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 柴浩洋 羅楠楠
對小學生來說,由于年齡小,知識不多,生活經驗不足,抽象思維能力差,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在有關概念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從小學生年齡實際出發,這樣才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一、教學中讓學生理解數學概念
數學概念比較抽象,因此,教師在數學概念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細心、耐心,盡量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開始引入。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有興趣,思考的積極性就會高。如在教平均數應用題時,我利用鉛筆做教具,重溫“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個同樣大的小木塊擺出三堆,第一堆1塊,第二堆2塊,第三堆6塊,問:“每堆一樣多嗎?哪堆多?哪堆少?”學生都能正確回答。這時,我又把這三堆木塊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塊,告訴學生“3”這個新得到的數,是這三堆木塊的“平均數”。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學生仔細看,用心想:“平均數”是怎樣得到的。學生看我把原來的三堆合并起來,變成一堆,再把這堆木塊分做3份,每堆正好3塊。這個演示過程,既揭示了“平均數”的概念,又有意識地滲透“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的計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塊按原來的樣子1塊,2塊、6塊地擺好,讓學生觀察,平均數“3”與原來的數比較大小。學生說,平均數3比原來大的數小,比原來小的數大,這樣,學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數”這一概念的本質特征。
二、運用舊知識引出新概念
數學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難以直觀表述。如比例尺、循環小數等,但它們與舊知識都有內在聯系。我就充分運用舊知識來引出新概念。在備課時要分析這個新概念有哪些舊知識與它有內在的聯系。利用學生已掌握的舊知識講授新概念,學生是容易接受的。例如從求出幾個數各自的“倍數”從而引出“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等概念。總之,把已有的知識作為學習新知識的基礎,以舊帶新,再化新為舊,如此循環往復,既促使學生明確了概念,又掌握了新舊概念間的聯系。在教學中既要注意適應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也要注意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在概念教學中,要善于為學生創造條件,引導他們通過觀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義,沿著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過程去掌握概念。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