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本恒 沙曉紅 孫悅



摘要:山東大學博物館所藏清代道光、光緒年間制作的19套年畫雕版,是楊家埠年畫第十九代傳人楊洛書于20世紀90年代所贈。每套雕版均保存完好,版面完整無缺,線條清晰鋒銳,雕工精美考究,可分為辟邪祈福類、吉慶祥瑞類、神話傳說和故事類、風俗類,是較為稀見的清代年畫雕版精品。這批雕版不僅是年畫藝術及其保護、傳承研究的重要資料,而且也為研究清代普通民眾的生活習俗、思想情感、文化信仰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山東大學博物館;楊家埠;年畫雕版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木版年畫起源于明代,在清乾隆后期得以迅速發展。鼎盛時期,楊家埠村有畫店八十余家,年畫約千種,畫版數萬。到清光緒年間,楊家埠每年印畫五千萬張,規模最大時每年產銷七千萬余張[1],可見其影響力之大。數百年來,楊家埠年畫以其獨特的風格行銷國內十余省,與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并稱中國三大年畫。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楊家埠年畫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次年,楊家埠年畫第十九代傳人楊洛書成為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山東大學考古學科創始人劉敦愿先生與楊洛書情誼深厚,后者曾于20世紀90年代將其珍藏的部分年畫雕版捐贈給山東大學。山東大學博物館成立于1995年,2020年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楊洛書所捐贈的年畫雕版為其藏品,共計19套22種91塊,為清道光、光緒年間所制。
一、概況
楊家埠年畫生產工藝包括朽稿畫樣、雕刻木版、手工印刷、烘貨點胭四個步驟,其中雕刻木版最為關鍵。木版的選材,早年使用棠梨木,后來因為棠梨木資源稀缺難得而改用梨木。梨木結構均勻、紋理細密、硬度適中,強度大而耐磨抗蛀,因此耐久性強,適合雕刻線條。選好木材后需經過解板、漚板、選料取直、嚴縫子、多次凈面、打鋦成型等工序[2],才能進行雕刻。木材的前期處理工藝對雕版的長期使用和保存有著重要影響。
這批雕版長(高)32—56、寬22—36厘米,尺寸較大者在制造時往往由兩塊木板粘接而成,在頂部和底部均可見鋦釘。最大的為武門神(神荼)雕版,其線版單體高56.5、寬36、厚3.4厘米,重達3.83千克,屬于大號武門神,僅次于高達100厘米的“武頂號”,雕刻精美。最小的為光緒《狀元叫門》,線版長32.6、寬21.6厘米。
每套雕版均由線版和色版組成。線版多為一塊,個別由兩塊組合而成。為節省板材,每塊線版背面均刻制為色版,另有兩塊單獨的色版,正面、背面分別為紅色、黃色、藍色、紫色四色。色版一般為五“面”,即五種顏色,最少的有三“面”,多者可達七“面”。通常線版刻制精美,而色版略遜。
二、分類
根據表現內容的不同,楊家埠年畫有辟邪納福、祥瑞吉利、風俗民情、歷史故事、小說戲文、百戲娛樂、瑞獸祥禽等類別,題材多樣,包羅萬象,堪稱中國傳統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其形式繁多,家庭中的房屋、院落、畜舍等處,均有年畫予以裝飾,如門畫、神像、炕頭畫、窗畫、欄門判、牛子圖、鳳凰棋等。
山東大學博物館所藏的這批年畫雕版,均屬傳統年畫內容,大致可分為辟邪祈福類、吉慶祥瑞類、神話及民間故事類、風俗類。
(一)辟邪祈福類
包括道光年間《神荼郁壘》門神一套、五子門神兩套(《五子登科》《天官賜福》)、《財神三灶》一套,光緒年間《大全神》《小全神》各一套。
中國民間對門神的信仰源遠流長,至遲在漢代已經有門神畫出現,當時的門神是《山海經》中所說的神荼、郁壘。唐代以后,現實中的將軍、英雄,如秦瓊、尉遲敬德、趙云、馬超等,均陸續被敬為門神,用以驅鬼辟邪、看家護院。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逐步出現了文官門神,貼于堂屋門上,用以滿足人們多子多福、福壽延年、升官發財的心理需求。
楊家埠《五子登科》門神雕版(圖1、圖2),其線版單體高56、寬34、厚3.1厘米,重3.4千克,為楊家埠文門神年畫中最大的類型,稱“文頂號”。雕版雖經長期印制,但線條依然流暢清晰,沒有漫漶模糊之象。雕版中的門神被認為是魏征,慈眉善目,和藹慈祥,衣冠雍容華貴,左手持笏板,右臂環抱一童子過肩,膝下另有四童環繞。童子或持瓶、戟,或持蓮花、牡丹,或擎一碩大的宮燈,衣服滿飾花朵和如意紋,寓意“五子登(燈)科(棵)”“平(瓶)安吉(戟)祥”“富貴如意”。
此版構圖飽滿、雕工精湛、刻畫細膩,人物表情傳神,寓意豐富美好,堪稱楊家埠年畫的代表作之一。
(二)吉慶祥瑞類
包括光緒年間《狀元及第》《搖錢樹》各一套、《丹鳳朝陽》一套。
中國民間搖錢樹的形象最晚在漢代墓葬中就已經出現[3],其出現在年畫上,已經傳承了近2000年,但楊家埠年畫中搖錢樹主要用于表達人們招財進寶的美好愿望,其含義與東漢時期用以表達升仙思想的搖錢樹有所不同。
《搖錢樹》為炕頭畫(圖3、圖4),豎批,線版由上、下兩塊組成,組合后長(高)69、寬41.8、厚2.7厘米,重4.26千克。上部主要為長滿元寶和銅錢的樹冠部分,下部主要為聚寶盆和正在收集財寶的童子及財主。兩版合一,可見一棵大樹從中央拔地而起,樹干挺拔向上,左右兩側枝丫繁茂,樹枝上碩果累累,垂下一串串銅錢和元寶,銅錢和元寶上的葉片舒展,生機盎然。樹冠中央一仙童跨騎龍身,御龍而至,雙手展出一字軸,上書“一本萬利”。此下的樹干上另有一龍,龍身盤曲,龍鬣飄飄,雙爪揮舞,頗顯威猛之態;龍口大張,向樹下的聚寶盆吐出一枚巨大的“周元通寶”銅錢。聚寶盆內則已經盛滿了錢幣、元寶、寶珠、蕉葉等。聚寶盆前面一童子正拿著耙子歸攏聚寶盆溢出的或樹上掉落的錢幣和元寶,另有一小童正端著簸箕將收集到的錢幣倒入另一小童的袋子中。聚寶盆側面和后面的三個小童,正在接力把撿(摘)到的元寶和寶珠踩著梯子送到寶倉中,寶倉外書有“堆金積玉,發福生財”八字。聚寶盆另一側,則是身著官服、頭戴天官帽的“財主”,端坐樹下,手捧一只大元寶,笑逐顏開,一邊看著童子們忙碌,一邊與身旁持珊瑚侍立的大童子交談。
類似搖錢樹、聚寶盆、童子收寶等意象,在楊家埠其他年畫中均屬常見,如《榮華富貴,福祿禎祥》《三大家》等[4]。而《搖錢樹》是過去農村過年時家家必貼的年畫,是百姓渴望財富心理最直接的反映。
(三)神話傳說和故事類
包括道光《姜子牙》一套,光緒《梁山伯與祝英臺》《韓湘子出家》《朱元璋稱帝》《八仙過海》各一套。
《八仙過海》雕版共24塊,其中線版8塊,分刻八仙,其余16塊為色版。雕版尺寸一致,高32.4、寬30、厚約3厘米,重約2千克。保存較好,刻制較精。8塊線版內容統一,為每位神仙各執法器、凌波逐浪而行,整體表現的是“八仙過海”的景象,人物形象豐富、神態各異,是不可多得的木版精品。
《八仙過海之呂洞賓》線版(圖5、圖6),人物居中,天空中祥云飄浮,山巒上草木蔥蘢。呂洞賓為文士打扮,背負寶劍,右手負后,左手執拂塵,踏祥云凌碧波,瀟灑飄逸,神采飛揚,與其文武雙全的人物原型頗為相符。雕版除上邊緣略有裂痕外,其他部分均保存完好。
(四)風俗類
包括道光年間《過年》一套、光緒年間《二月二龍抬頭》《男十忙》《女十忙》各一套,主要表現傳統社會中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風俗習慣等內容。如《過年》表現人們過年時貼對聯、祭祖、放鞭炮等習俗。
《男十忙》(圖7、圖8),高22、寬34、厚1.9厘米,重0.66千克。其為炕頭畫(橫批),這一內容是楊家埠年畫中最早的橫批之一,表現的是十余個男子正在進行耕地、播種、除草、收割、運糧等田間農活,雕版頂部空白處寫有“新春太平年”字樣。《女十忙》雕版與《男十忙》大小一致,表現的是女子紡線、織布等場景,頂部題有“張公住河南,兒媳不曾閑,紡線就織布,勞動能掙錢”字樣。相比門神類等其他年畫,該雕版畫面相對簡潔,人物刻畫簡單、衣著樸素,著重表現其動作、神態,整體給人以欣欣向榮、積極向上的觀感。這種風俗類年畫傳世不多,因此這數塊雕版愈顯珍貴。
三、價值及其傳承
這些雕版不僅是年畫藝術及其保護、傳承研究的重要資料,而且也為研究清代普通民眾的生活習俗、思想情感、文化信仰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藝術價值
楊家埠年畫的構圖大多十分飽滿,基本不留空白,與文人畫講究留白有著明顯的區別,如前述的《五子門神》《搖錢樹》以及《男十忙》等。其中,《搖錢樹》的整個畫面十分充盈,上半部完全被錢幣和元寶占據,下半部人物、樹干、財寶之間的微小空白處也以“錢龍聚處”四字填充、點題。這種構圖方式,一方面是作為裝飾畫本身的實際功能性需要,另一方面有利于營造一種充實、熱烈的氛圍,與傳統過大年的喜慶、祥和節日氣氛相呼應,從而滿足普通百姓的心理和審美需求。除了構圖方面外,其色彩搭配也體現了同樣的特點,色彩十分濃烈鮮艷。這批雕版的色版顏色至今仍十分鮮艷,以紅、綠、黃、紫等為主,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濃郁的裝飾性和觀賞性,同時也有助于營造和烘托節日氣氛。雕版中很多人物的刻畫都十分生動傳神,如錢樹下的財主慈眉善目、喜笑顏開,各個小童也是興高采烈、歡天喜地,整個畫面表現了人物心滿意足、喜氣洋洋的心態,向人們傳達了歡快的情緒,使觀者望畫生喜,產生一種歡欣愉悅的心理感受。
這批楊家埠年畫雕版,雖在造型構圖、色彩搭配、人物刻畫上有程式化的痕跡,但這并不妨礙其藝術價值的體現,也不妨礙其帶給人們美好的藝術享受,其藝術特色對今天的工藝美術設計仍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文化價值
作為傳統的民間藝術種類,年畫的主題圍繞民間信仰、生活習俗、生活場景、故事傳說等內容展開,從其歷史發展來看,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
這批雕版中的辟邪祈福類和吉慶祥瑞類的主要寓意,是驅除邪祟、祈求神靈保佑以獲得幸福,或祈求在世俗生活中獲得成功。門神中,既有最早的門神人物神荼郁壘,也有后世的文官門神。前者用以驅除邪祟、看家護院,而后者則用以表達人們的美好愿望。兩套文官門神的畫面中均有五個小童,取材于五代時期竇禹鈞教子有方,五個兒子金榜題名在朝為官的故事。《狀元及第》描繪了新科狀元在過年時回家的情景,也反映了人們讀書入仕的愿望。這類年畫在民間廣為流傳,體現了人們對教育的重視,對歷史文化、民間信仰的傳播、傳承與發揚。
以《男十忙》《女十忙》為代表的風俗類年畫,雖然人物衣著簡單樸素,進行著辛勤勞作,但每個人都面帶微笑,充滿了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情緒。實際上體現了以農為本、勤勞致富、通過勞動過上幸福生活的價值觀,這與我國傳統文化中努力奮斗、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有著高度的一致性,是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的又一體現。
神話傳說類及故事類的年畫在清同治年間開始興盛并逐漸成為楊家埠年畫橫批的主要內容,《八仙過海》為其中的代表之一,展示的是八位神仙各顯神通東渡大海為王母娘娘祝壽的神話。由于八仙原型人物來自社會各個階層,他們法力高深,是懲惡揚善、除暴安良、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的化身,因此在民間得到廣泛信仰,而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內核,正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美德的贊美和弘揚。
(三)科學價值及傳承
這批年畫雕版保存較好、刻制工整細膩,直到今天其線條依然清晰流暢,凸起于平面的高度均在1.5—2毫米以上,甚至3毫米以上,未見明顯磨損,這就為我們研究其刻制技術提供了很好的樣本。同時,也為使用現代科技手段如3D打印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
四、結語
楊家埠年畫題材廣泛、寓意美好,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但其在歷史上幾經起伏,數度繁榮與蕭條,導致大量優秀畫版被銷毀,甚至珍藏數代、十數代的畫版也被當作木柴而焚毀,令人嘆惋不已。
山東大學博物館所藏的19套雕版,從誕生至今已經100余年,歷經社會的滄桑巨變而得以保存。其版面完整無缺、線條清晰鋒銳、雕工精美考究,細節之處傳神生動,內容豐富多彩,是較為稀見的清代年畫雕版精品,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值得珍視。
參考文獻:
[1]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村志編纂委員會編.楊家埠村志[M].濟南:齊魯書社,1993:193.
[2]唐家路,楊傳杰.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的“鋸板”工藝[J].年畫研究,2016(00):118-125.
[3]賀西林.東漢錢樹的圖像及意義——兼論秦漢神仙思想的發展、流變[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03):20-31.
[4] 《濰坊楊家埠年畫全集》編委會. 濰坊楊家埠年畫全集[M]. 北京:西苑出版社, 1996:129.
作者簡介:
史本恒(1975—),男,漢族,山東煙臺人。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新石器時代考古、博物館。
沙曉紅(1980—),女,漢族,山西晉中人。館員,研究方向:文物研究。
孫悅(1991—),女,漢族,山東濟南人。館員,研究方向:文化遺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