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如何在初中地理中融合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依據近年來的實踐,現總結幾點感悟。
1.把握勞動教育和地理學科實踐的滲透尺度
初中地理學科中勞動教育太少了如隔靴搔癢,太多了會喧賓奪主。要從教學需要、學生需要、現有條件等方面出發,把握好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讓勞動真正成為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初中學生地理思維能力尚未完全養成,實踐行動能力不強,應該組織小范圍難度低的實操活動。開展勞動實踐教育不可操之過急,要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輕松地在真實思維情景下體驗地理知識信息的捕捉與運用,勞動教育不是給學生出難題,而是要根據不同區域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科學的設計。在精準把握課標和深入分析地理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選取貼切的素材和合適的教學方法,將勞動教育貫穿于教學中,因勢利導、潤物無聲地開展勞動教育。學生享受勞動的過程,并在過程中感受勞動之美。
以《水資源》為例,可從保護水資源入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假期在家長的陪同下前往家附近的江河湖泊進行調研,撿江河湖泊岸邊的垃圾、向身邊的親人家屬宣傳節約用水的重要性......通過這些行為學生對保護水資源的認識就不僅拘泥于課本知識之上了,還學會了從自己的身邊小事做起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也可將學生的目光聚焦到我國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之上,感受水利工程修建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以及勞動人民的付出。比如說,教師可以給學生們播放“南水北調工程”修建的視頻,讓學生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為何南水北調工程被全世界公認為舉世矚目的工程,了解在工程修建過程中,國家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之巨大,使得學生們能夠正視勞動的價值。
2.注意勞動教育和地理學科的融合角度
融合勞動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地理教學,地理教師要從“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重角度斟酌、尋找最佳融合點,讓融合產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良好效果。在滲透勞動教育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以課程標準為教學基礎,教師不能把勞動生硬地塞入教學之中,為了勞動而勞動就會變成學生學習的苦差。方式應該是多樣的,既可以在課堂中集中進行,也可以在課后拓展延伸中分散進行。做到“集中與分散”、“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充分保障學生的實踐時間。
地理教學課時緊、任務重,將勞動僅僅局限在課堂內部,很容易出現蜻蜓點水、淺藏輒止的問題。為了讓學生真正能夠系統化、常態化參與勞動鍛煉,養成良好的實踐習慣,采用了課堂課后雙融合的模式,課堂教學時間十分有限寶貴,就融合一些動手少耗時短的勞動,比如觀察、測量等;動手多、耗時長的勞動,則采用課后融合的方式,比如治蟲、松土、施肥、澆水等。
勞動教育必須緊扣教學目標,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否則就會變成無序的徒勞。地理教師要學會設置融合目標,將地理教學目標延伸到勞動領域,與實踐行為相聯系。讓勞動成為打開課本知識的應用之門,讓勞動成為智慧種子的萌發沃土,讓勞動成為實踐動機的不竭源泉。
3.注重勞動教育方法和地理實踐過程引領
勞動教育的關注重點應該是學生在勞動中獲得的發展而非勞動本身。地理教師要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立足點,讓學生能夠在勞動中獲得體力、智力、情感、意志、習慣、態度等多重方面的發展。勞動蘊含了豐富的地理教學資源,但這些資源不能簡單地拿來就用。要懂得深入發掘融合資源,讓地理教學與勞動真正產生密切關聯,把勞動自然貼切地融入到地理教學之中,發揮出應有教學效果,為學生創造真正有價值的實踐機會。
勞動教育強調動腦與動手、實踐和體驗相結合,勞動教育的開展應該以“做中學”和“學中做”為基本特征,師生共同圍繞要解決的問題和要完成的任務等真實勞動項目,進行包含操作、設計、體驗、探究、創造等在內的學習過程。勞動教育注重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及行為與習慣等方面目標的統整,從而達到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促技、以勞強體、以勞益美、以勞創新的目的。例如勞動實踐活動開始前,地理教師應精準把握地理實踐內容及其與勞動教育內容的聯系,組織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地理實踐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開展親身實踐,并適時滲透勞動價值觀教育,同時注意觀察學生的表現,包括學生參與實踐的態度、實踐能力等。勞動實踐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及時與學生一起總結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勞動態度、勞動技能等問題。開展地理野外考察或者是模擬、繪制地圖和氣象圖等等。
4.追求學科前沿發展和勞動教育的時代性
勞動教育的內容也應在發展中求變以順應時代要求。如利用地圖軟件(共享單車、電動車) 體驗快遞員 (外賣員) 穿梭在城市不同角落的勞動狀態等活動。這些與當下潮流相適應且需要利用地理新技術和理論知識的勞動便是勞動教育時代要求。
也可充分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提高勞動教育效率,同時更全方位地接受地理學科知識。比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東北三省》與《黃土高原》相關內容時,教師便可借助多媒體設備與提前制作好的課件展開教學,助力學生對地理知識有更全面的了解。當學生對不同地區的地貌特征、地理環境有充分了解后,教師便可基于章節內容提出更深層次的思考問題:“倘若你是一名職業農民,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下應當如何進行農業活動?”那么,學生便可緊扣“農業活動”深入探究,分析農作物的耕種要求、收獲時間等因素,再結合本節課所學知識,得出相應答案:在東北三省地區可種植玉米、小麥等農作物,而黃土高原地區則更適宜種植大豆、高梁等農作物。原因在于這兩個地區的地理環境有著巨大差異,尤其是日照的時間與強度,所以在農作物種植選擇方面也要重點參考。當學生準確回答教師的問題后,教師便可再次提問來深化勞動教育:“那么,要采取怎樣的手段才能提高農作物種植效率呢?”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同樣能回答道“機械化生產、規模化種植”等。
總之,如今的教育方向往培養綜合性人才發展,越來越多的實踐活動滲透到各個科目的教學中,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是勞動教育實施的必然且重要的路徑。唯有開展勞動教育實踐,培育地理實踐力與理論學習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方能將學生塑造成新時代的綜合性、創新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