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中,傳統音樂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不斷發展,傳統音樂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本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為切入點,對當前傳統音樂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保護與傳承對策,以期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非遺視域下開展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的意義
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音樂文化,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國際文化交流的加強,西方音樂文化的引入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尤其是社會格局的變化和音樂文化生態環境的改變,中國傳統音樂在與外來音樂文化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逐漸被邊緣化,甚至面臨著逐漸消失的困境。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傳統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當前,許多傳統類型、風格的音樂和傳承人正逐漸消失,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必須正視這一形勢,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切實保護這些珍貴而瀕危的傳統音樂,為其傳承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可以說,開展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工作,對于弘揚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時代價值。
非遺視域下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中國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工作開展情況來看,仍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缺乏健全的傳承機制
在中國傳統音樂傳承過程中,缺乏健全的傳承機制,這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目前中國傳統音樂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傳承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統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從實際情況來看,一些地方不重視傳統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導致一些人不愿意學習傳統音樂,沒有形成重視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的機制和氛圍。
傳承人數量不足
在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工作開展過程中,傳承人數量不足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這對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由于當前一些地方傳統音樂保護工作開展力度不夠,導致傳承人數量不足的問題較為突出。另一方面,由于受教育程度、生活環境等因素影響,一些年輕人對傳統音樂表現出了排斥心理。以上兩方面因素都會影響傳承人數量的增加,也會對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工作產生不利影響。
相關教育體系不健全
從目前中國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工作開展情況來看,相關教育體系不健全也是導致其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具體來說,目前中小學音樂課程教學與傳統音樂課程教學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就導致部分學生對傳統音樂學習不感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傳統音樂的積極性。另外,從中國傳統音樂教育教學改革開展情況來看,很多學校雖然也開設了傳統音樂課程,但是由于所開設的課程內容較為單一,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學習傳統音樂的興趣就會逐漸降低。
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圍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深受文化環境的影響。中國地域廣闊,歷史悠久,各地文化特色鮮明,這為音樂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地域性文化特點的形成與當地的歷史、民俗、語言等因素密切相關。中國各地的歷史背景、地理環境、民族構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各地的傳統音樂也呈現出獨特的風格。例如,南方地區的音樂偏細膩、柔美,而北方地區的音樂則更顯粗獷、豪放。這些充滿地域性特點的傳統音樂,豐富了中國傳統音樂,但同時也增加了傳統音樂傳承的難度。同時,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各地文化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這為傳統音樂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傳統音樂可以借鑒其他文化的優秀成果,實現自我創新和發展。另一方面,面對流行音樂、西方音樂等多元文化的沖擊,傳統音樂的地位逐漸被削弱,傳統音樂的地域性特征日漸式微。
音樂著作權得不到有效保護
從目前中國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工作開展情況看,著作權保護方面存在著一些不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相關人員的法律意識比較薄弱,對音樂著作權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例如,在一些傳統音樂作品中,經常會出現一些藝人將他人創作的音樂作品進行翻唱的現象,此時就會涉及他人的著作權問題。從目前傳統音樂的發展來看,仍有一些地方存在著作權意識淡薄,缺乏專門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有權無責”的現象,導致很多傳統音樂作品無法得到有效保護。
非遺視域下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的對策
當前,相關部門亟須高度重視傳統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針對傳統音樂在保護與傳承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科學合理的應對策略,以促進中國傳統音樂實現可持續發展。
完善傳統音樂保護的法律法規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傳統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必須以立法為基石。各級政府已相繼頒布相關政策法律或出臺了保護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規。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國內外音樂環境的變化,這對現有的法律機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制定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政策法規,使傳統音樂的法律保護制度更加精細和完備。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為我們保護傳統音樂提供了統一化、標準化的依據。未來,為健全傳統音樂的保護法律機制,還需要各省市、各地區通力協作,結合傳統音樂的實際發展狀況及特點,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則,逐漸完善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的法律法規。
構建良好的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環境
傳統音樂的保護與傳承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政府應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利用網絡、廣播、電視等多種媒體,提高公眾對傳統音樂的認識和保護意識,促使公眾自覺約束自身行為,積極參與傳統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同時,應整合音樂資源,共同打造良好的傳統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環境。
利用數字技術,推動傳統音樂數字化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同時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重要載體。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傳統音樂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出現了失傳和弱化等現象,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前,更須重視數字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中的應用,積極推動傳統音樂數字化保護。數字技術可以記錄和保存傳統音樂的聲音、曲譜、演奏技巧等信息,通過數字化存儲和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傳統音樂。同時,數字技術也可以用于創新傳統音樂,將其融入現代音樂創作中,使得傳統音樂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發展。通過數字技術,可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促進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讓傳統音樂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建立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教育體系
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因此,要建立起完善的教育體系,以學校教育為主體,通過開展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等途徑對學生進行傳統音樂教育,同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工作,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認同感。此外,還應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機制,通過舉辦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的培訓班、講座、展覽等活動,提高公眾對傳統音樂的認知和重視程度。同時,加強對傳統音樂傳承人的培養工作,鼓勵他們學習傳統音樂技藝和知識。通過多方面的努力,建立起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教育體系,以推動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
加強對民間藝人的培養和管理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中,民間藝術家的培養是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當前,傳統音樂面臨嚴峻挑戰,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強對民間藝人的培養和管理工作。一方面,應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多種媒體渠道廣泛傳播傳統音樂知識,提高公眾對傳統音樂的認識和了解,讓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社會價值,增強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感和保護意識。另一方面,應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活動,包括舉辦培訓班、組織文藝匯演等,以提升民間藝人的技藝水平和專業素養。通過政府、民間藝術家以及社會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有效推動傳統音樂的保護與傳承。
加強傳統音樂教育基地建設
在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過程中,除了依靠政府的支持外,還需要有教育基地作為重要的傳承載體。傳統音樂教育基地建設,是對傳統音樂進行保護與傳承的重要途徑。教育基地主要指的是傳統音樂的教育場所,包括學校、博物館、文化館等。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傳統音樂活動,激發學生對傳統音樂的興趣,主動學習傳統音樂,進而參與傳統音樂的保護與傳承。
加強傳統音樂著作權保護
在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過程中,需要做好著作權保護工作。目前,傳統音樂著作權保護的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充分發揮《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作用,保障傳統音樂著作權得到有效保護。除此之外,相關部門還應該強化《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宣傳力度,提高公民對傳統音樂著作權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通過多方面的努力,建立起完善的傳統音樂著作權保護體系,為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護。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傳統音樂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新形勢下面臨著傳承機制不健全、傳承人數量不足、相關教育體系不健全、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圍等問題。因此,做好傳統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新形勢下,政府、學校和社會各界要共同努力,通過完善傳統音樂保護的法律機制、構建良好的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環境、利用數字化技術推動傳統音樂數字化保護、建立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教育體系等措施,來推動傳統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實現傳統音樂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本文選自:“民間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編號:2023051) 邯鄲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冀南地區鄉村文化創新與品牌傳播”(編號:SZ2024185)河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
(作者單位邯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