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青 陳紅
摘 要:障景是園林造景手法之一,在園林中合理加入障景,可以起到欲揚先抑、增加層次等作用。在園林步行空間設計中應用障景手法,能夠增加步行空間的層次性,讓人們在步行空間里享受它所帶來的趣味。但是,當下園林步行空間設計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行走路線過于單調,容易讓人對園林景觀的節點一覽無余,缺乏趣味性;步行空間的景觀節點設計缺乏連貫性,空間內外關聯性不強;地域性文化滲透不足,步行空間缺乏典型的地域文化元素;等等。因此,對障景手法和園林步行空間設計進行分析,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探索障景手法在園林步行空間設計中應用的不足之處,針對這些不足分析相應的解決辦法,并以蘇州園林為例,分析障景手法在園林步行空間設計中的應用方法。
關鍵詞:障景手法;步行空間;趣味性
從障景手法出發,研究步行空間中行人舒適性的通行尺度、路線、建筑和景觀節點之間的遮擋關系,步行節點的設計對加強室內外空間關聯性的作用,步行空間趣味性與情感化的營造方法,地域文化在園林步行空間中的育人作用,以及步行空間中建筑、地勢等的遮擋作用等等。
一、障景手法和步行空間概述
(一)障景手法
園林造景手法包括障景、借景、框景、漏景等。障景更多被應用在園林的步行空間設計里,通過不同介質之間的融合,對行人的視線進行規劃性的遮擋,形成良好的蜿蜒曲折和一步一景的視覺感官體驗,讓園林的景觀設計更具有整體性,園林步行空間更有層次性,行人的感官體驗更具趣味性。我國的很多園林設計利用障景手法進行空間表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蘇州園林,例如,蘇州園林在使用障景手法時,為了豐富空間的層次,多采用石頭、小橋、綠植景觀、流水、亭廊等對空間進行分隔,遮擋人的視線,通過對空間景觀節點的分隔,讓人不能對空間景色一覽無余,營造出一種移步換景的意境。
(二)步行空間
園林步行空間的功能主要是供行人游覽,是連接室內外的重要途徑,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園林文化,是行人交流的場所,好的步行空間能使室內外空間關聯性更強。按照設計構成對園林步行空間設計進行劃分,可以分為節點小景區域的“點”設計,行人路線區域的“線”設計,休憩交流區域,例如亭臺樓閣的“面”設計。對園林步行空間內的建筑形狀、綠植種類、色彩搭配,以及室內外空間關聯處等進行設計,能夠營造趣味性和情感化的空間體驗,并根據不同空間的功能需求,因地制宜進行步行空間的氛圍營造,同時借園林步行空間弘揚地域文化,增強園林步行空間的育人功能。
(三)障景手法和步行空間的契合性
障景手法在空間表現上注重對景觀的各個要素的共生性的創設,利用地勢、行走路線、綠植、小橋、流水等,讓各個景觀要素相互遮擋,增加空間設計的趣味性。這與園林步行空間設計相契合,例如:在空間表現上同樣注重室內外空間關聯處的亭廊的設計;在行人路線表現上注重讓行人通過蜿蜒曲折的路徑,對人們的視線進行創設性遮擋,形成步移景異的視覺感官體驗;在空間介質創設上都注重高低、顏色、肌理、流水映射、空間虛實的設計效果;二者都提倡從空間節點處進行設計,表現空間設計要素之間的共生關系;等等。除此以外,契合點還表現在利用不同元素之間的相互遮擋,形成虛實相生的近景、中景、遠景的空間變化,豐富空間的層次感。
二、園林步行空間設計中的不足
當下園林步行空間設計多借鑒西方的園林設計理念,風格比較雜糅,缺乏本土地域特色的展現,有的甚至呈現千篇一律的極簡設計風格,簡約但缺乏情感化的氛圍營造。同時,園林步行空間節點功能的關聯性不強,空間缺乏欲揚先抑的層次感。因此,要從進口處利用障景手法,在各個景觀節點處營造充滿趣味性的視覺空間,表現好近景、中景、遠景的虛實關系,讓園林更富有意境。
(一)園林步行空間情感化設計不足
當下一些園林在對步行空間進行設計時,不注重情感化設計,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首先,為了提高行人到達園林景觀節點的效率,一味拓寬園林步行空間寬度,雖然縮短了通行時間,但是忽略了沿途景觀的設計,難以為行人提供良好的情感化體驗。為了豐富空間層次設置了水景對空間進行映射,但是缺乏安全性圍欄的設置,難以保障老人和小孩的安全。主次干道交叉節點處人流比較聚集混亂,人車混行現象嚴重,導致行人通過效率低,行人的安全性也難以得到保障。其次,園林步行空間的坡度創設不合理,沒有充分考慮和區分行人與車輛的通行效率,例如,坡度過高不利于行人通行,坡度過低對限制車速沒有明顯作用。最后,步行道路沿線設置的圍墻或者高大的植物造型比較封閉,視覺上比較單調,弱化了空間情感化氛圍的營造。
(二)不同節點在空間上關聯性不強
首先,部分園林步行路線分布過于分散,步行空間之間交叉節點的關聯性不強。路線過于分散,就不能很好地引導人流向目的地空間流動,造成有的區域人流量大,有的區域人流量小。其次,園林內的假山與流水映射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空間層次比較弱,園林景觀節點的功能性、關聯性不強。最后,人行道路地面圖案較為單調,地域性文化不夠突出,不同空間圖案的裝飾關聯性不強,有的園林甚至只是簡單鋪設柏油路地面。
三、障景手法在步行空間設計中的應用
基于障景手法,主要從園林步行空間的行走路線、不同介質對行人視線的遮擋,以及對地勢、建筑和景觀節點、地域文化的提煉創設等方面進行研究,并以蘇州園林的拙政園、留園為例,探析障景手法在園林步行空間設計中的應用。蘇州古典園林是世界園林中熠熠生輝的明珠,也是我國藝術百花園中獨放異彩的奇葩,在世界造園藝術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蘇州園林步行空間的設計是相對比較完整的,例如,舒適的人流分布路線,基于設計心理學的不同園林介質的應用,像景石、綠植、廊亭在園林步行空間中發揮著對行人視線進行遮擋的作用等。利用障景手法進行園林步行空間的設計,能以蜿蜒曲折的路線實現一步一景,豐富空間層次性。例如,中國園林講究“開門見山”,在園區或者景區入口處通常會利用天然景石設置假山,讓行人進入的時候有種視線上的遮擋,但假山設計并非完全封閉視線,而是與漏景或是框景設計手法相結合,有欲揚先抑之感,繞過假山進入園區,景色突然開闊,給人豁然開朗之感。這能夠為行人營造一個舒適且地域文化氛圍濃厚、充滿趣味性、體現情感化的園林步行空間。
(一)園林步行空間的情感化營造
利用障景手法,可引導行人在園林步行空間中的行走路線,增強人們步行路線的連續性與視覺感官上的豐富性,為人們創設溫馨、趣味、情感化的步行空間。同時,在地域文化的加持下,將園林步行空間設計得更富有地域特色,更具有辨識度。可以“慢生活”為理念營造園林步行空間,從而提升園林的整體品質。
通過改變道路的坡度來控制汽車通行的速度,提升行人通過的安全性。通過提升步行路線與園林景觀節點的連貫性提升空間的趣味性。在道路上設置專供行人通行的道路,并限制車輛通行的速度,以此確保行人的安全,還可以在景觀節點上增加步行路線的匯聚節點,主次道路相互配合,增加園林步行空間的層次性。無論是園林步行空間改造還是新園創設,都要注重行人的安全性,提升步行空間的舒適性,營造濃厚的情感化氛圍,例如:改善園林步行空間人車分流路線,對老人、小孩、孕婦等弱勢群體的通行舒適度進行考量,依據不同步行空間的節點對人車分流進行合理性的創設;通過對不同景觀節點的表現功能進行探究,在符合步行道路寬度范圍的基礎上設置一定的通行障礙,達到良好的人車分流設計,讓行人可以放心游走,避免通行上的混亂,以此增強園林步行空間的人性化,提升空間舒適度。
增加步行的舒適性和視覺上的感官享受。在室外和半室外空間的步行空間設計中,要考慮天氣與季節變化,例如:夏日的烈陽、冬日的飛雪、春日的細雨、秋季的落葉。在設計時應考慮不同季節的光影和綠植對行人的影響,提升行人在步行空間內游走的舒適性,給予其良好的感官體驗。在創設障景時,要合理選擇材質,優先選擇自然可再生的材質,遵循綠色設計理念,營造舒適、溫馨的情感化空間。
利用花窗引入自然光線,通過障景手法營造半遮擋的視覺體驗。在對花窗進行設計時,材質選擇上一定要遵循可再生、綠色環保的理念,圖案的選擇要融入傳統地域文化,利用文化共通性更能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為人們提供良好的視覺體驗。采用傳統的花窗進行半遮擋的障景設計,行人通行的時候可以通過不同圖案的花窗看到對面不同的景觀造型,豐富行人的視覺體驗。
將建筑與水面進行融合設計的案例有很多,例如拙政園里讓人印象深刻的見山樓,該建筑對后方的景色起到視線上的遮擋作用,但是沿著行走路線向西走,會見到流水與建筑融合的剛柔并濟的畫面,被建筑遮擋的景色由水面映射出來,將障景與借景設計手法相融合,讓整個空間更富有層次性。
(二)不同介質對行人視線的遮擋
通過分析園林步行空間的景石布置、小橋流水的映射、綠植的疏密排布、建筑物的風格、傳統裝飾圖案的再設計等,利用障景設計手法將它們相互遮擋融合,以此增加步行空間的舒適性、層次性、趣味性,讓園林步行空間更富有活力。
利用障景設計手法,將景石形成的假山當作園林步行開放空間的天然屏風,對景色進行遮擋。小橋流水能夠將周圍的景觀映射在水面上,豐富空間的趣味性和層次性。行人繞過假山,被遮擋的景色就會顯現出來,給人以豁然開朗之感。假山設計要注意從自然山體中提取它的天然形態、材質肌理,使假山更加逼真,給人以良好的視覺體驗。利用障景設計遮擋行人的視線,營造蜿蜒曲折的視覺感受,利用曲折的小路、石橋、水流等,讓人們在行走時蜿蜒前進,前方的景色不會被一覽無余,這能吸引人們游玩的興趣,增加園林空間層次。
除了建筑外,像墻面的花窗、門的鏤空圖案、透明以及半透明的屏風等,也能起到障景的作用,增加園林步行空間的層次感。障景設計讓園林中的景色若隱若現,營造出一種“曲徑通幽”“庭院深深”的園林意境,還要注重呈現一種溫婉儒雅的文人氣質。應用障景手法進行園林設計,要給人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欲語還休”的感覺,激發人們的審美情趣,障丑顯美,增加庭院層次,豐富庭院景觀。例如,可以利用假山、植被、建筑、亭廊、小島、水面、坡面傾斜角度等進行視線遮擋,給人移步換景、豁然開朗的視覺享受。
例如,在游覽拙政園時,進入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形態高聳的石頭——綴云峰,遮擋了人們的視線,讓人對園中的景色更加好奇,繞過巨石,視覺瞬間開朗,心情也豁然明朗起來,里面綠色柔美的景色與巨石的堅挺形成對比,這種設計給人視覺沖擊的同時帶給人更多的是感官上的享受,有欲揚先抑之感。留園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蜿蜒前行的走廊,行人的游覽路線無形中被走廊引導,在彎折處行人會被走廊的建筑遮擋視線,讓人帶著好奇心繼續前行。若轉折空間較小,走出轉折空間,行人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創造了移步換景的空間視覺效果。園林中的建筑在設計之初就不僅僅具有審美價值,還結合整體園林的步行空間路線,對行人視線起到遮擋的作用,借以豐富空間層次。
四、結語
通過分析障景手法與園林步行空間設計之間的契合性,探析園林室內外步行空間的關聯性,地域文化在園林步行空間中的育人作用,行人的安全性,步行空間中建筑、地勢、景觀等介質的遮擋作用等,致力于增強園林步行空間的層次性和趣味性,營造富有情感化的園林步行空間。文章基于障景手法和“慢生活”理念研究了園林步行空間的設計策略,希望在以后的園林步行空間中能更合理地應用障景手法,更好地營造富有層次感和情感化的園林步行空間。
參考文獻:
[1]張曉蘭.鳳翔東湖園林景觀特色及造景手法探析[J].南方農業,2022(15):247-252.
[2]李葉昉,潘俊峰.傳統園林障景手法在展示空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以南京六朝博物館為例[J].藝術品鑒,2018(23):284-285.
[3]卜復鳴.蘇州園林假山評述[J].中國園林,2013(2):100-104.
[4]魏勝林,劉海燕.拙政園造園要素空間特征的量化研究[J].中國園林,2015(7):78-82.
[5]劉毅娟,劉曉明,袁琨.蘇州古典園林色彩元素的采集與數據化分析[J].中國園林,2016(6):46-51.
[6]張貝麗,薛勇民.論巖佐茂的人與自然共生思想:基于現代系統理論與方法的探析[J].系統科學學報,2020(2):34-38.
[7]楊曉曦,王志勇.簡論中國古典園林[J].林業科技情報,2014(1):82-83.
[8]王琿,王云才.蘇州古典園林典型空間及其圖式語言探討 以拙政園東南庭院為例[J].風景園林,2015(2):86-93.
作者簡介:
張翠青,碩士,周口文理職業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陳紅,碩士,周口文理職業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景觀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