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徐
從業十多年中,經歷了多次市場波動。近兩年伴隨國際局勢劇烈動蕩,行業經營環境也遭遇了劇烈的變換,傳統的投資框架正在受到嚴峻的考驗。在這一形勢下,投資者需要調整優化投資框架,在框架中加入國內及國際地緣政治分析框架,但是這一框架恰是最不可測的。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投資者要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十分困難。
我們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觀察跟蹤了疫情的發展以及社會的耐受力,并在2022年形成了投資報告,9月開始建倉移動運營商全行業、原油行業、醫療行業等,得到后續市場的驗證。最近,A股又一次經歷了急速下跌。但我們認為,盡管當前A股充滿了鬼故事,數據看起來并沒有那么樂觀,但我們正在開始買入。
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中國經濟社會運轉開始加速,在欣喜與釋放過后,市場于3月迎來了一波逆風。首先,從宏觀經濟來講,3月開始的地產數據,消費數據,信貸數據不及預期,外圍局勢持續動蕩;經過年初的一波上漲,部分投資者開始獲利了結;同時也疊加匯率因素等影響。共同引發了過去一段時間市場的清倉式急跌。
而接踵而來的失業就業數據因素,加劇了市場信心的回落。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1~4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354萬人,與上年同期相比少增105萬人。4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0%,比3月份上升0.1個百分點。
在這一市場導向之下,我們觀察到不少資深投資者在這波快速下調中被套牢,也讓新投資者躊躇不前。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新基金發行已進入冰點,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按基金成立日統計,今年前5月合計新成立基金為504只,較2022年同期新成立的616只,同比下滑18.2%。
但與此同時,美國、日本、印度股指開始創新高。這一差異化走勢最近也引起了市場的關注,有人提出,是否亞洲其他市場比中國更具有投資價值?
我們認為,當前的A股市場短期太過于悲觀。
那A股的前景真的這么差嗎?我們可以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來回答這一問題。
從宏觀角度來講,過去30年,中國的經開改革開放總體來看發展比較順利,也為資本市場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但是在過去幾年,中國市場持續經歷了供給側改革、三年疫情的疲憊、多輪行業大調控,共同富裕政策等。如果把A股市場看成一位30多歲的中青年,順風順水幾十年后,突然經歷了諸多苦難,從心態上來講,會帶來不小的沖擊,出現了一段時間處于適應期的悲觀心態。
另外,從微觀角度來看,不少行業長期來看仍然具備投資價值。比如中特估概念下的高分紅公司,尤其是那些甚至做出書面承諾的公司。另外從板塊來看,能源、商業消費地產、大金融、旅游、集運、必需消費品等板塊估值皆在低位。這些公司中也有不少公司提供極具吸引力的分紅,從保守價值,或者重置價值的角度來說都是不錯的選擇。
現在市場缺的不是勇氣,是理性、是信心、是耐心,是宏觀調整下的長期主義。
我們可以共同回憶一下2018年下半年的市場情況,當時市場一片低沉,反復失望,到10月市場情緒絕望筑底,而到2019年1月,又經歷了經濟數據不理想,市場開始二輪回踩,在這之后市場逐步信心恢復,蓄力再開啟了新一輪牛市。
當下A股市場的最大爭議在于市場會持續的惡化,還是在“房住不炒”的基調下,經濟的復蘇需要時間?我們相信是后者,同時,我們也相信政策正在蓄力調整,信心正在筑底恢復,心態正在變老練。
我們相信全世界的聯系不會中斷,世界需要中國,國人的熱情不僅會體現在科研、生產等領域,同樣可以體現在投資上,“buychina,Iam”,我們正在用真金白銀表達——買入中國優質低估資產(包括優質城投債、產業債等資產)。
(作者系某知名家族辦公室資本市場CIO。本文提及個股僅做分析,不做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