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名80后自由篆刻從業者,我熱愛篆刻并為其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和精力。從習練篆刻到收藏各類名家印章,集古求真地歷練了二十多個春秋,“刻與藏”這兩者融就了我的篆刻人生。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而中國書畫藝術又以詩、書、畫、印“四絕”著稱于世。其中,篆刻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門中國所特有的傳統藝術。文玩雅士以刀代筆,篆風刻骨,治印之風氣遂開,使得篆刻逐漸脫離工匠之手和憑信之用,轉而進入藝術領地,與實用印章分途發展。
篆刻與書法、繪畫鼎立,成為兼具實用性與欣賞性的藝術。唐宋元明以來,隨著書畫鑒藏及鈐蓋印風的興起,文人對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篆刻藝術的價值性、使用性、欣賞性、收藏性、可玩性方面,不僅要美,更要有趣、有韻味。
我們常說的篆刻“三好”作品,指的是篆法好、章法好和刀法好。
篆刻表現空間雖小,但方寸之間集書法、繪畫、雕刻等元素于一體,還可與當代設計相溝通,納須彌于芥子,氣象宏大。優秀的篆刻作品通過“三好”來呈現,章法是關鍵,篆書是基礎,刀法是技巧,為篆刻藝術精義所在。
印面之美含攝篆法:首先,在視覺上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章法,即朱白分布,文字結構與整個印文會意貫通。從中可以透射出作者的審美觀念和創造才能,篆刻家的藝術素養及悟性躍然紙上。其二,刀法是門獨立的學問,為篆刻藝術形式美的表現手段,應具有熟練的刀法技巧,能夠操刀自如、盡隨筆意,達到起止凝重、運刀流暢、轉折靈動,肯定、準確地表現印文線條的韻律美和造型美。在古人印中,我認為用刀最好的是吳讓之和吳昌碩。我曾經上手過一些他們的原作,發現其用刀角斜削、沖、剔,用刃披削、切,用刀背敲擊斑駁、冶鑄痕等金石韻味,這就是篆刻講究的“多面用刀”,刻出來的印線才具有非同尋常的藝術性。成功的刀法是刀中見筆意、筆中寓刀韻,刀筆互不相害、和諧統一、相輔相成,說到底還是要體現自己的技法。其三,章法的核心是對比關系,如平正、疏密、輕重、開合、虛實等,使之布局完美、妙趣橫生,但又需彼此和諧,這與中國哲學陰陽對立統一的思想密合。
此外,印文、邊款所蘊含的書法、刀法、章法的藝術性之高下,以及文學意味,亦可資品賞。一方好印必定要具耐玩性才行,而耐玩的東西不僅要美,更要有氣味。繪畫求氣韻生動,而印將氣、韻都落實到味上、落實到篆與刻的過程中。一方印章,不管閑章、官印、吉語印、姓名印,抑或是鑒藏印等,關鍵在于篆法、章法、刀法這些要素。打下扎實的基礎,一樣樣去攻克,演化成獨到的東西,使之圓融。篆刻作為一門藝術是有技巧的,僅膽大還不夠,同時還要藝術者對藝的積累和參悟,以及學術文化涵養。這也是我心目中對于優秀作品的詮釋。
傳統文化和藝術,不僅要潛究其自身價值,還必須結合當代藝術,準確而完整地將其精華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傳遞給大眾,并融入生活,唯有大眾認可和欣賞,才能從中贏得情感、精神上的共鳴。個人覺得從事藝術的人,必須有胸襟、有責任感,承師之教、啟后學者,與之共同成長;還要剔除功利心,潛心入定,才能怡情養性、變化氣質,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和藝術品位,在百花爭艷的藝壇里蕩漾,悠然自得,創自己的桃花源……
蘇建雄簡介:
1982年出生于福建福安,先后師從陳遠、袁道厚、林健等名家。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當代著名篆刻家、福建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福建省篆刻學會會員、福建省收藏家協會會員、金藝軒篆刻藝術研究院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