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加
黃河紅色檔案資源形成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蘊含著革命先輩的崇高革命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和厚重紅色文化,是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素材。本文通過深入挖掘黃河紅色檔案資源,梳理百年來黨史中的“黃河故事”,分析黃河紅色檔案資源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重要意義和豐富的實踐內涵,為治黃人系統謀劃黨史學習教育思路、不斷提高教育質量、汲取精神力量提供借鑒和參考。
黃河紅色檔案資源為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生動素材
紅色檔案資源內容豐富
黃河西起巴顏喀拉山,東至渤海,南達秦嶺,北抵陰山;它從西到東橫跨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黃淮海平原四個地貌單元。在其遼闊的區域內分布著眾多紅色文化基地、革命舊址和革命紀念館等,這些地方都留下了大量檔案資料。這些紅色檔案資源承載著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是廣大黨員干部補足精神之鈣、增強信仰力量的重要載體。
在漫長的革命戰爭中,毛澤東曾兩次渡過黃河。第一次東渡在1936 年,為穩定和擴大陜北革命根據地,響應山西人民企盼紅軍的強烈愿望,討伐“土皇帝”閻錫山,毛澤東簽發了東征宣言。為八路軍東渡抗日、創立晉西北根據地奠定了基礎。第二次東渡黃河代表著毛澤東轉戰陜北的光輝歷程結束,預示著中國革命將在全國范圍取得勝利,預示著新中國的誕生。
在艱難的戰爭歲月,黃河為紅軍的撤退和發展壯大提供了天險堡壘,阻斷了威脅,為了銘記和紀念這段光輝歷史,黃河兩岸修建了多處紀念碑和紀念館。比如延安、太行山、沂蒙山等紅色文化基地;陜西省棗園革命舊址、楊家嶺革命舊址、延安革命紀念館、西北局舊址,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山東省沂蒙革命紀念館等等。這些紅色文化基地和紀念館,為我們探尋黃河流域紅色印跡、深入挖掘黃河紅色檔案蘊含的時代價值提供了寶貴資源和有利條件,有助于我們領略黃河流域革命斗爭歷史,并對其蘊含的偉大精神等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知。
紅色檔案資源精神偉大
解放戰爭時期,黃河岸邊、陜北高原作為中國革命、民族精神和先進文化的高地,吸引著無數進步青年和進步文化人,他們突破國民黨的重重封鎖,跋山涉水來到這里,追求光明,燃燒生命,古老的黃河奔涌流淌出中國革命精神的青春力量和先進文化的強盛基因。
《毛澤東選集》四卷共收錄毛澤東的159 篇文章,其中有90 多篇寫于黃土高原的延安窯洞。在延安時期,他寫下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軍事著作,分析戰爭規律,謀劃革命戰略,為民族民主革命擘畫藍圖;他寫下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等剖析天下大勢的理論杰作,闡明了統一戰線思想,為民族民主革命引路導航;他寫下了《五四運動》《〈共產黨人〉發刊詞》《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思想文化名篇,指明革命文藝前途和青年運動方向,掀起了革命文藝的高潮;他寫下了《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系統闡述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規劃革命道路,指引革命航向;他寫下了《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等悼人記事的文章,生動地傳達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展露了共產黨人的襟懷抱負;他寫下了《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等整風文獻,改造了黨風、文風、學風,使我們黨風清氣正、蓬勃向上;他更寫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名篇《矛盾論》《實踐論》,抓住“方法論”這個牛鼻子,從根本上破解了中國革命的道路難題。
黃河流域保存著大量紅色檔案史料,這些珍貴的檔案史料蘊含著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焦裕祿精神等寶貴精神。這些偉大精神,是幫助廣大黨員干部樹立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的營養劑,對于激發黨員干部群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精神動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紅色檔案資源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運用
黃河流域各地區充分發揮紅色檔案、特色檔案資源的獨特優勢,通過組織宣講活動,推出藝術黨課及影視作品,用足、用好紅色檔案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學習活動,有效增強了黨史學習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整體規劃開發好黃河文化中的紅色檔案
黃河流域革命史是中國革命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跟隨紅色文化遺存足跡進行跨區域檔案資源整合,充分做好省際和省內市際之間的整合工作,由黨史研究部門和檔案主管部門聯合進行頂層設計,爭取國家財政支持,引入民間資本,修復革命舊址,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統一制定歷史資料搜集整理和項目研究規劃;突出整體和統籌布局,規劃紅色文化產業,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比如,通過講述黃河沿岸抗戰故事,將相關革命舊址串聯起來,打造紅色革命遺址遺存教育線路,充分運用紅色遺存舊址的照片、影像、實物等紅色檔案教育黨員干部,通過檔案講好“黃河故事”,增強黨史學習教育效果。
挖掘整理講好黃河文化中的紅色故事
加強對黃河文化中的紅色故事的挖掘、研究與整理,包括紅色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具體內容、科學內涵與時代價值,并結合時代要求,概括凝練紅色故事的生成邏輯和革命精神,闡釋紅色精神譜系的基因密碼。充分依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建設好黃河流域的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加強對紅色非物質文化資源如口述歷史、藝術作品等的保護,進行精準化、時代化的總結與提煉。重視開展黃河流域紅色遺址的維修保護工程,征集革命文物,整理革命事跡材料檔案,不斷提升紅色遺址的布展水平,讓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活”起來、彪炳史冊的革命事件“動”起來,讓人民群眾感受到黃河紅色文化歷久彌新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讓紅色傳統發揚光大。
利用大數據保護黃河文化中的紅色遺產
紅色遺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改變中國命運、取得非凡成就的重要歷史見證,在展示、傳播方面具備較強的敘事基礎與傳承功能。加強保護黃河文化中的紅色遺產,需要針對黃河流域現有的紅色遺跡、故居、文物、文獻等物質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整理,梳理分析紅色資源的整體現狀與保護重點,促進紅色文化信息資源的開放與共享。可專門實施黃河文化中的紅色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充分利用大數據與智能化技術優勢,將黃河流域的紅色文化資源信息進行數字化存儲,并運用數字技術精心建設,打造一批實體體驗館和網上展示館,建設黃河流域紅色遺產專題數據庫、資源庫、網站。利用大數據模型對瀕臨破壞與消失的重要紅色遺產進行搶救,通過數字化技術對年代久遠的紅色歷史文物遺存進行原貌恢復。同時,積極利用當前技術,加強場所的智能化改造,將黃河文化中的紅色遺產轉化為影像、文字,開發各具特色的數字化創意產品,多維度、立體化、全方位推動黃河文化中紅色遺產的轉化與傳播。
依托融媒體打造黃河文化中的紅色品牌
在檔案信息化與數字化的推動下,充分利用“互聯網+”、傳統媒體、新媒體等,通過網絡平臺投放更多主題突出、形式多樣、構思新穎的高質量、高品位、高水平的紅色文藝精品,以影視、音樂、動漫、書畫等為主要內容,打造紅色品牌。同時,積極推動黃河流域紅色文化資源與旅游業態的融合發展,策劃、開發一批研學線路、經典線路,積極創建黃河紅色文化教育培訓品牌和研究機構品牌,利用新媒介、新技術打造融媒體平臺,構建宣傳與推介黃河紅色文化的傳承基地、黨性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結合不同群體的興趣愛好,開展各類紅色文化體驗活動,不斷提升黃河文化中紅色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作者單位黃河水利委員會駐北京聯絡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