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嬌 陳梓巍
摘要:河北省非遺安新蘆葦畫是一門具有獨特地域性的民間藝術,對于它的研究與傳承,學術界從其地域人文特色、工藝制作、傳承與保護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并在理論上取得了豐富的成果[1],但少有人以一幅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代表作為例,深刻剖析蘆葦畫的技法制作及畫面內部景與物的深刻內涵。本文選用安新蘆葦畫傳承人楊丙軍的代表作《古蓮花池》作為研究對象,這幅作品堪稱當代蘆葦畫的代表作。通過對《古蓮花池》進行深入的探討,以此研究和理解蘆葦畫的精神內涵與創作技法。
關鍵詞:白洋淀;蘆葦畫;內涵與技法;古蓮花池
引言
白洋淀內的蘆葦屬于中國溫帶沼澤蘆葦,有栽葦、疙瘩纓、黃瓤、白毛子等品種。由于其生長地帶、花穗、成熟期以及品質存在差別,因此不同品質的蘆葦應用于不同的民間工藝品創作當中。中國人使用蘆葦至少有著7000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就有關于“葦席”的記載,到了明代又衍生出“葦編畫”。
古蓮花池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為中國十大古典園林之一。回顧其發展歷程,分析其造園藝術特征,對于繼承中華優秀造園工藝、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園林藝術,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2]。近年來,河北省非遺安新蘆葦畫承擔起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生態優勢與經濟優勢的責任[3]。其中,蘆葦畫作品《古蓮花池》就是以工藝美術形式來表現建筑與工藝的深度結合,構成全新藝術,成為宣傳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新形式。因此,深刻剖析《古蓮花池》的創作技法與精神內涵,有助于蘆葦畫的愛好者和關注者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對于傳承、發揚蘆葦畫制作技藝也具有深刻的意義。
一、安新蘆葦畫概述
(一)安新蘆葦畫分布區域
蘆葦畫是水鄉白洋淀地區民間的特色手工藝品,其制作區域大致分布于保定市、滄州市、任丘市一帶,但由于歷史上的種種原因,曾幾度浮沉,好在最終流傳了下來。新中國成立后,在安新縣寨南村最先恢復生產,并逐漸將技藝傳播至周邊的圈頭、端村、趙北口等地。20世紀80年代初期,安新縣京淀工藝美術制品廠成立并進行規模化生產,之后又把工藝范圍輻射至北京、天津、山東、寧夏、烏魯木齊、上海等地[4]。此后,各地專門制作蘆葦工藝品的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近些年來,蘆葦畫作為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更是聲名遠揚,在國內知名高校藝術學院傳承的同時,又傳播到了中國的香港、澳門地區,以及毛里求斯、北美等國家和地區。
(二)所在區域及其地理環境
安新縣春季多風干旱、夏秋多雨多澇,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境內白洋淀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華北平原第一大淡水湖,水域面積達366平方千米,其中85%以上的水面在安新境內,是大清河水系的重要水利樞紐,上承九河,下注渤海。白洋淀共有143個淀泊,由3700多條壕溝連成一個巨大的水上迷宮。整個淀區風景優美、物產資源豐富,四季鮮明,景隨時移,荷葉碧綠,滿淀各類品種荷花盛開,魚香蟹肥。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為安新蘆葦畫提供了天然原料和制作素材,使這一古老傳統技藝得以流傳至今。
(三)歷史淵源
白洋淀是古雍奴澤的遺跡,蘆葦種植歷史悠久,葦席的蹤跡在上坡遺址中被發現,表明3000多年前這里的先民就已經開始制作葦席。白洋淀當地百姓就地取材,將蘆葦用于編織葦席、葦箔等生產生活器物。在唐代,葦席就已經被列為貢品。宋金時期,白洋淀葦席被運往“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海豐港,輸往日本、朝鮮半島及東南亞各國。進入明代,當地百姓在制作葦席的基礎上編織出具有濃郁水鄉風情的“葦編畫”。清代受外來文化影響,從各方面進行改良,開始向藝術品轉變,清代晚期安新藝人以李省山為代表,用蘆葦制成形式多樣的蘆葦工藝品,有蟈蟈籠、葦貼畫、五毒圖等。新中國成立后,以李同林為代表的民間藝人,用蘆葦創作了《垂釣翁》《八駿圖》《鵬程萬里》等作品。20世紀80年代初期,白洋淀藝術家們將瀕臨失傳的手工藝重新恢復,創作出反映白洋淀水鄉文化的作品,并吸收了油畫、版畫、雕刻的表現形式,既使其表達方式更加豐富,又具有地域特征[5]。民間藝人楊丙軍在安新縣寨南村最先恢復蘆葦畫生產,并創辦了安新縣京淀工藝美術制品廠,開辟了更加廣闊的藝術市場空間。
(四)主要特征
蘆葦畫是白洋淀地區人民群眾文化觀念、生活百態、審美情趣的集中體現,為白洋淀文化的外顯形式之一,因它取材于大自然、制作工藝獨特而被譽為“綠色藝術品”。其制作方式就是將曬干的蘆葦稈剖開并碾壓,再編織出需要的裝飾圖案。蘆葦畫選料考究,須用白洋淀成熟的蘆葦,要求高度在2—4米,粗度適中,筆直順滑,潔白柔韌。截去葦尖,去節去皮,剮開葦稈兒,經高溫炭化后熨平、抽瓤、拼接,根據圖案特點在葦片上裁剪、雕刻,最后用烙鐵把握好力度輕重,以烙燙出深淺不一的圖樣。其題材以淀中漁民生活故事為主,整體顏色為蘆葦本身的天然色。
進入清代中期后,由于西洋繪畫理念對中國藝術創作的不斷影響,在建筑、雕刻、工藝等諸多領域相繼出現中西結合的現象。為了使蘆葦畫體現出立體效果,民間藝人們開始大膽的嘗試和創新,從而誕生了蘆葦工藝畫。蘆葦畫內容題材廣泛,無論傳統的吉祥圖案還是山水花鳥、人物故事都體現了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其畫面本色天然、活靈活現、質樸高雅,有著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并從中國畫中汲取了意境幽深的藝術特色。它不僅體現了傳承與創新,更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的高度融合,彰顯出獨特的藝術內涵。
(五)重要價值
長期以來,安新蘆葦畫對白洋淀地區的文化、旅游、經濟等方面的發展均發揮了重要作用。
1.歷史文化價值
蘆葦畫的發展歷史體現了白洋淀地區民眾把隨處可見的蘆葦創造為生活工藝品,再把工藝品演變為民間藝術品的過程,體現了人民群眾的創造智慧,是白洋淀地區民眾文化觀念、生活百態、審美情趣的集中體現,為白洋淀文化的外顯形式之一。
2.藝術價值
蘆葦畫從國畫中汲取了花鳥、人物、山水等多種元素,畫面渾然天成、古樸淡雅、惟妙惟肖,極具藝術價值。
3.工藝價值
蘆葦畫的選料、切割、壓平、烙燙、編織、雕刻等一系列工序及其制作過程,是民間智慧的結晶,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
4.經濟價值
長期以來,蘆葦畫是安新縣旅游特色產業之一,為當地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解決就業、蘆葦資源增產增效、滿足國內外市場等方面作用巨大。
二、《古蓮花池》的藝術表現
(一)畫面底部“水與荷”
蘆葦畫《古蓮花池》(圖1)所描繪的“古蓮花池”,坐落于河北省保定市境內,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既擁有皇家園林之魅力,又融入中國南北方園林建園藝術之精華。此幅作品深刻體現出豐富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古蓮花池”始建于明代,因池內荷花經久不衰,故稱“古蓮花池”,在清代還作為三朝行宮及慈禧太后行宮御苑等,并在清乾隆時期形成了聞名遐邇的“蓮池十二景之一”。“蓮花”就是“古蓮花池”的一大亮點,所以此幅作品下方描繪了水荷相應的景色,突出了古蓮花池“以水為勝,因荷得名”的文化內涵。
(二)畫面中部“建筑”
“古蓮花池”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把建筑作為“景”的構成主體,在景觀布局和配置上空間相對較小,相關景物也集中,以體現“小中見大”的效果。“古蓮花池”建筑具有形式美感,門窗支柱所采用的顏色十分濃重,以紅綠為主,突出皇家園林莊嚴厚重的色彩感覺,彌補了季節性地域色彩的缺陷,營造出氣勢恢宏的整體效果。處于畫作視覺中心的“宛虹亭”格外引人注目,這是一座八角攢尖的二層樓亭,它所占畫面篇幅較大,統領全園建筑,形成一個向心的空間,同時還是園中觀景的最佳地點。其支柱為北方的建筑風格,莊嚴厚重,支柱多選用半徑較大的木材。和“宛虹亭”相連右側部分石橋為“曲徑橋”,左側的石拱橋被稱為“宛虹橋”,造型別致,宛如一道彩虹。作者在布局水中蓮景與陸地景物的空間關系上與周圍建筑相互呼應,使園林造景豐富意境深遠,形成了“古蓮花池”最美的一道風景。
(三)畫面頂部“植物與背景”
意境是中國古典園林特有的審美特征,植物作為園林的主要元素,構成了中國古典園林的重要元素。在《古蓮花池》中,垂柳和云杉兩種植物體現出不以物質生活為追求的儒家思想理念。人們依據園林空間與意境確定蓮池內建筑的形態,選擇最易于搭配組合的個體空間,作為背景的建筑分別是君子長生館、小蓬萊、小方壺(圖2)。在《古蓮花池》中,植物與建筑的融合構成了蓮池豐富的園林空間,成就了蓮池山水精神上的特殊風貌。
蘆葦畫《古蓮花池》以聚焦透視的方式展開,選取園中最具代表性的一處景色,畫面豐富且具有寫實性。通常來說,安新蘆葦畫帶有裝飾意味,具有浮雕性質,又有自然天成美感,其自身特點與中國書畫藝術一脈相承,蘊涵著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時代特點,對于弘揚和豐富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是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三、《古蓮花池》的創作技法
對于《古蓮花池》各部分的制作手法,筆者進行了梳理,詳見表1,并具體敘述如下:
(一)顏色的處理
由于其所表現的畫面本身是比較大的景觀,為了更能體現出畫面的豐富性,《古蓮花池》所采用的是多種表現手法相結合的方式。中國畫中通常講究“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蘆葦畫正是吸收借鑒了國畫中墨色的運用,使用民間常用工具烙鐵,通過在蘆葦片上停留時間的長短以及力度的輕重,烙燙出不同顏色、深淺不一的葦片,以此表現畫面中的明暗關系。整幅作品選取黑色的絨布作為襯底,能夠更好地突出蘆葦的天然顏色,給人以莊重的感覺。
(二)制作的手法
整體使用拼貼的方式,根據畫面中景物不同的特點,使用蘆葦的不同部位。蘆葦的葦尖較嫩、較柔軟,通常會被少量使用在畫面中突出而光亮的部分,而葦根的纖維相對粗糙,所以會被使用于畫面的深色部分。首先畫出“古蓮花池”的線稿,其次將畫好的圖稿透印到紙上,選取合適的蘆葦材料,用白乳膠進行粘貼,把具體的各個景物進行拆分裁剪,再用烙鐵進行細致刻畫,最后由遠及近進行大面積的組裝。
(三)細節的技法
從視覺中心的“宛虹亭”來講,上半部的窗戶部分使用到了葦編中的編織手法,基座部分則是使用碎拼的手法,將不同顏色的蘆葦片裁剪成三角形或正方形,再按照明暗關系進行拼貼。背景層層疊疊的垂柳采用的是撒染手法,將蘆葦片裁剪成沫狀,用勾線筆蘸上乳膠畫出樹的形狀,用手捻的方式灑下,再將整個畫板豎起,敲打畫板背面,多余的蘆葦碎就會掉落。云杉則是采用烙燙拼貼的手法。“宛虹橋”是由漢白玉砌成的,為畫面中較亮的部分,所以采用的是葦尖部分拼貼而成,后面的遠山和建筑同樣使用烙燙的手法,在拼貼時根據畫面需要調整葦片的橫豎,以表現出層次的豐富變化。
最精彩的部分,當屬前面的荷花與荷葉的表現。荷花線條的圓潤、花蕊的燙染,都需要細致精準的把握。它們同樣采用的是拼貼手法,所不同的是,荷葉的拼貼是由葉心向四周粘貼,烙燙也有著不同的要求,以葉片中心向外進行深淺烙燙。最右邊畫面中的題款“古蓮花池”四字采用雕刻手法,紅色印章的部分則是將顏料放進沸水中燒開,再將葦片進行蒸煮上色,待干后再進行鏤空雕刻。對于畫面的留白之處,點綴一些“小浮萍”,將葦片裁剪成細細的長線作為池中的水波紋,體現空間中“點、線、面”的整體效果。
四、總結與討論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既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又是后人藝術創造的源泉。把非遺文化精心守護好、傳承好,是我們每個人的職責與使命。歷史遺產不僅屬于我們這代人,更需要千秋萬代的傳承。本文通過文獻考察與實地調研,采訪了此幅蘆葦畫的作者、蘆葦畫非遺傳承人楊丙軍先生,所寫內容具有參考價值。對于蘆葦藝術的傳承,我們認為更多的應該是實踐與宣傳的雙向發展。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僅以蘆葦畫《古蓮花池》為代表,未參考和印證其他蘆葦畫作品,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擬采用多幅蘆葦畫對比研究的方法,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蘆葦畫的內涵與技法。
參考文獻:
[1]孫展航,左紅衛.蘆葦畫研究綜述[J].美術教育研究,2020(17):12-13.
[2]彭阿鳳,杜鴻云,劉桂林.古蓮花池的歷史沿革及景點的藝術特色[J].河北林果研究,2006(02):212-215.
[3]趙冀澤,趙夢琳,王倩,周池.雄安新區白洋淀蘆葦畫產業發展及政策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0,41(11):24-25.
[4]楊炳軍.白洋淀蘆葦藝術產業發展之路[J].大眾文藝,2010(17):185-186.
[5]林宇新.清水出蒹葭 天然去雕飾——白洋淀蘆葦畫的藝術特色[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4(08):158-159.
作者簡介:
李世嬌(1999—),女,漢族,河北保定人。樂山師范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藝術與文化遺產研究。
陳梓巍(1998—),女,漢族,河北保定人。西安交通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更新、鄉村生態景觀規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