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磊
(甘肅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崆峒區分校 甘肅平涼 74400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因此,有關部門應以新農人培育作為重要抓手,通過開展農業培訓活動以及創新農業培訓模式,持續提升農民的農業科學技術水平以及綜合素養,以培養一批能夠帶動農業發展、具有較高經營管理能力的新農人,進而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人力資源基礎。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地區的農業培訓活動得到加強,但是由于培訓模式的單一僵化,導致農業培訓效果不佳,難以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充足助力。因此,這就需要相關培訓部門充分認識到農業培訓模式創新的必要性。
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要緊緊依靠農民這支建設新農村的主力軍。但是,新時代的鄉村振興需要有文化、有知識、有技術的現代化新農民去實現。在農業培訓活動中,農業培訓模式的創新不僅能更加有效激發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同時也能給予農民更好的教育與引導[1-2]。因此,創新農業培訓模式是持續提升農民素質能力的必然要求。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發展合作社已經成為農村發展的重要方向。據調查,近年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逐年增加,其服務領域也不斷拓展。由此可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全與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然而,由于農村地區專業人才較為缺乏,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問題不斷。這就需要有關部門重視農村培訓活動的開展,并通過農業培訓模式的不斷創新,來培養更多經營管理類專業人才,從而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是一項綜合、系統、復雜的工作。持續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對于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意義重大[3]。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有關部門應積極通過培訓模式的創新來提升農業培訓效果。由此可見,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培訓模式的創新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必然結果。
有關部門應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有深刻認知,在這一基礎上全面分析當前農村建設形勢。這樣就能在具體的農業培訓活動中進行培訓模式創新,以實現新農人的有效培養,為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以及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隨著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現代農業科技數字化技術得到了廣泛的運用。鑒于這一新型的發展趨勢,有關部門應通過數字技術的靈活運用來促進農業培訓模式的多元化創新,以此提升農業培訓活動的有效性。
2.1.1 利用數字技術疏通和拓寬農民的信息渠道
第一,建立更公開的信息平臺。要加強農業培訓的基礎設施建設,為新型農業培訓提供新的教學場所以及新的網絡寬帶、多媒體設備、現代化教學器材等設施設備。近年來,農村網絡建設不斷完善,為開拓更加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奠定了基礎。因此,要借助數字技術不斷擴大農民的信息獲取途徑,增強農民的學習意識和能力,從而持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全面、及時地更新“三農”教育體系,也方便農民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學習。
第二,可以利用數字技術所創建出的線上平臺與線下培訓相結合。比如可以在網上進行培訓,然后在線下對培訓中所產生的疑問進行解答,通過對線上線下的教學資源進行合理分配,提升農民的學習成效。建立新型職業農民社團,通過網絡交流等方式,讓新職業農民在團體中獲得自信心和歸屬感。線上培訓要強調個性化、多樣化,定期組織新型職業農民參加培訓[4-6]。同時,定期舉辦線下技術交流、經驗交流等新型職業農民座談會,鼓勵農民參與多樣、連續的培訓,逐步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
2.1.2 利用數字技術創新農業培訓形式
在新時代的農業教育培訓中,培訓方法是培訓模式的重要體現形式。隨著數字技術在農業培訓活動中的廣泛運用,農業培訓模式的創新需要新型培訓方法的支撐。因此,在數字技術背景下,農業培訓組織機構應通過數字技術的運用,來進一步優化農業培訓方式,以此促進農業培訓模式創新。
第一,課程學習與專家指導相結合的農業培訓方法。在農業培訓中,課程學習是最為傳統、基礎的培訓方法。只有教師結合當地農民的認知基礎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有效合理地設置培訓課程內容與體系,才能使農民更加系統地學習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及專業技能[7-8]。然而,課程學習效果往往受培訓教師自身專業素養的影響,不同地區農民培訓效果參差不齊。因此,在數字技術下的農業培訓中,為了進一步促進農業培訓整體效果的提升,培訓教師可以通過數字技術的運用,構建網絡學習平臺,使接受培訓的農民能與平臺中的相關專家進行互動,以此解決課程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
第二,現場教學與項目實踐相結合的農業培訓方法。農業培訓是農民學習新型農業生產理念、知識以及技術的重要途徑,除了傳統的課程學習,現場教學也是常見的培訓方法。在現場教學培訓中,培訓方會組織學員到具有先進范例的地區、企業進行參觀、學習,以現場教學的方法向學員進行新型農業生產理念、農業生產知識及新型專業技能的傳授,從而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培訓成效。在數字技術背景下的農業培訓活動中,培訓方應運用數字技術為學員設計相關項目任務,使學員能在參與農業項目的過程中,將所學內容運用于實踐,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運用的結合。
第三,市場調研與營銷學習相結合的農業培訓方法。網絡時代下的新型農民不僅要掌握農業生產方面的知識、技能,同時更應關注市場行情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農產品的暢銷,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因此,在對農民進行農業培訓的過程中,培訓方應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優勢,對學員進行市場調研與營銷學習相結合的培訓,使農民不僅要了解農產品的銷售規律,同時也應形成一定的品牌意識,以有效的策劃、宣傳推廣來提升農產品的知名度,打造具有影響力的鄉村品牌。
第四,案例討論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農業培訓方法。在新型的農業培訓中,農民學員不僅是新型理念和知識的學習者,同時也是先進農業生產經驗的分享者[9]。因此,培訓方應尊重農民學員的學習主體地位,積極地通過數字技術的運用,通過相關案例的展示,來引導農民學員開展有效的合作探究活動,這樣學員就會在分享自己生產經驗的過程中,探究、分析并解決案例涉及的問題,如此不僅能使學員在良好的互動氛圍中分享農業生產經驗,還能拓寬學員的視野。
2020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整合利用農業廣播學校(以下簡稱“農廣校”)、農業科研院所、涉農院校、農業龍頭企業等各類資源,加快構建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因此,這就需要農業培訓機構加強農廣校與農業企業的有效合作,并通過新型校企合作的培訓模式進一步增強農業培訓的成效。
2.2.1 積極優化整合教學資源,構建合作培訓課程體系
在農業培訓活動中,培訓課程體系的構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關系著農民的學習效果。然而,在以往的農業培訓中,培訓機構缺乏科學課程體系的指引,往往注重理論知識傳授,難以使理論知識轉化為素質能力,不利于新農人的培養。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業培訓工作中,負責培訓工作的農廣校應注重與農業企業的合作,共同開發更具針對性的農業培訓課程,將理論知識教學與實踐活動進行有機結合,更加全面有效地提升農民的知識水平、農業技能水平和綜合素養。
2.2.2 積極創新合作培訓活動的模式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業培訓中,農廣校與農業企業的合作培訓是一項新型的新農人培養模式。因此,在進行農業培訓的過程中,應通過多元靈活地開展合作培訓活動,以激發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10-11]。例如,農民田間學校作為農廣校與農業企業進行合作培訓的重要形式,將培訓場所搬到了合作企業的產業基地,使農民能通過實操,學習掌握先進農業技術,以此提升農業培訓成效。
2.2.3 注重專業型培訓專家隊伍建設
在實施農廣校與農業企業合作培訓的過程中,應更加有效利用農業企業中的技術人員,通過其與農廣校培訓教師的通力合作,打造更加專業的教師隊伍,以此開展高效的農業培訓。例如,農廣校可以結合具體的培訓需求,邀請或聘請農業企業中的農業技術專家和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對農民進行更加專業的技術培訓,以實現農業培訓教師隊伍的動態化、專業化構建。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同時也提升了人們對農業培訓活動的重視程度。然而,當前的農業培訓模式亟待優化與創新。因此,有關部門應結合當前信息化的發展趨勢以及新型新農人培養模式,積極地進行網絡培訓、數字化培訓以及農廣校與農業企業合作等新型培訓模式的實施。這樣能更加有效地促進新農人隊伍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