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瑤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蔚為壯觀的黃河文明。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從古至今,黃河在中華文明演進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黃河泛濫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黃河又給農業種植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正是因為黃河這一沖突性的特點,才給了文人墨客托物言志的表達機會。他們利用黃河符號來寄托思想情感,表達對人生的感悟。本文敘述了文學作品中黃河符號的產生與發展,選取部分黃河文學作品,分析了文學作品中黃河符號的意蘊,總結了文學作品對刻畫黃河符號的作用。
文學作品中黃河符號的產生與發展
在歷史發展中,黃河展現了有利的一面,黃河灌溉著農田,養育著一方兒女;同時黃河也展現出有弊的一面,黃河泛濫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面對黃河泛濫,人們并沒有被嚇倒,而是團結一致,修堤筑壩,變害為利。
古往今來,黃河在眾多文學作品中多次出現。很多文人墨客利用黃河來講述不同的歷史文化故事,賦予了黃河不同的歷史文化意蘊。隨著他們對黃河的內涵和意蘊的多樣化表達,黃河這一文化歷史符號得到了有效發展。文學成為傳播黃河符號、黃河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先秦時期,文學作品中出現的“河”專指黃河,其他的河流則是統一被稱為“水”。由此可見,黃河在中國古人心目中的作用和地位。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對于黃河的描寫可以說是數不勝數。比如,人們耳熟能詳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等詩句。在各種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文人墨客利用黃河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利用黃河來表達自己的遠大抱負,或者抒發自己郁悶的情緒,或者寄托思鄉之情。黃河承載著人們多樣化的情感,其在中國文學作品中有著獨特的象征,也深刻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
文學作品中黃河符號的意蘊
黃河是凸顯個人思想情感的符號黃河不僅給農業經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源,也為中國文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滋養。沿著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脈絡,能夠很好地理解黃河為何得以符號化,黃河為何寄托著文人墨客的思想情感。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利,為了節約時間,人們有時會選取水路。文人墨客在乘船航行中面對黃河的風景,往往會被震撼和打動,從而有感而發,寫詩成文,留下了不朽的文學作品。
唐朝是古代中國國力最為鼎盛的時期之一,這個時期的文學得到了大發展。據統計,《全唐詩》中共收錄了描寫黃河的詩作有229 篇。上至君主王侯,下至黎民百姓,都特別喜歡寫黃河,將黃河精神融入他們的生命之中。如唐朝邊塞詩人王之渙的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其將黃河的壯闊遼遠、綿延不絕描寫得淋漓盡致。詩人李白一生創作了無數佳作,其中吟詠黃河的詩詞數不勝數,如“黃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等。可以說,黃河寄托了李白的人生抱負,展示了其寬廣博大的胸襟,也見證了他與友人的深厚情誼。
唐朝詩人劉禹錫的《浪淘沙九首·其一》一詩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逆境中的思緒與情感。“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該詩寫作的背景為劉禹錫被貶期間,在官場沉浮中,劉禹錫并沒有沉淪,其以積極樂觀的態度來對待官場的變化。《浪淘沙九首·其一》這首詩是劉禹錫的經典代表作,在詩中他借黃河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借用黃河水的表現形態“浪淘風簸”來表達自我的情感。其所主張推行的新政如黃河水一般從天上而來,但是并沒有得到統治者的大力支持。同時,他還借用“牛郎”“織女”的家來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黃河之水逆流而上,直接到牛郎和織女家中,表達了詩人的豪邁之情。
黃河是抒寫民族苦難歷史的符號
《黃河東流去》是作家李準所寫的長篇小說,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獎。《黃河東流去》主要講述的是花園口的故事。1938 年,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為了抵抗日軍西犯,國民黨反動派在黃河花園口將黃河大堤扒開。黃河向東南一路泛濫,淹沒了河南、安徽、江蘇3 個省份40 多個縣城。李準用文學作品的形式來講述此次災難,講述失去家園的人如何在黃河決堤后進行生產、生存的故事。
作家李準在其年少時就接觸了黃泛區的難民。在《黃河東流去》中,其寫道,1942 年他成為一個學生同黃泛區的難民一直逃難到西安。在逃難的路途上,成千上萬的難民向西緩慢地移動,他們推著小車,挑著破筐,小孩子就坐在籃筐里,籃子里面放著草皮、樹根,這些就是他們的口糧。后來,李準成為農村銀行的信貸員,經常到黃泛區給農民發放小麥種子和農具。由此可見,李準與黃河有著不解之緣,其作品借黃河符號,抒寫了民族的苦難史。
黃河是體現家國責任的符號
《河的子孫》是作家張賢亮1983 年寫的中篇小說,譜寫了一曲獻給黃河的頌歌。該篇小說是講述“黃河故事”的作品。作家采用回憶的手法對中國農民的命運進行深入而又嚴肅的思考,借黃河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作品展示了黃河岸邊農民生動的形象,稱贊并歌頌了尤小舟、魏天貴、郝三等“河的子孫”。并對“責任”這一抽象的概念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農民生活在社會最底層,承擔著更多的責任與義務。那么,這種責任和義務農民是如何承擔和接受的呢?在這本書中作家給出了具體而又明確的答案。在書中,尤小舟的一段話精準地表達了黃河邊上人們的責任:“時時刻刻不要忘了人民。人民,不在書上、本子上,不在報紙上,就在你的周圍,就是你的鄉親,要保護好他們。”中國農民的責任就是一種“家”的責任,要讓整個家族繁衍生息,就要主動保護身邊的人。
在《河的子孫》這本小說中,作家張賢亮通過生活在黃河邊的農民來思考個人的責任、家的責任。世世代代生活在黃河邊上的人們,已經將黃河視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寄托著他們對家的情感。在這里,“黃河”更多體現的是一種責任。
文學作品對刻畫黃河符號的作用
文化符號是地域精神的象征,同時也展現了地域文化。黃河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文學作品極具感染力,能夠將黃河符號所承載的思想感情有效地記錄和表達出來。因此,我們要以文學作品為媒介和載體,將黃河文化與精神進行有效傳播。
在文學作品中,黃河符號所表達的意蘊和價值,也緊跟時代的發展,其意蘊和價值不斷地豐富、充實,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同時,要對黃河符號進行解碼,要將黃河文化與人們的生活相結合,讓黃河符號更加具有真實感,能夠讓人讀懂和思索,促進其傳播。
首先,文學作品實現了對黃河符號的表達,明確了黃河文化傳播的時代價值與意義。要想講好“黃河故事”,就要通過語言以書面文字的形式來進行傳達。在文學作品中,黃河符號能夠以具體生動的形象展示出來。在“黃河故事”中,字里行間都體現出特定的文化價值,以文字的形式進行傳播,便于人們理解和學習。讀者在閱讀中能夠得到不一樣的感悟。
其次,文學作品對黃河符號進行了解碼,對黃河文化所蘊含的價值進行了解讀。黃河符號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不同的時代或者場景有著不同的價值與意義。比如,在古代,黃河符號往往代表著個人的情懷與抱負。在近代中國,黃河符號呈現出民族的苦難。在改革開放以后,黃河符號則更多呈現的是責任和義務。通過對文學作品的賞析,讀者能夠清楚地知曉作家借用黃河符號所要表達的含義。在閱讀各類有關黃河內容的作品時,通過對當時時代背景和故事人物的分析,能夠對文學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進行解讀。不同的作家在書寫黃河文化的時候,往往都會基于自身的現實經歷。作家對自己的人生經歷進行加工,賦予黃河符號新的價值與內涵,促進了黃河文化及其內涵的深度傳播。
最后,文學作品實現了對黃河符號的文化實踐,以小說、故事等形式將黃河符號的價值清晰呈現出來。文化實踐的落腳點在于認同與理解,即讀者能夠讀懂或者認同作家所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文學作品以樸實的語言將黃河文化、黃河精神以中國故事的形式清晰有效呈現出來。原本抽象、復雜的黃河符號以具體的文字形式表現出來,文化符號得以落地生根。隨著對黃河符號的不斷解碼,人們能夠越來越多地知曉黃河符號的價值意蘊。在文學作品中,黃河符號以一個個具體生動的故事內容呈現,能夠更好地借助文學作品進行傳播,并在傳播中引發讀者的共鳴,更好地理解“黃河故事”。
總之,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作為重要的歷史文化符號之一,具有多重內涵與意蘊。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黃河有著不同的符號價值。黃河成為文學作品中重要的歷史文化符號和文學意象,成為文人墨客筆下的文學表達內容和對象,同時也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和價值。書寫黃河、禮贊黃河,有利于講好中國故事,講好“黃河故事”,更有利于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和中華文明。
(作者單位新疆第二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