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二鋒
(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 浙江紹興 312000)
2021 年4 月29 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其中提到立法目的,即“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智慧農業是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路徑。在農業農村發展中,智慧農業不僅能夠促進鄉村經濟發展,還能優化鄉村地區的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強化產業融合,增強農業和農村的社會服務能力。為此,有關部門需要全面加強對智慧農業的研究,讓農村地區得到可持續發展。
智慧農業的發展模式具有較強的系統性,這種新型的發展模式能夠打通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實現農業生產資源的高效利用,使農產品的生產、運輸、銷售和推廣形成完整的體系,解決不同環節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智慧農業能夠全面整合農業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有效控制農業生產成本,破除各個環節之間的信息壁壘,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智慧農業是一種創新型農業發展模式,能夠帶給農業和農村新的發展變化。在智慧農業的發展模式中,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等現代科技能夠充分發揮作用,農業生產者可以通過信息平臺進行操控,創新了農業生產模式,提高了農產品質量。此外,在智慧農業中,人們會高度重視資源、加工、商貿、文化、生態等方面的內容,使農村實現全產業鏈發展,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智慧農業具有共享性。一方面,智慧農業能夠充分利用各類信息資源(包括環境信息、政策信息、市場需求信息等),為農業決策提供充足的信息支持,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智慧農業能夠幫助農村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讓城鄉居民實現資源共享。
2005 年,我國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即“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農村地區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導。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在“農業4.0”階段,人們充分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空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市場、信息等各種農業要素進行重新配置與優化,實現對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禽養殖、水產養殖、農產品物流等行業的數字化設計、在線化處理、智能化控制、精準化運行、科學化管理和無人化作業,使農業的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務方式躍升到一種新的形態[1]。發展智慧農業,適應了國家政策的基本要求,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推動鄉村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當前,城鄉經濟發展差距過大是我國在社會經濟發展中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為此,我國必須要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構建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良好發展格局。在農村地區,農業占據著主導地位,智慧農業能夠讓科研成果得到更好的轉化,實現以科研促發展,充分利用農村地區的自然資源,激活農村發展的內在動力,為農村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逐漸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智慧農業的發展需要整合上游、中游、下游的產業鏈,以推動農村地區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從智慧農業發展的角度來說,上游包含化肥、飼料、無人機、生產環境監測、農業生產操作自動化等方面的內容,中游包含了智慧種植、智慧農場、智慧漁業等方面的內容,下游包含冷鏈物流、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農業休閑旅游等方面的內容。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業部門需要從智慧農業發展的上游、中游、下游入手,將智慧農業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改善農村地區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智慧農業的上游產業涵蓋了飼料、化肥、農業無人機等方面,近些年來,我國智慧農業取得了快速發展,上游產業正在穩步提升。2021 年,我國的飼料工業總產值達到12 234 億元,比上年增長29.3%,總營業收入達11 687 億元,增長28.8%。在農業無人機方面,我國2021 年國內的農業無人機保有量首次突破10 萬架,達到16 萬架。另外,我國2021 年全國農用氮磷鉀化肥的產量為5 446 萬t,同比增長0.8%。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2016 年—2021 年的農用氮磷鉀化肥產量有明顯的下降趨勢,具體數據如表1 所示。

表1 2016 年—2021 年中國農用氮磷鉀化肥產量統計情況(單位:萬t)
在上游產業中,為適應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有關部門需要積極推動“農業+生態”的現代化發展模式,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對農業生產環境進行改造,加強對各類資源的保護。在實踐中,很多地區已經開始推廣微生物發酵技術,通過這種技術解決土壤板結、微生物衰減等問題,對水源、土壤等農業生產資源進行修復,從而達到改善自然環境、提高農產品品質的目的[2-3]。此外,還有一些地區開展了“水稻種植田間養魚養鴨”模式,將魚、鴨的排泄物作為水稻的肥料,通過田間養魚、養鴨的方式清除田間的雜草和害蟲,有效提升了稻米、魚、鴨的質量,改善了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提高了農民的收益。
當前,我國智慧農業的發展依然處于初級階段,智慧農業應用的滲透率還不到1%。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提升,中國智慧農業行業正在不斷發展。目前,國家在智慧農業的發展方面出臺了很多扶持政策,農業正在被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重構。在智慧農業的發展中,中游產業主要包含了智慧種植、智慧畜牧等方面的內容。為推動鄉村振興,有關部門可以積極開展“農業+大數據”的發展模式,充分應用現代科技,實施智慧化的農業種植和畜牧養殖,完善信息溝通平臺,促進產業升級。
例如,在農業種植方面,有關部門可以將大數據技術和農業物聯網技術整合起來,加強環境監測、氣象監測、水文監測,推廣溫室大棚環境自動監測和預警技術,引入節水灌溉控制設備,構建農作物病蟲害數字模型,創建自然災害防災減災體系。在畜牧養殖方面,智能畜牧能夠充分應用GPS 技術、GIS 技術、RS 技術,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畜牧養殖的各個環節中,實現體溫監控、視頻監控、銷售結算,構建科學化的管理平臺,提高管理效果。通過引入“農業+大數據”的發展模式,農業生產能夠邁向新的高度,更多農村勞動力能夠從農田當中解放出來,農民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能夠得到顯著提高。目前,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很多大型企業紛紛創建智慧農業項目,對智慧農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美團的“未來食物農場”計劃、騰訊的“智慧農業平臺”、京東的“京東農場”、阿里的“AI 養豬”等,這些項目充分體現了智慧種植、智慧畜牧,有利于推動農業產業鏈的整合。
在智慧農業的發展中,下游產業包含了農產品加工、農業休閑旅游、農村電商、冷鏈物流等方面的內容。相關數據顯示,2020 年我國冷鏈物流市場的總規模達3 729 億元,同比增長9.97%。截至2021 年9 月底,全國農村網商(店)已達1 640 萬家。為進一步提高農業產業的社會服務能力,有關部門需要積極拓展下游產業,構建“農業+服務”的發展模式,將農業與旅游產業、文化產業等緊密結合起來,推動產業升值,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地區可以開展“農業+休閑旅游”的發展模式,充分利用區域內的旅游資源,包括傳統建筑、傳統民俗文化、自然資源等,開展農產品采摘節、農田勞動體驗等活動,發揮農業的服務能力,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盤活鄉村旅游資源。此外,智慧農業還可以和文化產業緊密結合起來,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和傳媒影視企業、傳媒類高校合作,結合農村的自然資源、智慧農業發展成果,拍攝微電影、電視劇等,發揮智慧農業的文化服務功能。除此之外,在農產品銷售方面,相關企業可以直接對接農戶,利用網絡直播平臺開展農產品銷售,擴大農產品的銷售范圍,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的經濟效益。
相較于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智慧農業對基礎設施的要求更高。當前,農村地區在發展智慧農業的過程中存在比較明顯的基礎設施短板,主要體現在數字化融合升級后的水、電、路、棚等方面。政府有關部門需要先完善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為智慧農業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首先,地方農業部門需要加強與農機合作社的聯系,配備植保無人機、井關蔬菜移栽機、手扶式蔬菜精直播機、履帶田間搬運車、無人駕駛果園管理機、智能拖拉機等,提高農業生產的智慧化水平。其次,農業部門還需要完善氣象信息采集站、農情監測設備、溫室控制器等基礎設施,構建農村地區智慧農業生產的信息網絡,提高農業生產的科學性、智慧性。最后,農村地區需要完善交通物流體系,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及管理溯源系統,強化倉儲管理和物流管理。總而言之,只有不斷完善各類基礎設施,才能推動智慧農業全面發展,滿足智慧農業的發展需求。
地方政府需要加強與高校的合作,積極培養智慧農業人才,同時提高相關人才的待遇,完善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提高農村地區的人才吸引力。對于智慧農業的發展而言,專業技術人才不僅要掌握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等方面的內容,還要掌握動植物學、作物學等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智慧農業的發展。從高校的角度來說,培養智慧農業人才不能閉門造車,而是要讓學生走到田間地頭,親自運用各類信息化系統和智能化設備,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學以致用。2020 年2 月,教育部首次批準建設智慧農業專業,致力于培養信息技術、農業工程技術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型和復合型人才。智慧農業專業的獲批建設是農業科技人才專業化、系統化培養進程中的突破,也凸顯了不斷推進“新農科”建設的發展趨勢,激發智慧農業的內在動力。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智慧農業的發展需要與新型農村電商模式結合起來。在以往傳統的農村電商模式中,消費者購物頻次低、農戶缺乏電商意識、物流成本難以控制、供求關系不對等、物流無法打通“最后一公里”等難題長期制約著農村電商的發展。因此,政府有關部門需要積極探索新型的農村電商模式,讓消費者對商品的品質有直觀的了解,優化相關的基礎設施,采取大數據運營、多元化支付、門店自提、商家自營入駐等方法,構建新型的農村電商模式。除積極發展新型的農村電商模式之外,政府有關部門還需要拓展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將農產品的銷售與休閑旅游結合起來,讓消費者在鄉村休閑旅游的同時買到綠色、無污染的農產品。
智慧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方向、實現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在推動鄉村振興的征途上,我們要著眼厚植農業特色優勢,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創新與應用水平,推動農業產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不斷邁進,以農業現代化引領鄉村振興,從而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