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金學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綜合運輸研究所綜合室副主任,主要從事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交通地理與區域發展等領域研究。參與或主持重大研究和文件起草100多項,獨著《綜合運輸通道發展理論與實踐》。
交通基礎設施是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物質基礎和承載平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作用。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交通基礎設施作為衡量一國現代化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要立足整體實現跨越式提升的現實基礎,正確認識存在的布局不均、結構不優、功能不強、集成不足等突出矛盾和問題,銳意進取、攻堅克難,以中國式現代化為指引,全面推動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邁上新臺階。
整體水平實現跨越式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創造了“中國速度”和“世界奇跡”。交通基礎設施發展整體水平實現跨越式提升,不僅成為我國“走出去”的亮麗名片,也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為突出的領域之一。
基本建成規模龐大、覆蓋廣泛的設施網絡。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密度、覆蓋廣度、通達深度顯著提升,重點區域一體聯通,城市群都市圈加速成網,城市鄉村廣泛覆蓋,內陸邊境深度通達,國際國內互聯互通。全國綜合交通網絡總里程突破600萬公里,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機場港口建設取得重大成就,高速鐵路對百萬人口以上城市覆蓋率超過95%,高速公路對20萬人口以上城市覆蓋率超過98%,民用運輸機場覆蓋92%左右的地級市。高速鐵路營業里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港口萬噸級及以上泊位數等長期位居世界第一位。
初步形成多元兼容、層級有序的網絡結構。交通基礎設施層級結構漸趨分明,初步形成由快速交通網、普通干線網、基礎服務網構成的功能分明、層級有序的功能層級結構。物理結構不斷健全,綜合交通運輸通道、樞紐、網絡并行發展,形成了“通道+樞紐+網絡”的交通基礎設施發展格局。方式結構持續優化,各種運輸方式統籌并重,鐵路、民航、內河航道網絡持續擴大,不同運輸距離下各運輸方式技術經濟特征進一步凸顯。技術結構加快演進,高速、高等級交通快速發展,高速鐵路里程占鐵路總里程比重超過26%,二級及以上等級公路里程占公路總里程比重超過13%,三級及以上航道通航里程占總里程比重超過11%,10萬噸級及以上泊位數量占比超過17%。行政結構趨于合理,國家交通基礎設施網與地方交通基礎設施網統籌并重,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更趨清晰。
逐步完善多重融合、保障有力的設施功能。交通基礎設施基礎功能明顯改善,對居民出行便利、運輸效率提升、運輸成本降低等服務保障能力顯著增強,交通基礎設施服務品質化、專業化、普惠化、安全性大幅提升。拓展功能愈發凸顯,交通基礎設施投資成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是拉動經濟回升、穩定經濟社會運行秩序的“強心劑”和“壓艙石”,在服務擴大內需、促進技術創新等方面表現出明顯的積極作用。戰略功能不斷增強,運輸安全和應急保障水平大幅改善,維護和保障國家安全能力明顯提升,對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支撐引領能力顯著增強,有力保障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順利完成了脫貧攻堅兜底保障任務。
基礎設施系統集成理念漸成、路徑增多。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各方面交通基礎設施有機銜接、統籌融合,綜合運輸通道、綜合交通樞紐逐步實現一體化規劃建設,城市內外交通有效銜接,多式聯運快速發展。在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動下,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深度融合,交通新型基礎設施蓬勃發展,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應用成效顯著,傳統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加快。在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指引下,交通與能源、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融合發展理念基本形成,協同融合發展態勢開始起步。順應經濟社會和交通運輸業雙轉型發展要求,交通基礎設施與產業融合發展趨勢顯現,交通基礎設施空間優化與現代產業組織逐步協同,樞紐經濟、通道經濟等新經濟新業態快速發展。
基礎設施發展模式有序轉變、持續創新。交通基礎設施投融資改革深入推進,逐步從完全依賴政府財政資金的單一化投融資模式向“中央投資、地方籌資、社會融資、利用外資”的多元化投融資模式轉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用地用海用能逐步從粗放式向集約節約式轉變,對線位、橋位、岸線、空域等交通資源要素的利用日益科學合理。交通基礎設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避讓—保護—修復”綠色發展模式廣泛應用。積極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管理,“重建設輕管養”逐步向“建設管養并重”轉變。
構建現代化體系短板明顯
盡管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發展短板依然明顯,尤其是與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相比,交通基礎設施在布局、結構、功能、系統集成和發展模式等方面仍有不足。
空間布局仍需完善,可達能力有待提升。西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網絡覆蓋相對不足,人均交通線路里程只有東部地區的37.8%、中部地區的68.3%,單位GDP交通線路里程只有東部地區的22.6%、中部地區的62.4%,“十縱十橫”綜合運輸大通道尚未貫通路段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農村地區交通網絡通達深度不夠,仍有超過15%的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不通硬化路。邊境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等特殊類型地區交通網絡連通能力不足,沿邊通道新疆、西藏、內蒙古等部分路段尚未貫通,邊境地區與內陸地區以及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與周邊城鎮化地區的網絡銜接有待加強。城市群、都市圈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發展存在短板,綜合交通樞紐一體化、立體化銜接水平有待提升,樞紐集疏運體系有待完善。
網絡結構不盡合理,均衡發展有待加強。通道與樞紐以及快速網與干線網之間存在結構性矛盾,“重通道、輕樞紐”“重快速、輕普速”等現象突出。近十年,我國交通運輸大通道已由“五縱五橫”提升為“十縱十橫”,但具有較強銜接中轉和資源要素配置能力的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明顯滯后。鐵路建設重高速鐵路輕普速鐵路,過去十年,高速鐵路新增營業里程占鐵路新增營業里程的約60%,高速鐵路營業里程年均增速達15.6%,而普速鐵路僅有2.2%。國家高速公路中雙向六車道及以上的路段占比超過20%,而普通國道中仍有近30%為三級及以下公路。港口局部區域、部分貨種仍存在專業化碼頭能力結構性緊缺現象。
設施功能短板明顯,網絡效益有待提高。長期以來,我國將提升交通基礎設施承載容量和空間覆蓋水平作為重點,而對交通基礎設施功能提升關注不夠,部分領域功能單一、短板明顯,導致超大規模交通基礎設施網絡未能發揮出超大經濟社會效益,交通基礎設施的供需適配能力亟待提升。貨運設施方面,專業化、精準化等貨運功能不足,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保障能力有待提高??瓦\設施方面,人本化、適老化等客運功能不足,普惠均衡可及水平有待提升。安全設施方面,快速化、響應化等應急功能不足,應變適變能力亟需加強。
系統集成發展不足,協同水平有待提升。一方面,交通方式間的系統集成水平不足,各交通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未得到充分發揮。當前,我國各交通方式基礎設施已達到一定規模和水平,正處于“加速成網”階段,但是各交通方式基礎設施發展相對獨立,多式聯運、聯程聯運發展仍顯滯后。另一方面,交通基礎設施與能源、水利、信息等其他類型基礎設施系統集成度不夠,缺乏統籌謀劃、協同布局、共同開發,系統發展理念尚未形成,系統效益未能發揮,亟需推動各類基礎設施由獨立發展向一體化融合協同發展轉變。
發展模式仍顯粗放,持續發展有待加強。我國現行交通運輸發展模式是在交通供給長期滯后和短缺背景下形成的,長期依賴要素投入和投資驅動,發展模式相對粗放,發展路徑較為傳統。隨著資金、土地、環保等建設條件制約日益凸顯,既有發展模式難以維系。高速公路和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債務規模較大且持續攀升,資金保障能力和用地、生態紅線等約束持續趨緊,而我國各地仍熱衷于增量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存量基礎設施的運營、管理、養護不到位,“重建輕養”“以建代養”等現象普遍存在。
全面加強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兼顧近期需求與長遠發展需要,以《“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落地落實為抓手,優化交通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全面加強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完善網絡布局,以聯網、補網、強鏈為重點,加快構建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加強交通基礎設施戰略骨干通道建設,推進出疆入藏通道建設,暢通沿江通道,升級沿海通道,貫通沿邊通道,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以增強網絡覆蓋和空間可達為目標,推進交通基礎設施聯網、補網、強鏈,建設現代化鐵路網,完善公路網布局,加強沿海和內河港口航道規劃建設,合理有序推進機場布局建設,加快建設全國干線天然氣管道。推動城市群和都市圈交通率先實現現代化,加快補齊農村地區和邊境等特殊類型地區交通基礎設施發展短板,為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撐。
優化結構功能,精準補短板、強弱項,增強對國家重大戰略的支撐引領功能。圍繞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交通基礎設施結構優化、功能升級,全面補齊各類功能短板,提升交通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和服務品質,增強供需適配能力,不斷強化對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國家重大戰略的支撐引領功能。加大對有利于維護國家安全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交通基礎設施對能源、糧食等戰略物資儲備與調運保障能力,更好保障國際國內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運行。有效應對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情況,加強交通基礎設施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大幅提升交通基礎設施風險應對能力和安全防護水平。
加強系統集成,強化一體融合銜接,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圍繞瓶頸路段和待貫通路段建設、樞紐集疏運工程、城市內外交通銜接、過江跨海關鍵性工程等重點領域,切實解決綜合交通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制約,為多式聯運、聯程聯運發展創造條件。推動交通基礎設施與其他各類基礎設施一體化融合協同發展,加強資源整合和共建共享,推進規劃銜接與協同布局,促進資源共享、線位共用、功能互融,做好同步預留,提高空間利用效率,整體提升基礎設施網絡化、系統化發展水平。
轉變發展模式,推動綠色安全智慧發展,增強交通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動能。兼顧建設與管養,加強交通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管理、養護等各環節統籌并重,創新交通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發展模式。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將綠色生態理念貫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過程,實現集約節約、綠色低碳發展。統籌發展與安全,堅持質量為本、安全第一,全面提升交通基礎設施產品質量和耐久性,努力打造“百年品質工程”。協調傳統與新型,積極推動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研發在交通基礎設施領域廣泛應用,有序推進傳統交通基礎設施智慧化改造和新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