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高揚

文化是民族傳承發展的根基,是國家興旺發達的精神支柱。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建設用好國家文化公園,這是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戰略部署。黃河代表著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圖騰,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是承載中華民族集體歷史文化記憶、團結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聚合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價值的場域媒介。本文聚焦黃河國家文化公園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文化建設的視角講好中國故事,不斷增強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精神內涵的傳播與表達,探求兩者之間的融合路徑。
國家文化公園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意義
國家文化公園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時代內涵
2017 年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強調:“規劃建設一批國家文化公園,成為中華文化重要標識。”“國家文化公園”是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性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引領性相結合,是對構筑中華民族文化自信、促進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次重大探索,具有獨創性。國家文化公園彰顯中華文化價值、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以中華文化重要象征符號和體現中華民族精神追求的重大標志性成果為載體,具有鮮明的文化內涵和極強的開放性,彰顯中華民族特有的集體記憶與身份歸屬。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不斷深入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時代價值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文化類型豐富、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作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載體,承載著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增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感、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偉大使命。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是促進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繁榮和發展的一個重點建設項目,是推動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載體。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可以有效地推動黃河流域文化遺產的多樣性發展,有利于增進中華文化認同和保護,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促進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完善國家文化公園體系,科學高效地推動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可以促進黃河沿岸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
建設好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可以把黃河文化更好地融入中華文化之中;健全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體系建設,可以推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更好地塑造中華民族的整體形象,從而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是中華民族集體歷史文化記憶的承載場域
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文化從形成以來就從未間斷,并在各個時代和各個地區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是各民族共同締造輝煌文明、孕育偉大精神的重要標志。黃河文化所包含的農耕文化、草原文化、絲路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海洋文化等,不僅是對黃河各個主要支流所構成的區域文化的凝練,還是中華文化產生和發展的重要依據,蘊含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在黃河流域的各個歷史時期,出現了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記憶場域”,都不斷促進著黃河文化與中華民族在時間和空間上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中華民族的整體,構成中華民族共有的歷史文化記憶。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動場域
在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過程中,黃河文化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縱觀歷史,黃河流域一直是多地區、多民族、多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活動場域。縱觀中華民族5000 多年的歷史,各個民族一直遵循著交往和融合的傳統,無論是因為生存而進行,或是因為統治階層的政治需求而進行。自古以來,黃河流域各民族之間就相互通商,彼此之間的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以黃河為主干,聯結著青、川、甘、內蒙古、寧、晉、陜、魯、豫9 省(區),所包含的人文景觀歷史悠久,百花齊放。建設好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為各民族文化交往交融提供了重要的活動場域,有利于聯結民族情感,堅定各民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共鳴,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是中華民族價值認同的聚合場域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正是因為文化價值觀的包容性才能讓不同民族的人們相互了解、相互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達成共識。黃河流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價值觀是同宗同根的,這是黃河國家文化公園聚合中華民族價值認同場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可以有效地整合不同地區的文化脈絡,發揮各自的區域優勢,促進黃河流域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不僅蘊含著中華民族共有的情感和價值觀念,更將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有機融入其建設中,成為中華民族價值認同的重要象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可以不斷推動黃河流域地區協調發展,幫助各地區間充分展現獨特優勢,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推動黃河流域各族人民團結一致,相互依存,共同營造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讓各民族群眾參與到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中,有利于推動中華文化的價值敘事以集中的、系統化的方式重現,在集體的互動中,找尋到自己的身份歸屬。未來建設完成后的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將成為不斷實現各族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群眾成就感、愉悅感的重要平臺。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路徑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需要日積月累的努力。
進一步加強對中華民族共有歷史文化記憶的傳承保護
歷史記憶能夠為人們帶來對于國家“邊界感”的時空想象,并以此方式喚醒、激活國家認同感。國家文化公園屬于公共空間,在某種程度上,公共空間既是一個實體,又是一個幻象,既是一種經濟類型,又是一種文化象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作為一種觀念與現實的集合體,通過既有歷史意義又有時代性的文化記憶,將中華民族共有歷史文化記憶通過時間上的延續性與空間上的一體性進一步凝練,明確認識到各民族之間是具有共同歷史責任與使命的密切關系。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認同感。黃河國家文化公園能夠將中華民族共有的歷史記憶深深熔鑄于人民的認識中,從而在增強各族人民群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同時,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可以通過構筑黃河國家文化公園與相關流域的鄉村城鎮建設相結合,繼續深度挖掘黃河流域各民族集體的文化記憶。
在增進包容性與統合性中尋求平衡
包容性既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征,也是中華文明賡續綿延的原因。我們要在推崇與包容多元文化的基礎上,繼續加強文化的統合性。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匯聚著黃河流域特有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文化遺產豐饒。在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中,可以采取縱橫交替結合的管理模式,對黃河流域的文化遺產,特別是將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老官臺文化、仰韶文化、半坡文化等進一步整合,構建出具有黃河流域特色的公共文化承載空間,推進黃河文物保護與非遺產業發展,積極打造生態文化旅游多功能示范園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融入黃河流域沿線文化遺址、文化產業園等建設之中,進一步增強各民族對黃河文化、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始終堅持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核心,在不斷推進統合性與增進包容性的良性互動中尋求平衡。
講好中國故事,不斷增強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傳播與表達
傳播與表達是實現文化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核心要義就是弘揚中華文化,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在增強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傳播與表達中,要明晰黃河文化的起源、實質,流域區域文化特征和文化共異性的聯系,揭示黃河文化在提升文化自信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間的功能;要深入淺出地發揮黃河文化所特有的紅色故事、民族團結故事、戲曲、民俗藝術等顯性文化的作用,同時還要對黃河文化背后的內核、思想、精神等隱形文化進行弘揚與保護,不斷地講好中國故事、“黃河故事”,并運用實體傳播中物化的傳播與表達,利用VR、AR、AI 等虛擬現實技術對黃河流域的文化遺產、文化遺址進行場景再現,彰顯獨具魅力的黃河文化,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
(作者單位大連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