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萌
中華民族5000 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而且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數字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面臨著傳承與創新的雙重任務。一方面,需要保護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避免其被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所淹沒。另一方面,與現代文明融合,創新發展,使其更加符合當代社會的需求。本文結合數字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呈現的新特點,從技術賦能、構建媒體矩陣、強化情感共鳴三方面探討如何在數字時代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始終以開放、包容、學習的姿態對待世界,積極借鑒和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重義輕利、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見利思義、誠信友愛的誠信理念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重大的價值。
增強民族凝聚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于具有高度的民族精神,一切行為以中華民族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在數字時代,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提高公民的愛國情懷,增強民族凝聚力。
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存在著一套完整的道德體系———仁義禮智信。這套道德體系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核心的價值之一,也是中華文化的基石。公民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了解仁義禮智信的內涵,理解道德素質對自身的重要意義。所以,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公民進行教育,可以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為人類文明作貢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影響深遠的儒家傳統價值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推己及人”的仁道,“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尤其是“和而不同”的共生共處之道,可作為人類文明對話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則,亦能為人類文明作貢獻。
數字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呈現的新特點
傳播主體多元過去,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往往需要經過“傳播者—受眾—傳播者”的過程,傳播主體相對單一。數字時代,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隨著社交平臺和自媒體的興起,受眾不僅僅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生產者和傳播者,傳播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普通人通過網絡平臺也可分享自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體驗,以個人化、情感化的內容影響他人,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
傳播載體多樣
傳統的文化傳播載體主要是紙質媒體和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這種傳播載體主要是通過文字、圖片、聲音等形式進行信息傳播。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興起了各種新型的文化傳播載體,比如社交媒體和融媒體平臺。
表現形式新穎
數字時代,媒體傳播技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形式的創新創造了有利條件。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以及人工智能(AI),為傳統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表現形式。通過相關技術,文化遺產可以被三維重建,傳統藝術可以在虛擬空間中展現,為用戶提供沉浸式體驗。此外,電影、電視劇、動漫等現代敘事形式與傳統故事的結合,不僅提升了文化內涵,也使得故事更加生動,易于傳播。
數字時代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策略
數字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呈現出新的特點與要求。這就需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進行創新,從而進一步擴大其影響力,充分發揮其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數字技術賦能賦予全新內涵
數字技術改變了傳統文化的呈現方式、傳播形式和推廣路徑,為傳統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表達方式和傳播路徑。數字技術的發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相結合,既能夠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夠激發人們的創新創造活力,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充分運用5G、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成功推出了一系列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數字精品節目和優質內容。《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節目廣受好評;《國家寶藏》系列節目通過數字化呈現方式,使觀眾能夠身臨其境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典籍里的中國》以創新形式打造“影像典籍”,通過“視、聽、觸”一體化方式向觀眾呈現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數字時代,傳統文化的技術賦能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數字化為基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網絡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并利用信息技術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同時,要以互聯網為主要載體和平臺,搭建數字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新平臺、新渠道、新空間。比如,可以借助5G、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立數字博物館、數字圖書館和數字檔案館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實現技術賦能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將傳統文化內容簡單地轉化為數字形式,而是要在深層次上重新構思和設計文化傳播的方式,以適應數字時代的需求。
搭建傳播矩陣提升傳播效能
數字時代,各類媒體平臺的興起,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契機。在此背景下,文化宣傳單位需要積極構建數字化環境下的媒體傳播矩陣,實現媒體平臺間的優勢互補,進一步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效能。
一是打造特色傳播平臺。近幾年,河南電視臺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打造了“河洛文化”“豫劇”等多個特色融媒體平臺,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內容,增強了文化傳播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實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相關特色融媒體平臺不僅是傳統文化傳播的新渠道,還創造性地融合了多種傳播元素和形式。例如,通過視頻、音頻、圖文等多媒體內容的展示,這些平臺能夠全方位地展現豫劇等傳統藝術的魅力,使觀眾能夠通過不28同的感官體驗來深入理解和欣賞傳統文化。
二是打造線上線下結合的立體傳播模式。利用抖音、快手等平臺開展線上直播活動,以主播、嘉賓互動的形式吸引觀眾參與其中,讓觀眾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近距離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更好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此外,線上直播活動可以與線下文化活動相結合,例如在重要的傳統節日或文化活動中進行現場直播,讓無法親臨現場的觀眾也能通過網絡實時參與。這種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能夠極大地擴大文化活動的覆蓋范圍和影響力,同時也能夠吸引年輕人通過他們熟悉的平臺接觸和了解傳統文化。
三是創新互動體驗方式。以河南衛視的《唐宮夜宴》為例,該節目成功地運用了AR 技術,將唐代的仕女形象進行了二次創作。這種創作方式不是簡單的呈現,而是打造了一種沉浸式的文化體驗節目。在這種沉浸式的體驗中,觀眾不再僅僅是節目的觀看者,而且能夠參與其中。這種互動式的體驗方式,觀眾不僅可以眼見為實,更能從中感受到文化的深厚底蘊和魅力。
激發情感共鳴 營造人文環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的發揮,離不開一個具有感召力的人文環境,該環境的核心是人文關懷,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連接與溝通。在人文環境中,要把人作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重要、最寶貴、最關鍵、最直接、最生動的對象。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握受眾需求,善于運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手段,精準分析用戶偏好,在此基礎上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人文環境,提高傳播效果。
在文化傳播形式上要與現代人審美相融合,讓現代審美進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在文化傳播內容上要與人們生活相結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此外,還要加強網絡空間治理,規范網絡傳播秩序。要鼓勵網絡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堅持正確導向、弘揚真善美,讓正能量始終充盈網絡空間。
加強人才培養 助力文化傳承
新時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須打造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好的人才隊伍。因此,必須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工作,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提供豐富的培訓資源和機會,激發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培養他們的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十四五”規劃要求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對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實施應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提升相關人才的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完善相關人才培養機制。例如,可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人才,分類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人才培養工程;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當前社會的需要,對不同層次、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人才實施分類培養,既要注重系統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也要強調專業化培訓。同時,應鼓勵人才在傳統文化基礎上進行創新性實踐,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現代生活方式的結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的創新傳播,一方面要不斷探索數字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新技術、新手段、新模式,提高數字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效率,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另一方面,要通過搭建媒體矩陣,建立以人為中心的傳播理念,創新數字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內容呈現、形式表達和受眾體驗,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人們的精神世界,成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價值追求。
(作者單位中共盤錦市大洼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