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能力作為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的關鍵要素,其形成與否很大程度上衡量著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其重點指向能否對運動技能靈活自如地運用。對此,加強運動能力培養,對達成“學以致用”的目標起著決定性作用。
一、準確把握運動能力相關概念是能否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的前提
基于專項運動技能的學習,要達到“學以致用”的水平,需要區分3個相近又有本質區別的概念,即運動技術、運動技能和運動能力的聯系與區別。運動技術、運動技能和運動能力有著必然的聯系,要能夠區分三者各自指向的是什么。首先,在概念的區分上,運動技術是指動作的規格,對于學生而言,是能否按照規格要求做對動作,學習者無論是后續掌握技能還是形成能力,都應先學習運動技術,并正確表述該動作,有時,運動技術也被認為是技術動作,動作的規范性決定著運動技術的質量。運動技能是在能夠做正確的前提下,達到的熟練程度,甚至通過練習達到了自動化程度。運動技能與運動技術相比,相當于上升一個層次,體現出的是技術達到了一定的熟練程度,甚至自動化水平。凡是達到運動技能掌握程度的,至少是說明了正確或準確地完成了動作。運動能力與前二者相比,所表達出的應該是靈活自如的運用水平,是在正確且熟練掌握的基礎上又上升一個層次,那么,專項運動技能學習達到的“學以致用”水平,應該是形成了運動能力的水平。其次,在概念的聯系上,運動技術、運動技能、運動能力如同爬樓梯,一個臺階接一個臺階向上進階,兩兩之間都靠動作或技能聯系著,運動技術與運動技能之間是靠動作連接的,動作對了是技術,動作熟了或自動化了是技能;運動技能與運動能力之間是靠技能連接的,熟練不熟練是技能本身達到的程度,會不會用是技能圍繞生活或比賽實際(真實情境)進一步得到強化的結果。由此可見,只有精準區分運動能力相關概念,才能更加精準地定位教學的各階段要求,達到“學以致用”要教授的程度,運動能力形成后才能對“學以致用”目標達成度進行精準判斷。
以籃球的傳接球為例,籃球的傳接球運動技術是以動作規格判斷,是以是否按照規格做對了動作衡量運動技術是否掌握了;籃球傳接球運動技能是以技術達到的熟練程度判斷,是在動作做對的基礎上達到了一定的熟練程度,甚至達到了自動化傳接水平;籃球的傳接球運動能力是在已達到了一定的技能熟練程度后能夠靈活自如地運用的水平,會不會用是從技能向能力進階的關鍵和衡量標準。
二、準確把握運動能力構成要素是能否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的關鍵
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除了區分并確定基本概念外,還應明確是哪些要素構成了運動能力,把握內在構成要素就能促進其形成并達成“學以致用”的目標。《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提出:運動能力是體能、技戰術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體活動中的綜合表現。這三個構成要素中若缺少了體能和心智能力,那只是體現對運動技能的熟練程度,顯現不出靈活自如運用的層面,或者說還沒有掌握會用。體能是形成運動能力的基礎和保障,發展體能不僅能使身體強壯,也能為形成運動能力奠定基礎,形成什么樣的運動能力就需要有針對性的體能保障。心智能力是運動能力形成與否的關鍵,運動不用心、不動腦只能停留在機械重復的層面,難以實現質的飛躍,也就是說,運動技能會因為缺少體能與心智能力的相伴而無法跨越其本質屬性。體能強弱體現著運動能力的高低;技能高低影響著運動能力的方向,即指向的是哪種運動能力;心智能力大小決定著運動能力呈現的水平,體能、技能、心智能力共同促使運動能力的形成。
以籃球的傳接球能力為例,籃球的傳接球運動能力所體現的,一是要具備傳接球應有的較強的上肢力量,上肢力量的強弱決定著球是否能傳到位,尤其是籃球場上需要長傳時,上肢力量不足,傳球技能再熟練都無濟于事;二是要掌握熟練的技能,雖有力量傳球,但有可能不能準確將球傳到位;三是要有應變的心智,如果心智能力發展達不到一定的水平,盲目傳球,失誤率也會加大,因為籃球比賽時,場上情況瞬息萬變,防守隊員隨時隨處都可能出現,且防守隊員的防守能力大小不一。因此,達到一定發展水平的心智能力決定著籃球傳接球的成功率。
三、準確調控運動能力形成過程是能否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的保障
運動能力的形成過程復雜但可控,也就是說,在運動能力的形成過程中,教師是可以精準調控其速度和質量的,同時能夠有效把握運動能力形成的方向。因為,運動能力形成是有規律性、顯示度且呈結構化的。教師不僅可以遵循、把握其規律,對學生的運動能力做出合理性的培養,還可以根據運動能力具有的內在結構要素,有針對性地做出培養學生運動能力的精準設計,甚至還可以根據運動能力形成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狀態做出及時調整,因此,運動能力的形成過程是可以把握和調控的。
教師精準調控運動能力形成的過程需要做到:一是充分把握運動能力從無到有的學理,精準確定“起點”教學,也就是說,運動能力形成的邏輯起點是對動作的精準學習與掌握,沒有規范的動作就難以有熟練的技能,更難以形成“學以致用”的運動能力,因此,規范動作的精準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二是精準把握運動能力形成的大單元教學設計,專項運動學習要想達到“學以致用”水平,其單元的長度要一改過去小單元教學僅停留在技術動作學習或技能學習與掌握的結果,單元較小或所學單元課時較少,運動能力的形成將無法觸達。大單元教學的一個核心就是要體現單個、組合與比賽活動教學的完整性設計。大單元課時的多少可結合運動項目特征或專項運動某方面技戰術的學習內容多少確定,一個項目不同學段學習其運動能力形成的時間跨度也會有所差異。三是強化觀察與測評的作用,及時了解全體和個體學生的運動能力形成程度,不僅可以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還可以及時發現運動能力形成教學過程中的短板與缺口,分析其根源,給出調控對策。如,是組織活動內容、形式和難度安排不合理,還是學生學習態度有偏差等。同時,教師要觀察學生是否學了、是否學會了,要達到精準調控,觀察與測評結果起著重要作用。四是激勵學生學習要注重方式方法,對于部分學生因興趣不高而導致積極性不高的情況,教師在培養學生運動能力時需要先從激發興趣入手,如果學生已經有了對某項運動的偏好,教師要注意合理安排活動,促使學生學習和掌握;如果學生尚未找到興趣項,教師要通過分析交流,幫助學生確定最適宜自己學習與發展的項目;如果學生對體育學習始終是被動的,甚至是抵觸的,運動能力形成會受到較大的影響。所以,體育教師找準學生抵觸運動的原因往往能夠有效解決此問題。基于此,運動能力的形成是有規律、有結構、有顯示的,所以,教師對學生運動能力形成過程的把控就要做到有序與有效。
加強運動能力的培養意義非凡,能夠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體育教育工作應實現真正的教會,才能促進學生課上課下、校內校外勤練,進而獲得參與競賽的機會和獲取競賽勝利的體驗。學生會因為形成了能夠“學以致用”的運動能力而倍感滿足和幸福。體育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強運動能力培養,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水平。
于素梅
2023年2月1日
作者簡介:于素梅,教育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學校體育》雜志編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