗過程更加智能化、自動化,可以實現機器連續工作,而且檢測結果直接記錄并保存,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
標準化已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基石。食品安全標準繁多,有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也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標準管理信息化系統解決了人工管理標準資料的混亂,檢驗人員在電腦上輸入標準號就能查詢到需要的標準,并知曉是否是最新標準、適用范圍、最低檢出限。同時在檢驗過程中減少了檢驗人員手寫的內容,只需要簡單地將檢驗數據錄入電腦即可,減少數據錄入的失誤,帶有數據自動采集并存儲的科學儀器可以直接錄入數據結果,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根據食品檢驗中心的個性化需要,定制適應實驗室發展的軟件系統。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數據存儲技術、快速數據處理技術等,對實驗室進行全方位管理,提高了檢測效率和檢測數據的可靠性[2]。
食品檢驗中心的食品檢驗流程見圖1,食品檢驗中心利用軟件系統把食品檢驗流程各個環節設置成模塊,分成樣品登記模塊、任務分配模塊、樣品管理模塊、檢測數據輸入模塊、記錄審核模塊、編制報告模塊,還有資源管理模塊、查詢與統計模塊、儀器數據采集模塊,食品檢測中心可根據實際需要增添或減少模塊。從收到樣品到出具報告,每個模塊之間無縫銜接,保證了整個檢測過程的完整性和可溯源性。

圖1 食品檢驗流程圖
采用軟件、實時視頻監控、電子顯示屏等系統,建立了實驗室集中監管系統,可以隨時通過網絡或者顯示屏查看本中心實驗室使用時間、實驗內容及檢驗員等相關信息,隨時可以在系統上查看檢驗進程,下達指示,查看檢驗問題反饋。食品檢驗的每一個環節都可監控和追溯,對影響檢驗質量的要素進行有效的管理,規范檢驗的過程。建立綜合性的實驗室資源庫,實現對實驗室資源的存儲、整理與查詢,保障實驗室的管理效率、準確性和可控性。建立實驗室信息化管理系統是一個動態過程,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不斷更新、升級和完善。
建立了檢驗人員、授權簽字人、管理人員信息化、自動化管理檔案,可以隨時調閱人員一般信息、在崗狀態、獎懲記錄、考評記錄、資質記錄和檢驗培訓記錄等崗位情況,并根據實際情況隨時隨地進行更新,對檢驗人員即將過期的資質進行警告,通過信息化可以制定培訓計劃和實施培訓,便于后續的信息追蹤。最終實現以管理信息化為主導(領導層),以實現食品檢驗中心信息化管理為基礎,推動管理升級。
實驗室對所有的儀器設備均建立有電子檔案,記錄設備名稱、型號、廠家、規格參數、生產日期、設備驗收記錄、設備的檢定/校準記錄、維修和日常維護、期間核查及使用者等,便于儀器采購、使用、校準、維修和報廢等管理。所有檢驗設備粘貼三色標識,所有檢驗設備都要對使用者進行培訓,由專人負責。所有新采購的檢驗設備在進行檢定校準后方可投入使用。在檢驗設備的整個壽命周期內,保持檢驗設備的可靠性、精確度、運行穩定性。
在各實驗中心入口、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建立了火警系統、實時視頻監控系統,管理實驗室安全。對菌種柜、有毒有害試劑、易燃易爆、危化品保管室等重點部位安裝了自動監控報警系統,異常情況下(停電、火警、異常開啟),自動撥打負責人電話。設置專門固定的氣瓶存儲地點,對壓力容器設備加強日常維護。自動記錄每天的溫濕度,設置關鍵房間的溫濕度限值。外來人員禁止進入實驗室,禁止使用實驗室的電腦連接網絡,禁止隨意使用U盤。
食品檢測中心為提高工作效率把標準管理信息化應用到食品檢驗資料管理中去,建立食品檢驗中心標準資料數據庫,并不斷更新數據庫內的標準,保證標準的完整有效。檢驗人員只需要輸入關鍵字或標準號就能查詢到標準的具體信息。標準可以打印出來,但需加蓋食品檢驗中心的受控章,避免向實驗室外傳播,也可以瀏覽電子版,避免翻找紙質版。
食品檢驗信息化從抽樣、任務分派、檢驗檢測到發放報告及標本儲存的全程立體化信息管理系統,是針對食品檢驗中心不同部門提供的全面解決方案。如今實驗室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智能化實驗室發展更多是追求人機協同,具體包括技術評估、樣本的全流程管控、環境監控管理、智能化智能審核、質控支持方案、質量指標管理、科研標本庫的建立和管理、資產管理等。檢驗過程的全信息化能節省時間、降低勞動強度。另外信息化在不合格樣本統計方面同樣具備優勢,在標本采集、運輸、條碼識別的全過程中通過信息化的流程處理,自動拒收,實時處理不合格標本[3]。
對實驗室庫房的各種材料、試劑、標準品等的全面管理,包括基本信息、材料采購和庫存、領用發放記錄、到期提醒功能、消耗品管理和試劑破損管理。實驗室根據檢驗的項目做好準備,從管理平臺提前申請所需的試劑和標準品,填寫試劑和標準品的詳細信息,具體到生產廠家、規格型號,后勤部門統一采購。試劑和標準品到貨后要做驗證試驗,確保所買試劑盒標準品合格,方可入庫。
強化食品檢驗檢測信息化建設意識,信息化建設是提高自身競爭力的基礎。食品檢驗中心對信息化的重視程度直接關系到食品檢驗中心信息化的建設發展力度,通過對實驗室檢測資源的信息化、數字化管理,使檢測過程可控、數據可追溯,能及時發現質量管理體系運行中的問題并加以改進,有效打通效率瓶頸,建立和完善科學管理模式,也就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抓重點、抓焦點。
信息化就是對實驗室的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利用計算機網絡和開發軟件系統為實驗室服務。食品檢驗檢測信息化與實驗室資源的規劃、收集和整理是同步進行的。隨著實驗室的檢驗能力和水平的不斷提升,食品行業標準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對實驗室的信息化建設要求越來越高,軟件系統要不斷地進行更新換代,以滿足食品檢驗機構的迫切要求[4]。
完善信息化的相關制度,用制度保證信息化的落地。在信息化管理政策、具體工作等方面做出統一安排與部署,成立管理機構,設置網絡管理員,負責對計算機軟硬件進行日常檢查維護。任何人不得隨意更改計算機系統的設置與網絡連接設備,強化基礎管理,做到數據準確、完備、客觀和及時。做好統計數據定期備份資料,保障統計資料的連續性和連貫性。發現硬件和操作系統方面的問題及時和軟硬件維護單位聯系,取得技術支持。
抽調具備一定計算機操作水平的人員,組建信息化團隊,對每個模塊錄入和維護。注重對不同群體進行內部培訓,針對各系統操作人員,定期開展系統使用維護知識培訓,著重鞏固提升技術人員在信息系統測試方法、使用維護標準化及網絡技術運用等方面的能力,對新入職人員加大培訓來滿足工作的需要。
食品檢驗檢測信息化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但是食品檢驗檢測信息化技術推進勢在必行。隨著食品檢驗中心的業務范圍不斷拓展,對檢測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技術在食品檢驗檢測中的應用也會越來越深入。實驗室信息化管理系統對實驗整體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動態管理,彌補了人工管理的缺失,可以有效避免、減少安全隱患的發生[5]。通過信息化的建設既提高了檢驗檢測的效率,也培養了一批食品檢驗檢測信息化的人才,助力食品檢驗檢測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