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芹
“音樂教學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其任務是突出音樂的特點,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質,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币魳肥侨藘刃那楦畜w驗最直接的表達方式,是培養人審美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正因為它的這種特殊性,音樂教學在審美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藝術學科所不能替代的。
一、音樂課堂的重心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音樂教育,從根本上說是藝術審美教育,而不是一種純粹的技能訓練。審美教育是培養人感知、感受和創造美的教育,是培養人審美能力、審美情操的教育——即美育。審美教育有著在整體教育中獨特的地位和作用,而音樂審美能力的提高,也影響著審美教育,它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教學是實施學校教育的基本手段和途徑,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漸漸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是音樂教學目標的重要內容。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抓牢審美體驗這根主線,必須把審美體驗作為音樂教育最重要的價值觀,作為音樂教育的核心,把音樂教育作為一個審美感知和審美發現的過程。例如在音樂鑒賞教學中,應充分揭示音樂要素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讓學生親身感受音樂最激動和極具表現力的部分,應以整體音樂的無窮魅力,促成產生情緒的反映和情感的體驗。另外,音樂教學應特別注重藝術實踐,要強調音樂概念和音響的統一,音樂技能技巧的學習應始終貫穿著學生的情感參與。只有這樣,基礎音樂教育才能真正體現審美價值,成為審美教育。
二、音樂課堂重點培養學生的聯想與想象力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它不可能像文學作品那樣用文字描寫具體的故事情節和刻劃人物的內心活動,更不能描繪復雜的現象,或者抽象的概念。那么音樂是如何通過概括性的感情媒介來打動學生的呢?可以說,這主要是依靠學生的主觀聯想和想象來實現的。那種抒情性的音樂,常常會使人的想象無邊無際,有時或許悟出某種哲理來。貝多芬的《第五(命運)交響曲》有的學生從個人的生活道路去想象,于是悟出“要做生活的強者,不為命運而氣緩,反而揚起風帆,與命運之神去拼搏抗爭,直到駛向美滿幸福的彼岸”這樣的哲理。也有人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去想象,從而得到這樣的哲理思想——革命的階級要戰勝反動的階級, 必須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戰勝各種黑暗勢力,最終取得勝利并通向光明的未來。這一切說明,音樂審美帶給學生的絕不是在一個狹小的范疇之內。它會使學生在廣闊的天地里自由地飛騰翱翔,從而培養了他們對美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音樂課堂能創設良好的審美情趣
隨著時代的腳步,現在每個教室里都配上了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音樂教室四周的墻壁上懸掛音樂家的畫像,有歌劇、舞劇等經典劇照或用表現音樂大師風采的攝影作品來裝飾,營造出典雅的藝術氛圍,給學生以音樂美的感染。在課前或課間,有計劃地安排播放優美、恬靜的樂曲,使學生感受到美好的音樂氣氛。音樂鑒賞是認知聲樂和器樂作品情感內涵的心理過程,是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愉悅身心、寄托情思的審美活動,引導學生從感受音樂美是培養音樂情趣,提高鑒賞、表現、創造審美能力的基礎。世界上的音樂作品,浩如煙海,從古到今從中到外,不同題材、不同風格、不同結構、不同個性的作品,總是用它那特殊的形式伴隨人類生活,體現著人類的美與丑。要感受音樂的美,就必須投入到音樂中去,隨著旋律的流動,展開豐富的聯想,只有這樣才能動之以情,才能把音樂的理解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如鑒賞《黃河大合唱》中的《保衛黃河》,作品中起伏的旋律,緊湊的節奏,速度由慢到快,力度由弱到強,從中感覺中華民族的崛起就像黃河水一樣洶涌澎湃,一往無前。在鑒賞教學中,學生只有理解音樂,用音樂要素去掌握作品的內涵,才能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這對學生理解音樂、創造音樂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音樂是美的藝術。音樂老師要應用一切美的手段來帶領學生走進音樂的殿堂,在輕松活潑的音樂氣氛中感受美、理解美、表現美與創造美,塑造美的心靈和美的人格,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力爭做到使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