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欽州市靈山縣職業技術學校構建“三引三進六融合”校企共育機制的背景,以及構建“三引三進六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機制的過程和成效,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重視專業建設和優勢企業的精準對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體系并改革教學內容,共同建設“雙師”教學團隊;找準六個融合培育載體,提升校企共育質量;校企聯動深度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等發揮“三引三進六融合”校企共育機制作用的舉措。
【關鍵詞】“三引三進六融合” 校企共育 縣域中職學校 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8-0037-04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發展,我國經濟方式實現了新的轉變,產業結構實現了轉型升級,在此背景下,社會市場對中職人才培養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推進實踐研究過程中,筆者發現由于技能人才短缺,縣域經濟無法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問題十分突出。所以,筆者認為創新中職人才培養模式成了推進縣域中職教育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構建“三引三進六融合”校企共育機制的背景
2019年,我國相繼出臺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等一系列推動職業教育深化發展的政策文件。這些政策文件均強調要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深化職業教育“三教”(即教材、教師、教法)改革,鼓勵職業學校創建多層次、多元化的辦學格局,堅持知行合一、工學結合的育人模式,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雙元”育人,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有機銜接,引領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融入區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
另外,2021年,我國印發《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其中明確提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政策導向,提出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
從上述一系列重要文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心,也看到國家著力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的重要決定。所謂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即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實際引導企業按照崗位總量的一定比例設立學徒崗位,鼓勵和支持有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能力的企業特別是產教融合型企業與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開展合作,對新招職工、在崗職工和轉崗職工進行學徒培訓,或者與職業學校聯合招收學生,以工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徒培養。
在此背景下,欽州市靈山縣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我校)積極推進構建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工作。尤其是在新時代我國職業教育不斷深化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的背景下,我校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相關的政策和法律法規,秉持辦靈山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的理想信念,與時俱進地積極探索中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有效路徑,努力推進校企合作本土化、促進產教融合,多措并舉構建了“三引三進六融合”校企共育機制,有效破解了人才培養瓶頸,培養了一批能夠助力鄉村振興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促進了靈山縣本地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
二、構建本土化“三引三進六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機制的過程和成效
我?!岸昴ヒ粍Α?,辦學規模由2002年的46名學生發展到2022年的8 362名學生,由最初的租地辦校到借地辦校,再到現在擁有自己的辦學場地,目前校園面積達到了26.7萬平方米。通過教職員工20年的努力拼搏,我校不僅成為廣西職業教育攻堅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還獲評為四星級中等職業學校。作為一所縣域中職學校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與我校多年來堅持校企合作育人有密切關聯。關于校企合作,最初我校只是想通過勤工助學,解決學生的學雜費用和生活費用問題,減輕學生家庭負擔,實現讀書“家庭零費用支持”的目標,同時也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鍛煉學生的工作實踐能力,讓學生積累工作經驗。
于是,2005年我校第一批“半工半讀”的97名學生在學校領導的帶領下,到廣東東莞銘德金屬制品有限公司參加了為期20多天的勤工助學活動。短短20多天,每名學生均獲得了600多元的工作報酬。這一工作不僅讓學生開心,也使得學生家長更了解、支持學校工作。這堅定了我校深入推進校企合作的初心,學校于2005年正式把以工助學辦學模式寫入當年秋季學期的招生簡章,從此拉開了構建以工助學辦學模式的序幕。自此以后,我校不斷深化與廣東企業合作育人的內容和領域,邀請廣東企業的“師傅”進校上課,與相關企業共建實訓室,開設了企業訂單式培養班。
2005—2013年,靈山縣經濟得到了巨大發展,本土企業不斷涌現。在此背景下,2013年,我校在總結此前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開始進行校企合作本土化的實踐探索,與本土龍頭企業廣西天山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通過對接企業崗位需求構建縣域職校特色學徒制的辦學模式(如圖1所示)。在這一辦學模式中,校企雙方以實訓基地建設為載體,共同開展校內人才培訓、本地農民培訓等本土化合作項目。此后,我校不斷擴大與本土企業的合作規模,先后與廣西天山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靈山縣紳寶制衣有限公司、廣州市畫爾服飾有限公司靈山分公司、靈山縣陸屋機電小鎮、靈山縣武利鎮工業園等十多家企業或機構達成了合作辦學意向,將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電子電器應用與維修專業、制冷與空調設備運行與維修專業、電子商務專業等專業設定為現代學徒制改革試點專業,深化了校外實訓基地集團化建設,推進了產教城的深度融合發展。
從2013年至今,我校一方面深入推進與珠三角相關企業合作辦學,另一方面加強與本土企業深度合作,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一條與本地企業攜手共建美好靈山的校企合作之路——“三引三進六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如圖2所示)。所謂“三引”是指引企業入校園、引師傅入課堂、引項目入實訓,“三進”是指教學進企業、教師進產線、學生進崗位,“六融合”即培養目標與企業人才需求相融合、教師與師傅相融合、課程體系與職業崗位標準相融合、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相融合、質量評價與企業考核評價相融合、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
這一舉措實現了職業教育發展與地方經濟發展的互動互促,形成了產教城融合發展的新格局,尤其在校企共同育人、產教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大大提升了我校畢業生的就業率。這一機制通過校企聯動精準育人,讓畢業生在家門口就能成功就業,實現增加收入與照顧家庭兩不誤,讓一部分家庭富起來,有力地助推了靈山縣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我校進行的校企合作本土化實踐探索,真正實現了職業學校服務于社會和區域經濟發展。
三、鄉村振興視域下發揮“三引三進六融合”校企共育機制作用的舉措
(一)專業建設和優勢企業精準對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為了深化現代學徒制模式改革,深化校外實訓基地集團化建設,不斷豐富產教融合、現代學徒制的內涵,提高校企共建、共育、共享水平,進一步推動服裝、電子制冷專業發展與靈山縣本土企業發展接軌,2021年我校領導班子多次帶領考察小組深入廣西天山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靈山縣紳寶制衣有限公司、廣州市畫爾服飾有限公司靈山分公司,就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合作進行調研,與企業共商育人大計、共推產教城融合發展。在調研過程中,校企雙方就如何在人才培養、實習就業、專業技術研發等方面進行了交流,就如何結合企業和市場的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找準校企發展的契合點實現互惠共贏和共同發展進行了探討,就現代學徒制培養未來工匠方案、課程標準、崗位標準及學習評價標準達成了共識,就校企人才雙向交流合作、“雙導師”協同育人、教師和企業技術專家掛職鍛煉、深化和完善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深度商討。校企雙方不斷地深入探討、深化合作,大大促進了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在靈山縣的深度發展,形成了本土化的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如圖3所示),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專業水平與行業崗位需求相對接的精準度。
(二)校企共建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共同打造“雙師”教學團隊
為了增強專業建設的市場適應性和市場針對性,使學校專業建設更貼近行業崗位實際需求,我校與廣西天山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靈山縣紳寶制衣有限公司、廣州市畫爾服飾有限公司靈山分公司等企業,分別組建了由企業高管、技術專家和我校相關專業教研組長、帶頭人、骨干教師等組成的優秀專業指導教師團隊。在此基礎上,我校與相關企業根據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變化,靈活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的目標、崗位定向、業務范圍,結合企業實踐整合教學資源,及時補充職業崗位需要的新課程、新內容,構建了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基礎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以保證行業信息最新、職業標準和課程標準更接近實際行業崗位需求,保證專業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教學內容更加準確。這一系列的保障運行操作,進一步優化了教學培養方案,在優秀專業指導教師團隊的示范和指導下,學生學以致用,大大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在“做中學、學中做”的實踐活動中快速成長,同時也拓寬了就業空間。
(三)找準六個融合培育載體,提升校企共育質量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我校以職業素養教育為核心,以校企聯動教育教學一體化育人為平臺,致力培養符合社會用人單位需求的合格職業人。在校企聯動育人工作中,我校堅持以國家“德才兼備”的用人標準培養人才,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職業素養培育,注重培養學生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情懷。同時,我校積極利用校內外的各種有利條件、優勢資源,促進學校教育教學深化改革,形成了培養目標與企業人才需求相融合、教師與師傅相融合、課程體系與職業崗位標準相融合、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相融合、質量評價與企業考核評價相融合、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的“六融合”教學體系。
為了充分發揮“六融合”教學體系的育人效果,我校與合作企業共同參與育人全過程,雙方建立共定方案、共建基地、共建師資、共建課程、共促就業的校企深度融合長效機制,實現教育供給側與企業需求側的無縫對接。我校還通過校企聯動,多角度、多層次建設實景化工作場地,讓參與跟崗實習或頂崗實習的學生在模擬工作環境中學習職業人所需的職業素養和個人修養,進一步提升了學生對專業知識以及崗位需求的認知。
(四)校企聯動深度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
為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使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育人效應,2021年秋季學期,我校統籌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由教務處牽頭,通過校企聯動大膽進行思政課程教學改革,開展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下思政課與專業實踐教學協同育人的教學活動。在此過程中,我校積極搭建跨學科融合教學平臺、教學聯動平臺,讓思政課教師走進企業授課,推動思政課教師與專業教師同備一堂課、同上一堂課,實現學生與教師認知空間互補,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堂”,探索構建具有中職特色的思政課與專業實踐教學協同育人模式,形成了“三全”育人新格局。我校思政課教師通力合作、大膽創新、積極探索,截至目前,思政課教師走進企業授課已達十多次,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果,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職業素養、思想道德水平,有效地落實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三引三進六融合”機制的構建,進一步提升了我校的辦學質量。然而,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深感“三引三進六融合”校企共育機制的實施仍存在不少不足,如校企融合深度不夠、企業參與度較低等。今后,我校將繼續完善“三引三進六融合”校企共育機制,不斷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多渠道推動校企深度融合,凝聚多方力量促進職業教育健康發展,從而培養出更多高素質、能承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不斷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參考文獻
[1]王紅蕾,安娜,何立煒,等.校地協同育人助力鄉村振興的保障措施與實施路徑探究[J].青年與社會,2020(8).
[2]謝先安.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專業“三引三進”實踐性教學體系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4(36).
[3]朱仁盛.“工學六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J].江蘇教育,2017(12).
注:本文系2021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現代學徒制校企聯動育人固扶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的研究與實踐:以靈山縣職業技術學校為例”(GXZZJG2021B23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楊敏斌(1986— ),廣西靈山人,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職教學管理。
(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