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要求,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
近年來,我國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經濟已經高度嵌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當中,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了中國力量。但也要看到,世界經濟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加大,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面臨重構,部分產業鏈供應鏈出現停頓、斷裂、紊亂的風險增大,這些都給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完整性、安全性帶來了空前挑戰。全面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已經成為當前我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要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在補齊創新短板、做強市場主體、強化數字賦能、聚焦暢通循環上下功夫。
一是補齊創新短板,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自立自強是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基礎和安全的前提。只有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才能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聚焦影響制約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的“卡脖子”重大科技問題,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重塑國家科研能力體系,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攻關。在重點領域繼續布局建設一批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發展先進適用技術,強化共性技術供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加強對重點產業鏈供應鏈核心零部件、基礎材料和裝備的進口替代,從根本上保障我國產業安全、經濟安全、國家安全。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雙輪驅動,創新顛覆性技術發現機制,鼓勵研究人員作出更多重大戰略性和原創性貢獻。
二是做強市場主體,加快實現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是促進大企業創新轉型、提升中小企業專業化能力、加快產業鏈強鏈補鏈固鏈延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要著力構建大中小企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企業發展生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一方面,發揮“鏈長”“鏈主”企業的生態主導力。鼓勵大企業優化兼并重組市場環境,帶頭完善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利益共享機制,幫助配套中小企業改進提升工藝流程、質量管理、產品可靠性等水平,通過股權投資、資源共享、渠道共用帶動中小企業深度融入產業鏈供應鏈。尤其是要發揮國有資本在產業轉型升級、高精尖技術突破、完成急難險重任務、應對外部風險沖擊方面的壓艙石作用。另一方面,提升中小企業配套支撐能力。各級財政要加大對處于產業鏈關鍵環節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的培育力度,抓好梯度培育優質企業的關鍵環節。通過市場化機制促進大中小企業加強產品、技術供需對接,逐步建立跨產業、跨行業的供需對接機制和合作平臺。
三是強化數字賦能,加快實現數字與實體深度融合。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能夠有力引領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以數據為關鍵要素,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一方面,推動重點產業全方位、全鏈條數字化轉型升級。加快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提升產業集群化、生態化發展水平,支持智慧訂單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型制造、商貿物流等新模式推廣應用。引導產業園區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建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打造各類產業集群創新協同、錯位互補、供需聯動的區域數字化創新綜合體,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協同配套能力。另一方面,推動數字產業創新發展。實施產業鏈強鏈補鏈行動,加強面向多元化應用場景的技術融合和產品創新,完善5G、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供應鏈體系。著力提升基礎軟硬件、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生產裝備的供給水平,強化關鍵產品自給保障能力。發展基于數字技術的智能經濟,培育智慧銷售、無人配送、智能制造、反向定制等新增長點。
四是聚焦暢通循環,加快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目標。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既有利于穩固和擴大國內循環基本盤,又有利于撬動和帶動國際循環,為國內外產業鏈供應鏈的合作共贏提供廣闊空間。一方面,加快推動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優化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布局,增強中西部地區產業承接能力,引導制造業由東部向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實現東中西部合理分工、協同聯動發展,抵抗產業鏈供應鏈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壓力,保持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相對完整。另一方面,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高效是國際社會共同的責任。要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歐盟產業鏈供應鏈的聯系,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為支點打造區域主導型產業鏈,將其作為擺脫逆全球化趨勢的重要突破口,切實提高全球范圍內產業鏈供應鏈資源配置能力和影響力。
產業鏈供應鏈是經濟運行的重要基礎,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有韌性,經濟才能平穩運行,國家經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要順應產業發展大勢,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增強產業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