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晨
1958年5月,毛澤東在講話中明確提出:“我們也要搞一點衛星。”這一講話,吹響了中國人進軍宇宙太空的號角。在此后的半個多世紀中,中國老一輩科學家鑄就了“兩彈一星”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主人公——衛星和空間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勛王希季,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讓我們走進王希季院士的故事,銘記、傳承“兩彈一星”精神。一起學史愛黨,知史愛國!
1921年7月,王希季出生于云南昆明的一個商賈家庭,小學畢業即以會考狀元的成績初露崢嶸。17歲時,他以優異成績被西南聯大機械系錄取,修讀動力廠工程專業——打算畢業后到動力廠工作,為祖國建設大電站。
1948年,王希季懷著工業救國的理想赴美留學,就讀于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動力與燃料專業。1949年,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碩士畢業的他不忘自己為國、為民的初心,毅然放棄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以及美國提供的優厚待遇,乘上郵輪,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回國。
回國后,王希季先后任職于大連工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科技大學。任職期間,他初心不改,依然在心中規劃著祖國大電站的藍圖。
1958年11月,王希季被調至上海機電設計院,進行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研制工作,也為發射中國自己制造的人造衛星做準備。
此前,王希季從未接觸過衛星、火箭方面的知識,國內也鮮有資料。他帶領團隊從零開始:沒人做過運載火箭,就從探空火箭入手;缺少儀器設備,就想“土辦法”解決。他們把設計院內的一個廁所改為測試室,把廢棄的碉堡作為測試與觀察室,把自行車打氣筒作為燃料加注設備……終于,1960年2月,中國第一枚探空模型火箭成功發射,為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研制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攜月壤返回地球。這是中國航天器首次攜帶月壤返回地球,也是中國迄今最復雜的宇航任務之一。人類航天器從太空返回,最初是通過返回式衛星實現的。而王希季,正是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總設計師。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模型
接到中國返回式衛星研制的重任后,王希季全身心投入新任務。經過一輪又一輪的研究與討論,他和團隊最終提出了沿用至今的彈道式返回基本方案。在無數次艱苦試驗后,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飛上藍天,又在3天后按預定地點順利返回地面。由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此后,王希季繼續負責多個返回式衛星的研制工作,在中國航天事業的前進道路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除了領導完成了探空火箭、返回式衛星的設計與研制工作,王希季在開拓中國航天事業上還提出了很多創見。例如,他立足實際,在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過程中力主先發展飛船而非航天飛機,讓中國的航天事業避免了一些彎路。事實也證明,這是尊重客觀規律,符合中國航天事業國情的發展道路。此外,王希季還緊跟時代變化,提出了建設中國空間基礎設施的思路和途徑,正式提出航天技術體系的新概念等。
無論年歲幾何,王希季依舊在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光發熱,關注并積極推動中國航天新課題,常年筆耕不輟,堅持著書育人。

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
如今,王希季已是百歲高齡。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拓荒者”,他始終保持著謙遜與坦蕩。他說:“其實我并無過人的膽識,只不過是對認定該做的事情不惜承擔風險罷了?!?/p>
(責任編輯 / 陳琛?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