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玉佳 呂超 張媛

水下戰場是海戰場重要領域之一,為贏得未來戰爭制海權必須有效把控水下戰場。研究作戰對手水下作戰概念、建設己方水下戰場、研發新型水下作戰武器裝備,對提高我軍非對稱作戰制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美軍在海洋戰場態勢感知、水下信息網絡建設、武器裝備平臺、水中兵器技術等方面發展迅速,潛艇作戰、反潛作戰、水下特種作戰等方面能力突出。近年來,美海軍不斷加強對重點海域水下綜合資料的調查搜集,連續演練水下作戰的新戰法,發揮美軍水下作戰力量種類多、戰場態勢感知能力強、攻防體系建設完善及遠程打擊能力突出的優勢,為新水下作戰概念提供實踐依據。
新型水下作戰裝備體系2016年以來,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海軍研究辦公室(ONR)致力于研發新型水下作戰裝備和技術,取得較大突破。美軍水下作戰體系主要由水下預警監視系統、指揮通信系統、攻防作戰系統、綜合保障系統等構成。針對新型水下作戰裝備體系,美軍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近幾年推出一系列創新成果。

美海軍第一個水下無人中隊成立儀式

美軍新型水下作戰裝備研究成果
水下無人作戰2017年,美海軍成立了第一個水下無人中隊(UUVRON-1),現已正式上升為與潛艇中隊平級的作戰單位。美海軍還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潛艇發展中隊(DEVRON-5),搭配無人潛航器,驗證潛艇與無人潛航器水下協同作戰能力。
核潛艇、無人潛航器、水下傳感器、無人機和無人艇,成為美海軍實施水下無人作戰的關鍵要素。典型作戰場景:核潛艇或大型無人潛航器布放小型無人潛航器及水下傳感器,通過偵察、聲探測等手段獲取相關海域水下目標信息,構建分布式網絡化態勢感知體系,并以無人機、無人艇作為通信中繼,與岸基、艦基指揮通聯,實現水下戰場態勢感知共享,提升聯合作戰指揮機構跨域獲取目標信息能力;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利用衛星、飛機、水面艦艇等作戰平臺獲取全域多維戰場信息,傳輸至水下有人作戰指揮中心,核潛艇根據戰場需求,控制各類無人系統完成反水雷、反潛、反艦等不同作戰任務。
美軍在2016年發布的《2025無人潛航器需求》中提到海底戰作戰概念,概念內涵是通過預先部署或者由無人潛航器臨時布置大量水下傳感器及水下武器,用以執行反潛作戰、水雷戰和反水面艦艇作戰,通過監視、偵察和打擊等手段,實現海底情報獲取、海洋持續監視、海底偵察干擾及海底火力打擊等作戰任務。
美軍海軍針對海底戰提出黃色和橙色兩種殺傷箱概念。兩種殺傷箱概念主要用以區分美海軍海底作戰系統是否能夠獨立完成對進入殺傷區域目標的火力打擊。當海底作戰系統無法使用殺傷箱內部系統獨立完成火力打擊任務時,可利用水面系統對殺傷箱內系統進行火力支援。
由此可見,海底戰不僅是水下作戰力量之間的較量,其作戰空間已拓展至水面、空中、太空、電磁等作戰領域。從長遠來看,深海作戰將成為決定未來海戰勝負的關鍵因素之一。
水下作戰空間廣闊、海洋環境要素復雜、作戰要素高度關聯、戰場多維聯動是水下作戰域的典型特點。美軍水下作戰概念針對未來水下作戰域軍事需求,提出了新的作戰樣式、作戰能力及武器裝備系統,強調作戰力量的一體性、戰場空間的整體性和作戰對抗的系統性,以支持未來水下作戰有效實施。
美軍注重“技術致勝”理念,加快發展水下預警監視系統、指揮通信系統、攻防作戰系統、綜合保障系統等。在網絡中心戰理論指導下,發揮信息網絡技術優勢,通過網絡連接水下戰場各個作戰單元,實現水下、水上共同感知戰場態勢,將水下作戰體系融入美軍一體化聯合作戰體系。

美軍無人潛艇概念圖

刀魚無人潛航器
在未來水下作戰中,美軍將布設大量水下傳感器、無人潛航器,以此作為信息獲取的關鍵節點,布設無人機、無人艇、水面浮標和海底浮標系統作為網絡中繼,聯通水下戰場各個作戰單元,同時與外部網絡進行數據傳輸。通過水下作戰單元獲取情報信息,為其他戰場域提供偵察預警信息,實現水下作戰平臺與水面/岸基指揮中心有效通聯,達到將水下作戰單元連為一體,并將水下作戰體系融入聯合作戰體系的目的。
以無人作戰平臺為末端節點,水下作戰力量智能化特征明顯。2022年5月,美海軍舉行了首次無人艇演習。“環太平洋2022”演習中專門測試了有人無人艦艇組隊概念。此外,美軍還先后下水了黑魚和虎鯨超大型無人潛航器,并接受了數艘遠程無人水面艦艇原型艇。
在未來水下作戰中,無人裝備正從配角身份轉換為主角。美軍未來水下作戰力量主要包括核潛艇、無人潛航器、水下母港、海底預置裝備(傳感器、深海定位導航系統)、無人機、無人艇、通信中繼浮標等。美軍現有在研、在役多型水下無人潛航器,覆蓋各種排水量和多種作戰用途,其中大排水量無人潛航器,續航時間長,可搭載多種載荷,布放多個小型無人潛航器,這些無人潛航器可通過水下組網方式,實現對水域內敵方潛艇或艦艇的偵察、探測和打擊。
無人裝備水下自持力優勢明顯,但同時深受水下通信技術制約,為實現對水下無人裝備的有效控制,美軍正努力提升以無人潛航器、無人艇、無人機為代表的無人裝備智能化發展,加快水雷、魚雷等水中武器裝備的智能化改進,以實現無人裝備根據戰場情況自主判斷并處置各類情況。由此可見,未來水下作戰正加速向無人化、智能化作戰轉變。
以核潛艇為母艦,水下“ 魚群”作戰樣式展現。核潛艇是美軍未來水下作戰的核心,其水下作戰應用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將核潛艇發展成為搭載、布放和回收各類無人裝備的母艦,實現對水下域各類無人裝備的指揮控制;二是將核潛艇作為未來水下作戰主要戰略威懾力量和水下隱蔽打擊力量,不斷拓展與水上作戰力量間的協同作戰任務。
未來水下作戰體系中,核潛艇從傳統的作戰平臺向指揮調度平臺角色轉變,有人平臺將與無人裝備高度集成,有人平臺對無人裝備進行指揮控制,掌控水下域戰場全局,溝通全域戰場態勢;無人裝備作為水下作戰體系至關重要的末端節點,既可持續感知戰場態勢,又能實現數據傳輸及末端打擊。
受空中無人機“蜂群”作戰思想影響,未來水下作戰逐步呈現水下“魚群”作戰樣式。在“魚群”作戰系統中,大量無人潛航器、無人機、無人艇將有不同決策,既可充當網絡聯絡的通信中繼,又可用于執行偵察、干擾和火力攻擊任務,多型無人裝備進行組合、配合,發揮集團作戰實力。
以水下傳感器為基礎,構建水下戰場態勢感知體系。水下戰場態勢感知成為未來水下作戰的難點問題之一。美軍為提升水下作戰力量的預警監視能力,綜合運用各種固定和機動式水下傳感器實施偵察預警,達成發現、跟蹤、識別水下威脅的目的。水下傳感器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固定式水聽器陣,預先布設在關鍵海域,可長時間水下待機,持續對重要海區進行監視、偵察;二是水下無人潛航器,通常由核潛艇布放,用以執行情報、監視和打擊任務,進一步擴大了核潛艇控制范圍。
美軍認為預先戰場設置將左右戰場態勢,掌握戰場態勢的指揮員即可實現靈活用兵、有的放矢。因此,美軍高度重視水下戰場態勢感知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包括水下預警監視系統、指揮通信系統和綜合保障系統等建設。
未來水下作戰是一種顛覆性的海戰模式。水下戰場建設將成為決定水下作戰勝負的關鍵因素;水下戰場正加速融入聯合作戰體系,戰場態勢感知更加精準、指揮控制更加高效、兵力運用更加靈活;水下作戰力量具有隱蔽性強、突擊威力大的特點,其靈活性、深海適應性在不斷增強。

深海預警系統
概念研判、透析制勝機理,是未來水下作戰的制勝基礎。未來水下作戰以反潛探測系統、有人無人作戰平臺、水下保障設施及海底預置新型裝備為基礎;以潛艇無人協同作戰、水下“魚群”作戰及海底預置裝備威懾打擊為主要作戰方法;分布式殺傷、無人化集群、網絡化鏈接、多域聯合作戰等新的作戰理念貫穿其中,反映出作戰對手高度注重依靠對抗環境下的信息和決策優勢,提升己方的作戰能力的作戰理念。研判作戰對手水下作戰概念,熟悉武器裝備,知悉作戰方法,洞悉作戰理念,才能料敵于先打下堅實基礎。
在概念研判基礎上,從進攻、防御、機動、信息、保障、環境等方面,分析作戰對手未來水下作戰強弱點,透析作戰制勝機理,由此倒推作戰能力需求,以建設作戰能力、攻克作戰難題為抓手,提早進行有效戰略預置,是未來水下作戰的制勝基礎。
體系對抗、體系破擊,是未來水下作戰的主要方式。未來水下作戰是體系和體系的對抗。美軍未來水下作戰發展思路明確,以新型作戰概念為牽引,探索構建以跨域聯合探測、有人-無人協同、無人集群、水下綜合保障為代表的分布式新型水下作戰體系。未來水下作戰體系以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將水下作戰要素、單元高度關聯,融入聯合作戰體系,增加了水下戰場與海面戰場、空戰場、天戰場等有形戰場的相互依存。
未來水下作戰將逐步融入聯合作戰體系,信息網絡依然是其重要物質基礎。體系破擊的核心要義就是破網斷鏈,通過切斷水下預設戰場裝備、水下作戰單元與水下作戰指揮中樞之間的聯系;通過破壞水下作戰指揮中樞與其他戰場指揮控制中心的聯系,達到切斷水下作戰信息鏈路、癱瘓信息系統、擾亂作戰指揮流程的效果,導致作戰對手水下作戰體系失聯、失序、失能,實現體系破擊作戰效果。
具體來講,就是選準敵作戰體系的要害目標,實施“準”“狠”殲滅性打擊,打其一點、癱其一片,抓住敵弱點毀癱體系,奪取作戰勝利?;谖磥硭伦鲬鹬泻藵撏Аo人潛航器、無人艇等作戰單元間高度關聯,戰場維度交叉共享的特點,綜合運用軟硬殺傷手段,攻擊敵水下作戰指揮中樞,切斷水下作戰單元之間聯系,瓦解水下作戰體系;破壞或干擾敵水下網絡信息傳輸節點,達到割裂水下戰場與其他維度戰場間聯系的目的。

未來水下作戰的趨勢是無人化和智能化
無人化、智能化,是未來水下作戰的主要突破點。無人作戰平臺具有體積小、造價低廉、適應性好、對作戰環境要求低、隱蔽性好、戰場生存能力較強、智能化程度較高等諸多優點,有人-無人協同作戰、“魚群”作戰將為水下攻防作戰帶來多重挑戰。
一是增強預警探測基礎能力。大力發展對復雜海洋環境下潛艇及水下無人潛航器的探測技術,綜合運用聲納、雷達、磁、紅外、激光等不同探測手段,形成對潛艇及無人潛航器的遠、中、近三層預警探測能力。通過構建多層次、多手段、靈活機動的水下立體預警探測體系,對關鍵海域實施重點探測,形成區域反潛、要點反潛相結合的戰術設計。
二是激發傳統反潛武器潛能。核潛艇、大型無人潛航器被設定為未來水下作戰重要平臺,為水下小型無人集群提供??垦a給、平臺發射。傳統反潛武器主要針對潛艇、大型無人潛航器等威脅而研發,應對中小型無人潛航器存在一定不足。但傳統武器具有技術成熟度高,戰術戰法成體系的特點,若進一步發揮其搜、攻潛能,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造,現有反潛武器系統仍可在水下作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是發展低成本多手段水下反制手段。智能化水下“魚群”作戰將成為未來水下作戰的主要方式”,針對其單機系統智能化程度高,但抗干擾能力較弱,對信息網絡依賴性較強的特點,既可采取硬件摧毀手段,還可采取“以智打智”戰術手段。通過破壞其通信網絡、定位導航、程序算法、接口標準等軟性要素,達到癱瘓“魚群”系統的效果。另外,可研究使用高能激光、定向能等新概念武器裝備,達到降低反制成本的目的。
美軍水下作戰概念對軍事領域的直接影響表現為作戰樣式的更迭,間接影響主要體現在對戰斗力生成和軍事戰略層面的改變。本文以美軍水下作戰相關概念為基礎,分析了美軍未來水下作戰的主要特點,從理論研究、戰法研究兩個方面提出我軍應對未來水下作戰的思考。水下作戰是未來高端海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緊盯作戰對手軍事理論前沿,深化對現代戰爭的認知,瞄準作戰對手,才能提出具有我軍特色的作戰概念和戰法體系。
責任編輯:劉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