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所有兒童創造良好的家庭、社會和學習環境,讓他們健康、快樂、幸福地成長,一直是世界各國努力的目標。
一年一度的“六一國際兒童節”是專門為兒童們設立的節日。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給所有兒童創造良好的家庭、社會和學習環境,讓他們健康、快樂、幸福地成長,一直是世界各國努力的目標。
每年的這一天,世界各地都早早準備好各種慶祝活動,為孩子的快樂、健康成長送上祝福。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歡度著自己的節日,家長們抽出時間陪伴在孩子左右,一切都被愛和幸福包圍著,烘托出孩子多彩的世界。
在人們的意識中,兒童節是一個快樂的節日,是充滿歡聲笑語的日子,但實際上,這樣一個美好的節日,卻有著悲壯的由來。
保障兒童權益
“六一國際兒童節”(又稱國際兒童節、兒童節)定于每年的6月1日,是為了悼念利迪策慘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虐殺和毒害兒童,以及保障兒童權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短時間占領了捷克、波蘭和烏克蘭等地,納粹政府大肆屠殺和清除其他族類人民。
1942年5月,掌管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納粹德國法西斯蓋世太保頭子海德里希被暗殺。這個殺人魔王的死,立刻在納粹德國引起了強烈反響,希特勒指令其幫兇對捷克人展開瘋狂的報復行動。他們利用一封來歷不明的信件,一口咬定布拉格郊區利迪策村的村民支持了暗殺活動。于是,利迪策村成為蓋世太保殺一儆百的場所。
1942年6月,蓋世太保包圍了村子并開始大肆搜捕。他們槍殺了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并把婦女和兒童強行拆散,分別送往集中營。全村104名兒童大多數在波蘭切姆諾毒氣室被害,戰后僅17人生還。
納粹還放火燒毀整座村莊,將整個村落夷為平地,連教堂、學校,甚至墳墓也不放過。為了報復,也為了掩蓋他們濫殺無辜者的罪跡,他們要讓利迪策從地圖上和實地上都徹底消失。
小小的利迪策村發生的悲劇幾乎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有受壓迫民族的縮影。納粹妄圖讓利迪策村從地球上徹底消失的做法激起了全世界各國人民的憤怒。
利迪策慘案一經傳開,巴西、委內瑞拉、以色列、南非的一些村莊,以及其他地方的廣場、街道,甚至女孩的名字,都開始叫利迪策。
為了讓戰后重獲自由的利迪策婦女和孩子們重返家園,自1948年開始,來自世界各國的志愿者在這片廢墟旁邊建設起嶄新的利迪策村。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各地經濟蕭條,成千上萬的工人失業,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兒童的處境更糟,有的得了傳染病,一批批地死去;有的則被迫當童工,受盡折磨,生活和生命得不到保障。
為了悼念利迪策慘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虐殺和毒害兒童,以及保障兒童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理事會議,各國代表憤怒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分子和各國反動派殘殺、毒害兒童的罪行。為了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為了改善兒童的生活,會議決定設立每年的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當時的很多國家表示贊同,特別是社會主義國家。
事實上,早在1925年8月,瑞士日內瓦召開的關于兒童福利的國際會議上就已經首次提出了“國際兒童節”的概念。當時,有54個國家的愛護兒童代表,聚集在日內瓦舉行“兒童幸福國際大會”,通過了《日內瓦保障兒童宣言》。宣言中,對于兒童精神上應有的享受、貧苦兒童的救濟、兒童危險工作的避免、兒童謀生機會的獲得,以及怎樣救養兒童等問題,均有熱烈討論。
此次大會之后,一方面借以鼓舞兒童,讓兒童感到幸福、快樂,另一方面也為引起社會重視與愛護,各國政府都先后規定了自己國家的“兒童節”。如:英國規定每年的7月14日為兒童節;美國規定5月1日為兒童節;日本的兒童節很特殊,分男女兒童節,男兒童節5月5日、女兒童節3月3日;我國在1931年也曾經規定4月4日為中國兒童節。
1949年,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執委會正式確定每年的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之后,很多國家廢除原來的兒童節,統一將6月1日定為“六一國際兒童節”。
童年本來就應該是幸福、無憂、快樂,國際兒童節的設立是提醒人們對兒童的守護,不僅僅在戰爭中要保護好兒童,不論何民族、哪種宗教信仰和文化,在任何一個時期人們都應該有愛護兒童的意識;也是旨在提倡人們更多關愛兒童群體,關注兒童生活,社會要保障兒童的權益。
在陽光下成長
硝煙彌漫的年代,我國兒童也面臨苦難和不安定,廣大勞動人民的子女被剝奪了接受教育的權利,也被剝奪了歡樂的童年。中國抗日兒童團的建立,讓那時山里的孩子也有了自己的節日——中華慈幼協會在1931年設立每年的4月4日為兒童節。
老兒童團員回憶說,到兒童節這天,只要日本人不來“掃蕩”,縣里、區里都要組織活動,開大會。有時舉行唱歌比賽,有時組織操練,幾個村的兒童團還較著勁,看誰歌唱得好、操練得整齊,得了優勝還有獎品,獎品一般是鉛筆等。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群眾成為國家的主人,少年兒童也成為國家的希望和未來的主人。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兒童的健康成長。在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將6月1日定為國際兒童節后,新中國政府予以了積極響應。1949年12月23日,政務院舉行第十二次政務會議,通過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6月1日為兒童節,通令全國遵行。1950年3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發表了《關于慶祝“六一”兒童節的通告》,宣布廢除舊的“四四”兒童節,規定新的“六一”兒童節。
盡管解放初期物質條件不足,困難重重,黨中央還是對新中國的第一個兒童節非常重視。為了籌備慶祝六一兒童節,響應民主婦聯等團體發出的“保衛兒童權利、爭取和平”呼吁書,我國11個人民團體和中央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專門組成了籌備委員會。毛澤東同志揮筆題詞:“慶祝兒童節”。
1950年6月1日,新中國的小主人們迎來了第一個國際兒童節。這一天,首都兒童代表5000余人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隆重召開首都“六一國際兒童節”慶祝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社會各界人士出席了大會。
朱德同志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他勉勵孩子們說:“小朋友們!我們的國家是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國家,并且有豐富的資源,我們大家都要好好地來愛她,愛護自己的祖國。你們現在雖然還小,但要努力學習,學會各種科學知識,并把身體鍛煉強壯,準備將來參加建設新中國的工作,把貧窮落后的中國建設成有高度文化的強大工業基礎的中國。”
這一天,全國各地的小朋友,也都舉行了聯歡活動。
從此之后,每逢6月1日,全國各地都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慶祝少年兒童的節日。每年國際兒童節慶祝活動,黨和國家領導人幾乎都有指示或參與,并要求各級部門做好少年兒童的日常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兒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堅持兒童優先原則,大力發展兒童事業,黨委領導、政府主責、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協調、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兒童工作機制進一步鞏固,兒童發展和兒童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新成就。
“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被寫入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報告,成為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在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上,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保障婦女兒童權益等內容被明確提出。
從“十三五”規劃綱要首次將“保障婦女未成年人和殘疾人基本權益”寫進章的標題,并分專節對關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作出部署,到“十四五”規劃綱要設置專門章節規劃兒童事業發展,兒童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規劃、同步實施的基礎不斷得到夯實。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每年兒童節,孩子們總會收到來自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和祝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孩子們成長得更好,是我們最大的心愿。黨和政府要始終關心各族少年兒童,努力為他們學習成長創造更好的條件。”
兒童發展被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從中央到地方,兒童發展被納入重點工作統籌推進,兒童優先原則得到進一步貫徹落實,保障兒童權利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全社會參與的兒童工作機制進一步鞏固,兒童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
從兒童節的殷殷寄語到外出考察時的點滴關懷,從傳承紅色基因到加強思想引領,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到促進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以細致入微的關懷,引導廣大少年兒童在人生旅途上選對路、起好步,勉勵廣大少年兒童從小學習做人、從小學習立志、從小學習創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接力奮斗。
沐浴在黨的陽光下,廣大少年兒童正在祖國大家庭幸福茁壯成長。“今天做祖國的好兒童,明天做祖國的建設者,美好的生活屬于你們,美麗的中國夢屬于你們。”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少年兒童的殷切期望,也是中華民族自強自立的可靠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