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寶 馬鈺琦



2022年,內蒙古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為自治區確立的“五大任務”,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鄉村振興統攬新發展階段“三農三牧”工作,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扛牢壓實政治責任,扎實開展防返貧監測幫扶,增強產業就業增收實效,加大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支持力度,深化京蒙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穩妥推進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拓展,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均取得重要進展。
2022年是內蒙古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深化之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高質量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事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事關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事關民族復興大局,事關豐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內蒙古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為自治區確立的“五大任務”,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鄉村振興統攬新發展階段“三農三牧”工作,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穩守脫貧底線,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
(一)保持戰略定力,自覺扛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政治責任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不斷調整優化農村牧區工作領導小組工作,增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專項推進組,強化工作統籌協調。完善了自治區領導“一對一”聯系脫貧旗縣制度,壓實行業部門主管責任、幫扶責任和監管責任,構建起責任清晰、各負其責、執行有力的領導體制。制定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重點工作幫扶清單,修訂完善自治區駐村工作隊管理辦法和駐村干部考核辦法,組織內蒙古6817家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與脫貧戶結對包聯幫扶,選派了1.6萬名駐村干部和第一書記長期駐村幫扶。
(二)保持底線思維,堅決筑牢防止規模性返貧屏障
堅持“應納盡納、應幫盡幫”。建立健全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建立“一三季度重點監測、二四季度集中排查”工作機制。推動各方面各層級數據共享,內蒙古4.7萬戶9.96萬名監測對象落實了針對性幫扶措施。在86個旗縣開展“防貧保”,覆蓋447.5萬人,對出現返貧致貧風險的群眾及時給予保險賠付,累計賠付7500萬元。健全農村牧區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將農村牧區低保標準平均提高到每年7320元,38.4萬脫貧人口和5.4萬監測對象享受到低保和特困供養政策。
持續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續改善鄉村辦學條件,新建校舍3.1萬平方米,對旗縣級以下薄弱學校開展組團式幫扶,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控輟保學實現了動態清零。農村牧區低收入人口醫保實現應保盡保。全覆蓋入戶核實重點人群患病情況,將大病專項救治擴面到所有30種大病患者。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現應簽盡簽,四種重點慢病患者做到隨訪到位。共下達中央和自治區補貼資金1.1億元,實施5546戶危房改造,動態解決安全住房問題。排查整改水源水量不足、管網老化、設施設備損壞等問題504處,實施供水工程維修養護工程1954處,有效提升飲水安全水平。
突出產業就業穩增收。產業發展的強弱,直接影響農牧民就業和增收情況。穩住就業就穩住了農牧民收入,也就穩住了鞏固脫貧成果的“大頭”。內蒙古把銜接資金的63%用于支持脫貧地區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共實施1889個項目,持續扶持628家扶貧龍頭企業、278家扶貧車間,帶動46.6萬人次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增收。建立村級就業協管員隊伍,加強勞務協作、推廣以工代賑、開發公益性崗位,多措并舉推動穩崗就業,全區20.6萬名脫貧人口實現就業。投入4.9億元支持68個易地搬遷后續扶持項目,帶動5.7萬農牧民和4.3萬脫貧人口受益。加強扶貧項目資產后續管理,對2012-2020年扶貧項目形成598億元資產開展清產核資,同步對2021年幫扶項目形成資產開展登記,建立經營性、公益性、到戶類“三本賬”,分類分級落實管護責任,保障持續發揮效益。2022年內蒙古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6900元,同比增長13.04%,實現了國家“兩個高于”的目標。
(三)保持政策穩定,協調部署“有效銜接”落到實處
按照有序調整、平穩過渡的原則,加強有效銜接制度設計,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進一步優化細化工作舉措,實現政策不留白、工作不留空檔,政策、資金、協作幫扶平穩過渡,推動“有效銜接”落到實處。
加強政策銜接。內蒙古推動制定《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年)》《關于切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實施意見》《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若干措施》等35個銜接政策,推動資金投入、兜底救助、協作幫扶等政策保持穩定,“三保障”和安全飲水等政策持續完善,產業就業等政策不斷優化。
加強資金銜接。2022年內蒙古累計投入中央和自治區財政銜接資金86.8億元,同比增長3%。支持35個脫貧旗縣整合涉農涉牧財政資金73.7億元。延續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政策,全年發放小額貸款8.3億元,支持1.8萬名脫貧人口發展生產。組織指導15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旗縣分別編制有效銜接實施方案,細化落實傾斜支持政策,落實23.4億元銜接資金支持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旗縣。組建10個科技特派團選派417名專家學者和專業技術人員,開展產業技術服務和教育、醫療幫扶。
加強幫扶銜接。深化京蒙協作,協議任務全部超額完成。北京市投入19.4億元財政援助資金,實施757個協作項目。共建面向首都的清潔能源資源基地71個,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606個,進京銷售農畜產品161億元,再次突破百億元大關。京蒙攜手推進“兩個基地”建設,入選全國社會幫扶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第一批典型案例,國家鄉村振興局下發通知向全國推廣經驗做法。29家中央定點幫扶單位直接投入幫扶資金3.78億元,引進幫扶項目129個。啟動“萬企興萬村”行動,內蒙古2359家企業結對幫扶2756個嘎查村,實施1227個項目,惠及38萬名農牧民。
樹立大食物觀,農畜產品保障能力穩步提升
(一)為“中國碗”添好“塞外糧”,豐盈大國糧倉
內蒙古作為全國13個糧食重點生產省區、8個糧食規模外調省區之一,在國家糧食安全格局中的地位日益上升。2022年,內蒙古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把糧食生產作為頭等大事來抓,緊緊圍繞穩糧擴豆工作,牢牢把握糧食生產主動權。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增加101萬畝,增量居全國第三;大豆播種面積1833.1萬畝,增加493萬畝,超出國家下達任務78萬畝,居全國第二;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達到780億斤,連續五年保持在750億斤以上,實現了糧食產量“十九連豐”,糧食總產量躍升至全國第六位。出臺“高標準農田十一條”專項政策,提前完成400萬畝年度建設任務。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1478.3萬畝、保護工程900萬畝,推進鹽堿地改良12.2萬畝。開展6個大中型灌區改造,改善灌溉面積120.05萬畝。
(二)不斷推進奶業振興,守好“中國奶罐”
推進奶業振興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內蒙古寄予厚望的戰略任務,是內蒙古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的關鍵支撐。2022年,內蒙古牛奶產量734萬噸、奶牛存欄達到163萬頭以上,兩項指標均保持全國領先地位。制定實施“奶九條”專項扶持政策,推進奶業率先振興。落實財政補貼資金8.3億元、專項債券19.99億元,設立奶業振興基金,自治區財政投入9.8億元,撬動各類資本82.2億元投入奶業振興項目,建設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2022年年底前建成3000頭以上規?;B殖場56個,提升改造中小養殖場和傳統乳制品試點251個。內蒙古在拓寬優質牛源渠道,加強奶牛育種攻關,加快推進飼草產業發展,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地方特色乳制品產業發展上不斷發力,全力推進乳業全鏈條發展,全力做優做強奶業。
(三)推動畜牧業現代化,打造高質量“肉庫”
2022年,內蒙古肉類產量278萬噸,牛羊肉產量繼續居全國首位。內蒙古始終以草原生態保護為前提,以“糧改飼”和“穩羊增?!睉鹇詾橹攸c,因地制宜調整優化畜牧業結構,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出全國排名前100的乳肉兼用西門塔爾種牛32頭,優質種公羊供種能力超過20萬只,均居全國首位。以34個肉牛養殖大縣和27個肉羊養殖大縣為重點,推進肉牛擴群增量、肉羊提質增效。創建65家國家級生豬產能調控基地。出臺動物疫病防控綜合改革意見,在20個養殖大縣推進獸醫社會化服務。
以美麗宜居為著力點,鄉村治理建設行動穩步推進
內蒙古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抓好分類處置,做好村(嘎查)分類,明確工作規范,完善工作流程,審慎、規范,有序地推進鄉村建設各項行動。持續推進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成村莊布局分類,7430個嘎查村編制完成“多規合一”規劃,占應編總數的86.41%。
以沿黃流域和“一湖兩?!睘橹攸c,不斷改善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新建10.38萬個衛生戶廁,在574個行政村開展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達到24.7%;在1697個村新建垃圾收運處置設施,嘎查村覆蓋率達到58.5%。在462個鄉鎮、1206個嘎查村開展綠化美化行動,增加鄉村生態綠量7.8萬畝、提升鄉村綠化質量29.6萬畝。
推動農村牧區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0%,行政村光纖、4G網絡通達率達到99.5%,行政村5G網絡覆蓋率達26.8%。新開工建設農村牧區公路7785公里,建制村快遞服務覆蓋率達到96%。
抓黨建體民情立新風,鄉村治理取得新成效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內蒙古各地圍繞解決鄉村治理中的共性問題、難點堵點問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開展鄉村治理示范建設,打造鄉村治理示范試點嘎查村428個。推進“一約四會”,11037個嘎查村建立村規民約。
推廣“積分制”“清單制”等治理模式,確定8個試點旗縣糾治天價彩禮、厚葬薄養、婚喪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例如,巴彥淖爾市磴口縣隆盛合鎮公地村強化黨建引領,以“田園美、產業強”為目標,通過推行“黨建+積分”的基層微治理模式,建立積分超市,以表現換積分、以積分換物品,黨員群眾自覺、自愿參與村級事務,形成了共商共管的良好局面。包頭市石拐區采取“六個一點”工作法,通過召開民情懇談會了解一點,實地調研查看一點,入戶走訪摸排一點,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接待收集一點,12345和信訪案件匯總一點,村民微信群反饋一點,將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收集起來,梳理成“主動服務清單”,由村干部、黨員成立的“勤問行勤跑腿志愿服務隊”一件一件處理,既保障了村民權益,又提高了治理效率。興安盟突泉縣投資100萬元在合發村、曙光村等9個標桿村開展“數字鄉村治理平臺”建設工作,通過云監控、云大屏、云廣播、云平臺,打造“數字鄉村治理平臺”模式。
加快建設農牧業強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一)在“守牢底線”上下功夫,切實維護和鞏固脫貧攻堅戰偉大成就
強化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按要求做好動態調整,精準確定監測對象,落實監測幫扶責任,實施針對性幫扶措施,確保應納盡納、應幫盡幫,補齊短板弱項,持續鞏固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成果,發揮好項目資產“穩壓器”作用,在有脫貧人口的旗縣全部開展防貧保,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健全各層級跨部門工作會商和信息互通機制,推動監測信息平臺數據共享共用,加強與社會保障機制的協調、配合、銜接和統籌,切實增強監測幫扶實效。
(二)在“宜業”上下功夫,真正讓脫貧群眾發展有門路、增收有渠道
中央、自治區銜接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例不低于60%,重點圍繞優勢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支持在脫貧旗縣布局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和產業集群等建設項目,使依托內蒙古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每個盟市旗縣形成2-3個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建立健全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機制,采取代種代養、訂單種養、土地流轉、就近務工、入股分紅、社會化服務等形式,實現農牧戶與經營主體抱團發展、互利共贏。優先保障到村到戶類產業項目需求,加大小額信貸和金融資金支持力度,鼓勵引導有條件的農牧戶發展高質量庭院經濟,增加家庭經營性收入。壓實就業幫扶責任,落實就業幫扶政策,采取產業帶動、勞務協作、幫扶車間、公益崗位、以工代賑等方法,確保脫貧勞動力就業規模穩定在20萬人以上。
(三)在“宜居”上下功夫,不斷提高農村牧區居民享受現代文明生活的可及性、便利性
以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為重點,瞄準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短板,組織實施好鄉村建設行動,推動公共基礎設施往村覆蓋、往戶延伸。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深入抓好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扎實推進農村牧區廁所革命、生活垃圾處理、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逐步使農村牧區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建立健全農牧民參與、“建管用”結合的長效機制,加強各類資產確權登記,落實管護責任,確保每個鄉村建設項目都能長期穩定發揮效用。
(四)在“和美”上下功夫,堅持硬件軟件一起抓,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協調發展
順應農牧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動健全縣鄉村三級治理體系功能,推動公共服務加快下鄉進村,推廣應用積分制、清單制、網格化、數字化等治理模式,推進法治平安鄉村建設,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強農村牧區精神文明建設,推進移風易俗,積極破除厚葬薄養、大操大辦、封建迷信等陳規陋習,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和良好家風。持續加大易地搬遷安置區產業培育力度,深入推進搬遷群眾就業幫扶專項行動,完善設施配套,加強社會管理,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融入、有就業、能致富。堅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開展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紅色美麗鄉村”建設,充分發揮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好駐村工作隊作用,不斷夯實黨在農村牧區的執政根基。
(五) 在“聚力”上下功夫,推動各方面政策、資金、項目、力量向脫貧旗縣傾斜集聚
用足用好財政銜接資金,把引企業、抓項目、促發展擺在更加突出位置,聚焦重點產業園和重點產業鏈持續投入、逐年滾動,上下配套、左右融合,引導優質企業來蒙興業、向園區集中,支持已引進企業擴大投資,不斷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京蒙協作、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和“萬企興萬村”行動向促進發展轉變,積極承接首都疏解產業轉移,推動以產業協作分工、共建產業園區、建設開放開發平臺等,提升產業鏈協同度,向北京多輸送綠色農畜產品和綠電,實現互利共贏。鼓勵脫貧縣積極承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加快補齊教育、醫療、科技、干部人才等社會事業短板。
作者簡介
雙 寶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研究員
馬鈺琦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實習員