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高寅

深海環境具有黑暗、低溫、高壓、缺氧、高鹽等特點,地形復雜、洋流多變,是最不適宜人類活動的場景之一,這卻為無人平臺的應用創造了條件。在軍事領域,無人作戰系統的運用范圍也正由傳統的地面、空中、水下向高空、深海發展,改變著現代戰爭的形態。尤其在兩棲作戰環境中,無人潛航器被廣泛用于執行偵測、破障、救生、突擊、防御等任務,正深刻改變著各國軍隊的戰法設計和作戰樣式。
1953年,人們嘗試將一臺攝像機固定在一個三腳架的平臺上,并將其沉入水下,用來觀察水下環境和搜尋物體,這已經具備了無人潛航器的兩大基本要素:一是功能設備,二是載具平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無人潛航器的功能設備更加多元,載具平臺更加先進,運用場景更加廣泛。其無人化的顯著特點,使其在誕生初期就被運用于軍事領域,主要用于替代人類執行高危任務。美國、加拿大、挪威、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和日本等世界多國軍隊紛紛開始了無人潛航器的研究工作,其中,美軍對無人潛航器的使用較早,技術水平領先于其他國家。
美軍無人潛航器的發展現狀隨著美海軍分布式作戰理論的逐漸成熟,美軍越來越重視無人化裝備的發展,用以保持美軍的軍事優勢。美軍主要發展了2種不同級別的無人潛航器,以應對不同的海上任務。一是小型/輕型無人潛航器。該型裝備的直徑一般在幾十到三百毫米之間,質量一般為數十千克。受限于裝備的體積,其可以安裝的功能設備較少、載具平臺的續航能力也較弱,作業時間一般為數十個小時,載具航程為10海里左右。一般用于在近海或在投放點周圍海域執行偵察監視、淺水域反水雷、采集海洋信息等任務,也可作為一次性通信/導航網絡的節點。二是大型/重型無人潛航器。該型裝備體積較大,其直徑一般為1米,質量可達1噸,排水量可達10噸。內部可安裝的功能設備更多,載具平臺的續航能力更強,大多數情況下,美軍將其部署在攻擊型核潛艇上,主要用于執行長時間持續性的情報偵測。
美典型無人潛航器性能及運用噴霧無人潛航器為戰場感知型,最大下潛深度超過1000米,續航時間半年以上。該裝備可攜帶鹽溫深儀、流速儀、聲學多普勒海流剖面儀、溶解氧測量儀、光后向散射測量儀等傳感器,使用銥星、無線電(射頻)、GPS導航、Argos系統中的一種或多種作為通信手段。
海上追蹤者無人潛航器為情報監視與偵察型無人潛航器,可通過水面戰艦、潛艇遠程部署或從岸上部署,對水面、水下及近岸陸上目標和基礎設施實施監視偵察。主要在瀕海地區執行情報監視與偵察行動,可潛行約17海里。所載情報監視與偵察設備主要有寬帶射頻攔截接收器和威脅探測接收器,通信手段主要有無線電通信、海事衛星和銥星通信等。
水下監視系統(PLUSNet)是反潛無人潛航器系統,主要用于探測和發現敵潛艇,由負責數據搜集的無人水下航行器和負責通信的浮標組網而成,分為節點、群和作業場。該系統適應能力強,可自主規避障礙和漁網。
曼塔無人潛航器是美國重點發展的一種武器化的巨型無人潛航器。該裝備既可以部署在潛艇上,也可獨立執行任務。其特別之處在于,該型裝備可裝載魚雷、導彈或水雷等攻擊性武器,可用于打擊水面和水下目標。

美軍對于無人潛航器的廣泛運用,不僅有效構建和完善了美軍海戰場的情報偵測體系。并且,由于該類裝備能極大契合美軍的馬賽克戰、分布式作戰等作戰理念,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美軍作戰樣式的革新。
無人潛航器特點分析美軍無人潛航器發展現狀,可以得出,當前美軍無人潛航器主要有三大特點。一是隱蔽性好。無人潛航器尺度小、自噪聲低、目標回波弱,而且采用防區外投放、快捷通信、完成任務后自毀等方式,進一步提高了自身行動的隱蔽性。以美軍無人潛航器發展為例,美軍發展的小型/輕型無人潛航器,既能夠便攜式攜帶,也可以從潛艇的各種小型發射管中發射,行動隱蔽,難以被探測。而發展的大型/重型無人潛航器,一般也部署在攻擊型核潛艇上,隱蔽性較強。
二是部署靈活。無人水下航行器可裝備于艦船(潛艇)上,也可離開母艦獨立執行作戰任務,可于防區外隱蔽部署至作戰任務海區。在作戰運用上,無人潛航器可以被部署在海軍不掌握制空權,以及潛艇等作戰平臺難以進入的近岸或淺海水域。此種特點在美軍曼塔無人潛航器的運用上體現得最為突出。
三是能力多樣。無人潛航器具備遂行海洋環境情報收集、預警監視、反潛作戰以及水下打擊等多樣化任務的能力。以美軍為例,美軍已發展一系列無人潛航器,以應對不同的海上任務。
情報偵搜要求高,獲取難度大。兩棲作戰是多軍兵種聯合作戰樣式之一,組織指揮復雜,行動風險大,對情報數據依賴度高,但實際作戰過程中情報偵搜難度較大,主要存在三個方面問題。一是對防守方兵力情況掌握難。兩棲作戰中,防守方兵力部署隱蔽,尤其是水下防抗武器布設隱秘,準確偵察難度大。二是水文數據探測難,戰前,需要大量采集作戰海域的水文信息,詳盡的潮汐時刻表。利用大型有人探測裝備抵近偵搜容易暴露己方作戰意圖,影響后續作戰行動組織。三是安全可靠收集難,在執行偵察任務時,使用大型探測裝備會面臨敵武器威脅,易受敵火力打擊,人員裝備存在較大行動風險。
掃雷破障要求高,組織難度大。在兩棲作戰中,軍事部隊的主要作戰任務是搶灘登陸,其作戰樣式主要包括平面登陸和立體登陸。不管采取何種登陸方式,部署在登陸區域的水雷和障礙極大地影響登陸行動的組織,對登陸武器裝備和人員安全構成極大威脅。因此,掃雷破障是登陸作戰的核心行動,主要存在兩個方面問題:一是掃雷破障難度大;二是防守方反擊強度大。
火力支援要求高,保障難度大。兩棲作戰中,需要強大的火力對防守方進行火力打擊,摧毀敵方工事、武器裝備和人員,以減少己方部隊登陸阻力,為登陸部隊展開登陸創造條件,但在火力支援上存在兩個方面問題。一是伴隨火力強度有限。當前,登陸作戰中伴隨火力支援主要依靠艦炮火力和航空兵火力,火力強度難以滿足未來兩棲作戰的需要。二是火力協同難度大。在登陸作戰中,行動兵力自身的伴隨火力往往非常有限,而后續的重型裝備也只能在先頭部隊開辟出登陸場后,才能陸續抵達。而在部隊遂行搶灘登陸作戰的過程中,海上和空中的火力支援因忌憚于對己方部隊造成誤傷,往往難以有效展開,致使突擊兵力與支援兵力協同不當,出現火力空檔,使得海空火力不能為登陸部隊提供持續的火力支援。

美國科研機構正在開展無人潛航器試驗

正在試驗的蛇頭大型無人潛航器
無人潛航器的有效運用能很好地解決軍隊在兩棲作戰中遇到的難題,可以在四個方面發揮作用。
偵察監視任務未來戰場,無人潛航器可擔負偵察監視任務。一是平臺協同,構建監視網。無人潛航器可以發揮體積小、分布廣、噪音低、數量多、時間長等優勢,有效彌補有人潛艇的不足,并與現有水下、水面、岸基、空中、天基等裝備相互配合,形成優勢互補,對作戰海區敵方艦船或活動情況實施監控,偵搜情報。二是突破監控,抵近偵察。無人潛航器能發揮隱蔽性好的特點,在目標海域預先進行長時間的待機潛伏,一旦激活,即可遂行偵察監視任務。也可以發揮成本低、數量多的優勢,對目標海域進行巨量投放,使對手應接不暇,難以全部捕獲,可有效突破對手構設的反潛網絡,對重要目標進行抵近偵察,乃至直接爆破摧毀。三是前推部署,多元偵測。無人潛航器可執行多樣化偵測任務,前出部署時,既可對敵空中、陸上、水下目標實施偵察,又可實現對任務海區水文氣象進行實時探測。

無人潛航器主要擔負情報監視偵察、反水雷、海洋調查、通信導航、反潛戰等任務
掃雷破障任務在兩棲作戰中,可利用無人潛航器執行掃雷破障任務。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美無人潛航器就成功地執行了一系列的反水雷任務。利用無人潛航器掃雷破障,主要存在三大優勢。一是行動風險較低。無人潛航器可在敵密集火力以及核生化等惡劣環境下執行掃雷破障任務。相對于有人的掃雷艦艇,無人潛航器在作戰開始前就可以長時間的隱蔽潛伏在目標區域,等到使用時再進行激活。可以通過爆破和干擾等手段使敵目標區水雷失效。二是行動隱蔽高效。無人潛航器具有體型小、水下噪音低等特點,能夠成功突破敵反潛監視網而不被敵發現。在兩棲作戰前期可以隱蔽接近目標區域對水雷進行清掃和對障礙物進行清除。三是破障手段多樣。相對于有人的掃雷艦船,無人潛航器掃雷的手段更加多樣,不僅可以用火力硬摧毀,還可以對其進行干擾使其失效,針對近岸的障礙物還可以爆破的方式進行破障。
火力打擊任務無人潛航器本身具有良好的隱蔽性,不易被探測發現,可抵近目標區,伺機對重要目標發起突然襲擊。利用無人潛航器,主要可以遂行三類火力打擊任務。一是打擊關鍵目標。大型/重型無人潛航器可以攜帶導彈、魚類等主動發射武器,對航母、驅逐艦、核潛艇、雷達站等高價值目標進行主動打擊,起到破解對手攻擊和防御體系、偵察體系、指揮體系的作用,并為登陸部隊遂行兩棲作戰創造先手優勢。二是巡弋伏擊目標。在兩棲作戰的泛水編波和搶灘登陸階段,海上力量往往已經展開隊形,易遭到對手潛艇的突然襲擊。無人潛航器可根據作戰部署在外側警戒巡航,在發現敵目標后發起攻擊。三是伴隨火力打擊。在實施搶灘登陸階段,空中和海上的火力支援不能及時到達時,無人潛航器可以抵近目標區為登陸部隊提供及時的火力支援,一定程度上緩解登陸部隊的火力不足。
電子對抗任務無人潛航器攜帶電子對抗模塊,可對目標區域實施電子作戰。一是電子干擾。主要通過預先布設和定向投放等方式,對目標區域和重點裝備進行電磁干擾,破壞對手的反潛網絡、通信網絡、指揮控制鏈路等。二是電子誘餌。無人潛航器可以通過改變自身電子特性,充當假目標,誘使對手主動攻擊暴露位置,為后續火力摧毀提供敵方目標參數。
兩棲作戰向來是部隊作戰任務中的重難課題,縱觀世界軍事史,兩棲作戰,尤其是登陸作戰,發起攻擊的一方往往會付出十分慘重的代價,犧牲掉大量的有生兵力。無人潛航器的發展,為破解兩棲作戰這個難題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方法。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這也會使科技和軍事強國與弱國之間產生更大的實力差距,戰爭在生命的倫理層面變得不再公平。面對海量廉價的無人大軍,鮮活的士兵是與其同歸于盡,還是放下武器,將會成為一個值得各國指揮員重點考慮的問題。“不戰而屈人之兵”將在信息化無人化智能化戰爭中得到新的闡釋。
責任編輯:陳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