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已經在地球海洋中漫游4億多年,它們挺過了五次大規模滅絕事件,包括一次令恐龍滅絕的事件。這次事件導致地球上55%至76%的物種滅絕。鯊魚是如何成功地在這一災難性事件幸存下來的呢?
鯊魚已經在地球海洋中漫游4億多年。在這一過程中,它們挺過了五次大規模滅絕事件,包括一次令恐龍滅絕的事件。
這次恐龍滅絕事件發生在6600萬年前左右,標志著白堊紀的終結,與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有關。這次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在世界各地引發了劇烈的生態變化,導致地球上55%至76%的物種滅絕。那么,鯊魚這個群體是如何成功地在這一災難性事件幸存下來的呢?
物種滅絕的模式各不相同
近日,發表在《科學》周刊上的一項研究提出了新的見解。這項研究分析了一個龐大的全球化石數據庫,以研究板鰓類物種——即鯊魚、鰩魚和魟魚——是如何受到地球發生的上一次大滅絕事件影響的。
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法國蒙彼利埃大學的紀堯姆·吉諾說:“板鰓類魚是一種標志性的海洋脊椎動物,但它們的進化史仍然鮮為人知。”
吉諾和同事建立了一個板鰓類魚化石數據庫,涵蓋大概生活在白堊紀-古近紀時代的約670個鯊魚、鰩魚和魟魚物種。他們分析后發現,在這一事件發生后,板鰓類魚減少了超過62%,在距今6500至5300萬年前的古新世沒有完全復蘇。對所有鯊魚物種而言,滅絕比例約為59%,而魟魚為72%。
但研究人員發現,物種滅絕的模式各不相同。例如,魟魚、捕食帶硬殼動物(甲食性)的板鰓類魚以及更古老的鯊魚物種遭遇了嚴重滅絕。其他鯊魚和非甲食性物種的情況似乎好一些,在滅絕事件發生后出現了更快的復蘇。
此外,地理范圍對存活率也有影響。生活在地理范圍更大的開闊海域中的物種和僅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物種的存活率也更高,更有可能挺過滅絕事件。
研究報告表明,存在時間長的鯊魚(在滅絕前就存在很久的鯊魚)比更年輕物種有更高的滅絕可能性。這些“更老”物種在某種程度上缺乏演化新質。這可能阻礙了它們在經歷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所帶來的環境巨變之后的復蘇。
食物種類繁多使鯊魚存續至今
鯊魚覓食的多樣性也很可能對它們在如此長一段時間內的持續存在起到了一定作用。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埃瑪·伯納德發表文章稱:“我認為,可以肯定地說,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鯊魚能夠利用水柱的不同部分——從深海到淺海,甚至河流系統。它們的食物種類繁多,比如浮游生物、魚、螃蟹、海豹和鯨魚。這種多樣性意味著,如果海洋中的情況發生變化,作為一個群體的鯊魚更有可能存活下來。”
但要指出的是,這篇研究報告的作者只根據牙齒來推斷滅絕受害者和幸存者的生態特征。板鰓類魚屬于一個更大的群體:軟骨魚綱。這個群體的絕大多數化石都是牙齒,軟骨保存得不像骨頭那么好,但(軟骨魚綱物種)一生中不斷脫落和替換牙齒。因此,可能還有其他仍然無法推斷的促進生存或滅絕的因素。
(《參考消息》202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