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菠
雅安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四川省雅安市 625000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也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1],其臨床主要癥狀包括蛋白尿、腎小管濾過率下降、腎功能進行性損傷等,嚴重時患者會出現腎衰竭。數據顯示,我國糖尿病患者已經超過1億,而25%以上的患者伴隨DN,是數量最多的繼發性腎病。隨著當代人類生活內容、飲食方式的改變,DN的發病率在逐年上升。多數DN患者的治療周期相對較長,通常從DN確診到終末期腎病一般需要經過10~20年慢性腎病期。而為了降低醫療負荷,多數在院DN患者在病情穩定后均會回到社區進行居家調護,居家時長占總慢性期的絕大多數。因此,對出院后的社區居家患者進行延續性干預,對延長壽命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至關重要。而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礎上[2],采用線上健康教育、膳食監督、心理護理、養生鍛煉等多種方式,構建多維度的線上組合式健康教育方案作用于社區DN患者,取得較為不錯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雅安市2021年5月—2022年6月出院的Ⅲ期、Ⅳ期DN患者96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常規組,各48例。其中觀察組男28例,女20例,平均年齡(59.94±5.73)歲,平均病程(6.19±1.06)年,分期:Ⅲ期29例、Ⅳ期19例。常規組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齡(58.73±4.16)歲,平均病程(6.16±1.01)年,分期:Ⅲ期30例、Ⅳ期18例。2組在年齡、性別、分期、病程等基線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 ①納入病例前期曾在雅安市人民醫院、雅安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確診為慢性DN患者;②分期屬于Ⅲ期、Ⅳ期;③年齡<80歲;④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 ①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②出現嚴重腎衰竭;③存在意識、精神障礙患者;④存在視力、聽力障礙而無法使用智能手機者;⑤患者的病歷資料不齊全。
1.3 干預方法
1.3.1 常規組:采用發放手冊和電話隨訪的形式進行健康教育,手冊為年資在5年以上的中級職稱醫務人員編制,并經2名以上副高職稱的專家評審。手冊內容分為疾病健康教育、膳食監督、心理護理、功法鍛煉4個方面,用簡單易懂的圖文進行宣傳;電話隨訪由經過培訓的、年資在3年以上的醫務人員執行,先根據患者的病歷資料,建立針對性個案,實施個性化管理,每隔2周通過電話對患者健康情況進行跟進、答疑,持續12周。
1.3.2 觀察組:執行線上組合式健康教育方案:建立3個微信群,每個群配置2名年資在3年以上的醫務人員進行微信群管理,每個微信群對應10余名患者,每個患者編號并備注,實施多維度的線上組合式健康教育方案,具體內容見表1,持續12周。見表1。
1.4 觀察指標 在干預前后評估下列指標:(1)血糖控制情況: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2)自我管理能力:采用自我管理能力調查問卷(Self-care behavior questionnaire, SCBQ)進行評估,本問卷共計42個問題,每個問題分別賦予1、2、3、4、5分,總分210分,分數越高則自我管理能力越好[3]。(3)心理情緒情況:采用糖尿病相關問題量表-5(Problem Areasin Diabetes Scales-5,PAID-5)進行評估,本量表共計5個問題,每個問題分別賦予0、1、2、3、4分,共計20分的粗分,乘以5得到100的總分,<40分代表嚴重情緒障礙,分數越高則心理功能越好[4]。

2.1 2組干預前和干預12周后的血糖控制情況 干預前2組血糖控制情況(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的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2周后,觀察組上述3項指標均低于干預前(P<0.05),而常規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低于干預前(P<0.05),糖化血紅蛋白與干預前無統計學差異(P>0.05)。組間比較,觀察組3項指標均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和干預12周后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2.2 2組干預前后SCBQ問卷與PAID-5量表得分比較 干預前2組SCBQ問卷與PAID-5量表得分的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2周后,2組的SCBQ問卷與PAID-5量表得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SCBQ問卷與PAID-5量表得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3。

表3 2組SCBQ問卷與PAID-5量表得分比較分)
糖尿病是目前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代謝類疾病,主要是由于人體內胰島素分泌障礙,導致患者血糖升高,對人體生命健康構成威脅。致病原因并不明確,與遺傳、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等因素有關。如果不能及時給予治療,會導致人體其他組織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DN是糖尿病并發癥之一,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全身水腫以及尿量減少等,嚴重還會導致患者腎功能衰竭,極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而當前醫務工作者的視野主要聚焦于在院DN患者的干預當中,缺乏對出院患者實施無縫隙的照護管理。但在各個版本的糖尿病防治指南中,DN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血糖控制、運動、飲食等方面均已得到循證醫學的支持[5]。但社區DN患者,由于缺乏對應的環境和監督,容易出現疾病認知偏差、自我管理能力下降、依從性差等問題,而線上組合式健康教育方案恰恰可以解決上述問題。
針對糖尿病的線上干預,過去部分研究通過研發線上糖尿病相關APP,借助該App與糖尿病患者進行線上互動,如“微糖”App、“愛糖寶”App、“掌上益足”App等[6-8]。雖然上述專項App覆蓋面廣,集合諸多功能于一體,但容易出現研發成本和維系成本高,患者不熟悉、上手慢等問題。而微信是國內重要社交App,患者熟悉,接受程度高。以微信群為載體,可以讓患者聚集較為容易和方便。另一方面,微信功能強大、并且使用免費,免去了研發成本,以微信群為載體,可以輕松實現短視頻推送、冥想音樂推送、騰訊會議鏈接、問卷星鏈接等功能的呈現。而本文中,設置疾病健康教育、膳食監督、心理護理、功法鍛煉4個維度,既有心理和軀體雙管齊下的考量、也有飲食和運動日常生活的干預,同時還有“知、信、行”的兼顧[9]:(1)在“知”方面,通過健康宣教短視頻提高對DN的認知,糾正錯誤認知,并且短視頻具有一次拍攝、反復使用的優勢,可以減少研究人員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2)在“信”方面,通過心理講座、病友分享、冥想訓練等心理護理措施,改善心理、睡眠障礙,提高患者的積極性;(3)在“行”方面,通過飲食打卡、實時鍛煉,來保證患者健康生活內容的貫徹和執行。而從數據來看,干預12周后觀察組在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低于常規組;而在SCBQ問卷與PAID-5量表得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觀察組效果較佳。
綜上所述,線上組合式健康教育方案,能夠改善糖尿病慢性腎病的血糖控制水平,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心理情緒障礙,且遠程干預、簡便有效,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