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志波 張朝輝


一、有效設計“練”的內容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愛好,面向全體學生,落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課堂教學的改進或轉型,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法,設計自主學練、合作學練、探究學練等多種不同的練習形式,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不同條件的學練實踐,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練習時,通過場地、器材、聲音、語言等條件的變化,創設出豐富多彩、形式多樣、耳目一新的練習,讓學生眼前一亮,從而激發學習的欲望,讓練習變得有效。
如,在《有一定難度的助跑跳躍練習方法》單元中的《助跑跳過一定障礙的練習方法》一課的教學時,通過瑜伽磚和墊子,創設不同難度障礙的練習條件,使學生在練習中不斷挑戰和超越自我,建立自信,在連續的多種條件設置學練中,提高了動作的規格,達成教學既定目標。在單一練習時,利用體操墊的長度,解決踏跳有力,動作連貫協調;在組合練習時,利用瑜伽磚的擺放形成不同高度的障礙,并根據學生能力差異,增加起跳后的騰空高度,做出提膝伸腿的動作,讓落地后的距離更遠;在游戲比賽時,通過在體操墊上設置不同的落地得分線,不斷完善“助跑—起跳—騰空—落地”完整動作質量,同時通過落地穩定性的比較,做到落地屈膝緩沖,防止運動損傷,提高練習的安全性。
又如,在《跨越式跳高練習方法》一課教學時,教師利用羽毛球架,從“圓心”拉出6~8條不同高度半徑組成練習場地,另一頭固定后開始跨越式跳高練習,每一個練習場地設有不同的3個起跳點,分別對應3種不同的高度,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挑戰。在單一練習時,先選擇最低起跳點練習,讓學生明白外側腳起跳,雙腳依次過桿的動作順序;在組合練習時,設計縱跳+助跑+跳過桿練習,將過桿成功率作為評價指標;在游戲比賽環節,模擬正式的跳高比賽,每個高度最多3次機會,可以是個人賽,也可以是小組賽,將集體學練、分組學練和個體學練結合,學生在“練中學、學中思、賽帶練”,在享受運動樂趣的同時,獲得成功的運動體驗感。
二、趣味設計“練”的形式
如何促進學生主動學練的能動性,《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創設多種復雜的運動情境,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營造相對真實的活動場景,將練習形式情境化、生活化、競賽化,讓學生在多種學練過程中獲得豐富的運動體驗,我們要根據不同項目特征、不同教學進度、不同學習對象等教學因素,盡可能地滿足學生對抗、展示或者比賽等真實運動體驗需求,有助于更好地提高技戰術水平和體能儲備,發展學生運動能力,形成良好的體育品格。在具體設計練習時盡量做到學得有趣、練得有效、賽得真實,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學生通過學練感知掌握運動技能的價值感,獲得自信心,培養良好體育精神。
如,在《彎道跑的技術方法》一課教學時,熱身游戲環節創設“字母秀”游戲,通過不同線路,跑出不同的字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后,指向性地過渡到單一練習,著重跑“O”“S”“C”“U”等類似彎道的字母,在多種彎道跑的體驗中理解身體姿態內傾及重心的變化、擺臂幅度的變化可以減小離心力,從而提高過彎道的速度;在組合練習時,結合直道+不同弧度的彎道跑,如跑字母“D”“U”“P”等,提高身體重心的控制能力,發展速度、協調等體能;游戲比賽環節,組織繞八字接力賽、貪吃蛇游戲、弧線助跑摸高跳打卡賽等形式,鞏固和提高弧線跑的速度,以及發展弧線助跑與起跳銜接的能力。此外,還可以由圓形跑入手,通過“丟手絹”游戲情境的創設,在游戲的輸贏過程中,引出如何擺脫離心力,讓自己可以跑得更快的思考。過渡到單一練習時,利用運動場地(如投擲區、籃球場、田徑場等)不同半徑的圓或半圓進行逆時針跑的練習,體驗身體內傾的動作;在組合練習時,組織“貼膏藥”游戲,利用游戲規則練習曲線跑+折返跑,目的在于提高彎道跑時身體重心的控制能力;在游戲比賽環節,利用讓距彎道追逐賽、不同半徑彎道追逐跑、模擬“跑腿小哥”工作場景體驗,創設彎道跑+直線跑接力賽練習,在掌握技能的同時,利用生活場景滲透德育,培養體育品德。
三、多樣設計“練”的方法
《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體育課堂中要做到“學、練、賽”一體化教學,詮釋了通過學技術的單一練習、練技術的組合練習以及用技術進行游戲或比賽環節之間的關聯性,各個教學環節之間,既是包含,又是遞進的關系。利用多種練習形式設計學練內容,“學”才不會只是“紙上談兵”而脫離實際操作,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多種不同的練習方法,既能豐富教學手段,解決不同的“學”過程中的問題,又能“對癥下藥”,根據項目特征和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以學定教,讓課堂教學的意義不僅是教會一項技術,更是發展與之相關的運動能力。
如,在《移動+投擲的練習方法》一課教學時,利用籃球結合田徑進行跨項目教學,在單一練習環節,通過不斷加大合作者之間的距離,使傳球者不得不加大傳球力度,直至雙手舉過頭頂,做出雙手向前投擲的動作,建立動作表象;組合練習中,教師通過籃球比賽中的發底線球快攻的案例,引導學生如何才能擲得遠、擲得準,從而做出身體滿弓、上下協調用力、快速揮臂的動作,突破教學關鍵問題;在游戲比賽環節,通過自拋自搶,快速上籃比賽,跨項目組合運用投擲+快速啟動的能力,提高“練”的趣味性。
此外,本節課也可以嘗試結合足球項目開展教學,在單一練習中,通過問題引導練習。如通過“同學們,足球場上守門員可以怎樣形式處理球”引出單手拋球練習,通過“球出界時如何處理球”引出雙手擲球練習;組合練習時,通過隊友合作,進行一拋一接一停球和一拋一接一停球+快速運球比快練習;在游戲比賽時,還是結合拋接+快攻+射門得分形式,顯現“練”的跨項目融合度,提高“練”的意義。
“學、練、賽”一體化的課堂教學,依托有效、有趣、有理的練習設計,讓課堂變得精彩、生動、高效。課堂中有汗水、有笑聲、有尖叫、有吶喊,豐富精彩的學練內容和形式,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的同時,享受運動的樂趣,讓師生認同感加強、距離感拉近、體驗感豐富且深刻,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