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文麗
(敖漢博物館,內蒙古 赤峰 024399)
遼西地區是指醫巫閭山以西,北至西拉木倫河兩側,包括西拉木倫河、老哈河、大凌河、小凌河及它們的支流地區[1]。遼西地區史前時期的主要文化類型包括興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等。遼西地區文化底蘊深厚,是連接東北與中原地區的橋梁。
遠古先民通常在生產生活中使用的各種器物上刻畫不同的標志、圖案、符號等,我們統稱其為紋飾。紋飾還包括一些形態各異和具有特殊意義的雕塑,帶有各種圖案的器物和巖畫等。史前時期,審美水平的提升是紋飾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紋飾是還原古人生活狀態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學術界對紋飾分類整理方面的研究還不全面,缺乏科學性、系統性,紋飾命名不夠合理。對于紋飾的研究不能局限于當前的研究成果,而是應該尋找科學依據進行創新研究。之字紋是眾多紋飾中特征比較鮮明的一種紋飾,通過對之字紋的研究,可以了解與之字紋相關的文化遺存,進而探討相互之間的關系。
考古報告中習慣上把古代先民在陶器表面所施行的一種連續曲折的、狀如漢字“之”字形的紋飾,稱為之字紋[2]。這個名稱簡單明了,所以在考古學上一直沿用。這種紋飾大多飾在陶器上,陶器中又以筒形罐為主。
之字紋陶器首見于遼寧省錦西沙鍋屯洞穴遺址,考古學家安特生發現了第一個帶有之字紋的陶器[3]。他將出土陶器上的形狀如漢字“之”字形的紋飾叫做波形紋。隨后這種之字形的紋飾相繼在遼西地區其他地方出現,如西拉木倫河流域、老哈河流域和遼東半島等。當時的日本學者濱田耕作和水野清一對其也有一定的研究,他們將這種紋飾分為弧線形與豎線形兩類[4]。在《砂鍋屯洞穴層位之研究》一文中安志敏先生認為:“安特生先生稱作繩紋的一種紋飾,在我看來應該叫做劃紋比較合適,為什么這么說呢?從它的制作工具方面考慮,這種紋飾大多數都是由篦形物制作而成,施紋位置在器物的腹部,并且多刻劃成平行的交叉斜線?!睆钠渌鶎俚募y飾系統來看,安志敏先生認為“它應該屬于篦點紋陶系統,文化類型為細石器文化”。在林西、赤峰市第一期文化與東翁牛特之溫克利鄂博這三個地方[5],也發現了類似的紋飾,雖然沒有沙鍋屯遺址的規范,但足以證明安志敏先生的看法是正確的。除此之外,安志敏先生認為安特生先生所謂的刻文和波形紋也應當屬于篦點紋陶系統[6]。顯而易見,在當時安特生先生提出“篦紋陶系統”這個觀點性概念,完全是基于他認為在中國北方地區細石器時期的眾多陶器中,用篦形器物作為施加紋飾的工具,是陶器紋飾眾多裝飾方法中的一個突出亮點。但實際上屬于“篦紋陶系統”的許多陶器紋飾制作工具并非都使用篦形器物,也有使用其他器物作裝飾的。然而,“篦紋陶系統”應該包括哪些紋飾,安特生先生卻沒有明確指出。“篦紋陶”自從被發現后,其稱呼就比較混亂,因此“篦紋陶”究竟應該包括哪些紋飾,仍不能確定。有學者認為,不管其制作過程中是否使用了篦形器物,都應籠統地稱之為篦紋或篦壓紋、壓紋、帶有連點形狀的篦紋等。也有學者明確指出,“篦紋”的名稱是根據器物上的紋飾圖案而確定的,因其類似于篦齒而得名,這一說法與安志敏先生所謂的“篦紋”概念完全不同。目前,在多數考古學資料中,把用篦齒狀器物壓印或壓劃形成非“之”字圖案的紋飾,同樣稱為篦紋、篦壓紋、篦齒紋等,這對之字紋的命名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關于之字紋的命名,一直存在很大爭議。筆者認為應該以地域、時段為背景,以直觀形象為依據,把握主要特征,給之字紋一個合理的名稱。之字紋是由線條構成的,形狀似漢字“之”,因此將其命名為之字紋,這樣的觀點更為科學合理。
之字紋是極具區域特色的紋飾,其分布范圍很廣,主要分布于以西遼河流域為代表的東部地區,華北地區也有發現,發現有之字紋的遺存共70 余處,總體呈區域性集中分布的特點。雖然之字紋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但在我國的華南和西南等地也有之字紋的存在,例如福建金門蚌殼墩、云南元謀大墩子、云南賓川白羊和山東海陽[7]等遺址都有發現。
本文以遼西地區紅山文化之字紋陶器的發現為依據進行綜合闡述。到目前為止,遼西地區距今8000 年的興隆洼文化陶罐上發現的之字紋,被認為是最早的之字紋。遼寧中部的新樂下層文化(見圖1,1、2)、遼東半島的小珠山下層文化,呈現的之字紋總體上是壓印弧線形,在內蒙古東部通遼市、赤峰市北部的富河文化則是壓印弧線形之字紋和篦點弧線形之字紋共存。趙寶溝文化雖然也含有之字紋(見圖1,3、4),但數量少且變化復雜,也不是特別發達,遠不及興隆洼文化陶器上的之字紋。興隆洼文化陶器上的之字紋獨具特色,主要飾在陶器口沿下,均為壓印之字紋。以豎壓橫排為主,少數為橫壓豎排。總體形式較規整,大部分排列整齊,行間距清晰(見圖1,5-8)。之字紋大體有直線形、弧線形、篦點形三種基本形式,這三種形式的之字紋在興隆洼文化中均有發現,但明顯以直線形或略呈弧線形之字紋為主,篦點紋少見。隨著田野考古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研究領域的不斷拓寬,不再認為遼河、大凌河流域是之字紋陶器的主要分布地。同時,在吉林省長嶺縣腰井子、農安縣的左家山等遺址也出土了帶有“之”字形圖案的器物。由此看來,之字紋的分布非常廣泛。之字紋陶器的分布,也側面反映了當時手工業特別是制陶業的繁榮,在不同領域發現紋飾相似的陶器,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各考古學文化之間的交流。

圖1 之字紋樣式
形態各異的之字紋,充分展示了遠古先民的審美水平。由于新石器時代早期陶器類型比較少,器形單一,多為平底筒形罐,所以此種紋飾大多數見于筒形罐上。之字紋的樣式不盡相同,按施行的方向,可以分為橫向之字紋和豎向之字紋;按施行的方法,大體可分為壓印和壓劃兩種類型;按其構成的線條特征,可分為直線之字紋和弧線之字紋等類型。本文根據圖案以及制作工具和工序,將之字紋分為壓印類型和壓劃類型兩種。
壓印類型之字紋。用片狀工具在器物表面垂直下壓,然后以兩端為支點交替向前運動。具體分為:弧線之字紋,以弧片工具刃部的兩端為支點,輪流協作,并且相互交錯連續向前移動壓印而成。紋帶周圍的壓印痕較突出,紋飾間距不等,紋帶寬度相等(見圖2,1);直線之字紋,由直片形工具制成,制作方法同上,紋帶呈直線形,寬度距離相等(見圖2,2);弧線篦點之字紋,由直片形篦齒狀工具制成,制作方法與第一種之字紋相同,這種工具壓印出的紋飾,弧線形紋帶,且每條紋帶的篦點數目相同,寬度相等(見圖2,3);直線篦點之字紋,由直片形篦齒狀工具制成,制作方法與第一種之字紋相同,每條紋帶的篦點數量相等,直線形紋帶,寬度相等(見圖2,4)。

圖2 之字紋陶片
壓劃類型之字紋。用尖狀工具在器物表面壓印后橫向劃動,再交替向前運動,具體分為:弧線之字紋,這種之字紋與壓印而成的紋飾相比,紋帶呈弧線形,長短不一,寬度不等,無規律(見圖2,5);直線之字紋,使用的工具和紋飾制作方法與壓劃弧線之字紋相同,直線形紋帶,寬度不等(見圖2,6)。
除之字紋的命名、分布及施紋工具、方法受到考古學界的普遍關注外,之字紋的起源也是一個重要問題,且存在多種說法。有學者認為之字紋發源于黃河流域,文化類型當屬磁山文化,而文化的繼承性決定了它會在東北地區出現,繼承它的應是紅山文化,并延續到富河文化[8]。也有學者經過研究得出結論: 無論是中原地區的之字紋還是華南地區的,更甚至是東北地區的,都有著某些程度上的相似性[9]。筆者認為遼西地區的壓印之字紋發源于黃河流域的觀點值得商榷。眾所周知之字紋多飾在陶罐上,而在磁山文化中,之字紋較少,遺存總數不過十余處。同時磁山遺址出土的陶器以素面為主,40%以上陶器器表飾有紋飾,其中以繩紋的數量最多,編織紋和篦紋次之,附加堆紋和剔刺紋的數量較少,僅有個別陶器飾指甲紋、藍紋和方格紋。現有資料表明,之字紋主要存在于以西遼河流域為代表的東部地區,華北、華南和西南等地也有發現。之字紋的分布如此廣泛,很可能不是從某一地區起源,而后再傳播到其他地區,應是各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關于之字紋的起源問題存在爭議,相應地關于之字紋的流變也有多種說法。一些學者認為,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人們審美意識的提升,之字紋最終演變成如幾何紋、人字紋等其他紋飾。之字紋到底來源于何種紋飾,目前說法不一,但比較可信的是來源于交叉式的網格紋。施加在陶器表面的紋飾并不是單一的之字紋,也伴有網格紋、菱形紋、斜線紋等,而且在流行的早期階段之字紋發現的較少,直到流行的中晚期之字紋才成為陶器的主要紋飾。另外一些學者認為,之字紋最終可能轉移到其他地區,演變為與某一地區考古學文化相似的紋飾,如交叉紋、網格紋、菱形紋等。也有學者認為,篦點之字紋可能來源于俄羅斯地區的某種文化類型,最終通過文化的傳播流入國內,并演變成其他紋飾。還有學者認為,遼西地區的興隆洼文化是之字紋的源頭,新樂文化、遼東半島等出現的之字紋皆受到了影響,并最終演變為人們所崇尚的某種紋飾,如幾何紋、網格紋等。
之字紋主要施加在夾砂筒形罐上,且這種陶器多出土于房址、窖穴和灰坑中,因此可以推測之字紋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興隆洼文化是遼西地區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支文化,興隆洼文化陶器上的紋飾以實線之字紋為主,而且多施加在直腹筒形罐上,年代較早。磁山文化位于河北省南部,文化遺存包含兩類,一類以筒形罐為主,一類以圈足罐為主。而這兩類文化遺存還分別見于興隆洼文化和裴李崗文化??梢?,磁山文化承接這兩種文化。裴李崗文化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區,陶器以筒形罐為主,施加的之字紋雖然很少,但承襲了興隆洼文化之字紋的某些特征??梢?,以之字紋和筒形罐為紐帶,出現了一條由北向南的文化傳播鏈條,由興隆洼文化的實線之字紋發展到裴李崗文化的點線之字紋,在這一過程中融合了多種因素。最終隨著北方筒形罐的逐漸消失,之字紋也漸漸消失,被其他紋飾取代。
1.目前關于之字紋的名稱眾說不一,看似是命名問題,實則關系到之字紋的分布區域、制作紋飾使用的工具、制法和圖案類型等幾方面的問題。“之字紋”這一名稱基于直觀形象的原則,既體現了該紋飾的線條特征,又充分展示了形似漢字“之”這一鮮明的外在特征。
2.之字紋的分布地域廣闊。主要分布在遼西地區以及華北的部分地區,在華南和西南等地也有之字紋的分布。各地區的之字紋呈現出不同的形態,興隆洼文化的之字紋以實線之字紋為主,多施加在直腹筒形罐上,還有其他附帶紋飾;黃河流域磁山文化的之字紋以壓印之字紋為主,數量不多;在黑龍江流域的某些遺址還發現了篦點之字紋等。這充分說明了我國各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3.關于之字紋的起源和流變問題,至今仍存在多種說法,但沒有任何一種說法有足夠的證據支撐。之字紋分布于眾多地區,各地區的之字紋又都具有獨特的特征,傳播論很難解釋這一現象。筆者認為應是各地區經濟、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4.由于之字紋特征差異不明顯、分布范圍廣、延續時間長,所以對之字紋的研究存在一定難度。本文對之字紋的研究比較淺顯,尚有不盡之處,即之字紋除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外,是否還代表著某種特殊意義。待考古資料進一步豐富后,再做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